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电商,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时代。
在国际经济的棋盘上,美国将关税大棒挥向全球,试图重塑供应链规则,而中国则以强硬的反制措施回击,双方在你来我往的博弈中将关税推上了“天价”,首当其冲的便是长期以美国作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企业——物流成本飙升、时效压力陡增、合规风险加剧。
最新消息显示,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多种关税方案:一种是可能将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税率降至大约50%-65%;另一种则是“分级方案”,把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分为所谓“对美国国家安全不构成威胁”和所谓“对美国国家利益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释放出了给中美关税对峙“降温”的信号。
但在频繁关税调整带来的庞大冲击背后,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潘多拉魔盒”已然打开。业内普遍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美关税战都不会有简单明确的“终点”。
因而在此背景下,一股名为“去美国化”的观点在跨境电商行业中迅速升温。
美国关税高压下的成本雪崩
美国市场不再是中国跨境电商的“应许之地”?
从10%的基础税率到最高145%的“对等关税”,叠加取消“800美元及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这一“组合拳”如同悬顶之剑,正在将中国跨境电商的美国订单利润率压缩至临界点。
跨境物流成本首当其冲。为转移关税压力,近期美线货代集体掀起了涨价潮,涨价幅度随着关税税率的增加持续攀升,从一开始普遍在1元/kg至2元/kg之间,到如今已有部分货代将运费价格上调15元/kg,再叠加处理费、清关服务费等,跨境中小卖家们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被侵蚀。
根据AMZ123的调查数据,截至4月15日,受调的近千名卖家中,有九成卖家表示在美国加征关税后物流成本有所提高,其中,超六成卖家的物流成本涨幅超过了30%。
以低价直邮模式横扫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更是被迫直面利润腰斩的生死挑战。
美国“800美元及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曾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黄金杠杆。通过直邮小包模式,Temu、SHEIN等得以凭借极致性价比横扫美国市场。
然而随着5月2日该政策的取消,相关平台及卖家的盈利空间将被严重挤压。以Temu为例,按其美国订单均价30美元、关税税率10%~25%计算,Temu单季度利润或被关税成本侵蚀近20亿元。
具体到品类来看,纺织品、服装以及玩具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最大的冲击。
据业内透露,由于美国海关清关效率降低、查验力度加大,导致物流时效延长、操作费用上涨,部分原本依赖价格优势的白牌服饰卖家,已在成本转嫁困难的情况下被迫退出市场。这些中小卖家相较于品牌大卖而言缺乏议价空间,因而也难以通过涨价来转移关税成本。
此外,关税政策背后透露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也进一步削弱了卖家的长期信心。日前,TikTok仍因数据安全争议面临被剥离风险。
因此面对历史最高位的关税成本,一批中国出海企业已率先按下了美线的“暂停键”。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10日,中国输往美国的货量已有约40%暂停出货,预计跨境电商将因成本上升出货量暴跌约五成。
一位在美国亚马逊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的卖家透露,其与周围的亚马逊卖家都已暂停往美国发货,仅消耗过去储备的库存,保持短暂观望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世贸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也预测,2025年大多数国家对美出口将下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的降幅最大,达到了77%。
这并非美国通过关税壁垒将中国“踢出了局”,而是中国主动进行贸易转移、摆脱对美路径依赖的结果。海关数据足以佐证这一分析: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14.7%。截至2025年一季度,我国对新兴市场出口占比已提升至48.3%。
而这也意味着,关税战不仅是一次成本危机,更是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大迁徙”的催化剂——面对不确定性愈发显著的美国市场,从跨境卖家到电商平台,从被动撤离到主动转型,一场中国跨境电商主体围绕“第二市场”的全球竞速正在展开。
中国跨境电商集体“欧洲化”
欧洲市场或成中国跨境电商的“诺亚方舟”?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关税政策反复无常的背景下,中国跨境卖家们正加速调整全球布局。根据AMZ123的调查,面对关税政策变化,目前已有81%的美区卖家计划拓展其他市场,其中选择开拓欧洲市场的卖家占据了最高比例,达39%。
作为美国以外的第二大消费市场,凭借消费力强劲及电商渗透率持续增长等优势,欧洲得以成为了原本在美国投入较多的跨境卖家们首选的“第二市场”。
根据Ecommerce Europe发布的报告,2025年欧洲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9159亿欧元,年增长率为9.32%。分市场来看,Forrester研究报告预测,未来五年,英、法、德、意、西这五个核心市场将进入“黄金增长期”,整体电商零售额将以年均7.8%的速度,从3890亿欧元跃升至5650亿欧元。
同时,欧洲相对稳定且成熟的政策环境,也为中企提供了较为可预测的市场准入条件。4月11日,中欧重启了电动汽车贸易谈判,双方同意以 “价格承诺” 替代反补贴税,进一步降低了贸易壁垒。
这一互动的背后,也深度体现了中欧经济的互补性——欧洲市场以精密工业、艺术创意和生态科技为核心的消费架构,与中国正在实施的产业价值链攀升和消费能级提升战略形成共振效应,为中国跨境电商主体布局欧洲市场提供了更肥沃的掘金地。
此外,在欧洲多元化的电商格局下,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领航”亦是吸引跨境卖家入局该市场的另一重要推手。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KF提供的数据,早在2024年全年,Temu、SHEIN、全球速卖通及TikTok Shop等中国跨境电商巨头,便向欧盟成员国发送了大约40亿件商品。
2025年,TikTok Shop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同步上线了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大新站点,将欧洲电商版图扩展至六国;Temu加速将战略重心转向欧洲,在上线西班牙、意大利等新站点的同时,还进一步向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洲本土商家开放了半托管模式;而SHEIN同样在爱尔兰设立了欧洲中东和非洲大区总部,用于区域物流和战略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也是欧洲市占率最大的电商平台。根据Cross-Border Commerce Europe发布的报告,亚马逊在欧洲跨境电商市场中稳居榜首。受关税政策影响,近期亚马逊也向多个美国站卖家发布邮件,建议其拓展欧洲市场,并为此提供了相应的补贴。
这些在欧洲市场“各显身手”的电商平台,为苦寻新蓝海的跨境卖家们提供了差异化入口。
而作为行业风向标的跨境大卖们早早便打响了航向调转的“第一枪”。如致欧科技加快欧洲本地市场布局,2024年上半年在德国OTTO平台保持了强劲增长趋势,增速高达97.11%;安克创新在欧洲市场的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从2020年的18%至2023年的20%以上。
从这一点来看,跨境卖家转向欧洲不仅是短期避险策略,更是长期战略选择。随着中欧班列运力提升、海外仓网络完善,以及TikTok Shop等新兴渠道的扩张,欧洲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将持续释放红利。
此外,根据AMZ123的调查,除了占据最高比例的欧洲市场外,沙特等中东市场、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也被诸多跨境卖家列入了蓝图拓展的目标市场。本质上而言,随着关税大战的愈演愈烈,市场多元化布局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避免被提前淘汰出局的生存法则之一。
“去美国化”是否为伪命题?
中国跨境电商,真能“去美国化”吗?
美国市场犹如一块巨型磁石,吸引着全球商业力量——虽仅有3亿多人口,但其消费支出在全球的占比却高达30%。
这种体量的市场规模,为中国跨境电商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增长空间。根据海关初步统计,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从目的地看,美国仍是中国跨境电商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对美国出口占34.2%。
而美国消费者展现出的消费特性: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对价格敏感度低于欧洲市场,更愿意尝试新品牌,也与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形成了完美匹配。根据Jungle Scout发布的报告数据,2024年超过70%的亚马逊卖家和品牌的货源来自于中国,正是这种协同效应的最佳注脚。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势下,短期内离不开美国市场的跨境电商行业更是催生出了"曲线出海"新模式——即通过设立其他国家的“中转仓”实现关税优化的“转口贸易”。在美国海关收紧核查的当下,这种"地理套利"显然具备不小的风险,但仍有不少卖家选择铤而走险。
此外,中国跨境电商的“去美国化”同样也受替代市场的局限性限制。
如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速快但规模有限,消费能力难以弥补美国市场的缺口,而欧洲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其复杂的物流网络、严格的合规要求、多元的消费文化等,也让它成为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综合上述可得,短期内中国跨境电商要完全脱离美国市场并不现实,但通过区域化布局、供应链韧性建设和品牌升级,中国跨境电商能够显著降低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价格维度,而是综合供应链效率、本土化运营和合规能力的系统性比拼,因此重构供应链与品牌壁垒仍是跨境卖家的核心课题。
AMZ123简评
这场所谓即将到来的“去美国化”浪潮,本质上是全球化秩序重构下的必然选择。关税战撕碎了旧规则,却也催生了新生态——迫使中国跨境电商从“低价内卷”转向“价值创造”,从“单一市场依赖”迈向“全球韧性布局”。
未来,无论是物流基建的“硬实力”,还是品牌本土化的“软实力”,跨境卖家们均需以合规为基石,以数据为驱动,方能在这场全球电商格局的重塑中实现从“生存”到“增长”的跨越。
注:文/双木,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公众号ID:amz123ne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