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7月27日,由智元机器人主办,以“全球视角下的具身智能新机遇”为主题的智启具身论坛在WAIC现场举行。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接受采访,深入解析对智元机器人最新的商业化进展、技术与合作进展以及具身智能行业趋势。
本次访谈的核心要点如下:
·目前头部具身智能公司有望在市场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目前会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但市场还足够大,头部仍有机会。
·具身智能产业的出口比汽车产业更大,具身智能可以应用于更多行业、细分市场,未来每一个行业都会有较专业的机器人公司存在。
·中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从中国杀出来的产品能够在海外快速突破,未来在海外商业化落地和国内市场会有一些保守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新的企业想要投入具身智能领域,需要具备差异化和独门绝技,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应用场景进行创业,考虑市场发展路线。
·车企跨界做具身智能将会是一个必然过程,智元会继续专注于自身领域并不排除车企在产业成熟后跟进。
·美国虽然在大模型、技术、人才上有积累,但在机器人行业面临挑战,高度依赖硬件且对硬件质量一致性要求高,美国制造业相对落后。
以下为访谈实录,由亿邦动力整理。
01
在交互场景拿下第一大单 已在车厂大练兵
问:在7月初,智元中标中国移动7800万订单,其应用场景是什么?接下来还会在这个方向上持续产生订单吗?有没有其他看好的应用场景?
姚卯青:这个项目是我们为中国移动定制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主要会应用在移动的运营商门店、营业厅里面,担任待讲解等交互工作。
接下来会持续产生订单,中国移动是我们在类似场景迈出的第一步,后续我们会落地在运营商酒店、银行等地点,这些服务接待场景其实都有海量需求。这只是我们其中的应用方式之一,通过智能创造,交互、工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零售服务业,最终若干年会进入家庭场景。
问:智元目前在不同场景都有了尝试。许多初创公司可能会专注展示一两个场景,比如零售,现在行业已经到了系统化阶段还是说大家只是在试错?
姚卯青:大家是有差异化的,都是创业公司,专注于某一个场景是大家普遍的做法,有些是零售的,有些是工业的,有些是家居的,我觉得这些很正常,包括智元来没有做所有行业场景,我们也经历大量长期的筛选评估和客户的推介,形成与技术相匹配的场景,作业类场景主要就是制造加物流。
问:机器人进厂做实训到真正地进入车厂发挥作用,你觉得还需要多少时间?
姚卯青:我相对比较乐观的,今年上半年智元已经签了柔性场景做落地,未来一年左右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出现。我们已经连续做到1万次0失误,达到人的水平,但是真正上线大家有更高预期,比如说不会影响产能,当然也可以通过别的运营手段,接管人机共建。
问: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传统工业机器人?
姚卯青:我们绝对不是去取代工业自动化的。他们作为一个专用机构对它做了极致的性能优化,我们解决工业自动化无法解决的问题。工业自动化是在固定环境中通过固定的流程解决固定工作,比如一些包裹会变形,工人需要将其柔性分配,工业自动化装置就没有办法实现柔性控制,人形机器人可以通过强化学习,慢慢地像人一样插入到工作流程中,这些是工业自动化无法实现的。
问:今年咱们要出现几千台机器人,大概会流向什么行业?比例如何?
姚卯青:有工业场景,有科研教育场景,有展厅门店等交互场景。比例现在比较动态,还没有确切的动态。
问:未来智元会进入特种行业吗?比如说巡航等。
姚卯青:暂时没有这个计划。
02
理性看待降本 已向海外交付产品
问:想问一下智元会走向安卓的“开放本体接口,专注于模型授权”模式吗?
姚卯青:首先商业模式上来讲,我自己觉得智元不太会走安卓的模式,安卓是谷歌,谷歌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主要是靠互联网流量广告搜索这些业务,安卓主要靠搜索。智元作为一家本体厂商更多提供软硬件一体化,集聚优化给到我们的客户,更像苹果、特斯拉一样软硬件全栈优化。大家也有体验,安卓并没有IOS那么流畅,包括安全,包括弹窗广告,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
问:过去一年比较大的突破在哪个环节?
姚卯青:我们的关节模组突破较大,尤其我们双足人形,去年经历量产爬坡,到今年基本做到稳定。因为有些车企,比如奇瑞4S店的机器人,当时奇瑞是以车企的标准给我们做验收的,过程确实很难受,行业早期阶段我们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这么高的标准,现在我们发现一旦迈过这个坎之后对我们来说也是巨大的蜕变。
问:关于机器狗,宇树已经有60%-70%市占率,智元此时进入四足领域是如何考量的?您曾经预警过行业过热,现在加入这个细分赛道是否意味着智元也要内卷?四足市场比人形市场更早迎来洗牌?
姚卯青:四足的话在灵犀产品线下面也会布局一些应用。四足现在作为一个成本价格较低,稳定性也比较好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可以做个人陪伴,在海外做巡逻,家里看门等,我们在市场端收到很多需求的声音,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的场景。
为什么我们会切入?当然有些友商做得比较早,形成较大的收入规模。四足这个行业竞争会比较激烈一些,相对门槛更低。至于内卷,我们不是为了去内卷,而是通过更多机器人的产品,行业应用,更好地理解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并获取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反馈,为我们人形的发展做出一些指引。同时它的供应链也是复用的,一旦四足使用以后可对关键的零部件降本和整机质量规范一致性提升。
问:从智元角度讲一下硬件和软件的降本路线大概什么样子?
姚卯青:首先降本问题我们还是理性看待的,因为智元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方向以B端为主,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工业场景中只要我们继续往上走,很多的硬件可以开模,可以让成本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并不太担心成本问题,我们有信心让客户去接受成本。
问:在落地这一块智元参与到什么程度?之后会改变吗?
姚卯青:现在早期,我们都是自己下手做端到端。做交互的,无论硬件改良再到模型核算到最后工程化的落地,都是我们自己亲自参与的。之后一定会变成,把这一套开发的体系封装好,形成开发的框架,赋能下游生态伙伴,做低门槛的交付,让他们低门槛地完成一些场景,这是我们期待达到的。相当于先做样板间,然后交给人家做复制。
问:能否从智元的某一个产品举例谈谈现在产业链的进展,对于产品交付速度方面的改善?
姚卯青:我们今年进入到集中的商业交互阶段,今年会有几千台出货,现在来看的话供应链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尤其上游的关节,减速器等,要想达到大产能同时保证产品一致性,还在整体提升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接触的供应商,也在陪他们成长,总体来讲还是偏中小型的企业,过去在机电比较大的玩家还在跃跃欲试,我们最近的生态行业伙伴准备下场,因为他们看到了车之后更大的一个机会。
问:有没有感觉在和应用场景方沟通过程当中发生一些变化?大家过去对机器人的理解没有这么普遍,今年认知各方面提升比较高,和产业交流当中他们的接受度有没有变化?
姚卯青:随着具身智能在公众的普及,很多应用方有认知升级。去年我们接触客户认为是自动化的生态,直接插上插头就可以直接用,今年他们也发现,其实这是需要做双向奔赴的事情,它是一个数据驱动的过程,需要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去训练,不断去迭代;其次还要配合做一些产线的改造,更好地让机器人接入进去,同时客户愿意投入资金让我们做POC(结果验证)的验证,而不是拿来主义。
问:智元有没有出海计划?
姚卯青:有的。我们现在在北美、在欧洲,在中东,在日韩,在东南亚其实都已经做了布局,很多都是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去合作,通过本地化来实现全球化这么一个战略方向。同时我们的产品今年开始往海外交付了,过去大家在很多行业里面也看到了,中国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能够从中国杀出来的产品往往在海外能够快速做突破,这也是我们比较看重的一块。
问:在海外商业化落地跟国内有什么不同?
姚卯青:像欧洲北美的市场,他们比中国市场更保守一些。他们对于新事物,比如说交互类的场景,关注相对更少一些。他们更多的会去看一些工业领域的应用场景,关注机器人是否具备落地的条件给他们的工厂降本。海外用工成本比较高,而且人员管理难度很大,很难想象宝马、通用等汽车工厂,很多人一周1/3时间不来上班。企业每个月在一个产线需要培训好几百人,对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是巨大的挑战。
问:在产业资本方面,不管别人投资智元,还是智元投资别人,智元和这些产业方的合作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姚卯青:我们投资比较多的是我们上游的供应链,比如说传感器、关节等这些。很多我们引入的投资方,股东都是场景方,包括汽车,3C电子等。现在我们围绕上下游都做了一些紧密协同,我们已经把上游供应链企业的部件往整机导入,下游的场景他们也向我们打开,共建一些POC项目,下半年有机会做一些交付。
03
下半年进入行业交卷期 头部玩家都有机会
问:很多投资人认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具身智能产业化交卷窗口期,智元什么时候能给市场交出一份比较不错的答卷?
姚卯青:下半年交卷,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现在出来的团队也很多了,大家做的PR也有些类似,企业也有一些Demo,无论是进厂打工或者家居里的demo,很难说到底谁的能力比较强,需要实战去检验,很多头部公司,像智元,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家会看我们的营收以及效果,下半年我们会密集进入到真正行业交卷的阶段。
问:机器人企业会有同质化吗?
姚卯青:肯定会有同质化的,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我们做的一些方向发布,会有很多友商来跟随,但是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足够大的,蛋糕也很大的,目前头部的几家都有机会。
问:如何看待车企跨界做具身智能?
姚卯青:车企下场肯定是一个必然过程,它们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供应链、管理、制造,以及在智能驾驶上的积累。因为我本人来自智驾行业,我们觉得车企,可能不一定会有我们现在这么专注,但对于智元来讲,这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我们必须做好,不得不做好。
当然在更大的公司,车企也好,互联网也好,他们更多还是在做早期布局,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做得再好,从报表来看,可能只会带来研发费用的亏损,他们现在投入都比较有限的,也不排除我们跑通了以后他们深踩油门,在新能源领域大家也看到了,大家做成熟之后有人才做跟进。
相比于新能源汽车等一些产业,具身智能产业它的出口会大很多。汽车行业大家的产品是高度同质化的,都是4个轮子加沙发,机器人可以应用的行业更多,最终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细分市场都会有比较专业的机器人公司存在。
问:如果有新的企业想投入这个领域,目前的门槛在哪几个方面?
姚卯青:现在如果说想要出来创业的话,第一点需要具备跟现在已有玩家的差异化,要有独门绝技;其次的话就是,我建议创业者能找到自己定位的应用场景,再出来创业的话可能会面临融资的挑战,因为这个赛道已经开启了,跑两年多了,很多资本已经下场或者重压注了几个玩家。总的来说还是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应用场景,讲通整个发展路线。
问:中美未来在具身智能这一块态势如何?
姚卯青:中美很重视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很多机构分析认为科技是中美争霸的最后一役,谁如果打胜这一战就是进入新的生态,美国用大模型、技术、人才上的积累,跟我们去竞争。但是这个行业确实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是高度依赖硬件的,是对硬件质量一致性要求比较高的,这可能也是美国目前遇到的挑战,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快速批量生产高质量的机器人,相对中国来讲美国的制造业没有这么发达,所以应用场景相对也少一些,这些我觉得是中国的优势。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