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SaaS公司的“商业化” 是个很贵的笑话

戴珂 2025/07/25 15:36
戴珂 2025/07/25 15:36

邦小白快读

文章质疑SaaS行业“商业化”概念并提出实用判断指标。

1. 关键数据指标:获客成本偿还周期计算公式CAC Payback period=CAC/(新ARR X毛利率),可评估销售效率是否合格;每收入1元花费数十甚至数百元的OpEx指标揭示业务本质缺陷

2. ALAER业务模型应用:通过Attracting(营销力度)与Landing(客户匹配度)衡量商业效率,强调产品市场匹配度决定成败

3. 市场校准方法论:主张用3-6个月快速验证模式可行性,反对以“商业化”为借口的长期无效投入

服务型企业本质认知带来运营启示。

1. 行业定位反思:SaaS本质是服务而非高科技,启示品牌应注重服务体验而非技术包装

2. 消费趋势洞察:客户决策转向效率验证,需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展现服务价值

3. 产品研发方向:通过CAC与OpEx指标逆向推导产品结构优化,实现服务成本的显性化管理

风险预警与模式优化路径。

1. 风险识别工具:两类核心指标帮助及时发现不可持续商业模式

2. 市场应变策略:强调3-6个月的快速校准周期,建议建立敏捷调整机制

3. 机会判断标准:产品与市场匹配度(PMF)的量化验证方法,Landing速度决定投入力度

数字化转型的效益验证模型。

1. 效率验证方法:借鉴ALAER模型建立电商转型的量化评估体系

2. 生产对接标准:产品匹配度公式指导工厂接单筛选机制

3. 止损机制建立:通过CAC偿还周期设置项目退出预警线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创新。

1. 客户核心痛点:无效商业化过程造成资源浪费

2. 解决方案创新:ALAER模型+双指标监测构成完整评估系统

3. 技术应用趋势:业务效率量化工具替代传统商业计划书评估体系

平台运营优化方向。

1. 商户筛选机制:建议将CAC偿还周期纳入入驻考核指标

2. 运营效率工具:ALAER模型可作为平台商户赋能培训体系核心

3. 风险管控体系:建立OpEx占比预警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

产业理论新视角与政策建议。

1. 理论模型创新:ALAER业务模型重构SaaS企业评估维度

2. 产业演进趋势:商业化概念的去魅与效率优先导向形成

3. 政策制定启示:建议建立短期(6个月)市场化验证强制披露机制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平常,开个饭店,我们只听说过“试营业”,而从未听说还要一个“商业化”过程。

那么,做一家SaaS公司,为啥就要“商业化”呢?

也许有人会说,SaaS公司是高科技企业,与饭店不可比。

其实,这只是技术创业者的自限性思维。因为,所有的SaaS企业也都是服务型企业。

也真的没有证据能证明:做一个SaaS应用,比做出一系列大菜更难。

因此,在SaaS行业,根本就不存在“商业化”这回事。

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种可能:所谓的“商业化”,只是为一个做得一团糟的SaaS,找的一个继续耗下去的借口而已。

不否认,商业化确实是很多新技术、新方法的一个必经过程。比如GenAI、LLM的商业化,这谁都能理解。

很可能,是把“商业化”与“商业效率”搞混了。

但是对于SaaS行业来说,商业化充其量是检验“行不行”的问题。好比是把车都开上路了,才想起来考虑要去哪里。

与之不同的是,商业效率是在方向明确的条件下,是关于“快不快”的问题。

本质上,商业效率是ALAER业务模型中的Landing,即客户在平台上“着陆”的效率。

这取决于产品或服务与其目标客户的匹配程度,以及营销的力度,也就是业务模型中的Attracting的作用。

简单讲,只要产品对路,大力营销,Landing的速度就会快。

实际上,ALAER业务模型,除了可以衡量一个SaaS应用的商业效率高低,也能验证其“行不行”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从表象上能看出来的只是热闹。而真正的问题,必须通过“本质”来衡量。

其实,一个SaaS长期看究竟行不行,从两个简单的指标,就基本上能看出来。

一个是所谓的获客成本偿还时间,它代表了销售的效率。其计算公式为:

CAC Payback period=CAC/(新ARR X毛利率)

可以简单理解为,用销售毛利偿还获客成本,需要多久?

如果算出来,长期看都是十年八年的,那还是及早打住算了。

另一个是代表整体效率的收入获取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OpEx as a% of Revenue(LTM)

如果计算出来,每收入1块钱,要花好几十、几百的话,那么这个生意还是趁早算了吧。

不可否认,大部分SaaS创业,都不可能一击即中,都需要一个市场校准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所谓的“商业化”,至少不会花费数年之久。要么调整方向,要么彻底改弦易辙。

坚持用“商业化”说事,其问题在于,明知不可为,还要硬撑下去,最终很难收场。

SaaS的“商业化”,并不是个一般的笑话,而是一个及其昂贵的笑话。因为这个过程耗资巨大。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