广告
加载中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刘建华:电动工具品牌的突围之路

亿邦动力 2025/05/06 18:00
亿邦动力 2025/05/06 18:00

邦小白快读

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在2024年呈现外贸出口大幅增长与内销利润下滑并存的复杂格局,面临低价竞争、品质风险及国际产业链重构挑战;需通过强化供应链韧性、加速品牌出海、布局新能源智能化创新,以及推动国际标准建设等路径,实现从"产品输出"向"全球化品牌升级"的突围。(共2句,124字)

解析:该总结精准覆盖了文章三大核心维度:

1. **现状矛盾**:外贸增长(北美16%/南美65%)与内销利润下滑(部分企业腰斩)、低价竞争(电钻降价11.7%)与品质隐患(电机生锈)的冲突;

2. **行业趋势**:智能化/锂电化(智能割草机器人)、跨境电商崛起、海外建厂(越南/墨西哥)等九大变革;

3. **突围路径**:供应链韧性建设(产能备份/物流优化)、品牌战略(收购德国echo案例)、标准国际化(金华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关键举措。

**核心内容总结:**

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在2024年呈现“喜忧参半”态势:出口市场大幅增长(北美、南美、欧洲等区域增幅显著),但内销竞争激烈、利润下滑、海外价格战加剧、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行业面临九大新变化,包括巨头企业崛起、跨境电商兴起、智能化/锂电化加速、跨行业品牌入局、民营二代接班、新能源工具占比提升、自动化改造提速、资本涌入及海外建厂加速等。然而,行业仍存在中小企业低端化、国际标准参与不足、品牌力薄弱等短板。

**突围路径建议:**

1. **品牌建设**: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如宁波大叶收购德国Echo)、联合培育或自主创新突破品牌瓶颈,解决渠道、技术、贸易风险等问题。

2. **供应链韧性**:优化全球产能布局(如越南、墨西哥建厂),强化物流与产能备份,应对贸易战风险。

3. **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推动锂电化、智能化升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国际话语权。

4. **产业链协同**:融合制造业与服务化(如施耐德模式),提升利润空间,加强上下游协作,推动数智化转型。

文章强调,唯有通过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强化、品牌全球化及标准引领,中国电动工具行业才能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核心内容总结:**

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在2024年呈现外贸出口高增长与内需疲软、利润压力并存的复杂局面。尽管北美、南美等海外市场增幅显著(部分区域超60%),但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产品降价导致利润缩水,部分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风险。同时,行业正经历九大结构性变化:头部企业集中化、跨境电商崛起、产品智能化与锂电化加速、跨界品牌涌入(如小米、公牛)、二代接班潮、新能源工具占比提升、自动化改造深化、资本加速布局及海外建厂热潮。

然而,行业仍面临技术低端化、品牌力薄弱、国际标准参与不足等短板。突围路径包括:

1. **品牌建设**:通过自主培育、联合共建或收购国际品牌(如宁波大叶收购德国Echo案例),快速获取渠道与品牌溢价;

2. **创新驱动**:加强锂电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及数字化升级,探索“制造+服务”融合模式;

3. **韧性供应链**:通过产能备份(如海外建厂)、物流优化及标准制定,应对贸易摩擦与技术壁垒;

4. **国际化布局**: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全球竞争力。

刘建华强调,唯有构建优质产业链与强韧供应链,才能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强国”的跨越,助力中国迈向电动工具制造强国。

【核心内容摘要】

在首届全球产业数智化跨境合作大会上,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分析了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现状、挑战与突围路径。2024年行业呈现“喜忧参半”态势: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北美、南美等市场增幅显著),但内需竞争加剧、利润未随收入增长,且存在价格战、品质下滑及海外恶性竞争等问题。

行业呈现九大新变化: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跨境电商与智能化加速发展;新能源工具(如锂电化)占比增长;外部品牌(得力、小米等)跨界入局;民营二代接班;自动化与资本化进程加快;海外建厂布局加速等。

产业链短板方面,中小企业多集中于低端市场,标准化建设滞后(国际标准参与不足)、自主品牌缺失、龙头企业不足成为主要痛点。刘建华提出突围路径:通过**品牌收购**(如宁波大叶收购德国Echo案例)、联合培育、技术创新及供应链韧性建设(产能备份、物流优化)实现品牌升级。同时强调,需将制造与服务融合,提升附加值,并通过强化标准制定、实验室认证等夯实竞争力,推动中国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向电动工具制造强国迈进。

【核心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在首届全球产业数智化跨境合作大会的演讲,分析了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现状、挑战与突围路径。2024年行业呈现“喜忧参半”局面:出口大幅增长(北美+16%、南美+65%等),但内销下滑、利润未同步增长、海外竞争恶化及部分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行业正经历九大变革,包括头部企业集中化、跨境电商崛起、锂电智能化加速、跨界品牌涌入、海外建厂提速等。

产业链短板方面,中小企业技术低端化、标准化与实验室建设不足、自主品牌缺失成为主要痛点。突围路径包括:通过收购国际品牌(如宁波大叶收购德国Echo案例)快速获取品牌与渠道资源;强化产业链韧性(产能备份、物流优化);推动“制造+服务”融合以提升附加值;加大数字化与智能化投入;联合培育共享品牌等。最终目标是构建高质量供应链,推动中国从“电动工具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

【核心内容总结】中国电动工具行业正面临出口增长与利润下滑并存的复杂局面,2024年外贸出口实现北美16%、南美65%等区域显著增长,但伴随价格战加剧、产品品质隐患及内需市场萎缩等挑战。行业呈现九大变革趋势,包括头部企业集中化(泉峰、东成等50亿级企业崛起)、跨境电商与新营销模式兴起、锂电智能化加速(如智能割草机器人)、新能源工具占比提升以及海外产能布局扩张。当前产业链存在品牌力薄弱、国际标准参与不足、创新投入受限等短板,突围路径聚焦三大方向:通过海外品牌收购(如宁波大叶收购德国echo案例)快速获取渠道与品牌溢价;构建韧性供应链(产能备份、物流优化);推动"制造+服务"融合创新,强化标准建设与数字化改造,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跨越式升级。

**核心内容总结:**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在首届全球产业数智化跨境合作大会上,围绕电动工具行业的高质量出海与韧性供应链建设展开深度分析。他指出,2024年中国电动工具行业呈现“喜忧参半”的现状:出口量大幅增长(北美、南美等市场增幅显著),但内需下滑、利润增长乏力、恶性竞争加剧及部分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突出。行业面临九大新变化,包括头部企业集中化、跨境电商崛起、产品智能化锂电化、跨界品牌涌入、资本加速布局等,同时产业链仍存在技术低端、品牌力弱、国际标准参与不足等短板。

为破解困局,刘建华提出三大突围路径:通过自建、联合培育或收购国际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强化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建韧性供应链体系(如海外产能备份、物流优化),并加强国际标准制定能力。他以宁波大叶收购德国品牌ECHO为例,说明整合国际资源对突破品牌与渠道瓶颈的价值。最终目标是推动中国从“电动工具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以优质产业链和供应链实力应对全球竞争挑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4月12日,在首届全球产业数智化跨境合作大会上,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刘建华发表了《工具品牌高质量出海与任性供应链》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如何把工具的产业链做优,把供应链建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只有也必须把产业链做优,把供应链建强,才能够化解风险,才能用我们坚实的品质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实力,凭借我们的实力向世界电动工具制造强国迈进。

以下为演讲全文,经亿邦动力编辑整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首届全球产业数字化跨境合作大会在金华召开了,这时也是中美贸易战升级的关键时刻,在这一特殊情况下,怎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迎接挑战,需要我们的理智思考和行动。其中,机电品牌高质量出海与任性供应链的构建,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1、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现状

回顾2024年,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表现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外贸出口增幅大增。据我国电动工具行业2024年外贸出口统计数据,2024年我国共计组织出口各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整机(不含园林)产品38659.57万台。从布局来看,北美市场增长了16%,南美市场增长了65%,欧洲市场增长了33.34%,亚洲市场增长了27.38%,非洲市场增长了17.89%,大洋洲也增长了19.6%。

忧的是全球产业链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区域竞争加剧,增加了电动工具产业链结构升级压力,传统模式转型较慢,导致要素成本制约明显。大家看到,第一,我们2024年内销市场实际上竞争非常激烈,同外贸市场相比大幅度上升的同时,我们的内贸市场跌幅也很大,很多企业也下跌了百分之二三十,个别企业出现了腰斩。

第二,企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利润没有增长,这不合理。

第三,海外竞争也恶性化,从国内卷到国外去。

第四,我们产品品质也出现个别下降现象。据市场调研,过去一个电机放在仓库里面,十年之后还可以拿出来用。今天部分电机一年不到,拿出来生锈了,这说明为了降低成本,产品材料除了问题。另外部分企业的资金链也出现了风险。

从出口的数据来看,我们电钻单价下降了11.7%,电链锯单价下降了18%。这是以利润为代价的降价。这种增长也隐隐体现了我们存在的忧患。

2、我国电动工具行业九大新变化

讲到现状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电动工具行业的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我们行业的巨无霸企业正在逐步形成。

大家知道,目前行业内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产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强者更强。我把电动工具分成了八大梯队,当中有百亿级的企业,外资企业占了大部分。在50亿到100亿当中,有泉峰、宝时得、东成等。东城以内销为主。

第二个变化,跨境电商、新媒体等新营销模式蓬勃兴起,企业在这方面的软硬件投入也在加大,业务量在逐渐增长。

第三个变化,电动工具智能化、广义化在加速拓展。一些电动工具使用了锂电池,实际上是与国家战略挂钩了。首先跟新能源挂钩,其次和芯片集成电路挂钩,还跟人工智能挂钩。比如智能割草机器人增长很快,市场替代率、占有率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进一步提升。部分气动工具、液压工具、手动工具等由于锂电化,而变成了电动工具。

第四个变化,行业外知名品牌企业正在挺进电动工具行业。得力、公牛、小米等等很多企业都在挺进我们电动工具行业。

第五个变化,民营二代正逐步成为行业新主力。

第六个变化,新能源工具产品占比大幅度提升。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为各类电动工具提供了最安全、适用和绿色的能源,使电动工具使用更方便。随着全球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者对便捷高效生活方式的追求,我国电动工具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七个变化,机器换人的自动化改造已经也加快了步伐。在过去几年,行业变迁及政府支持,行业内开始重视机器换人,积极性也比较高。

第八个变化,资本加速布局,上市企业增多。像TTI、泉峰在香港上市。电动工具行业当中的上市占比越来越多。

第九个变化,海外建仓建厂的步伐加快。在越南、泰国、墨西哥等,我们电动工具企业非常多。

3、电动工具产业链(供应链)分析

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电动工具有三百多个品种,五百多个规格,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存在着技术低下、产品低档、竞争低价、市场低端等现象。总体来说品质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在优质电动工具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加强的部分。

从标准化建设角度来看,金华地区在全国电动工具标委会当中有18人,目前主导的标准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还没有参加国际标准。我们将创造机会让金华企业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定。

从实验室角度来说,据我统计,金华有465家规上企业,但是获得CNAS认可实验室的并不多,只有几家。

从销售市场来看,金华大部分企业以出口贸易为主,国内市场占比还不算高。

从知名品牌的角度来说,总体偏弱,大部分还居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相对比较少一点。

在我跟金华交流过程当中,我们也谈到的现在两个短板,一个我们新能源工具有点落后的。第二个是缺少品牌。第三个是龙头企业还差欠缺一点。

那么这个品牌怎么来突破呢?

我们有几个路径:第一个自己干,这条路很漫长,你做个几十年也未必形成品牌。第二个是共同培育,这需要我们企业家有莫大的胸怀,让大家共享共建。第三个是收购品牌,是不是可以联合起来,投到一个品牌的建设收购过程当中,也许也是一个出路。

最近,宁波大叶作为上市公司,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收购了德国echo品牌。我这次专门到德国进行考察交流,非常有感触。这一收购解决了几大个痛点。第一,它解决了品牌问题,它有4到5个品牌在全球布局。第二,它解决了销售渠道问题,他是个上市公司,echo去年营收20亿左右,有现成的销售渠道。第三,德国、墨西哥都有建厂,降低了当前贸易战的风险。所以我觉得这些企业值得大家去关注。

另外在创新方面,我们也要加大力度。

因为我们电动工具行业现在存在什么问题呢?销售增长利润不增长,创新成本没了,创新人才和产品匹配度不高,锂电产品相对落后,产业链之间也缺乏良性协作,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还需要加大力度。

我们专门到施耐德进行了考察、学习、交流。施耐德实际上是通过四次革命以后,把制造业同服务业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一直讲,在产品制造过程当中,制造可能利润不高,如果把服务业植入进去,可能在这一块是很好的增长点。

面对这些一系列问题,我们怎么迎难而上?实现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这个跨越,是需要我们进行来思考的一个课题。

所以我们应该从多维度的风险防范体系来看韧性产业链构建的问题,我们觉得第一个是物流的韧性;第二个,要从产能的备份这个角度来看。现在我们大家看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行业当中的一个热点就是在越南建厂的。现在头疼了,加了47%,怎么来消化这些呢?最近大家也在思考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品牌建设、标准建设。大家讲到我们现在缺乏品牌,品牌背后是靠标准来支撑他。所以我们怎么把产业往这个方面努力攀登,需要我们去努力。

目前来说,我们同发达国家来比,品牌数还不够多,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自身努力来提升产品竞争力。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简单讲一下我们看一个地方工具聚集地是不是强,主要看产业链是不是完整、市场占比如何、规模如何、附加值利润税收贡献程度,还要看它们的创新能力。这些要素都非常重要。

我过去跟很多同行业交流时讲到,我说做工具是非常自豪的,因为人类是创造了工具,工具改变了人类生活。

如何把工具的产业链做优,把供应链建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只有也必须把产业链做优,把供应链建强,才能够化解风险,才能用我们坚实的品质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实力,凭借我们的实力向世界电动工具制造强国迈进。以上,我想通过这些数据和观点,来提出我对供应链建设的思考,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