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零售,到底在争什么?
流量?渠道?品类重新洗牌的机会?
二十年前的天猫,十年前的抖音,即时零售是一个十年一遇的风口吗?
表面看是美团、饿了么、抖音等平台进行价格大战,实则暗藏线下实体生态的残酷洗牌。
头部商超借30分钟送达实现第二增长曲线,三得利乌龙茶卖到起飞,乐事薯片早已代替可比克成为追剧伴侣。
这种“万物皆可外卖”浪潮分化的背后,是“即时性”对传统零售逻辑的彻底颠覆。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正在将商业空间的区位价值重构为“平台算法效率”,实体门店的生存法则从“选址为王”转变为“线上竞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却可能要带来比电商革命更残酷的颠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消费习惯和零售格局。
时至今日“价格大战"依然行之有效。
外卖大战最初的愿景是好的,平台慷慨解囊、商家订单暴增,消费者也可以坐享低价实惠。
但这一次的外卖大战,不只是为了黄焖鸡米或者隆江猪脚饭,三位巨头都在争夺未来线下零售的话语权。
哪里都能输,但宿迁绝不能输。
东哥的老家宿迁,成了全国吃外卖最怕便宜的地方。
两大杯奶茶,原价36元,现在零元。两瓶雪花、一份凉面、一根纯肉肠总计4.5元。
美团甚至打出了16-16的无门槛卷,但仅限宿迁使用。
外卖小哥平时几千的工资,如今一个月直接干到3万多。
难怪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可全国的补贴为什么偏偏宿迁最离谱?
一切或许还源于3个月前宿迁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发了个倡议书,大概意思就是东哥是家乡的骄傲,一定要挺东哥到底。
于是整个宿迁街头横幅拉满:
笑完故里香满城,京东外卖送春风。
宿迁人的胃,京东外卖来守卫。合着就是一句话,在宿迁绝不允许东哥输。
时至今日,头部的商战还是逃不了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平台砸钱获得用户创造营收,但商家却只能在微利或亏损中挣扎,被迫牺牲品质。
消费者在短暂的“低价”狂欢后,面临的是产品体验的持续降级与选择空间的日益萎缩,成为最终承担者。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波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可是没有人停得下来。
因为这次的外卖大战,是即时零售大乱斗前序。
虽然补贴大战已经被叫停,但其实即时零售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是未来新消费市场的重要战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出炉的《2024年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国内即时零售市场交易规模攀升至6500亿元,较上年增长28.89%,这一增速比同期网络零售领域高出17.89个百分点,已然成为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全新引擎。
该报告同时展望,预计到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的规模或将成功跨越2 万亿元大关。
众所周知,传统电商与外卖领域的高速增长阶段早已结束,各大平台急需开拓新的战场以挖掘增长潜力。
而即时零售作为能为核心业务注入动能的战略高地,自然成了平台们势在必得的争夺目标。这背后,既源于平台对未来增长动力不足的深层焦虑,也离不开对即时零售这一战略要地的激烈角逐。
平台作为整个游戏规则的操控者,抢夺的是市场份额,但也推动重塑商家和品牌发展格局。
即时零售的巨浪既带来新流量入口,更悄然构筑起一道关乎生存的“数字化天堑”:能乘浪而起的商家以数字化工具重构经营逻辑,如昆明美妆仓店“己悦”借淘宝闪购实现增量突破;
而墨守成规者则深陷平台规则与成本压榨的泥沼,被迫在降本增效的旗号下缩减食材分量、改用预制菜,最终引发消费保平台上“食品安全”“品质不符”投诉激增。
在这场残酷的生存博弈中,其底层逻辑实则是供应链话语权的转移。
美团闪购等平台凭借7亿用户构筑的双边网络效应,以算法排名为枷锁倒逼商家让渡定价权,而商家即便内心不甘,也不得不屈从算法的威胁。
而这场战役中,影响的不只是商家,还是各大品牌。
最近,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披露,连续两个周末的日均订单量突破9000万单(不含0 元购及自提订单),且订单准时率始终稳定在96% 的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订单量快速攀升并持续刷新峰值的同时,淘宝闪购平台上的品牌商家经营业绩也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
伴随这一波品牌入驻热潮,商家所覆盖的品类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点。在新增上线的门店中,3C数码、服饰运动及酒水三大品类占据了最高份额。
从具体案例来看,vivo品牌携旗下1500家门店入驻平台,成为7 月份新增接入门店数量最多的3C数码品牌;而在服饰运动品类中,胜道品牌在淘宝闪购上线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200家。
对于品牌而言,平台的流量具有聚合优势,能够提升品牌曝光和转化,快速触达下沉市场及年轻客群,拉动销量。
上次渠道变革中,电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10多年的时间里,行业渗透率从3%提升至现在的25%以上。
而这一次即时零售变革中,货架、兴趣电商都需要各显神通,谁能抱紧平台的大腿,才可能真正不下桌。
这场“万物到家”革命已颠覆很多购物场景和习惯:
1、品类无禁区
凌晨2点买手机、暴雨天购烘干机成为新常态。美团闪购接入华为后,3C订单占京东全站40%,家电“送装一体”服务覆盖92城。高价值商品冲破时效壁垒,宠物用品、汽车配件等小众品类增速超飞快。
2、计划型消费减退
67%大多数订单源于临时决策——酱油见底时下单、加班途中购宵夜。
场景驱动取代囤货清单,五一期间聚会烧烤食材订单激增。湿巾、卫生纸等品类增速飞快。演唱会周边30分钟达买防雨衣,潮玩盲盒销量暴增10倍,年轻人愿为即时快乐溢价买单。
毋庸置疑,即时零售的未来,绝非巨头间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应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共赢生态”。
当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即时零售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实现行稳致远,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否则,这场看似“史诗级”的大战,最终可能沦为一场烧光所有参与者利润的荒诞剧。
那么,在实现平台与商家共赢的道路上,具体该如何行动?
众多商家已在探索重夺主动权的途径。有的选择回归堂食,试图重拾线下消费的优势;有的积极自建私域,希望掌握客户资源;还有的尝试解绑物流,借助第三方运力减少对平台的依赖。
然而,对于大多数商家而言,完全脱离平台并不现实。
平台所拥有的庞大用户基数和成熟的流量生态,依然是商家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
因此,更为可取的办法是,在流量多极化的趋势下,巧妙借势多个平台,同时又不过度依附于任何一个平台。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能力,在于自建私域和掌握配送主导权。
瑞幸咖啡、麦当劳、肯德基等头部品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瑞幸通过社群精细化运营与私域分层管理,在2024年实现私域日均订单达10万杯,占总杯量的30%;麦当劳的忠诚度会员系统同年贡献了300亿美元销售额;肯德基(含必胜客)会员销售额占比超65%。
在配送端,这三大品牌均选择与第三方即配顺丰同城合作,不仅承接外卖平台订单,还保障私域小程序、抖音等全渠道配送。
这种“私域沉淀+第三方即配”的组合模式,让商家在保有平台流量入口的同时,牢牢掌握了服务履约的主动权。
从行业生态的宏观视角来看,这种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商家自身。
对于平台而言,摆脱餐饮价格战的内卷困境,将资源从餐饮低价竞争中解放出来,投向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非餐品类,无疑是明智之举。
通过与各非餐商家联手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即时零售用户黏性,平台能够成功摆脱存量市场的低效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即配的专业和弹性优势得以充分彰显,为平台转型释放出巨大空间。将更多配送业务交由第三方承接,平台可以将精力聚焦于自身擅长的流量运营与生态协同。事实上,尽管平台具备基础运力,但在面对全品类复杂多样的配送需求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餐饮高峰时段的运力紧张与非餐饮时段的资源闲置,不仅推高了单位成本,随着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张,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也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盈利困境。
此外,非餐品类在运输包装、时效要求上的特殊性,如医药需冷链、数码需防摔、鲜花需恒温,也超出了平台基础运力的覆盖范围。一旦配送出现疏漏,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与信任度。
而第三方即配,如顺丰同城,不仅可作为平台运力的弹性补充,有效缓解配送压力,更能深度承接平台在非核心场景或新拓展领域的配送需求。
这种专业化分工,恰好填补了平台在非餐领域的服务短板,使平台得以将精力转向非餐品类的用户消费习惯培养等核心领域,加速非餐市场的成熟。
即时零售正迈向“全品类、强服务、深下沉” 的新阶段,这对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需紧跟商品迭代、服务升级与市场下沉的趋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即时零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平台与商家的携手共进。
唯有双方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以共赢为目标,在创新服务、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即时零售生态。
这不仅关乎平台与商家的自身利益,更是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发展、助力中国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注:文/宋歌,文章来源:消费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消费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