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即时零售大乱斗!

宋歌 2025/07/31 14:40
宋歌 2025/07/31 14:40

邦小白快读

即时零售正重塑消费格局,2023年市场规模达6500亿元增长28.89%,预计2030年突破2万亿元。

1.消费者行为变化上:67%订单源于临时决策,如暴雨天购烘干机;计划型消费减退,场景驱动如聚会烧烤食材激增。

2.品类无禁区特征:高价值商品如手机凌晨到家,小众品如宠物用品增速飞快;品牌案例如美团接入华为后3C订单占京东全站40%。

3.商家实操建议:可借势多个平台,避免依附单一;如瑞幸通过自建私域日订单10万杯占总杯量30%,实现增量突破。

即时零售为品牌提供增长新渠道,通过平台聚合流量触达下沉市场和年轻客群。

1.品牌营销机会:如入驻平台提升曝光和转化,如vivo携1500家门店入驻淘宝闪购成3C新增主力。

2.消费趋势洞察:年轻人愿溢价购即时快乐,如潮玩盲盒销量暴增10倍;品类多元化中服饰运动如胜道品牌上线超1200家店占高份额。

3.品牌渠道建设启示:需适应算法规则,与平台合作拉动销量;同时注意价格竞争风险以免降质。

4.用户行为观察:计划型消费减退,67%订单为临时需求;品牌可借场景驱动设计产品研发方向。

即时零售带来增长机遇但也需警惕风险,市场交易规模2023年6500亿元增长28.89%。

1.政策解读与风险提示:补贴大战被叫停,商家被迫降质致投诉激增;机会在于市场快速扩容预计2030年达2万亿元。

2.消费需求变化:计划型消费减退67%为临时决策;增长点如3C数码和小众品宠物用品订单激增。

3.应对措施:可自建私域夺主动,如瑞幸日均私域订单10万杯占30%;或学麦当劳会员系统年销售300亿美元,采用第三方配送解绑物流。

4.商业模式与合作:借平台流量多极化获客,避免依附单一;扶持如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订单破9000万单。

即时零售颠覆产品生产和设计逻辑,推动数字化整合供应链。

1.生产需求变化:高价值商品如手机家电需“送装一体”覆盖92城,要求优化配送如防摔包装;小众品增速快启示品类创新空间大。

2.商业机会与启示:平台转向非餐品类如3C数码订单激增,带来增量市场;品牌案例如vivo携门店入驻平台拉动生产需求。

3.推进数字化电商启示:供应链话语权移向平台,工厂需适应算法规则设计柔性生产;机会在合作如顺丰即配弥补运输短板。

即时零售催生新技术和服务需求,2023市场增28.89%至6500亿元推动行业转型。

1.行业发展趋势:市场走向“全品类强服务深下沉”,算法效率重构效率但成本压力大;增速高于网络零售17.89个百分点显示潜力。

2.客户痛点:商家物流挑战如高峰时段运力紧张成本上升,平台基础运力不足需专业覆盖如医药冷链需求。

3.解决方案案例:第三方即配如顺丰同城提供弹性补充,弥补平台在非核心场景短板;可优化服务供给提升用户黏性。

4.技术启示:配送效率关键如淘宝闪购准时率96%,服务商可开发工具化解多品类难题。

平台商面临即时零售大乱斗挑战,需优化招商和运营管理转型非餐市场。

1.商业需求和问题:商家被迫让渡定价权但平台需防降质;配送压力如成本推高和运力不足问题显著。

2.平台最新做法:补贴大战虽暂停但招商如淘宝闪购日均订单9000万单,品牌入驻热如vivo带来3C增量;运营风向规避在转向非餐品类。

3.管理建议:借第三方即配如顺丰释放平台精力;流量多极化下整合商家如瑞肯案例,提升服务供给控风险;市场预计2030年达2万亿元。

即时零售揭示产业新动向与新问题,2023市场规模6500亿元增长28.89%。

1.产业新动向:市场加速扩容预期2030年达2万亿元,消费习惯变革如计划型消费减退67%临时决策,品类无禁区成常态。

2.新问题与启示:价格战致增长泡沫和降质投诉,如食品安全问题;供应链话语权转移引发政策法规思考。

3.商业模式建议:应建共赢生态避免零和博弈,参考案例如品牌自建私域瑞幸会员成功;需创新服务提升效率以支撑消费升级。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即时零售,到底在争什么?

流量?渠道?品类重新洗牌的机会?

二十年前的天猫,十年前的抖音,即时零售是一个十年一遇的风口吗?

表面看是美团、饿了么、抖音等平台进行价格大战,实则暗藏线下实体生态的残酷洗牌。

头部商超借30分钟送达实现第二增长曲线,三得利乌龙茶卖到起飞,乐事薯片早已代替可比克成为追剧伴侣。

这种“万物皆可外卖”浪潮分化的背后,是“即时性”对传统零售逻辑的彻底颠覆。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正在将商业空间的区位价值重构为“平台算法效率”,实体门店的生存法则从“选址为王”转变为“线上竞争”。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却可能要带来比电商革命更残酷的颠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消费习惯和零售格局。

时至今日“价格大战"依然行之有效。

外卖大战最初的愿景是好的,平台慷慨解囊、商家订单暴增,消费者也可以坐享低价实惠。

但这一次的外卖大战,不只是为了黄焖鸡米或者隆江猪脚饭,三位巨头都在争夺未来线下零售的话语权。

哪里都能输,但宿迁绝不能输。

东哥的老家宿迁,成了全国吃外卖最怕便宜的地方。

两大杯奶茶,原价36元,现在零元。两瓶雪花、一份凉面、一根纯肉肠总计4.5元。

美团甚至打出了16-16的无门槛卷,但仅限宿迁使用。

外卖小哥平时几千的工资,如今一个月直接干到3万多。

难怪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可全国的补贴为什么偏偏宿迁最离谱?

一切或许还源于3个月前宿迁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发了个倡议书,大概意思就是东哥是家乡的骄傲,一定要挺东哥到底。

于是整个宿迁街头横幅拉满:

笑完故里香满城,京东外卖送春风。

宿迁人的胃,京东外卖来守卫。合着就是一句话,在宿迁绝不允许东哥输。

时至今日,头部的商战还是逃不了简单粗暴的价格战?

平台砸钱获得用户创造营收,但商家却只能在微利或亏损中挣扎,被迫牺牲品质。

消费者在短暂的“低价”狂欢后,面临的是产品体验的持续降级与选择空间的日益萎缩,成为最终承担者。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波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可是没有人停得下来。

因为这次的外卖大战,是即时零售大乱斗前序。

虽然补贴大战已经被叫停,但其实即时零售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是未来新消费市场的重要战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出炉的《2024年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国内即时零售市场交易规模攀升至6500亿元,较上年增长28.89%,这一增速比同期网络零售领域高出17.89个百分点,已然成为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全新引擎。

该报告同时展望,预计到2030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的规模或将成功跨越2 万亿元大关。

众所周知,传统电商与外卖领域的高速增长阶段早已结束,各大平台急需开拓新的战场以挖掘增长潜力。

而即时零售作为能为核心业务注入动能的战略高地,自然成了平台们势在必得的争夺目标。这背后,既源于平台对未来增长动力不足的深层焦虑,也离不开对即时零售这一战略要地的激烈角逐。

平台作为整个游戏规则的操控者,抢夺的是市场份额,但也推动重塑商家和品牌发展格局。

即时零售的巨浪既带来新流量入口,更悄然构筑起一道关乎生存的“数字化天堑”:能乘浪而起的商家以数字化工具重构经营逻辑,如昆明美妆仓店“己悦”借淘宝闪购实现增量突破;

而墨守成规者则深陷平台规则与成本压榨的泥沼,被迫在降本增效的旗号下缩减食材分量、改用预制菜,最终引发消费保平台上“食品安全”“品质不符”投诉激增。

在这场残酷的生存博弈中,其底层逻辑实则是供应链话语权的转移。

美团闪购等平台凭借7亿用户构筑的双边网络效应,以算法排名为枷锁倒逼商家让渡定价权,而商家即便内心不甘,也不得不屈从算法的威胁。

而这场战役中,影响的不只是商家,还是各大品牌。

最近,淘宝闪购与饿了么联合披露,连续两个周末的日均订单量突破9000万单(不含0 元购及自提订单),且订单准时率始终稳定在96% 的高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订单量快速攀升并持续刷新峰值的同时,淘宝闪购平台上的品牌商家经营业绩也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

伴随这一波品牌入驻热潮,商家所覆盖的品类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点。在新增上线的门店中,3C数码、服饰运动及酒水三大品类占据了最高份额。

从具体案例来看,vivo品牌携旗下1500家门店入驻平台,成为7 月份新增接入门店数量最多的3C数码品牌;而在服饰运动品类中,胜道品牌在淘宝闪购上线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200家。

对于品牌而言,平台的流量具有聚合优势,能够提升品牌曝光和转化,快速触达下沉市场及年轻客群,拉动销量。

上次渠道变革中,电商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10多年的时间里,行业渗透率从3%提升至现在的25%以上。

而这一次即时零售变革中,货架、兴趣电商都需要各显神通,谁能抱紧平台的大腿,才可能真正不下桌。

这场“万物到家”革命已颠覆很多购物场景和习惯:

1、品类无禁区

凌晨2点买手机、暴雨天购烘干机成为新常态。美团闪购接入华为后,3C订单占京东全站40%,家电“送装一体”服务覆盖92城。高价值商品冲破时效壁垒,宠物用品、汽车配件等小众品类增速超飞快。

2、计划型消费减退

67%大多数订单源于临时决策——酱油见底时下单、加班途中购宵夜。

场景驱动取代囤货清单,五一期间聚会烧烤食材订单激增。湿巾、卫生纸等品类增速飞快。演唱会周边30分钟达买防雨衣,潮玩盲盒销量暴增10倍,年轻人愿为即时快乐溢价买单。

毋庸置疑,即时零售的未来,绝非巨头间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应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共赢生态”。

当所有参与者都能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共同成长,即时零售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实现行稳致远,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否则,这场看似“史诗级”的大战,最终可能沦为一场烧光所有参与者利润的荒诞剧。

那么,在实现平台与商家共赢的道路上,具体该如何行动?

众多商家已在探索重夺主动权的途径。有的选择回归堂食,试图重拾线下消费的优势;有的积极自建私域,希望掌握客户资源;还有的尝试解绑物流,借助第三方运力减少对平台的依赖。

然而,对于大多数商家而言,完全脱离平台并不现实。

平台所拥有的庞大用户基数和成熟的流量生态,依然是商家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

因此,更为可取的办法是,在流量多极化的趋势下,巧妙借势多个平台,同时又不过度依附于任何一个平台。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能力,在于自建私域和掌握配送主导权。

瑞幸咖啡、麦当劳、肯德基等头部品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瑞幸通过社群精细化运营与私域分层管理,在2024年实现私域日均订单达10万杯,占总杯量的30%;麦当劳的忠诚度会员系统同年贡献了300亿美元销售额;肯德基(含必胜客)会员销售额占比超65%。

在配送端,这三大品牌均选择与第三方即配顺丰同城合作,不仅承接外卖平台订单,还保障私域小程序、抖音等全渠道配送。

这种“私域沉淀+第三方即配”的组合模式,让商家在保有平台流量入口的同时,牢牢掌握了服务履约的主动权。

从行业生态的宏观视角来看,这种模式的价值远不止于商家自身。

对于平台而言,摆脱餐饮价格战的内卷困境,将资源从餐饮低价竞争中解放出来,投向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非餐品类,无疑是明智之举。

通过与各非餐商家联手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即时零售用户黏性,平台能够成功摆脱存量市场的低效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即配的专业和弹性优势得以充分彰显,为平台转型释放出巨大空间。将更多配送业务交由第三方承接,平台可以将精力聚焦于自身擅长的流量运营与生态协同。事实上,尽管平台具备基础运力,但在面对全品类复杂多样的配送需求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

餐饮高峰时段的运力紧张与非餐饮时段的资源闲置,不仅推高了单位成本,随着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张,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也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盈利困境。

此外,非餐品类在运输包装、时效要求上的特殊性,如医药需冷链、数码需防摔、鲜花需恒温,也超出了平台基础运力的覆盖范围。一旦配送出现疏漏,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与信任度。

而第三方即配,如顺丰同城,不仅可作为平台运力的弹性补充,有效缓解配送压力,更能深度承接平台在非核心场景或新拓展领域的配送需求。

这种专业化分工,恰好填补了平台在非餐领域的服务短板,使平台得以将精力转向非餐品类的用户消费习惯培养等核心领域,加速非餐市场的成熟。

即时零售正迈向“全品类、强服务、深下沉” 的新阶段,这对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需紧跟商品迭代、服务升级与市场下沉的趋势,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即时零售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平台与商家的携手共进。

唯有双方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以共赢为目标,在创新服务、提升效率、优化体验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即时零售生态。

这不仅关乎平台与商家的自身利益,更是推动整个行业持续发展、助力中国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注:文/宋歌,文章来源:消费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消费纪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