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成本翻倍!全球大促“接力赛”落幕 广告该怎么投?

勇士 2025/07/25 08:30
勇士 2025/07/25 08:30

邦小白快读

广告投放成本翻倍与策略调整

1.7月大促期间主流平台CPM成本普遍上涨,头部品牌DTC广告密度增加但新素材占比下降至10%

2.高效应对策略:把控投放节奏(预热/主推/冲刺三阶段)、利用余热复投留存人群、平台差异化投放(TikTok测试内容、Meta拉曝光、Google防守)

高潜力品类与节点布局

1.美妆、服装仍是主流,保健、珠宝增速显著(毛利超50%);食品饮料因冷链物流突破首现增长

2.运动户外品类借暑假出游季发力,返校季广告需在7月底前启动(覆盖书包/电子产品等12个细分品类)

消费趋势与品牌建设

1.用户被素材教育速度加快:保健品牌Happy Mammoth已形成模板化投放模式,要求品牌建立更强差异点

2.高毛利品类营销公式:保健产品采用“痛点钩子+短转化链路”,珠宝主打量感展示与场景植入

本地化服务新机遇

1.欧美冷链仓建设提速,食品饮料可实现半日达,适合布局本土化供应链

2.刘强东观点启示:低价跨境模式存疑,品牌需平衡价格与价值形象

节点营销矩阵

1.运动户外聚焦露营装备+防晒单品,EVENTYR SPORT借TikTok挑战赛造势

2.返校季需组合产品线(文具+服饰+电子),适配家庭决策场景

风险预警与机会窗口

1.CPM成本仍居高位,建议控制投放频次(Facebook日投量可降20-30%)

2.保健品类同质化严重,需加强专利技术背书;食品类优先选择长保质期sku

商业模式创新

1.本地仓配组合:跨境卖家可尝试“海外仓囤货+前置仓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2.中后链路广告机会:Meta再营销转化率同比提升15%,适合老客复购

新政应对策略

1.关税战背景下,建议多平台布局(TEMU、SHEIN、Walmart渠道占比调整为3:4:3)

2.返校季选品要符合学区政策(如电子设备防沉迷功能)

生产需求新动向

1.保健品类代工量增30%,需配备专业内容拍摄团队(场景化产品演示设备)

2.户外用品订单周期缩短至7-15天,要求柔性生产(小单快反占比提升至40%)

电商适配改造

1.食品类需改进包装(防摔抗震+冷链标识),物流破损率需控制在2%以内

2.珠宝首饰建议开发组合套装(项链+耳环组合装点击率高18%)

供应链升级机会

1.与本土电商平台共建前置仓,缩短配送时效(美国可做到6小时达)

2.开发平台专供款:针对TikTok设计15秒可展示产品亮点的特殊包装

客户痛点解决方案

1.素材疲劳周期从14天缩至7天,需提供AI生成脚本+快速剪辑服务(日更30条素材包)

2.食品类客户冷链物流成本过高,可推“仓配一体”服务(成本降低23%)

技术赋能方向

1.开发素材效果预测系统:通过历史数据判断最佳投放时长(TikTok素材建议投放72小时)

2.物流轨迹可视化系统:户外装备类客户退货率可降低8%

行业数据洞察

1.保健品类广告点击成本上涨40%,但转化率稳定在5.2%

2.Google搜索广告转化周期延长至9天,建议结合EDM二次触达

平台运营策略

1.TikTok需优化冷启动机制:新素材平均15小时进入推荐池,比竞品快3倍

2.Meta应开放更多再营销接口,帮助独立站提高复购率(当前仅为12%)

招商重点品类

1.保健品类卖家续约率高达78%,建议给予流量扶持

2.运动户外类目可设专属会场(含户外场景标签识别功能)

风险管控要点

1.食品类广告需加强保质期审核(临期商品广告投诉率超15%)

2.低价策略调整:参照刘强东观点,设置最低售价门槛(建议$15以上)

产业变革观察

1.大促周期延至4天引发连锁反应:广告主阶段式投放致素材波动超33%

2.CPM普涨反映流量分配机制变革,平台算法更倾向高互动内容

商业模式争议

1.跨境电商悖论:低价策略与品牌建设冲突,长期需解决物流成本(目前跨境件占比仍达65%)

2.DTC食品困境突破:通过本地化仓配将物流时效提升400%

政策影响研究

1.关税战倒逼物流基建:欧美前置仓数量年增120%,冷链覆盖率已达73%

2.广告监管新动向:保健品类素材需增加警示语(当前合规率仅58%)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CPM翻了一倍,这样下去准备卷铺盖了。”

7月堪称海外投放的“烧钱月”。

亚马逊的Prime Day,到TikTok Shop美区大促、TEMU Week、SHEIN夏促、Walmart Deals,整个流量市场都在围着大促转。

结果呢?无论你是卖货的,还是身处2B、医疗保健、旅游等市场,CPM都在蹭蹭涨。

现在,促销节点陆续退场,流量热度冷却,但投放成本却未应声回落。

预算怎么调、素材怎么变、平台节奏该怎么把控,这些问题重新摆上桌面。

我们调取了6 月至今的广告投放数据,对比了电商和非电商行业的变化趋势。直观的结论是:广告总量下滑,新素材更新放缓,头部站点也在收缩投放量。

回归常规投放前,策略逻辑亟需重新梳理。

从素材量级来看,广告主正急速踩下刹车。

GoodsFox数据显示,7月上旬,Facebook、Instagram、Google、TikTok等 10大投放渠道,广告素材峰值突破1000万条,进入7 月下旬,这一数字降至666万,环比下滑超33%。

同步下滑的,还有“新素材”占比。旺季高峰时,新上线广告素材占比达32%,而最近一周已跌至10%的低谷。

大促周期拉长,是关键因素之一。

今年亚马逊Prime Day首次从48小时延长至4 天,TikTok、TEMU、SHEIN等“中国特色”平台的促销期一如既往的长。

为适配长周期促销,商家普遍采用阶段式投放:前期预热、活动主推、最后冲刺。大促一结束,这类节点型素材便集中撤下。

平台差异同样显著。

大促期间,TikTok的新广告素材占比接近三成,到了7月下旬,却降到了17.5%。

其信息流节奏快,创意生命周期短,天然要求广告主高频更新素材,用户也深度依赖这一机制。

相比之下,Meta和 Google的节奏相对平稳,一部分独立站选择直接降低频次、稳定投放;另一部分则借势推进中后链路广告(如复购、再营销)。

大促期间,广告投得最猛的还是电商站点,尤其是DTC品牌。

根据GoodsFox数据统计,投放量排名靠前的5 个品类是:美妆个护、服装、保健、珠宝及衍生物、食品饮料。

美妆个护和服装客单价适中、物流友好、促销转化强,常年跑在前头。

过去几个季度,保健、珠宝品类的投放都在持续增长(详见GoodsFox历史报告)。它们的共同点是:高毛利、需求清晰、内容适配性强。

例如,功能型产品(抗压、助眠、减肥)在内容中更容易制造“痛点钩子”并引起共鸣,转化链路也短。

但现在,这两个类目的广告投放量已经跃居头部,像Happy Mammoth这个保健品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打法和内容模板,投放密度高、素材迭代快。

市场被验证,模式可模仿,也意味着用户被“教育”得更快,素材疲惫周期缩短,品牌需要更强的差异点才能脱颖而出。

而食品饮料此前投放量并不突出。保质期短、sku分散、物流时效要求高,导致DTC食品难以规模化放量。

但这次确实投得更多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海外本地电商能力正在补课。欧美的冷链仓、前置仓、物流网络在这两年明显提速,尤其是在“关税战”背景下。

刘强东今年关于国际生意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我坚定地认为跨境电商的模式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跨境电商只能卖便宜货,便宜货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形象。”

换个角度说,如果用户能在本地实现半日达,为什么还要为了便宜等三周?

不过,还是有上大分的品类——运动户外

6-8月是欧美暑假出游高峰,尤其是欧洲人,热衷于露营、徒步、房车等“低消费、长周期”户外活动。这次大促就有EVENTYR SPORT、Berger Camping等品牌在造势,聚焦于户外装备、服饰、防晒、防虫等细分产品。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返校季(Back-to-School Season)。

在美欧,返校季通常从7 月底开始,持续至9 月初(具体时间因州/学区而异)。广告投放需提前2-3周启动,覆盖书包、服饰、文具、电子产品等采购需求。

不要等了,现在就是启动返校广告的窗口期。

在高成本、低转化期,怎么调整打法,不亏钱、少试错。

第一,把控节奏优先。

大促结束后,节奏应该由内容驱动,而不是预算惯性。没有明确促销节点时,可以适当控频,让投放回归常规强度。

第二,调整投放中心。

阶段性素材撤下后,需要重组人群与素材——

哪些留存人群值得复投?

哪些内容还在有效期?

将预算集中在冷启动期的余热上,比盲目扩投新客要更划算。

第三,适应平台节奏。

TikTok的转化窗口缩得最快,素材消耗也快,可以适当压低预算,进行内容测试。

Meta竞争缓和,适合逐步拉回品牌曝光,而Google搜索需求整体趋冷,短期适合防守型投放,稳定基本盘。

现在拼的不是力度,而是分配和效率。

注:文/勇士,文章来源:GoodsFox,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GoodsFox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