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关税阴影之下 跨境电商的逃生门

阿飞 2025/04/27 15:45

4月的跨境圈,被“关税”二字彻底点燃。不断加码的关税政策使得卖家们正面临一轮空前的成本重压。平台的运营策略随之重构,消费者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囤货潮”与观望周期。

焦虑在蔓延,不确定性成为常态。

但凡事皆有两面,危中亦有机。关税政策的落地,在打乱部分卖家节奏的同时,也意外地撕开了一个窗口——让一批原本低调的玩家站上风口,让一些被忽视的市场重新进入视野...

工厂系卖家逆势崛起:供应链源头变身流量红利

面对关税加压,中国工厂型卖家率先打破沉默,借由TikTok掀起一场“代工厂直购”的流量风暴。

AMZ123在此前文章中提到,大量中国工厂正在TikTok发布短视频,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同款只要零头价”等直白口号精准击中美国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敏感神经。不少内容直指知名品牌代工厂背景,强调产品工艺相同、产线一致、价格却仅为品牌售价的十分之一。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来自创作者@LunaSourcingChina,其发布的Lululemon代工揭秘视频播放量突破1000万,点赞数高达160万。她声称:售价超百美元的瑜伽裤,在中国工厂的出厂价仅为5-6美元。尽管该视频已被下架,但“工厂揭秘”“源头直购”等内容持续走红,形成现象级传播。

据AMZ123了解,截至目前,#Chinafactory(中国工厂)相关话题下已有超10.2万个视频,总播放量突破1亿次,“中国制造真相”话题也进入千万级热度区间。这一波由内容驱动的热潮,不仅为工厂卖家带来了直接流量红利,更将“中国制造”的供应链效率与产业韧性再次拉回全球聚光灯下。

一方面,供应链源头正在被重新赋予“品牌平替”的价值角色。在价格透明、成本上升的环境下,工厂型卖家借助内容平台完成了从“幕后制造者”到“前台销售”的角色转变。#ChinaFactory等话题的走红,正是海外消费者对“质量相同、价格更优”消费模式的正向回应。

另一方面,这种“源头即品牌”的逻辑正在助推传统链路重构。消费者开始绕过层层加价的零售体系,主动寻找更接近产地的购买路径。而这种趋势,无疑为中国工厂型卖家打开了一个链接全球消费资源的新入口。

另类平台流量井喷:用户主动“找厂价”

 同样收割到关税这波意外红利的还有中国电商App。

4月,淘宝、敦煌网、1688国际版在内的多个“源头平台”陆续登上美国App Store热搜榜,部分时段甚至跻身购物类App下载前十,成为消费者自发寻找“工厂价”的首选入口。

Appfigures 数据显示,4月12日,DHgate(敦煌网)在 App Store 与 Google Play 的总下载量达3.54万次,其中美国市场贡献1.73万次,单日增长98%;4月13日,其iOS端美国区下载量更是飙升至6.51万次,较过去30天的日均下载量增长了940%。

与此同时,在几乎没有进行本地化适配的前提下(缺乏外语界面与国际履约体系),淘宝却凭借TikTok上的内容传播与用户自发搜索,成功引爆北美市场。数据显示,4月12日至15日,淘宝海外总下载量从10.4万飙升至32.6万,环比暴涨222%;其中北美iOS用户下载量增长高达483%。

阿里巴巴国际站也借势跻身美国App Store购物榜。正如当年中国消费者热衷于在1688直采,今天的美国用户也开始接受“绕过品牌,直达工厂”的购物逻辑。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消费趋势也同步传导至B端——大量美国进口商出于对未来加税的预判,纷纷抢单锁货,中国工厂的订单在短期内暴增300%这正是“预期自我实现”在跨境贸易中的真实演绎:担忧未来成本上涨的情绪,反而提前拉动了当前交易节奏。

新兴市场成热门目标:阴霾下的增长曲线

当美国市场逐渐沦为“政策无底洞”,越来越多跨境卖家计划在全球版图上点亮新的坐标。

据AMZ123最新调研,超过八成卖家已计划拓展美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欧洲(德国、法国、西班牙)、中东(沙特、阿联酋)等区域,成为“逃离北美”的优先落脚点。

一些头部大卖早已先行一步:如致欧科技表示将加快欧洲本地化运营节奏,并同步试水多个新兴市场,以增强整体抗压能力; 安克创新尽管当前仍有超50%收入来自美国,但也在积极拓展多元市场,降低单一区域的政策依赖风险。

与此同时,平台层面的“全球化”步伐也在加速推进。

亚马逊持续加码欧洲市场,在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核心国家的市占率已分别达到 50%、30%、37% 和 25%。

TikTok Shop于3月31日新开德国、法国、意大利三大站点,叠加此前已上线的英国、西班牙、爱尔兰,构建起覆盖六国的欧洲矩阵; 

SHEIN通过半托管模式深耕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五国市场,并在爱尔兰设立EMEA区域总部,强化履约效率与本地战略协同; 

海外电商研究机构 Emerce 的报告称,Temu正加速全球战略转型,预计未来其35%-40%的GMV将来自欧洲市场,超越北美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在这场深层次的变局中,卖家与平台并非只是被动避险,而是在主动寻求新增量、重构增长路径。分散市场,不是撤退,而是再分配资源、寻找确定性的过程。

平台战略转型:边稳局,边谋远

当然,在这场全球市场的“迁徙潮”中,平台也同步加速重构自身的运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以亚马逊为例,近期在其Haul频道上线了“Brand Faves”专区,引入Adidas、Gap、Levi’s等美国本土品牌,强化本地履约体系,降低对跨境商品的依赖。同时,在采购端,亚马逊也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取消了部分中国直采商品订单,如沙滩椅、滑板车、空调等,意在将清关责任转回卖家端,以降低自身履约风险。

沃尔玛则选择将压力传导至上游供应链。据AMZ123了解,平台多次要求中国供应商因应加税压力让利最高达10%,以维持其“低价战略”定位。部分厨具、服饰等品类的供应商已被压缩至利润临界点。

塔吉特、Costco等零售巨头也采取了类似策略,加速“去中国化”进程。塔吉特公开表示,其中国采购占比已从60%下降至30%,未来还将继续推进采购来源多元化。

与此同时,跨境“四小龙”除了开拓新市场外,也在加快调整战略步伐:

Temu通过前端调价控量、下调美区投流强度,并加码半托管模式,引导卖家向更灵活、高效的履约体系过渡;此外,Temu还进一步提出“local-to-local”模式,在欧洲布局本地仓网,并与DHL签署合作备忘录,全面推动本地化交付。

SHEIN则从售价调整、流量倾斜、物流提速到模式转换,推出覆盖四大维度的支持政策,帮助卖家缓解因成本上涨带来的多重挑战; 

速卖通则着力加强清关合规管理,同时为全托管商家提供五项关键扶持,包括物流保障、税费表达优化、退货机制调整及平台资源整合,协同内外销渠道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但不难看出,平台当前的一系列动作,是在同时解决两件事:一方面,它们通过砍单、转嫁关税、优化履约链路等方式自我减压,确保在政策风暴中维持运营稳定;另一方面,也在借势调整机制、强化本地化能力、筛选优质卖家,推动平台生态向更高附加值、更具抗风险能力的方向演进

在这场由关税驱动的“压力测试”中,平台与卖家不再只是被动应对,而是开始主动寻路、重塑方向。工厂系卖家借助内容平台实现“源头直达”,凸显中国供应链的全球不可替代性;而平台则在战略层面加速本地化、去中心化转型,推动高附加值生态重构。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崛起、消费路径的迁移,也为行业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这不仅是一场避险行动,更是一场方向感的重构——新的周期正在悄然来临。

当然,随着关税的不断加码,跨境电商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内生性重构”。无论是卖家、平台,还是市场本身,都在倒逼式地进行自我升级与适应,催生出一套新的行业生存法则。

卖家侧的自我革新:从“价优”转向“质强”

关税加码下,一场“卖家自救式转型”悄然展开:

首先是产品力的升级。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除少数高利润率品类外,此轮高额关税几乎对所有跨境电商卖家形成了实质性冲击,尤其是以“价优取胜”的卖家首当其冲。

然而在现实博弈中,中小卖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退出市场止损,要么涨价转嫁成本。但问题是——退出容易,涨价难行。

一方面,跨境电商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尤其是在亚马逊、Temu等平台,价格仍是决定流量与排名的核心权重。另一方面,利润空间本就有限。多数中小卖家原本依靠的就是微利高周转,

在这种背景下,单纯依靠低价获客的红利周期实际上已接近终结。如果无法通过低价竞争突围,卖家必须寻找新的竞争支点。

于是,卖家的竞争逻辑正在发生转向:从“谁更便宜”,变成“谁的产品更值得买”;从依赖价格红利,转向依赖产品力、价值感和用户粘性。

而那些具备品牌属性的卖家,显然在这场震荡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主动权。

品牌型卖家往往具备更清晰的价格锚点与用户认知,在面对成本上涨时,反而拥有“涨价空间”。他们可以通过推出新产品+合理提价的方式应对冲击,而无需动摇现有爆品的价格体系与市场定位。

此前AMZ123曾提及,包括安克创新、巨星科技、致欧科技、匠心家居等头部品牌,正是通过强化产品线的差异化与节奏控制,有效对冲了不确定环境下的成本扰动。这类企业在“品牌即资产”的战略逻辑下,已逐步脱离平台红利的依赖期,进入可自我驱动的增长轨道。

这也带来一个明确的启示:品牌化,不只是流量的护盾,更是抗风险的护城河。 

平台战略的升级:避险只是起点,生态才是落点

面对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平台的第一反应是市场切换,但它远不止于“流量迁徙”。

从亚马逊加码欧洲五国站点,到TikTok Shop同步上线德国、法国、意大利,再到SHEIN、Temu分别深耕中东、东南亚等区域——跨境平台的重心正在从“美区独大”走向“多极共振”。

更关键的是,平台并未将新兴市场视为“避险场”,而是作为下一个“增长场”来精耕细作,力图实现供需匹配、履约优化、内容生态本地化的全面适配。

诸如上文所言,Temu在欧洲推进的local-to-local模式,强化本地仓配能力,同时持续优化“半托管”机制,甚至有爆料其将推出支持国内发货的新版本;亚马逊在加码欧洲市场布局的同时,也通过推出“统一账户”(Unified Account)机制,允许卖家以一套账户系统快速拓展至多个站点,进一步降低了入驻门槛与运营成本,增强了多区域运营的灵活性等。

这些动作释放出一个信号:平台不再只是“帮卖家卖货”,而是“帮卖家构建全球化能力”的重要生态。

与此同时,平台对卖家的选择也发生转变。与早期的“无限开放”不同,如今的平台更加青睐那些有产品力、有品牌基础、有本地化适配能力的卖家。

这意味着,平台自身也在经历从流量平台向价值平台的战略跃迁。

新兴市场的逻辑:不是替代,而是“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平台与卖家集体“迁徙”,新兴市场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新市场不是对美区的“替代”,而是全球格局中的“增量补位”与“第二增长曲线”。

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成熟消费市场,拥有强劲的购买力与高度稳定的消费结构。公开数据显示,美国消费支出占全球总量的约30%,其地位短期内仍不可撼动。

但与此同时,这一市场的天花板也越来越清晰:合规压力加剧、政策波动频繁、竞争极度饱和、营销成本持续上升——所有因素共同抬高了进入门槛,也压缩了利润空间。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对冲风险”,而在于其具备真正的增量潜力。例如人口年轻、消费意愿强烈,电商渗透率低、用户习惯尚未固化,内容与交易高度融合,平台红利仍在释放等等。这些因素使它们不再是旧模式的复制地,而是可以重新设计打法的增长原野。

诚然在新兴市场中,传统的“平台搜索流量+低价爆款”打法仍是主流路径,尤其对于大量中小卖家而言,依然具备操作门槛低、见效快、规模化可复制等现实优势。

但与此同时,这类打法在新兴市场已不再是唯一解法。随着用户需求的分层、多元文化的交融,以及社交内容消费的高速发展,更多基于“内容驱动、社交裂变、文化适配”的新增长路径正在逐步跑通,成为“另一种可能”。

例如,在东南亚,直播与团购形成高转化闭环;中东市场更偏好高客单与产品质感;欧洲用户看重品牌表达与本地化服务;拉美则在社交分发和物流共建中探索突破路径。

这些市场不只是“跑量战场”,更是“认知重塑”的机会场。对于有品牌意识与长期视野的卖家而言,这是跳出价格战、构建差异化资产的重要起点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平台能力不断外延、卖家策略持续升级,新兴市场将在未来全球跨境电商格局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AMZ123简评

关税的加压,打破了既有的节奏,也倒逼行业重构了自身的增长逻辑。

当下,无论是卖家、平台,还是整个市场,都在快速适应、主动调整,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确定性。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避险行动,而是一次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再洗牌。站在新旧周期更替的路口,真正能穿越迷雾的,不是反应最快的人,而是能够在规则重塑下拥抱变化、掌握话语权的人。

新的跨境叙事,正在开启。

注:文/阿飞,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公众号ID:amz123net),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AMZ123跨境电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