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嘉御资本卫哲:三年开1万家店 我们做对了这三件事

卫哲 2023/08/03 11:38

回归理性的消费者:告别网红品牌,拥抱国民品牌

疫情后,大家都有感觉,经济进入存量时代,一个相对低增速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消费的品牌逻辑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曾经我们谈论网红品牌、消费升级、走向轻奢。过去,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消费目标是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针对中国三四亿中产阶级。然而,如果我们与日本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出生率和经济表现都在向日本靠拢。

尽管如此,在这个时代仍然存在着新的投资和创业机会,关键是要重新定位。

因此,我提出「告别网红品牌,走向国民品牌」。

那么什么是国民品牌呢?我说有两个特征:

一二线中产阶级觉得有面子,三四线小镇青年觉得有里子;

覆盖所在国家的一半人口。

一二线有面子,三四线有里子

举例来说,优衣库就是日本国民品牌。

优衣库诞生于 1984 年,而 1985 年,日本就进入了低增速时代,存量经济时代。但即便如此,优衣库在日本所谓的低欲望时代,仍然能崛起,造就日本首富。即使日本没有太多高收入人群,仍然有很多人穿着优衣库。

除了日本,美国也有相似的例子。我认为非常成功的国民品牌是 Costco,在美国,Costco有 1.23 亿会员,美国总人口 3 亿,剔除小孩等不购物人群,Costco 基本上拥有了美国一半国民的份额。

中国有没有国民品牌?中国经济正从一个高速的增量经济时代,进入到相对低速的存量经济时代,所以这时候中国应该诞生「国民」品牌。

例如小米,尽管我的手机不是小米,但我家里小米电器不止一件。而到了小镇上,很多人的手机也是小米,年轻人拥有一部小米有面子、用起来有里子。

三个下沉,目标覆盖 7 亿人

五一假期我从山西北面一路旅游到中部的太原。我们做零售的人,逛完景点也去所在县城逛一逛。

看完悬空寺,我到浑源县里,城就那么一条街,街上就看到了我们投资的沪上阿姨,我拍张照发给创始人,创始人都不知道店已经开到了浑源。

沪上阿姨虽然起源于上海,但面向的主要是是二三四线城市级别的年轻消费者,如今门店数量已经超过 6000 家,在山东就有1000多家店,甚至能够把店开到悬空寺所在的浑源县了。

所以,能沉下去的消费品牌才是好品牌,才有机会做国民品牌。在中国,一半人口就是六七亿,那么就不可能仅仅盯着北上广深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品牌能不能沉下去?

沉下去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产品、店型、管理。我们一一说:

产品下沉

你的产品如果只有北上广深人民用得起,你肯定沉不下去。

下沉产品不等于是最便宜的产品。蜜雪冰城最便宜的是柠檬水 4 块钱,很多奶茶大概在 6 块钱,沪上阿姨均价 14~15 块,喜茶大概在 24~25 块,这就已经是不能下沉的产品了,小镇青年喝不起。

千万不要把产品下沉跟低价两个字划等号。

店型下沉

你在北上广深打造的那种店型,做的单店模型、租金占比、人工占比、销售额、直营或者加盟店的回本速度……这是为大城市打造的。

你有没有设计三四线县城店型?我们几个品牌下沉之前都要重新对店型做一次设计。

很多人又问,下沉店型是不是变得一二线城市的店小?

又不一定。

我们很奇怪地发现,下沉店型甚至可能比一二线城市更大一点:我们的零食有鸣在一二线城市的店面是 100~150 平米,下沉店面扩张到 300 平米;沪上阿姨在上海绝大部分是档口店,不带座位的,到下沉店就可以带座位。

为什么?

下沉当地租金便宜,而且没有别的竞争性品牌,你的店就有机会成为 destination store,成为这个品类的目标店。

管理下沉

最难的是管理下沉。原来这套经营打法、督导团队,你能够下沉到三四线县城吗?

很多公司的基因是不具备下沉基因的。公牛电器创始人阮立平阮总 6 年前跟我打了赌,说:「卫哲,你全中国跑的城市这么多,去这么多偏远的地方,只要你看到有公牛电器的招牌是破的、旧的、掉字儿的,你拍一张照发给我,我给你一个大红包。」

6 年下来,我一分钱没拿到。这就是管理下沉的自信。公牛电器有近 120 万个终端,分布在县城、小镇,这就是能力的证明。

山河四省,得中原者得天下

在过去二三十年的网红品牌消费,是「得北上广深/沿海城市得天下」,而国民品牌的核心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什么是中原?

就是「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序是河南第一,山东第二,河北第三,山西第四。

四个省人口加在一起 3.5 亿,国民品牌要覆盖 7 亿人,少了这 3.5 亿,肯定拼不出来。

我们看河南走出了什么品牌?蜜雪冰城,锅圈食汇,双汇,甚至海底捞起家也是河南,起家河北的也不少。如果你能服务好这四个省的消费者,你就一定能够服务好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

另外我发现,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北方南下获得成功,但南方北伐很难。历史总有点道理的,我们很少看到南方品牌一路横扫到北方,尤其是在新国民品牌时代。

第一,北方四季分明。我们看一些广东奶茶的品牌,一年四季卖冰冻的奶茶、水果茶,到北方怎么办?我们的沪上阿姨虽然诞生在上海,但先在山东、华北起步,在山东有 1400 家店,在天津一个城市 400 家店,最北开到海拉尔都有 4 家店。北方企业从第一天就知道,热饮必须解决。

第二,店型。在北方干零售才知道,一个店得上两层帘子或者装两层门,否则暖气全跑光了。南方起家的公司很难理解,就很难考虑到这些因素。

第三,北方消费能力偏弱,所以这样低客单价的市场倒逼出来的产品定价、成本结构、公司的管理成本结构,往南面富裕地区打的时候绰绰有余。

我以前做零售做产品的时候觉得「产品为王」,做渠道的时候认为「渠道为王」。

现在要做「王中王」。光靠产品、光靠毛利是不够的,甚至产品、渠道合一型还不够,还要开始向上游看技术,甚至向上游的上游看技术。

Costco,优衣库是产品起家的,但这产品渠道掌握在自己手里。优衣库门店渠道在自己手里,Costco 最厉害的是他的自有品牌占比是惊人。

嘉御资本投的所有的消费企业都是属于产品渠道合一型。产品渠道合一型还不够,要向上游的上游技术升级,我称为产品渠道再迭代。

优衣库背后有一个隐形冠军——日本的高科技面料厂 TOREX 东丽。优衣库的上游是服装企业,但优衣库跳开服装企业,直接和东丽做技术研发,这叫上游的上游。前段时间看到小米再发公告,说我们不放弃芯片的研发,芯片是属于小米手机上游的上游。

所以是什么是让你拥有不败的技术?必须是上游的上游技术「拥有」了,这个拥有无论是独家、首发、垄断,都可以。我们最近在看零卡零糖,如何实现?啤酒的零醇怎么去实现?这些都不是饮料厂、食品厂、酒厂实现的,而是要靠上游技术迭代。

所以是今天能跑出来的国民品牌,你必须去考虑你具不具备上游的上游技术,哪怕你先问自己你有没有上游技术的好奇心,连这个好奇心还没有的话,肯定谈不上拥有了。

做零售最怕「默认有淡季」

淡季是企业资源最闲置的时期,房租付了,库存铺了,员工雇了,就是没有销量,就是在烧钱,很多利润就被淡季吃掉了。

20 多年前我加入百安居,华东人民有句话说「黄梅雨季不装修」,跟我说多少年的惯例这段时间都是淡季,卫总这段时间我们预算做低点,也别搞什么活动了。

我说我这个外行不信邪,我们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黄梅雨季不装修。

研究之后发现,这并不是民俗说法不宜动土之类,而是黄梅雨季确实不适合做装修里的一件事儿——刷油漆。

但除了刷油漆之外,梅雨季对装修其它工序都没有影响。

什么时候最应该刷油漆呢?老师傅说出梅之后,暴晒时候刷油漆特别好。

那么,我们站在消费者角度,恰恰就应该在梅雨季把刷油漆之前的工序都完成,那么这些品类的销售就应该在梅雨季实现。因此百安居当时反其道而行之,做促销、教育消费者,我们把淡季抹掉了。

这件事我牢记于心,只有你心中的淡季,没有事实的淡季。你心中认可这是淡季,就永远不能「消灭」淡季。

我们在消灭淡季上讲两个案例,发挥要极致:

消灭一年四季中的淡季

我们投资的锅圈食汇,是提供火锅食材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秋冬是旺季,夏天怎么办?

锅圈食汇把烧烤这条产品线给拉起来,夏天喝啤酒、烧烤、撸个串,你看央视五套所有小岳岳代言的锅圈食汇广告只有一句话,在家烧烤、在家撸串,喝点啤酒看球赛。

做销售、做消费最怕说「我要在 618/双11 比去年做得更好」,消费不在意旺季更旺,做到「淡季不淡」才重要。因为你认为是旺季,你同行都认为是旺季。我一直劝我们投的消费企业,永远不要在别人旺季都在促销的时候去凑个热闹,代价是很高的。

消灭一周七天的淡季

很多消费企业一周七天的淡旺季都很明显。

我们作为全家便利顾问时才知道,全中国便利店一周中,礼拜三是业绩最淡的。因为礼拜一、礼拜二,办公室的零食库存没了要去买;周末,社区的便利店销量很好。只有礼拜三很奇怪,不仅全家最淡,全行业都是最淡。

所以我们建议全家,把会员日定在周三。现在,全家星期三是一周中生意最好的一天,就把其它便利店人流都吸过来了。

我们投资的格乐丽雅,全国最大的婚礼堂,只有周末生意好。我们看到工作日都闲着,忍不住,就推了一个非婚庆线:办生日宴、宝宝宴,还有商务活动、团建、公司宴请……差不多花了两年时间,今年还没有全国铺开,光这条线今年就有几千万利润。

消灭淡季的思想要贯彻到底,很多淡季是因为你默认,我们行业就这样了——不对,总有办法。消灭淡季是在今天这个市场上各家要降本增效的最好方法。

回归理性的新消费: 重新梳理「人货场」逻辑

在过去的疫情三年。我们还是跑出过 5 家消费类的千亿市值公司。我们总结一下,除了具备国民品牌特质、消灭淡季以外,还有哪些重要的事?

20 多年前我做零售,我英国的老师跟我说全世界一样的,消费零售就是「人、货、场」,但次序不能错,第一重要的还是人。

人:精准定位

我们投资持有一个公司至少 5 年,但创业者做自己的企业都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要做百年老店。

那你要针对哪个人群?

一定不要从今天的主流人群抓起。主流人群,大家公认就是 30 岁、城市中产阶级,但你要改变他们的习惯是很难的。

你要去聚焦成为主流人群前 5 年左右的那一个人群,也就是即将进入主流人群的人群。我有很多互联网应用,是我儿子用了以后我学的,然后我儿子也长大了,现在他变成了主流人群。

互联网是这样,消费品也是这样。我们要坚信社会总是迭代,今天的非主流人群,下一步就是主流人群。我们做投资,我投的时候,品牌针对的是即将成为主流人群的,我退的时候他们肯定已经成为了主流人群。

第一,从什么人群切入?

聚焦黄金 25 岁人群,你就盯住这个人群。现在就是 95 后这个人群。

第二,95 后这群25~30岁,和 10 年前 85 后在 25~30 岁时,一样不一样?

事实是不一样的,是由不可逆的三个历史原因造成。你看明白这三大区别,就会明白打法要怎样变化:

首先,我们这种 70 后是互联网的「移民」,我们是从纸媒、广播电视移到互联网去的,移民总会带着历史痕迹的。

85 后是 PC 互联网的原住民、移动互联网的移民;而 95 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其次,95 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生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2.0。


85 后独生子女,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95 后连舅舅阿姨、叔叔伯伯都没见过。因此,家庭单位急剧变小,他们的闺蜜、宠物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伙伴。

第三,85 后的时代是中国温饱 1.0,95 后的时代是中国小康 1.0。

85后有温饱,没饿过肚子,但日子并不好过。以前我在阿里巴巴时候,我们的销售铁军主力是 80、85 后,我们招人一定要招苦大仇深的。我们面试的时候有个问题,小时候多长时间吃顿肉?我们就要招一年只能吃两三次肉的人,这人能吃苦,愿意翻身。

现在阿里的这支队伍还在,主力都是 95 后甚至 00 后了。我问他们,你们还问当年经典问题吗?

他说也问,但我们倒过来招,现在特别怕年轻人说我比较注重养生,尽量少吃肉。我们说年纪轻轻就这么佛系,肯定不能做销售的;反而现在要招顿顿要吃肉的人,这个人有狼性。

围绕这三大变化,我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 85 后温饱那一代,我们最喜欢的这个产品两种打法,第一加量不加价,大桶装更实惠;第二喜欢多合一,一瓶搞定所有问题。

你今天对 95 后小康 1.0 一代,就要把这两件事反过来:

第一减量不减价,迷你装、小包装;

第二,以前三合一四合一追求性价比,现在要一拆四、一拆三,专物专用,他觉得你只做一件事儿,产品才专业。

产品的好看和好玩比好用还重要。95 后买了一个便宜货是不会拍照在朋友圈晒的,但是买好看好玩的会晒。

如今,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会思考,这个产品成图率怎么样?有没有可能拍张照?拍照的可晒性怎么样?研究可晒性就证明这个产品已经超越了好用的本身,是好看 + 好玩的。独生子女 2.0 悦己大于悦人,这个产品让我自己开心比带给别人开心重要。

所以说人群变了,对 85 后的打法,对 95 后要变过来。

货:品类标签

所有的消费品类都可以重新做一遍,最好能出来新品类,而不是出新品牌。

在老品类里面出新品牌,你还要跟老品牌干一仗。我们看好 95 后推动产生的新品类,其次才是老品类中有没有机会出现新品牌。

相对 vs 绝对,快消 vs 耐用

我们把货分成四类。

第一类,绝对耐用品。客单价高、更换频率低,冰箱、洗衣机、空调,甚至汽车、房子,都绝对耐用。耐用就继续用,所以创业、投资不要考虑这一类。

另一端,绝对快消品。使用频率最高,每天都要用,例如水。绝对快消品受经济影响是弱的,但如果要创业、要投资,也需要谨慎考虑,因为行业龙头太大了,你颠覆不了,娃哈哈、农夫山泉,你很难颠覆它。

还剩下两类,相对耐用和相对快消。

相对耐用,就是大约一年左右要更新的,客单价在几百、一千内的,例如小家电、电动牙刷、剃须刀。

相对快消,以周和月作为消费频次,客单价在几十到一两百这个范围。这个领域它既不太受宏观经济影响,老百姓小确幸这点钱还是有的,同时细分领域没有大品牌大龙头,机会也比较多。

器材 vs 耗材

消费品里,你做器材还是做耗材?最理想的公司是「器材 + 耗材」。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统计叫器耗比,就是器材跟耗材在一年当中的消费比。

卖耗材的要想想器材。锅圈食汇第一年做夏季烧烤没起色,因为中国普遍家里都有电火锅,但没有烧烤架,没有器材(厨具)就没有购买耗材(食材)的必要。

因此我们用了一年多时间研发了无油无烟的家庭用电烧烤架。目的不是想赚烤架的钱,只希望消费者能多来买烧烤的耗材。这就是把器材铺进去,以带动耗材的销售。

所以做耗材的得琢磨琢磨器材,是做器材的得琢磨琢磨耗材,尽可能让产品器耗结合。

「场」总在变化

场,就是你在什么场所、什么终端把东西卖掉。

电商友好 vs 电商不友好

这里首先就要确定,你要选择一个电商友好型的品类,还是选一个电商非友好型的品类。

这个问题不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回答,而是要在消费者角度看。

举例,一箱水,是电商友好型,因为消费者没有必要去超市扛着一箱水回家,网上点单送货上门。但一瓶水,就是电商非友好型,消费者到店买,而不是让快递送上门。

我们看到三只松鼠抓住 85 后消费者,成就了电商友好型的零食生意。

但现在 95 后又想多尝鲜又怕胖又想便宜,零食又回到了散装散称的零售店,浙江的老婆大人、湖南起家的零食很忙、我们投资在四川的零食有鸣,这几家都是1500 SKU,就是店里 1500 个零食单品,铺得满满的,现场可以试吃。你到点可以抓两只鸡脖子、三块豆腐干、一包花生、一小包开心果,最后一称,40 块钱可以吃 7~8 种。这种需求是电商中央仓在这个价钱解决不了的。

全中国现在已经大概有一万四千多家这样的零食店,这种新生事物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直接把三只松鼠这样纯网上起来的品牌挤压完了。这就是电商友好变为电商不友好的例子。

高低频次 vs 高低客单价

高频低客单价,店要足够小,低频高客单价,店要足够大。

奶茶,高频低客单,我们没有去投乐乐茶、喜茶就是因为店太大。我们有一句口诀叫:投资小店,有厕所没厕所,我们投没厕所的,有座位没座位,我们投没座位的。

原则上我们不太投低频高客单价的,我们就投了一个,格乐丽雅。结婚,我们希望是最低频的,比买房最好还要低频。

所以格乐丽雅动辄就是上万平米的店,但位置可以选择偏一点,因为你人生中收到你的亲朋好友一张结婚请帖,一辈子就一次,你不会嫌路远就不去的。

回归理性管理的企业家: 拥抱高大上,拒绝小而美

做企业,要有高目标、大愿望、上速度,拥抱高大上,拒绝小而美。

高目标

高目标怎么来的?

四句话,市值到财务,财务到业务,业务到市场,市场到组织。

千亿市值怎么来?

消费类企业没有花里胡哨的估值,老老实实的二三十倍市盈率,1000 亿企业就是做出四五十亿利润。那用你的净利润率去反推,就可以得到你要做到多少收益才能达到。

这就是最简单的一步,市值到财务。

有了财务目标,我们就开始看有哪几种业务可能性。

比如我们要赚到 600 亿,第一种可能,我们干 6 万家店,每家店 100 万。中国有没有可能干 6 万家店?其实你算一算社区人口,一个单一品牌业态,极限大概 2 万到 3 万家店。

那么如果只干 2 万家店,每个店 300 万,有可能吗?我们来算一算:一个社区店服务 3000 户,每一户每个月来买一次,客单价100块,那么 3000 户会员一年来 10 次就是 300 万。

这就是财务到业务,也不难。

业务到市场,就是定好业务指标,需要市场检验一下是否可行。如果市场证明可行,那么只剩下最后一件事儿,你用什么样的组织能力去实现它,这一步市场到组织,就看你自己了。

大愿望

大愿望一定是利他的,市值、财务、股东目标这些需要翻一下,把业务目标喊出客户和员工的心声来。

所以锅圈食汇的目标就是「帮助 1 万个创业者和背后的 1 万个家庭」,我们要培养中国最幸福的加盟商,我们还有指标的,「什么叫幸福?回本速度最快、关店率最低」。

上速度

怎么提升组织能力呢?

其实管企业像开车一样,以时速 300 公里的压力测试来提升组织能力。

在锅圈食汇,我们投的时候 1000 家门店,当时大约每个月开 50~60 家,我们投完以后开了上速度会议我们说要按照每个月开 300 家的速度来干。

团队说怎么干?

第一步,定性谈困难。我们给每个部门发一张大白纸,所有部门喊出来一个月开 300 家店有什么困难:

供应链说每个月要去找那么多牛羊肉,人力资源说督导不够,招商部门说潜在的招商线索不够,市场部也会提问题,IT 说顶不住……

第二步,定量写困难。谈完困难之后,我们再来把每个困难定量,例如:新增 300 家店,需要新增产能 300 吨牛羊肉;人力每月需要新增 60 名督导……

第三步,伸手要资源。每个部门需要公司什么样的政策或资源,能够实现上述量化目标?

第四步,列出时间表。如果明天所有资源都到位,你需要多少时间实现每月新增 300吨肉、或者 60 名督导?

第五步,对齐时间表。收集好这些时间表,就需要均衡协调各部门的长短,尽量平衡每个部门的达成目标时间。

第六步,忘记大目标,记住时间表,每月对进度。开完这个会后几个月,每月新增开店还是高高低低,直到第 7 个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们第一个完成了月增 300 家店。此后三年我们做出一万家店。

压测的方法论就会让整个组织能力上去,而且上去了就不会下来了。

总结一下,消费投资其实是三个回归理性。国民品牌本质上是消费者回归理性消费,投资者回归理性、回归合理估值,消费企业家也要回归理性经营。

伟大的公司必须大,但大的公司不一定伟大,利他的公司才伟大。

注:文/卫哲,文章来源:清科沙丘投研院,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清科沙丘投研院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