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AI创业的三大陷阱

戴珂 2025/08/02 08:30
戴珂 2025/08/02 08:30

邦小白快读

AI创业存在三大陷阱,创业者应提前了解并规避以提升成功率。

1. 陷阱1:从楔子入手而非平台。常见错误是在未做好产品市场契合(PMF)验证前过度构建复杂平台,导致资源耗尽和失败;正确做法是优先解决一个窄而痛点的具体问题,利用楔形产品挤开市场缝隙,再逐步扩展。

2. 陷阱2:从ICP开始而非面向所有客户。错误表现为摊大饼式服务所有客户,忽略了行业和流程差异;正确方式是定义理想客户画像(ICP),专注资源投入严格目标群体,提高效率。

3. 陷阱3:验证实际用例而非想法。错误包括依赖下载量或用户数等虚荣指标,无法证明真实价值;正确方法是结合具体业务流程和环境验证用例,确保AI解决实际问题而非提供情绪价值。落入陷阱的特征包括采用失败、低留存率等,避免关键在于识别陷阱存在。

品牌商可借鉴AI创业经验于品牌营销、产品研发和消费趋势观察。

1. 品牌营销与产品研发:应关注楔形产品策略,从解决窄而痛点的具体问题入手开发产品,避免过度功能构建;同时通过验证实际用例,确保创新符合真实需求,提升品牌竞争力。

2. 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AI创业中强调解决痛苦问题,反映了用户追求实用价值的趋势;品牌商应观察此行为,用于产品设计和渠道建设,避免空洞理念。

3. 品牌定价与机会:专注ICP有助于精准定价和竞争策略;结合AI技术趋势,可引导产品研发方向,抓住解决痛点的创新机会。

卖家应关注AI创业的风险提示、增长机会和消费需求变化。

1. 风险提示与事件应对:三大陷阱如过度平台化或摊大饼服务可导致采用失败、低留存率和长销售周期;建议识别这些特征,提前规避资源浪费。

2. 机会提示与增长市场:通过楔形产品策略和专注ICP,可抓住解决痛点的增长机会;结合验证实际用例,挖掘具体业务场景中的新需求。

3. 最新商业模式与可学习点:楔形产品模型为可学习点,帮助卖家优化合作方式和扶持政策;消费需求变化强调满足实际痛点,而非情绪价值。

工厂可从AI创业吸取产品设计、商业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采用楔形产品策略,从解决一个具体痛点问题入手设计产品,避免复杂平台化;这启示工厂优化生产流程,确保产品实际价值。

2. 商业机会与电商启示:AI创业中强调验证实际用例和专注目标客户,为工厂提供新商机,如开发解决行业痛点的创新商品;数字化启示包括结合业务流程验证产品,提升电商效率。

3. 推进数字化的做法:避免摊大饼式服务,参考专注ICP模式,集中资源推进数字化生产。

服务商应关注AI创业的行业趋势、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

1. 行业趋势与新技术:AI创业中存在三大陷阱趋势,如过度构建平台;新技术应用需结合实际用例验证,避免依赖虚荣指标。

2. 客户痛点与服务需求:创业者痛点包括PMF失败和摊大饼服务分散资源;服务商可针对此提供解决方案,如推广楔形产品或ICP专注策略。

3. 解决方案与技术整合:验证实际用例可作为核心方案,帮助解决低留存等问题;同时整合AI技术,强调业务环境验证以提升服务价值。

平台商需警惕AI创业陷阱于平台需求和运营管理。

1. 平台需求和问题:创业者常犯错误在没有PMF时建设大型平台,导致资源浪费;平台商应引导从楔子入手而非起始就平台化,优化招商策略。

2. 平台最新做法与运营管理:推荐采用专注ICP模式,集中资源避免摊大饼服务;同时验证实际用例,用于平台运营管理,如规避低留存风险。

3. 风向规避与问题解决:陷阱特征如采用失败可作为风向规避点;最新做法包括以楔形产品为基础,扩展平台功能。

研究者可分析AI创业的产业动向、新问题和商业模式。

1. 产业新动向与商业模式:三大陷阱揭示了AI创业常见失败模式;楔形产品策略作为有效商业模式,强调从解决痛点问题开始市场渗透。

2. 新问题与政策启示:陷阱存在如过度构建平台或验证空洞想法,暗示行业问题;研究者可探讨政策法规建议,如推广PMF和ICP专注以优化创业环境。

3. 商业模式启示:实际用例验证的重要性,为研究者提供新视角;结合避免陷阱的特征如销售周期长,推动创新研究。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不久前看到一段话: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去AI创业吧。

这话乍一听,还似乎有些道理。AI的无限可能,也许会带给出创业者更多的希望。

但AI创业的失败,也正是缘于此。包括那些目前看起来已经“成功”的各种AI。

虽然AI创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三个巨大的陷阱。哪怕落入其中一个,基本就没救了。

陷阱1:从“楔子”入手,还是从“平台”开始?

AI创业最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没做好PMF功课之前,就开始了夸张的过度构建。

这通常表现为,根据一些假想出来的场景,构建了太多的功能。并将其定位为一个平台。

事实上,一直到资金耗尽,也没能验证其平台解决方案的价值。

看了很多AI创业项目后,我发现那些较快实现规模化ARR收入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利用AI技术,解决了某一客户群体的非常窄、但痛苦度极高的问题。

用产品管理语言描述,就是通过构建小而具体的所谓“楔形产品”,打开一个新的利基市场。

而楔形产品的威力,就是其强大的深入挤压力。可以把一个很窄的缝隙,扩展为一个更大的市场。

陷阱2:从ICP开始,还是面向各类客户?

AI创业另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所谓的“摊大饼”模式。一上来就想为所有人提供各种服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AI创业的雄心壮志。

但要知道,千行百业、不同客户的业务和流程差异很大。因此,摊大饼式的的AI创业,其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如果说AI平台创业还带有一些技术情怀,那么摊大饼式的AI创业,无异于一种败家行为。

连初级产品经理都懂的一个原则:没有明确的ICP,所有后续活动都不能进行。对于这个原则,AI创业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严格定义的ICP身上,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陷阱3:验证的是实际用例,还是一个想法?

现在的通用人工智能产品,包括ChatGPT、DS等,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它们无所不能、前景无限。

但不客气地说,除非它们为某类真正的用户,解决了真正的问题。否则,再美妙的AI想法,最多也就是提供某种情绪价值,实则毫无价值可言。

要知道,对于企业业务而言,“能”和“行”,根本就是两码事。

那么,如何证明一个AI提供的是实际价值,而不是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用下载量、用户数、营销流量等指标,最多只能初步判断当初的创业想法是否还靠谱。其它的,什么也说明不了,更无法说服用户。

但如果能在具体业务环境下,用实际用例结合具体流程,进行验证的话,就有了足够的说服力。

要证明一个AI行不行,就看你验证的是什么:是use case,或者只是一个idea。

如果落入任何一个陷阱,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征。比如,采用(adoption)失败、低留存率、没有持续的ARR、销售周期长等。

避免落入陷阱的唯一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们的存在。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