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甩开日韩后 中国万亿产业迎来“新物种”

沈嵩男 2025/07/31 10:40
沈嵩男 2025/07/31 10:40

邦小白快读

文章概述了中国家电产业从日韩引进到技术赶超,再转向场景创新的发展历程,并强调未来机会在于生活场景化产品。

历史演变:1. 20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如松下、东芝进入中国,凭借技术优势主导市场;2000年代,中国通过并购和研发(如美的收购东芝压缩机、格力控股凌达)实现技术反超,赶超日韩。2. 2010年后,家电下乡政策助推国产品牌崛起,CR3市占率超60%,产品技术同质化。

当前问题:1. 效率高原现象出现:品牌集中度高、技术渐进式改良难突破,产品形态固化(如空调造型不变、冰箱门增多)。2. 用户行为变化:从追求技术参数(如能效比5.0)转向场景体验精准适配。

未来趋势:1. 场景化产品实例:三星画壁电视(放沙发边作饰品)、哈士奇冰吧(放客厅而非厨房)、小吉壁挂洗衣机(匹配小户型),这些产品在天猫详情页以场景描述为主。2. 实操机会:关注新品类如冰吧、画壁电视的需求增长,避开传统固化的产品陷阱。

文章揭示了品牌营销重心从技术转向场景的消费趋势,以及用户行为的新变化。

营销策略演变:1. 早期日系品牌(松下、东芝)仅靠品牌名广告取胜;2010年后,国产品牌如格力、美的主打技术参数(如变频空调一晚1度电),广告转向可量化技术指标。2. 当前趋势:场景化营销兴起,如三星画壁电视强调家居饰品定位,冰吧被定位为客厅吧台,商品详情页优先展示场景而非品牌故事。

用户行为观察:1. 消费者不再只关注品牌和技术(如冰箱CR5超80%);转而追求产品在具体生活空间的使用体验(如冰箱从厨房迁入客厅)。2. 消费趋势:新场景产品(冰吧、画壁电视)成为增长点,满足额外需求如酒饮存储、社交空间,代表企业包括哈士奇、三星和小吉。

品牌启示:1. 重新定义产品角色:例如冰吧强调展示而非隐藏,品牌需通过场景描述触动用户情感需求。2. 广告聚焦实例:如三星针对画廊采购或家庭饰品的多场景定位,海尔通过壁挂洗衣机技术专利抢占市场。

文章解读了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新市场机会、风险提示和政策相关启示。

消费需求变化:1. 家电需求转向场景适配:传统大家电(如冰箱、电视机)形态固化,但场景化产品(如冰吧在客厅、画壁电视在沙发边)销量增长,反映用户追求家居空间新用途。2. 需求层机会:小吉壁挂洗衣机针对小户型或母婴场景,市场规模扩大(618海尔冰吧为品类榜首);三星画壁电视还进入艺术画廊市场,提示多渠道合作机会。

风险与机会提示:1. 正面影响:新技术(如透明门隔热材料)推动新品类,海尔、小天鹅等巨头入局降低价格风险。2. 负面影响:产品形态固化(如装修预埋尺寸限制尺寸选择),易错过新场景机会;小米大家电被美的战略轻视,提示成熟市场需创新而非跟从。

事件应对:1. 政策启示:回顾家电下乡政策助推品牌增长(2010年),当前国补置换消费驱动大众化尺寸产品热卖,但需注意场景化新品类。2. 可学习点:合作方式如巨头开放供应链(如冰吧用通用技术模块),卖家可借鉴淘天平台强调场景描述的做法规避尺寸风险。

文章指出了场景化家电对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迫切需求,以及数字化和商业机会的新启示。

产品生产需求:1. 设计革新:场景化产品需新物理形态,如冰吧透明门、圆角外观(源于隔热材料迭代),壁挂洗衣机需电机和悬挂系统调整(解决共振问题)。2. 技术方案需求:匹配新场景(如客厅而非厨房),工厂需开发专属部件(如小吉洗衣机的人机交互系统),通用模块(如面板技术)重组是核心。

商业机会:1. 新品类制造机会:冰吧、画壁电视和壁挂洗衣机市场扩大(海尔冰吧618居榜首),工厂可服务哈士奇、小吉等品牌。2. 供应链机会:巨头如美的、格力投入3-5%研发(用于能效提升),但场景产品依赖开放供应链,初创厂可合作供应专用材料。

数字化启示:1. 电商推进启示:场景化产品在天猫以场景描述销售,工厂需适应平台数字展示需求。2. 生产优化:借鉴家电下乡经验,量产尺寸固定产品(如淘天铁狐提到的置换消费),数字化配合巨头技术基础(如面板技术同源)降低成本。

文章聚焦家电行业向场景化转型的新趋势、相关技术和客户痛点解决方案。

行业发展趋势:1. 从技术高原(CR3超60%的同质化)向生活场景提案转变:代表产品如三星画壁电视、哈士奇冰吧和小吉壁挂洗衣机,场景需求成为核心变量。2. 产业动向:技术与场景共生模式兴起,类似汽车领域(如理想汽车),服务商可支持创新者重组技术模块。

新技术焦点:1. 场景实现技术:如壁挂洗衣机的电机控制和悬挂系统、冰吧的隔热材料,这些是客户痛点解决方案的关键。2. 客户痛点:产品形态固化(如冰箱门增多无效创新),场景化需新交互设计(如画壁电视的哑光屏降低功耗),服务商可提供定制研发支持。

解决方案启示:1. 针对痛点:如用户抱怨尺寸限制(淘天经理提到装修预埋问题),服务商可开发紧凑型技术方案。2. 案例支撑:服务巨头海尔和小吉的供应链集成,为场景产品提供技术模块(如电机优化),降低创新成本。

文章分析了电商平台在场景化转型中的需求和做法,包括招商、运营管理和风险规避。

平台需求与做法:1. 用户需求:淘天经理铁狐指出,场景化产品(如冰吧、画壁电视)在商品详情页优先描述场景而非技术,平台需优化展示方式吸引置换消费。2. 招商策略:引入新场景品牌(如小吉、哈士奇)填补传统巨头盲区;海尔、三星等巨头布局(海尔618冰吧榜首),平台可推动供应链合作(如开放面板技术模块)。

运营管理启示:1. 管理要点:产品尺寸固化风险(装修预埋尺寸限制选择),平台需强调适配性,如展示场景尺寸参数。2. 风向规避:场景创新如壁挂洗衣机匹配小户型需求,平台鼓励描述真实使用环境(避免虚假广告质疑类似美的1度电事件)。

风险与机会:1. 正面影响:新品类(冰吧在客厅)驱动GMV增长,平台如天猫可复制汽车领域模式(冰箱彩电大沙发)。2. 规避风险:注意成熟技术基础(如面板成本占比超60%),避免押注风险过高路线,聚焦巨头已验证方案。

文章揭示了家电产业的新动向、商业模式转型和政策启示,为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产业新动向:1. 技术与场景共生模式:类似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如电池密度+场景创新如理想汽车冰箱彩电),大家电从效率高原转向场景定义(画壁电视在百年电视机历史中开辟新路径)。2. 新问题:技术同质化(CR5超80%)导致产品形态固化,场景化(冰吧在客厅、壁挂洗衣机)重构竞争主题,海尔等巨头布局专利(壁挂洗衣机技术)显示行业裂变。

商业模式启示:1. 共生结构:巨头(格力、美的)投资3-5%研发于基础技术(如能效比5.0),创新者(小吉、哈士奇)借供应链重组技术打造新品类,类似全球六成面板份额的京东方开放资源。2. 历史启示:家电史(1873年冰箱起源)显示技术场景共谋(冰箱从厨房迁客厅),政策如家电下乡曾助推品牌集中,但当前政策需转向支持场景创新。

法规建议:1. 从数据案例出发:面板技术演进定义产品,建议政策鼓励开放模块共享。2. 未来展望:场景定义者可能主导下一个十年,模式可应用于其他成熟产业以刺激消费市场。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家电企业基于对美国技术的引进和创新,推动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三大件在本土的家庭普及率均超过50%。同时期,松下在美国成立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在泰国建立首家海外工厂开始压缩生产成本。

而彼时,距离中国制造出第一台电视机——1958年试播成功的北京牌820型电子管黑白电视机——还没过去多久。

1985年,《广场协议》(注①)迫使日元升值,日本家电业加速向海外转移产能——恰逢中国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松下们带着巨大的技术代际领先和规模优势鱼贯而入。

当时松下在央视投了很多条彩电广告,几十秒的时间里,大部分都是明星代言人在其中唱歌跳舞——直到最后,才让明星把品牌名念一遍;东芝有一条令国人印象深刻的广告语是,“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那时候,日系家电打广告还没讲技术、做创意的必要。把品牌名念出来,Logo亮出来就是最有效的。

电视剧《狂飙》在2000年的故事线里,出现过一款等离子电视机,是“日立42PD5000TC”。剧组有疏漏,这是企业在2004年才推出的新品,售价也并非电视剧里写的21860元,而是35900元。这在当时是标准的奢侈品

而中国家电市场的转折,也发生在那一时期。

以空调行业为例,从其构成部件来看,核心科技集中在压缩机、电机、电驱和热交换器等几个器件上。2001年,美的收购东芝万家乐压缩机业务(后更名美芝);2004年,格力全资控股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这是美国惠而浦和Rotorex的压缩机技术引进商——中国家电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并购上游器件生产商,讲出了一个垂直一体化整合供应链的故事,也是十年后格力那句家电营销历史上经典的“掌握核心科技”口号的前情提要。

本系列中,之前关于国补的文章中曾提到(《1.5亿人每天在淘宝逛“国补专区”,撬动了多少消费?》),2010年因为“家电下乡”消费政策的缘故,格力、海尔、美的等国产家电大厂业绩陡升——但还有一个前提,是当时中国家电企业和日系的综合实力已基本持平,甚至有所反超。

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是,2011年夏普投了100亿日元在印尼建厂,生产冰箱、洗衣机,目标市场指向东南亚而非中国。企业意识到海外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不再能指望中国——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实力的增强,日系家电在华的技术光环已经褪色。

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之后,美的开始强调变频空调技术,在2012年的广告里喊出了同样经典的“一晚仅需1度电”的口号(后改为“一晚低至一度电”),虽然企业后来因以“实验室环境下测出的数据”作为广告宣传这件事而受到质疑,但这些广告口号也间接说明,国产家电企业全方位“赶超日韩”的叙事在当时已基本建构完成,消费市场的焦点,逐步从品牌转向了具体可量化的技术参数,比如尺寸、能效、分辨率......

我们认为,大家电在过去几十年里走完了从“品牌信仰—工业标品”的祛魅之路,如今则正向“生活场景提案”升维——这一条道路可能重塑百年家电的产品定义,转移行业的竞争主题,也是当下提振消费市场背景下动听的故事。

天下网商

当品牌和技术成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过去二十年时间里,日系家电持续从中国退场,国产品牌的市场集中度不断走高。据中怡康、奥维云等多平台的统计,当下中国主流大家电品类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前三品牌合计市占率(CR3)基本都超过60%,前五品牌(CR5)则普遍超80%——坐在前列交椅上的,都是国产品牌。

品牌集中的上一层,是技术集中。拿电视机来说,这一产品的性能基本由其核心部件“面板”决定,这也是成本的核心构成项,一般占比超六成。而在这一部件上,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三家企业如今合计拿下了全球超六成市场份额。

和电视机一样,当下很多大家电的部件来源于行业供应链的通用模块,即便是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其技术也基本同源,产品结构在上个世纪即已定型。

在《永恒的活火》一书中,张瑞敏面对经济学者“海尔的技术比同行领先多少”的提问时就坦言,“5%”——一个微妙的数字,寓意在于“领先,但不是很多”。

1. 大家电的“效率高原”

技术参数的持续演进当然不是“无效内卷”。恰恰相反,空调能效比从3.0提升至5.0(国标一级能效)的进步,切实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也才让空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刚需品。这背后,是海尔、格力等企业每年把营收的3%—5%投入于研发,这也让中国白电能效标准领先全球,以此建构出全球最大家电出口国的技术护城河。

只是需要承认,大家电底层技术路线的恒定、上游供应链集成方案一致、零售市场品牌集中度不断走高,这些趋势的堆叠,让品牌和技术,慢慢成了在销售层面上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也让家电的产品定义和形态少有颠覆性变革,比如:

空调挂机的造型几乎没变过;冰箱最大变化是门越来越多,从双开门到三开门到如今的八开门;只有洗衣机在因为波轮和滚筒的技术路线分野时,产生了两套结构形态。

甚至家电产品的色系也因寡头格局下的审美统一化而趋于不变——电视机的边框基本都是黑色的,空调普遍是白色的。以至于“白电”、“黑电”成了家电的分类方式。

我们在采访淘天大家电行业总经理铁狐时,他还提到一个细节,“今年国补驱动的置换型消费中,我们会看到一些相对大众化尺寸、规格的产品卖得很好,因为很多家庭在装修时就已经限定了产品的尺寸,太大的产品装不进去了”——装修预埋的尺寸,甚至都成了固化大家电产品形态的推手。

这让人想到,前几年新能源汽车为了满足燃油车时代遗留的机械审美,而为无需进气的纯电汽车安上了纯装饰性的进气格栅——上游制造和末端消费,共同将大家电推入了产品定义和物理形态的“标准框架”内。

近二十年里,大家电可能是最“顽固”的一个产业之一——在乔布斯从口袋里掏出iPhone 4的那一刻,手机被“重新发明”,完成了从通讯产品向个人数字生态中心的迭代,特斯拉的量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辅助驾驶的规模化,则让汽车的定义从交通工具不断驶向“移动家”“具身智能”,而大家电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当然,问题从来不在于技术路径本身,而在于当技术趋同成为行业常态,渐进式改良终归难以探索出新大陆。好比登山者抵达高原后,每前进一米都需付出十倍力气。

2025年5月,美的董事长方洪波在面对《晚点LatePost》提问对小米做大家电的看法时表示,“战术上重视小米,但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这种底气正源于身处“技术高原期”的现实困境:大家电产品结构标准、规模效应趋于见顶,成熟大厂很少冒险押注新的技术路线,创业型公司则没钱押注。

一个值得乐观的新现象是,我们看到,当基础性能已充分满足普适需求,用户开始追求场景体验的精准适配。

2. 当“场景”成为唯一变量

今年以来,《天下网商》采访了包括三星、海信、创维、松下等家电品牌,由此发现:

如今卖得好的电视机不叫电视,叫“画壁”,放在沙发边上;

卖得好的冰箱不叫冰箱,叫“冰吧”,放在客厅而不是厨房;

卖得好的洗衣机,是挂在墙上的。

这些产品在天猫上的商品详情页,最大的篇幅一般既不用来讲品牌故事,也不展示技术理念,而是描述“场景”。

虽然场景化产品的实现仍依赖技术,比如“冰吧”的透明门源于隔热材料技术迭代;洗衣机能挂上墙壁背后是电机技术、悬挂系统乃至人机交互方面的再设计——毋庸置疑,技术优先级从未消失,而场景的意义更多在于对大家电进行“重新定义”,也借此得以重组产品背后的技术模块。

天下网商

在场景中重新定义产品

如果将大家电的零售效率用“品牌×技术×场景”这一公式来表达。那么如今前两个“因数”已经从“变量”变为了“基础常量”。场景,可能是家电行业在当下的最大“变量”。

电视机从发明到今天刚好一百年,这一百年里,其市场规模扩张背后的主要动力是面板技术的发展——从电子机械式、阴极射线管(CRT)、彩色显像管(CPT)、到液晶显示(LCD)、发光二极管显示(LED)、等离子显示(PDP)……

面板技术深刻地定义了电视机,以至于当消费者选购电视机时仍会下意识地附带技术名词,过去是“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如今更多是“百寸”“4K”。

之前《天下网商》采访三星电子大中华区彩电营销业务部副总裁孙志涛时,他解释,“电视机的打开率在变低,但一般家庭仍会购买一台,这时候,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电视机在家庭场景中的新定位是什么”。

对当下的很多家庭来说,电视机首先成了一件“家居饰品”,其次才是影像播放器。

为了让电视机更像一幅画,品牌开始在屏幕上选用哑光屏,降低反射率和息屏功耗。边框甚至会选用木质材料,且可拆卸更换,而为了做薄做窄,好挂在墙上,连音响都采用了外部集成方案。

“新场景”让电视机在标准框架外,开辟了一条分岔的小径。这一方向同样发生在冰箱、洗衣机领域。

在国内,小吉把洗衣机挂到了墙上,匹配的是小户型家庭或是家庭第二台母婴内衣洗衣机的使用场景。这背后需要解决电机与墙面共振问题、供水和管路分布等问题,涉及结构力学、电机控制等底层技术——当然,人均居住面积紧张的韩国,早在十年前,就有包括大宇等品牌推出了壁挂洗衣机产品。

欧洲家电品牌哈士奇重做了冰箱产品,定位为“冰吧”,在近几年布局中国市场——在场景里,它被放在客厅而不是厨房;在功能上,其小容量和冷藏宽温区满足的不是食材储存需求,而是酒饮、零食、美妆和药品;在外观上,冰吧一改冰箱传统的方正造型,而是圆角,且传统的冰箱门被改造成了透明玻璃,以渲染“家居吧台”美学。

绝大多数买冰吧的消费者,家里都是已经有冰箱的。

当然,大家电巨头们也迅速推出了这些在新场景下衍生出来的新产品——海尔在今年年初刚被授权了一项“壁挂洗衣机技术专利”,其“冰吧”产品在今年618是对应品类榜单的榜首产品;小天鹅推出了命名为“小海绵”的壁挂洗衣机,基于企业在电机技术上的沉淀,做到了尺寸更大、装载量更多、价格更低。

巨头们丝毫不敢忽视场景创新撕开的品类裂缝。

放在客厅的冰箱和放在厨房的冰箱并不是同一类产品,放在地上的洗衣机和挂在墙上的洗衣机同样如此。场景正在重构“家电”定义:从由技术参数框定的工业标品,变为由家居场景孕育的生活方式提案。

我们认为,冰吧、壁挂洗衣机、画壁电视的准确定位是“新家电品类”,而非“大家电细分品类”。这些产品在用户使用维度的物理空间、行为目的和情感需求等综合维度,已经和传统家电形成了明确分野。比如,冰箱主要服务的是一日三餐,而冰吧的服务在三餐之外。传统冰箱追求“隐藏”,冰吧强调“展示”。

固守传统定义反而容易让企业错失市场机会。孙志涛就告诉我们,画壁电视的市场不止于家庭消费者,“艺术画廊经常采购或租用我们的产品”。

我们还注意到,这些“新家电品类”中卖得最贵的不少都是新品牌——这容易让人想到,过去在扫地机器人市场崛起时,大家电巨头普遍进行了跟从和布局。

当然,未来的产业图景绝非“技术宇宙”与“场景宇宙”的对立,而是二者的共生:

技术轨道上,巨头通过规模效应和巨额研发投入,持续降低基础品类的制造成本,提高通用技术的效率;

场景轨道上,创新者聚焦新需求,借势巨头的开放供应链,重组技术方案,打造新品类。

这好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提升电池密度是基础技术的深耕,而理想汽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了家庭出行场景——两者并行不悖,共同拓展了行业的价值边界。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以技术代差领跑中国企业;2010年代,中国品牌以垂直整合反超日系巨头——下一个十年,或将属于那些把冰箱做成客厅吧台、把洗衣机改造成浴室镜面的“场景定义者”。

回顾历史,1873年以蒸汽机驱动的工业用冰箱,在德国被发明并率先用于酿酒厂制冷降温。而直到1923年,以压缩机为核心部件的现代冰箱才在美国诞生,并逐渐成为家庭厨房的标配。

如今,冰箱又从厨房迁入客厅,成为家庭社交中心——百年家电史的每次跃迁,从来不是技术的独舞,而是技术与生活场景的共谋。

注:文/沈嵩男,文章来源:天下网商(公众号ID:txws_txw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天下网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