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8月6日,傅利叶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Care-bot GR-3。作为GRx系列第三代智能人形机器人,面向科研教育、导览咨询、医疗康养等场景。基于傅利叶此前在康复领域积累,未来GR-3有望与以前的产品矩阵结合,入驻医院。
GR-3
傅利叶团队认为,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场景中应用前景广泛,能够显著提升医疗体系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人形机器人GR-3凭借其亲和力与功能性,可在导诊、健康知识宣讲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适用于康复院、社区等多种场景。此外,机器人还能作为医生的助手,覆盖从入院评估到出院后远程康复跟踪的全流程,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并改善患者体验。未来,机器人将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化支持工具。
随着近两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逐渐升温,傅利叶的产业链布局也在持续推进。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称,过去十年为机器人找到了许多商业落脚点,傅利叶有商品化、产品化的经验,也非常需要上下游的合作。对于上游来说,机器人离不开感知系统、传感器、“AI大脑”,也离不开电机执行器、关节模组等部件。不久前,傅利叶将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完全开源,希望有更多合作伙伴,能基于这些东西更快、更迅速地理解机器人行业,一起推动行业发展。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价格问题,顾捷认为,当前机器人定价的核心逻辑应当围绕产品创造的实际价值,而非单纯追求低价竞争。随着工业量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成熟,成本确实会下降,但价格差异本质上取决于技术成熟度、机器人能力以及产品定位。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核心卡点在于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而非商业模式本身,当机器人能切实解决行业痛点时,市场自然会给予与其价值相符的价格认可。
然而,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仍需较长时间的迭代与突破。从技术层面看,当前的核心难点在于两大方面:一是机器人需通过与大模型的深度结合提升认知与决策能力,使其能基于环境、情绪或肢体语言做出主动交互判断,而非仅执行预设指令;二是功能性落地的完善,除了情感陪伴外,机器人还需具备完成送水、简单家务等实际任务的实用性,这些刚需场景的技术可靠性决定了用户接受度。
顾捷表示,这一过程将遵循从“早期尝鲜者”到“大众普及”的路径,需通过持续优化解决交互智能性与任务多样性的矛盾,最终实现从实验室到千家万户的跨越。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