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乳业巨头逐鹿B端:蒙牛伊利们掀起千亿市场争夺战

思原 2025/08/15 15:09
思原 2025/08/15 15:09

邦小白快读

B端乳制品市场成为乳业新增长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1.市场潜力巨大:B端市场规模已超千亿,由咖啡、烘焙、茶饮等下游行业驱动,例如咖啡市场2025年预期达50亿杯销量,带来265亿元的乳品扩容空间。

2.国产替代加速:国内乳企如蒙牛、伊利技术提升,国产化率上升,原奶成本下降(如2025年均价3.04元/公斤)支持竞争,与国际品牌如恒天然争夺市场。

3.企业布局案例:蒙牛推出“专业乳品”三款核心SKU,伊利设立应用创新中心,君乐宝聚焦高端稀奶油填补空白。

实际操作风险需警惕:

1.竞争门槛高:需满足产品专业性(如咖啡对脂肪含量要求)、定制化能力和高效供应链;新进入者面临技术、规模、品牌三重壁垒。

2.价格战隐忧:企业争夺份额可能引发低价策略,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和市场混乱。

B端乳制品市场为品牌营销和产品研发带来新机遇。

1.品牌渠道建设:乳企推出专业品牌如蒙牛的“专业乳品”和伊利的“索非蜜斯”,针对餐饮渠道布局,合作连锁品牌如星巴克、蜜雪冰城提升影响力。

2.产品研发创新:基于消费趋势(如新茶饮崛起),强调定制化开发,君乐宝联手法国颂味佳推出“蔻曼纯净稀奶油”填补高端市场空白;伊利创新中心针对烘焙、饮品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3.价格竞争策略:原奶成本优势(2025年均价同比降6.5%)使国产产品更具性价比,反倾销政策提升国内品牌定价权,助力对抗国际品牌安佳。

消费趋势观察:

1.需求变化:下游行业同质化加剧,品牌方寻求独家原料(如奶油、黄油),驱动差异化和客户共创模式。

B端乳制品市场提供增长机会但需注意风险。

1.政策解读利好:反倾销政策保护国内乳企(如进口乳制品征税),提高市场竞争地位,降低外部冲击风险。

2.增长市场机会:市场规模千亿级,咖啡、茶饮等行业需求旺盛,艾媒数据显示烘焙市场2024年6110亿元,增速8.8%,带动奶油、黄油需求;与头部连锁品牌合作可获得稳定订单。

3.风险提示与可学习点:价格战可能导致盈利受损;需优化供应链应对稳定性挑战(如门店断供风险);学习蒙牛深入市场调研推出核心SKU,实现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

事件应对措施:

1.正面影响:国产技术突破(如生产工艺改进)提升产品品质;负面如竞争壁垒高,新卖家需投入研发和规模提升。

B端市场推动产品生产需求和技术创新带来商业机会。

1.生产设计需求:下游行业对乳制品有特定标准(如咖啡对鲜奶指标),工厂需强化技术研发保障品质,蒙牛、伊利投入设备升级应对高端需求。

2.商业机会:原奶价格低位运行(2024年均价同比跌11.3%),降低生产成本,支持出口替代;结合数字化启示,高效供应链管理成为关键,如伊利通过B2B平台拓展渠道。

3.技术突破启示:乳企推进加工工艺(如稀奶油生产技术),君乐宝合作国际集团填补空白案例可参考,实现深加工产品国产化。

行业痛点凸显解决方案需求与新技术趋势。

1.客户痛点:餐饮行业需专业性原料(如特定脂肪含量)和定制化服务(如独家配方),供应链不稳定可能导致门店运营中断。

2.解决方案:乳企如伊利设应用创新中心提供多场景支持;君乐宝与客户共创模式(如与茉酸奶合作),强调研发能力解决差异化需求。

3.行业趋势和技术:国产替代加速带来服务空间;新技术如生产设备升级提升产品稳定性;合作案例如蒙牛与餐饮头部企业合作提供应用支持。

平台需求聚焦在拓展渠道和风险规避。

1.平台招商机会:乳企如伊利利用京东企业业务B2B平台拓展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平台可借鉴招商模式(如与奈雪的茶合作)。

2.平台最新做法:构建供应链体系支持高效配送,应对餐饮客户稳定性需求;运营管理上强化客户服务能力,如蒙牛渠道合作覆盖多领域。

3.风向规避:注意市场竞争壁垒(如价格战),平台需通过规模优势规避风险;需求导向的解决方案能提升平台吸引力。

产业动向和商业模式创新呈现新问题启示。

1.产业新动向:B端市场国产化加速(进口份额降至不足30%),技术突破打破国际垄断,伴随政策影响(反倾销税)。

2.新问题挑战:商业模式如客户共创考验研发能力;风险包括价格战和供应链不稳定性,需法规建议加强规范。

3.政策启示和模式:国产乳企合作模式(如君乐宝合资建牧场)提示产业链整合;研究者可从魏立华观点分析国产化空间和市场格局演变。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中国乳制品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其核心特征是从过去依赖市场渗透和产能扩张的“规模扩张”模式,转向以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和价值链延伸为核心的“价值提升”模式。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全球供应链面临调整、消费持续升级、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乳制品市场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C端市场作为乳制品企业的主战场,竞争早已白热化,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各大乳企在C端市场的竞争手段日益同质化,价格战、广告战轮番上演,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相比之下,B端乳制品市场凭借其巨大的增长潜力,逐渐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吸引了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的目光。这些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调整战略布局,将重心向B端餐饮渠道倾斜,一场瓜分B端蛋糕的激烈竞争已然拉开序幕。

B端乳制品进入国产化时刻

近年来,中国B端乳制品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长潜力巨大。随着咖啡、烘焙、茶饮等行业的快速崛起,对乳制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为B端乳制品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根据行业分析,B端乳制品市场的总规模已扩展至千亿级别,成为乳制品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咖啡市场为例,各大连锁品牌如星巴克、瑞幸咖啡等门店数量不断增加,对鲜奶、奶油、芝士等乳制品的需求量巨大,艾瑞咨询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现制奶咖销量预计为33亿杯,增速高达37.5%,并预测到2025年销量将达到50亿杯。

华安证券据此推算,B端咖啡赛道为乳品行业带来的扩容在2025年有望达到265亿元。除了咖啡,烘焙和茶饮行业对乳制品的需求同样旺盛。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已达6110.7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2029年将增至8595.6亿元,这为奶油、黄油等乳制品提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这些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构成了B端乳制品市场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在B端乳制品市场快速扩容的同时,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长期以来,国内B端市场,特别是高端稀奶油、黄油、奶酪等深加工产品领域,主要被恒天然、安佳等国际品牌占据,国产化率不足30%。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乳企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上的不断进步,这一格局正在被打破。

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魏立华指出,目前国内B端市场70%至80%的份额仍由进口乳企占据,但国产替代的空间巨大。国产乳企的优势在于更短的供应链路径,能够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成本优势。此外,国内乳企更贴近本土市场,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反倾销政策则为国内乳企在B端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以往,部分国外乳制品凭借其价格优势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对国内乳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保护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反倾销政策,对部分进口乳制品征收反倾销税,有效遏制了国外低价乳制品的倾销行为,提高了国内乳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国产乳制品在B端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政策支持。

原奶成本优势是国内乳企参与B端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近年来,由于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生鲜乳价格持续在低位运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4月,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为3.07元/千克,同比下跌11.3% 。2025年7月第一周,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进一步降至3.04元/公斤,同比下降6.5%。原奶价格的下降,直接降低了国内乳企的生产成本,使其在B端市场的价格竞争中更具优势。

相比之下,进口乳制品需要承担国际运输、关税、保险等一系列额外成本,其价格优势被削弱。对于价格敏感度较高的B端客户而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更低的国产乳制品无疑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这种成本优势,使得国内乳企在与国际品牌竞争时,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从而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

国内乳企在生产技术上的持续突破和创新,是B端乳制品国产替代的根本保障。过去,在高端乳制品,特别是奶酪、黄油、稀奶油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国内乳企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产品品质不稳定,难以满足B端客户的专业需求。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引进,国内乳企在生产工艺、设备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君乐宝、伊利、蒙牛等头部企业也纷纷建立专业的研发中心,针对B端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定制化开发。

一个现实的趋势是,在反倾销政策的保护、原奶成本的优势以及生产技术的支撑下,B端乳制品已经进入了国产化时刻,为国内乳企在B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乳企布局的攻守之道

面对B端乳制品市场的巨大诱惑,蒙牛、伊利、君乐宝、三元等乳业巨头纷纷加快了布局的步伐,通过与餐饮企业开展合作等方式,积极拓展B端业务,寻求B端生意的扩大和创新。

蒙牛在B端市场的打法布局属于全面而深入。2021年,便推出专业餐饮品牌“蒙牛专业乳品”,并且聚焦于餐饮、咖啡、茶饮、烘焙等多个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乳品原料和应用解决方案。

在产品策略上,蒙牛专业乳品没有盲目铺开产品线,而是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打磨出三款核心SKU:餐饮纯牛奶、稀奶油和厚乳奶基底,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专业需求。在渠道拓展上,蒙牛专业乳品与众多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伊利作为蒙牛的强劲对手,在B端市场的布局同样不遗余力。推出专业乳原料品牌“伊利索非蜜斯”,并与奈雪的茶、萨莉亚、沪上阿姨等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服务B端客户,伊利在上海设立了专业乳品应用创新中心,并于2025年4月完成升级,以满足客户在烘焙、饮品、餐食、工业等多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伊利还通过京东企业业务等B2B平台,拓展企业级市场,提供定制化、组套化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宽了B端销售渠道。

君乐宝相对来说具有一定差异化,更加聚焦于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领域。2025年5月,君乐宝与法国颂味佳集团旗下西诺迪斯合作,推出了“蔻曼纯净稀奶油”,填补了国内高端稀奶油市场的空白。与蜜雪冰城合资建设牧场,与霸王茶姬、茉酸奶等众多头部新茶饮品牌展开深度供应链合作等,也均是对B端业务的探索。

乳企纷纷扎堆进入B端市场,有着其深刻的逻辑和自身的优势。首先B端市场与C端市场相比,客户群体相对稳定,订单量较大,能够为乳企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同时,B端客户对乳制品的需求量大且具有长期性,有利于乳企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通过与B端客户的合作,乳企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依据。

从优势方面来看,乳企在原料供应、生产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乳企拥有稳定的奶源基地,能够保证乳制品原料的持续供应,满足B端客户的大量需求。在生产能力方面,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成熟的生产工艺,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而且,蒙牛、伊利等乳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B端客户更愿意与这些知名乳企合作,以提升自身产品的品质和信誉。

无论是行业前景还是当下各家乳企如火如荼的布局,似乎都应证了B端就是一个前景可观的方向,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蓝海市场也藏有暗礁

B端市场虽然被视为一片蓝海,但与C端市场相比,其竞争逻辑存在明显的不同。在C端市场,乳企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渠道建设等方面,通过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来占据市场份额。而在B端市场,产品专业性、定制化能力和高效的供应链水平成为了竞争的焦点。

餐饮行业客户往往对乳制品的品质、规格、口感等有着特定的要求,例如咖啡行业对鲜奶的脂肪含量、酸度等指标有严格的标准,烘焙行业对黄油的熔点、可塑性等性能有特殊的需求。因此,乳企需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生产出符合不同客户专业需求的产品。

此外,随着餐饮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品牌方对打造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他们希望供应商能够提供“独家”的原料或配方,以形成独特的品牌记忆点。这就要求乳企具备强大的定制化开发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从配方、风味、包装等多个维度进行个性化定制。这种“客户共创”的模式,考验的则是乳企研发团队与客户产品团队之间的合作默契。

对于拥有众多门店的连锁餐饮品牌而言,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其生命线。任何原料的延迟或断供,都可能导致门店无法正常运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品牌声誉损害。因此,B端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会极其看重其供应链能力。乳企需要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进行高效管理,确保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客户手中。同时,高效的供应链还能够降低乳企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除了打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外,乳企之间的竞争也不容小觑。

首先是技术壁垒,B端市场对产品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新进入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其次是规模壁垒,大型餐饮企业对供应商的产能和供应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新进入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生产规模,很难获得大客户的订单;再次是品牌壁垒,在B端市场,品牌信誉同样是客户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因素,新进入者由于缺乏市场口碑,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客户的认可。这些壁垒共同作用,使得B端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新进入者想要突围并非易事。

此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乳企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导致市场价格体系混乱。价格战不仅会降低乳企的盈利能力,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不利于整个B端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B端市场的崛起,为中国乳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然而,这片蓝海并非坦途,其潜力与挑战并存。乳企能否在这片新战场上取得成功,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未来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而哪家能脱颖而出,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注:文/思原,文章来源:新熵(公众号ID:baoliaohui),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新熵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