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一段话:如果你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去AI创业吧。
这话乍一听,还似乎有些道理。AI的无限可能,也许会带给出创业者更多的希望。
但AI创业的失败,也正是缘于此。包括那些目前看起来已经“成功”的各种AI。
虽然AI创业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三个巨大的陷阱。哪怕落入其中一个,基本就没救了。
陷阱1:从“楔子”入手,还是从“平台”开始?
AI创业最容易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没做好PMF功课之前,就开始了夸张的过度构建。
这通常表现为,根据一些假想出来的场景,构建了太多的功能。并将其定位为一个平台。
事实上,一直到资金耗尽,也没能验证其平台解决方案的价值。
看了很多AI创业项目后,我发现那些较快实现规模化ARR收入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利用AI技术,解决了某一客户群体的非常窄、但痛苦度极高的问题。
用产品管理语言描述,就是通过构建小而具体的所谓“楔形产品”,打开一个新的利基市场。
而楔形产品的威力,就是其强大的深入挤压力。可以把一个很窄的缝隙,扩展为一个更大的市场。
陷阱2:从ICP开始,还是面向各类客户?
AI创业另一个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所谓的“摊大饼”模式。一上来就想为所有人提供各种服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AI创业的雄心壮志。
但要知道,千行百业、不同客户的业务和流程差异很大。因此,摊大饼式的的AI创业,其成功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如果说AI平台创业还带有一些技术情怀,那么摊大饼式的AI创业,无异于一种败家行为。
连初级产品经理都懂的一个原则:没有明确的ICP,所有后续活动都不能进行。对于这个原则,AI创业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把有限资源集中投入到严格定义的ICP身上,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陷阱3:验证的是实际用例,还是一个想法?
现在的通用人工智能产品,包括ChatGPT、DS等,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它们无所不能、前景无限。
但不客气地说,除非它们为某类真正的用户,解决了真正的问题。否则,再美妙的AI想法,最多也就是提供某种情绪价值,实则毫无价值可言。
要知道,对于企业业务而言,“能”和“行”,根本就是两码事。
那么,如何证明一个AI提供的是实际价值,而不是情绪价值?
在我看来,用下载量、用户数、营销流量等指标,最多只能初步判断当初的创业想法是否还靠谱。其它的,什么也说明不了,更无法说服用户。
但如果能在具体业务环境下,用实际用例结合具体流程,进行验证的话,就有了足够的说服力。
要证明一个AI行不行,就看你验证的是什么:是use case,或者只是一个idea。
如果落入任何一个陷阱,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征。比如,采用(adoption)失败、低留存率、没有持续的ARR、销售周期长等。
避免落入陷阱的唯一办法,就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们的存在。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