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开个饭店,我们只听说过“试营业”,而从未听说还要一个“商业化”过程。
那么,做一家SaaS公司,为啥就要“商业化”呢?
也许有人会说,SaaS公司是高科技企业,与饭店不可比。
其实,这只是技术创业者的自限性思维。因为,所有的SaaS企业也都是服务型企业。
也真的没有证据能证明:做一个SaaS应用,比做出一系列大菜更难。
因此,在SaaS行业,根本就不存在“商业化”这回事。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所谓的“商业化”,只是为一个做得一团糟的SaaS,找的一个继续耗下去的借口而已。
不否认,商业化确实是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的一个必经过程。比如GenAI、LLM的商业化,这谁都能理解。
很可能,是把“商业化”与“商业效率”搞混了。
但是对于SaaS行业来说,商业化充其量是检验“行不行”的问题。好比是把车都开上路了,才想起来考虑要去哪里。
与之不同的是,商业效率是在方向明确的条件下,是关于“快不快”的问题。
本质上,商业效率是ALAER业务模型中的Landing,即客户在平台上“着陆”的效率。
这取决于产品或服务与其目标客户的匹配程度,以及营销的力度,也就是业务模型中的Attracting的作用。
简单讲,只要产品对路,大力营销,Landing的速度就会快。
实际上,ALAER业务模型,除了可以衡量一个SaaS应用的商业效率高低,也能验证其“行不行”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从表象上能看出来的只是热闹。而真正的问题,必须通过“本质”来衡量。
其实,一个SaaS长期看究竟行不行,从两个简单的指标,就基本上能看出来。
一个是所谓的获客成本偿还时间,它代表了销售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CAC Payback period=CAC/(新ARR X毛利率)
可以简单理解为,用销售毛利偿还获客成本,需要多久?
如果算出来,长期看都是十年八年的,那还是及早打住算了。
另一个是代表整体效率的收入获取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OpEx as a% of Revenue(LTM)
如果计算出来,每收入1块钱,要花好几十、几百的话,那么这个生意还是趁早算了吧。
不可否认,大部分SaaS创业,都不可能一击即中,都需要一个市场校准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所谓的“商业化”,至少不会花费数年之久。要么调整方向,要么彻底改弦易辙。
坚持用“商业化”说事,其问题在于,明知不可为,还要硬撑下去,最终很难收场。
SaaS的“商业化”,并不是个一般的笑话,而是一个及其昂贵的笑话。因为这个过程耗资巨大。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