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应该吃啥,钙片、鱼油,还是大米粥?
银发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但“老年人食品”却被各种保健品占据,真正贴近日常消费的“适老食品"严重缺位。
据卫健委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
根据权威数据,国内已经有超1亿的银发群体已接入互联网,线上购物渗透率超四成,老年群体正在经历深刻的电商渗透。
但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面向老年人的食品品类,依旧是蛋白粉、核桃粉、钙奶粉的“一桶江山”。
反观邻国日本,他们已通过制定“介护食品吞咽困难等级标准",将适老食品细化为4大类别12个等级,催生出年产值超2000亿日元的银发经济新蓝海。
新一代的老年人非常注重品质生活与消费自主,夕阳红的浪潮完全可以把适老食品托举为万亿级的赛道。
想能明白“老年人应该吃什么”,谁就能从中切下一大块蛋糕。
能吃+吃好+好吃
适老食品刚需
咬不动、嚼不烂、没味道,是每个身体机能衰退的老人吃饭时最落寞的心声。要撬动银发族的消费决策,必须跨越"能吃、吃好、好吃"三大门槛。
据《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报告》,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48.4%营养不良、13~35%存在吞咽困难。老年人群还普遍面临皮肤松弛、味觉嗅觉失灵等一系列生理困扰。
“易食好代谢”,是适老食品要满足的第一大功效。
日本海商公司通过技术升级,使鱼肉原型得以保留的同时改善了食品的柔软度,比起传统糊状的易食食品,老人吃起来易吞咽且更体面;国货品牌五个女博士针对推出的胶原蛋白钛饮,采用分子肽技术让营养直达细胞……这些创新正重构老年营养的底层逻辑。
适老食品还要聚焦老年退行性病变防治,突出食品的疗养功效。
65岁及以上人群关节炎发病率高达85%,硫磺软骨素成分需求激增;农夫山泉就曾瞄准阿尔兹海默症预防推出过“锂水”,借综艺《忘不了餐厅》完成了一波市场教育,赚足口碑。
此外,改善记忆的磷脂酰丝氨酸、调节肠道的益生菌等成分,正在打开功能食品的新想象空间。
而“好吃",最考验企业平衡适口性与功能性的功力。
少油低盐低糖,既是保护老年人口健康的堤坝,也是拦住他们品尝美食的阻碍。如何在健康的要求下,提升食品的口味和口感,也是提升消费增量的有效方向。
在这一点上,日本龟甲万株式会社的做法值得作为参照。
其采用二次发酵工艺,保留原有香气和鲜味的同时,实现减少盐度35%,且能补充钾镁元素对抗电解质失衡,让老人告别"美味与健康二选一"的困境。
这种精准营养干预,恰是适老食品突围的关键。
旧成分壁垒
新场景破壁
放眼当前市场,外资品牌正在通过专利成分筑起护城河,而国货品牌转向开辟场景新战场。
去年,主流电商平台保健品销售额达958.52亿元,其中高钙产品以55.09亿元销售额领跑市场,蛋白类及维生素产品稳坐刚需。
在各大品牌围绕"高钙高蛋白"概念展开贴身肉搏时,外资企业深入功能性研究,针对不同卖点构筑成分护城河,悄然重塑适老食品的竞争格局。
澳大利亚品牌mothernest高居销售额榜首,以"七合镁"配方专攻老年人免疫短板,客单价288元仍被疯抢。
德国品牌reaps押注“抗氧化年轻态”,生蚝素与麦角硫因组合装主打“细胞逆龄”,在银发美容市场打得难舍难分。
这类外资品牌的共性在于:用实验室级的成分叙事,包装出“高端健康解决方案”,而消费者甘愿为“进口科学”支付溢价。
面对外资的来势汹汹,国产品牌选择根据老年群体特点,将适老食品嵌入生活场景。
五个女博士的蛋白肽饮剂靠“开盖即饮”切入零食场景,用百香果味轻松拿捏全年龄段女性,传统药企仁和则推出虾青素提取物咀嚼片拓宽保健蓝图。
最后辅以社交媒体传播,蛋白棒化身“健身搭子”,保健品贴上“随餐伴侣”标签,适老食品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逐步从药柜走到冰箱、茶几、办公桌,营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
打出招牌
破局认知错位
适老食品营销的突破口,不仅仅在老人本身,更在他们的子女身上。
据调研,45.7%的适老食品购买决策由子女发起,83.2%的复购依赖老人自主完成。
5月5日,李佳琦直播间“所有爸妈的幸福家”转型银发赛道的首秀数据印证了这个规律。当日观看超240万次,吸粉超10万人,这10万新粉的本质是"孝心代购",他们既具备支付能力,又掌握着家庭消费话语权。
一个现实是,电商“适老食品”搜索量日均不足5000次,而“无糖”“高纤维”等泛化关键词搜索量超百万次,这种供需错位源于品牌方吞咽难度、功能宣称等关键标签缺失。
子女面对货架时,模糊的产品定位迫使他们转向婴幼儿奶粉或健身补剂作为替代方案。“适老食品”这个赛道,实际还存在着大片空白。
这种代际消费的错位,不仅造成老年用户因产品不适配而搁置柜中,更在无形中消解着老年群体对产品的认知。
品牌破局的关键,恰恰就建立在题面上:把“适老食品”的标签打出来,让子女可识别、老人能感知。
沥金点评
坐拥有闲多金的高质量消费群体,适老食品市场的真正价值,在其高频、高粘性、高溢价的消费特性,而产品定位的失焦正倒逼产业端重新校准两条发展逻辑。
一是深耕产品,除了在成分细分赛道与外资正面竞争,具备基础功能原料生产线的企业可通过适老化技术改造,将单一功效产品迭代为复合功能、易吞咽形态的适老食品。
更可以针对生活场景进行嵌入式创新,升级出如减糖酸奶、降压果汁等能摆上便利店货架的适老零食。
二是着眼营销,线下深耕社区团购构建消费认知,线上强化适老标签与功能性宣称,将品牌与适老深度绑定,甚至拓展出AI营养师服务,通过体检数据联动实现精准匹配。
当适老食品完成从"功能补给"到"生活仪式"的蜕变,消费行为便从被动选择升维为主动偏好。这个过程中,谁能率先实现"基础功能-疗愈价值-情感认同"的三级跳,谁就能在银发经济的饕餮盛宴中分得头羹。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