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2025 WAIC我在上海看到了AI时代的全景图

产业家 2025/07/28 11:40
产业家 2025/07/28 11:40

邦小白快读

2025WAIC显示AI已全面进入应用落地阶段,AI从外挂工具转变为系统核心

1. 大模型厂商转向场景融合:智谱AI的GLM模型支持训练个性化客服,百川智能的Baichuan 4实现政务审批自动化,MiniMax打造轻量级集成对话系统

2. 行业系统重构:润建股份的曲尺智能体能自动处理通信运维全流程,金蝶苍穹Agent 2.0实现企业财务数据的自然语言交互分析

3. 实体应用爆发:宇树H1机器人具备双足行走与物体拾取能力,擎朗服务机器人接入大模型实现复杂路径判断,Rokid等厂商推出支持实时翻译的AR智能眼镜

AI驱动品牌营销与产品研发变革

1. 内容生成技术:快手可灵文生视频平台可快速生成电商短视频模板,群核科技SpatialVerse实现语义驱动的3D设计方案生成,助力装企营销

2. 用户交互创新:容联七陌容犀Agent支持“千人千面”话术输出,XREAL智能眼镜实现眼动指令控制,宇树机器人可执行展厅导览任务

3. 消费趋势洞察:特斯拉展示智能驾驶场景方案,美团AI调度系统实现无人机即时配送,反映即时服务需求增长

AI带来供应链优化与商业机会

1. 京东智能供应链通过AI预测销售与优化物流,西门子氢能工厂实现发电储能智能调度,中信戴卡非洲灯塔工厂应用工业大模型远程运维

2. 风险预警方案:海峡经科AI数据源平台预测城市内涝,中国铁塔经纬大模型分析街区级空间数据应对极端气候

3. 自动化工具:BetteryeahAI零代码流程平台连接CRM系统,PPIO发布首个Agentic AI基础设施平台降低开发门槛

AI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1. 生产优化方案:和利时XMagital系统实现工业仿真与控制一体化,索辰科技物理AI风电平台结合气象预测优化发电量,车间机器人展示自动化质检方案

2. 设备物联应用:西井科技AI物流系统实现智能调度,通用银河人形机器人适配物流搬运场景

3. 远程运维能力:润建股份智能体支持跨境多语言运维,物道AI工业模型实现设备联控与产能分析

行业智能化转型催生新需求

1. 企业痛点解决方案:容联七陌构建全渠道智能客服体系,金蝶财务Agent支持预算偏差即时分析,网易伏羲AI主播降低内容生产成本

2. 新技术平台:PPIO推出Agent沙箱保障安全部署,群核科技实现语义驱动设计生成,BetteryeahAI打通办公系统自动化

3. 政企服务升级:智谱AI支持私有知识库定制,月之暗面MoE架构模型可生成可执行脚本,中国气象局AI模型提供小时级气象预报

平台化能力构建新生态

1. 腾讯云混元平台提供金融分析等场景API接口,华为云盘古模型支持行业模型Fine-tune,阿里钉钉实现自然语言生成项目推进表

2. 生态融合策略:京东产业智能体嵌入供应链中台,MiniMax对话系统与飞书/企业微信集成,MoE架构开放API支持模块调用

3. 基础设施布局:昇腾硬件保障推理安全性,PPIO构建多模态模型服务平台,钉钉打通RPA自动化协作链路

AI重构行业基础设施

1. 产业变革动向:AI深入城市应急响应系统(海峡经科内涝预警),医疗领域应用AI早期病变检测,教育场景部署人形机器人

2. 系统整合挑战:工业AI需融合物理建模(索辰风电平台),城市治理需多源数据融合(中国铁塔空间分析模型)

3. 政策启示方向:AI算力安全部署需求催生国产硬件发展,一带一路跨境业务推动多语言运维标准建设,智能终端普及引发数据隐私保护新课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如果说去年是AI大模型的“百模大战”,那今年就是AI应用的全面落地。你会发现,不只是“人类的外脑”越来越强,AI也正在长出“四肢”、走上街头、进入车里、装进手机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湿热的梅雨季开启了。天气闷热,展馆里更热,不仅是温度,还有这场AI盛会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话题。

本届大会的展览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达到历史之最。但展馆分区十分明确,H1馆主打技术和大模型平台,H2馆聚焦行业落地应用,H3馆展示各类智能机器人和终端设备。

简单说,就是从“能不能做”到“能不能用”,再到“用在哪里”,一条清晰的路线。

这也是今年大会展览的侧重点:AI落地

这一点,我们在展区的找到了确定性的答案。

我们看到展区里,腾讯云、京东科技、阿里云钉钉、华为云带来了各自的大模型平台方案,强调与业务结合、与生态协同。

润建股份、金蝶、容联七陌、群核科技等公司则把AI嵌进各类企业应用场景,让AI成为流程的一部分。

还有宇树、智元、擎朗等机器人企业,展示了AI如何进入物理世界,在现实场景中动起来、服务人。

如果说以前的WAIC是一场AI技术的才艺表演,那么今年更像是一次产品能力比拼和应用落地路演。

从“讲模型”到“讲落地”

从大会最核心的H1技术馆来看,大模型依旧是舞台主角,但焦点正在从参数规模向落地能力迁移。

先来看平台级厂商的模型落地打法。

腾讯云在WAIC现场重点展示了混元大模型的多模态能力与混元开发平台。混元模型支持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模态理解,并通过混元Hub平台提供API接口和插件管理系统,赋能金融、传媒、零售、教育等多个行业。展区演示包括金融分析助手、智能视频剪辑、媒体内容生成等Agent服务,强调“平台+插件+私有化部署”的一体化能力。

京东科技则将重点放在产业智能体与供应链模型落地路径。WAIC现场,京东展示其智能供应链系统如何通过AI调度库存、预测销售与优化物流流程。大模型不仅被用于文本交互,更深度嵌入业务流程节点,成为企业中台的一部分。

阿里云钉钉以办公智能体为突破口,构建“通义+钉钉”的生态融合。在展区,用户只需在群聊中输入请求,智能Agent便可自动生成项目推进表、生成会议纪要、汇总日报等文档,并通过系统打通协作链路。其Agent能力源自通义千问大模型,底层集成知识库管理、权限控制与RPA能力,帮助企业实现“流程智能化”。

华为云则展示其“盘古大模型+昇腾AI算力”的组合优势。重点演示了盘古在气象预测、煤矿安全、工业检测等行业的部署效果,现场模型平台支持Fine-tune与私有部署,企业可基于盘古构建自身“行业大脑”。昇腾硬件则保障推理效率与安全性,为关键行业部署提供基石。

再看模型厂商的产品化突围。

在WAIC 2025上,越来越多国产模型厂商从参数竞争转向场景融合。

智谱AI推出GLM全系列模型落地方案,并带来CogAgent平台,支持用户训练个性化对话体并快速封装为“智能客服”“内容助手”等角色,系统支持私有知识库、调用多模态API与流程自定义。

百川智能展出Baichuan 4及其Agent平台。重点演示为文生图/图生文对话助手、政务审批自动化工具等,支持本地化部署与多行业插件加载,助力中型企业快速接入模型能力。

MiniMax现场展示其新一代通用对话Agent系统,其特征是较低的资源需求即可本地部署,并支持与钉钉、飞书、企业微信等办公系统集成,体现出模型厂商向轻量级场景落地方向转型。

月之暗面主推其MoE(专家混合)架构模型及开放式API,支持调用模块组合生成内容、分析数据、生成可执行脚本,在现场演示“AI商务写作+智能表格分析”一体化流程,体现AI在职场工具化方向的演进。

其实,模型厂商们从“讲模型”到“讲落地”,是一种战略收缩,更是一种务实选择。

在全球AI算力焦虑加剧、中美技术博弈持续的大背景下,中国AI厂商正在迅速走过“平台期”,用产品思维推进大模型商业化:能不能跑起来、谁在用、怎么付费、带来多少ROI,这些问题比模型本身更重要。

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模型不再是一种通用平台叙事,而是被包装成各种垂类能力载体。最终落地在哪个行业、解决什么问题、创造什么价值,将决定这场AI竞赛的输赢。

从外挂工具到系统重构

2025 WAIC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大量厂商开始将AI Agent能力深度融合进自身业务流程中,形成了新一轮原生智能系统。

这已经不是“给现有产品加个大模型API”,而是直接用大模型+智能体重构流程。

润建股份带来“曲尺智能体”平台,集算力调度、大模型能力、行业知识库为一体。现场模拟通信运维场景,智能体自动检测基站异常、输出报告、生成派工单,甚至调度维修资源。该平台还支持多语言对话,展示AI在一带一路跨境业务中的落地潜力。

容联七陌围绕“客服智能体+营销AI平台”展开,展示其容犀Agent体系在制造与政务行业中的自动对话、情绪识别、话术推荐、客户分群等流程自动化方案。系统现场演示支持文本、语音与视频客服,并可实现“千人千面”的话术输出。

群核科技的SpatialVerse平台,主打语义驱动3D设计生成。用户输入风格要求与空间信息,系统即刻输出渲染图与装修设计方案。应用于房产、家居、地产展厅等,已成为许多装企的营销利器。

金蝶围绕苍穹Agent 2.0展示其在企业财务、预算、人事、审批等场景的集成应用,展区模拟用户以自然语言发起预算偏差分析,Agent即时调取财务数据、生成可视化图表与分析建议。

快手可灵展示文生视频平台,用户输入产品卖点或文案,即可生成配图、配音、镜头脚本的短视频模板,广泛用于电商商家日常内容生产,显著提升内容投放效率。

BetteryeahAI则提供零代码自动化流程平台,观众可现场构建“客户咨询-AI回复-流转审批-同步系统”等流程,平台连接钉钉、CRM等系统,面向中小企业推广低门槛AI办公自动化。

PPIO发布国内首个Agentic AI基础设施平台,推出安全高效的Agent沙箱和多模态模型服务,助力企业高效构建智能体应用,推动Agent规模化落地。

网易伏羲重点展出AI合成主播与智能体育分析系统,服务教育、媒体与体育机构。AI主播可自动生成讲解视频,显著降低内容成本。

这些传递出的不是简单的AI应用,而是AI嵌入企业系统、流程、数据结构的原生化趋势。我们过去理解AI是外挂,一个工具加在系统之上。现在它开始变成内核,决定了系统运作方式。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AI不再是加分项,而是基本盘。

这标志着AI产业进入新阶段,不是哪家公司做AI了,而是哪些公司开始“AI化”了。谁能把AI重构成本流程,谁就占据效率与认知的双重高地。

开始接住行业的“重”

今年WAIC另一股明显变化是行业玩家全面“上场”,展示AI如何服务于各行各业。

具体来看,H2馆以“智慧城市、智能驾驶、新型工业化、民生普惠”四大应用场景为核心主题,聚集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特斯拉、西门子、吉利、理想等全球头部产业方,向外界展示了AI产业链如何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进行深度对接。

城市治理,曾是AI难以接触的“厚重场景”,但今年已有突破。

海峡经科带来了全国首个无硬件依赖的AI数据源平台,通过融合多源数据预测城市内涝,现场展示了高频降雨下的风险预警能力。

中国铁塔的经纬大模型将空间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下沉到街区级别,成为应对极端气候、城市应急的“第二大脑”。

中国气象局的AI气象模型则将预报粒度细化到小时级别,助力城市防灾减灾。

这些案例表明,AI正在接入城市“神经系统”,不仅仅是管车、管灯,而是开始参与风险判断和实时响应。

在工业领域,西门子展出了其氢能工厂AI调度方案,实现对发电、储能、运维的统一智能管理;和利时带来的XMagital系统,被称为“工业领域的操作系统”,具备仿真+控制+优化一体能力;中信戴卡展示了其非洲首个“灯塔工厂”,通过工业大模型进行设备联控、产能调度、远程维护。

风电行业的索辰科技将AI与物理建模结合,推出物理AI风电平台,通过语义分析和气象预测实现发电量最大化。物道AI、西井科技、车间机器人等新玩家也纷纷展示AI在物流、质检、自动化工位方面的落地能力。

这一切展示了AI不仅能看图说话,更能“看图造物”。工业的复杂性曾经是AI的屏障,如今逐步成为AI施展拳脚的舞台。

总的来说,AI应用正从辅助工具进化为行业基础设施。

过去我们对AI的印象是效率提升器,比如帮助打标签、加快审核、做一版文案。现在AI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发现病变、让机器人在工厂与工人协作、让城市管理更智能。这些都不是轻巧任务,它们需要AI接得住行业的重。

这也意味着,AI落地真正的壁垒不再是模型能力,而是对行业Know-how的深度理解和系统整合能力。

AI“有形化”的入口争夺开启了

今年,机器人与智能设备成为具身智能的代表性符号。

其中,人形机器人的展厅异常火爆。

宇树科技携带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亮相,其具备双足稳定行走、跳跃、拾取等复杂动作,主打教育、科研与巡逻场景。结合AI视觉识别与语音理解,能执行问答导览任务。

智元机器人展示Xbot-L人形机器人,可进行多自由度协调控制、自然语言对话及任务执行,面向商用接待、展厅讲解等应用。

通用银河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主打“轻工业协作+场景对话”双路径,适用于物流搬运、园区巡查等,融合模型推理与工业操作能力。

擎朗智能则主打商用服务机器人,如送餐、清洁、配送等场景,产品已在酒店、医院、机场大量部署。通过接入大模型,使机器人可进行情绪识别、复杂路径判断等。

在机器人之外,智能眼镜成为新终端入口。

Rokid、XREAL等多家厂商展示具备AR+AI功能的智能眼镜,如支持多语种实时翻译、内容叠加、远程协作控制等功能。华为与第三方合作推出新款智能眼镜,结合盘古模型支持本地语义识别与“眼动指令”实验应用,成为AI“入口级设备”新尝试。

而在杨浦美团综合指挥中心,还可以看到AI调度与无人机配送构建的智慧服务体系。

具身智能与AI终端的快速迭代,标志着算力和智能的边界正在重新被定义。

这场由终端硬件引发的智能浪潮,其背后逻辑并不复杂,即让AI下沉、贴身、响应,成为每一个物理世界的节点。这是AI基础设施的一种延展,更是一种向外拓扑的能力释放。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真正的智能交互入口,不是某个App,而是一只AI眼镜、一台家用机器人,甚至是一块嵌入你汽车后视镜的微型感知终端。

写在最后:

如果说过去的WAIC更像是前沿科技的展演舞台,那么2025年的WAIC,则是一张AI正在融入人类社会底层结构的“施工图”。

它告诉我们,AI不再是漂浮在概念之上的万能引擎,而是一个个真实可感的系统节点,它可以是一个办公助理、一个制造执行器、一个城市管家、一副能听懂你意图的眼镜,甚至是一名能陪你对话的机器人。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从行业系统到具身终端,这一届WAIC清晰传递出一个趋势,AI已经从外力工具进化为内生能力,从能不能做迈向做得怎么样,再到是否真正改变了生产方式。

它是辅助者,更是重构者。

WAIC 2025,正在向世界昭示,AI时代的下半场,已经开始。

注:文/产业家,文章来源:产业家(公众号ID:chanyejiawang),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产业家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