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创业大街 又热闹起来了

刘燕秋 2025/08/01 16:34
刘燕秋 2025/08/01 16:34

邦小白快读

海淀区作为中国AI创新的核心源头,聚焦重点信息和实操干货。

1.数据核心:海淀区以北京市2.6%土地创造了全市超四分之一GDP,承载全国70%以上AI企业、80%全球顶尖学者;截至2025年6月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三分之一。

2.代表案例:众多AI独角兽企业如智谱、月之暗面、银河通用均源于海淀;清华实验室背景公司如生数科技(朱军)和具身智能企业加速崛起。

3.实操机会:通过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低价租用GPU/ASIC机时,降低成本;参与“AI全景赋能开放场景”榜单(如政务、家庭机器人)验证技术。

海淀AI生态为企业提供品牌营销、产品研发和消费趋势洞察。

1.品牌营销机会:中关村创业大街重新热闹,AGI酒吧等场景成为新名片;海淀政府作为“首席甲方”开放场景榜单,品牌可借机提升曝光。

2.产品研发合作:代表性企业如智谱源自清华知识工程实验室,带动模型开源;企业与高校合作案例(清华-优必选)支持技术预研。

3.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AI应用被视为千亿市场机会,创业者聚集趋势增强用户参与;数据如20万家传感器构建活数据集,捕捉实时行为。

海淀AI热潮带来政策红利、增长市场和商业模式机遇。

1.政策解读与扶持:海淀区发布《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供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算力平台免费开源1100TB数据集,降低门槛。

2.增长市场与机会提示:投资机构关注千亿级AI应用市场,入驻海淀公司达38家机器人、54家AI企业;风险为技术需补短板,机会在利用开放场景(政务、工业)验证。

3.最新商业模式:智谱等企业推出“一键调用+现场微调”模型定制模式;具身智能产业园结合实体平台解决落地问题。

海淀创新生态为工厂提供产品设计需求、商业机会和数字化启示。

1.产品设计需求:具身智能企业如银河通用、星动纪元强调柔性产线需求;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和3C电子产线平台开放试错。

2.商业机会:参与“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供应链;案例清华车辆学院合作项目光象科技转化,探索新领域。

3.数字化启示:海淀算力平台降低GPU试错成本;数据集共享机制加速产品迭代,启发工厂推进电商整合。

海淀AI领域揭示行业趋势、新技术、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

1.行业趋势:AI从感知智能向生成和推理演变,大模型时代引领新浪潮;海淀模型企业数量全国领先,覆盖全赛道。

2.客户痛点:初创团队面临算力短缺和数据标注难;传统技术易困于paper阶段。

3.解决方案:公共算力平台提供1万P低价GPU/ASIC;数据集免费开源和积分机制实时更新活数据;场景开放榜单加速落地验证。

海淀平台策略聚焦需求解决、招商运营和风险规避。

1.商业需求:平台需降低模型应用门槛;海淀做法通过公共算力网和数据先行区减少短板。

2.平台做法与招商:中关村科学城基金总规模200亿元签约头部机构;吸引企业入驻数据(38家机器人公司),招商依托AI集聚区定位。

3.运营与风险规避:开放场景榜单管理模型验证;基金组合延展触角(如国科投资),规避研发风险。

海淀经验提供产业动向、新问题、政策建议和商业模式启示。

1.产业动向:AI浪潮演进(专家系统-深度学习-AGI);海淀成为模型源点,企业如智谱推动国产自主化。

2.新问题:技术落地需补齐“人才-资本”六要素短板;政策启示如“AI人才特区”20条确保学者留存。

3.商业模式创新:“产学研用”闭环(高校-孵化器-企业)模式可推广;开源模型结合定制微调成为主流。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最近听说了两则消息:一是,每个月大概有两万名外地招商人员活跃在海淀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二是,王兴兴当初之所以决定再来海淀开一间分公司,是因为他想找一个离某海淀机器人独角兽更近的地方。

两个传说,指向同一个事实,人人都盯着海淀的企业。招商人员盯上的是成熟的项目,顶级独角兽创始人盯着的,是海淀最具实力的竞争对手。归根结底,大家的目光离不开海淀,因为这里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从1992年北大科技园播下种子,到1994年清华科技园扎根生长,再到2000年后东升大厦、中关村智造大街等相继崛起……三十余年来,高校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和五道口的咖啡馆密集交织,沉淀出了海淀厚重的创新生态。

“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让海淀不仅诞生众多独角兽,更持续孕育着颠覆行业的源头技术。曾经,王兴、宿华、程一笑……众多互联网巨头在这里萌芽、壮大。如今,智谱、月之暗面、面壁智能、银河通用等一批AI独角兽成为海淀的新名片。智谱华章地处中关村东路,DeepSeek北京总部在融科资讯中心,月之暗面总部位于知春路的京东科技大厦……东升大厦一层的AI原点社区展厅显示,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00家——这里已成为“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的核心。

看数据更直观,中关村科学城发布的《海淀是“源”的——2025海淀人工智能创新图鉴》显示,海淀区以占北京市2.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超四分之一的GDP,承载了全国70%以上的AI企业、80%以上的AI全球顶尖学者。截至2025年6月,海淀区已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三分之一,北京市总量的近七成。

当模型成为基础设施,AI应用,被投资人视为千亿乃至万亿级的市场机会。伴随AI应用创业热潮,一度沉寂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也重新热闹了起来。你可以在这里看一场奇绩的路演,然后去AGI酒吧跟创业者聊聊天,盛况仿佛回到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而不管在模型侧还是应用端,海淀都是这一波AI创新汇聚的源点,在生态打造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组合拳优势。

AI浪潮,从海淀出发

事实上,AI在中国的每一波浪潮,都与海淀息息相关。如果追溯产业浪潮,那么起点,是基于规则和逻辑推理的人工智能,核心是人类编写规则,机器靠逻辑和推理做出判断,典型产物是“专家系统”和“知识图谱”。这一阶段以国家项目牵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海淀作为全国科技资源最密集区域,在其中扮演了源头研究、系统试点和国家工程平台的角色,率先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理论研究团队,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批人才力量。

比如,中科院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1980年代承担国家“863计划”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在专家系统、自动推理、图像识别等领域有重要贡献。再比如,张钹教授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者,1979年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率先设立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专业。后话是,张钹所培养的学生们不少也投身于当下的创业浪潮中,包括生数科技的首席科学家朱军和一流科技的CEO袁进辉。

当然,还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感知智能,引领了AI第一波在大众层面的热潮。2012年ImageNet大赛中,AlexNet大幅提升图像识别准确率,标志着深度学习崛起。这一波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神经网络,从“让机器思考”转向“让机器感知”,图像识别、语音识别、NLP等领域火了起来。当2016年AlphaGo击败人类围棋冠军,更是引发全球AI热潮,中国也迎来一波AI创业的机会,商汤、旷视、云从、依图等CV四小龙顺势兴起。

“四小龙”虽然注册地各异,但核心研发团队、早期资本、落地场景多与北京、特别是海淀区深度关联。比如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唐文斌和杨沐均为清华“姚班”背景,创业早期即扎根清华科技园及周边孵化器,属于典型的“海淀高校—园区—产业”闭环案例。

再往后,2022年伴随ChatGPT引爆全球,通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时代来了。基于预训练大模型的通用能力涌现,能力从感知走向内容生成和推理等复杂交互,AGI成为创业者追求的目标。国内出现了一波大模型创业爆发潮,智谱、百川、月之暗面、MiniMax等迅速崛起。早在2023年7月,海淀区政府新闻发布会通报,区内已集聚约50家大模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发布大模型3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率先形成“AI大模型集聚区”。

这些模型企业不少都有着清华的烙印。比如,智谱正是源自成立于1996年的清华大学知识工程(KEG)实验室。该实验室在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和认知智能领域已发表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唐杰,是KEG实验室主任,主导研发了中国首个万亿参数开源大模型“悟道2.0”,并设计GLM系列模型架构,推动国产大模型技术自主化。今年4月,智谱已经办理辅导备案,成为第一家正式启动IPO流程的大模型企业。

再看最近融资密度极高的具身智能行业,银河通用、星海图、星动纪元、松延动力、千寻智能、加速进化……这些明星公司身上同样都贴着“清华系”的标签。刚官宣融资的光象科技,也是脱胎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及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获得了清华大学官方占股。

归根结底,海淀拥有37所高校,覆盖北京全部985/211,拥有全国最多的AI博士和硕士毕业生,聚集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计算理论所、微软亚洲研究院等一大批顶级科研机构,构建了完备的AI基础研究平台,形成学术—教育—研究的完整源头生态。

除了高校和科研力量,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更为海淀源头创新注入了产业基因。投中网《人形机器人,集体“北上”去海淀》一文曾写过,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开始与优必选合作,双方设立了北京研究所,分为南北两大研究所。北京研究所偏向于软件算法,以及技术预研,南边的深圳研究院偏向于工程制造,其中北研所为北京的具身智能产业输送了不少科研人才。

“源头创新”组合拳

“三十多年前,中关村企业纷纷北雁南飞,那时尽管北京建了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永丰工业基地,硬件设备的制造业仍然去了深圳、东莞和惠州。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之初,0.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中关村西区’未能按设想的那样崛起,而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却迅猛发展,被英国《经济学人》誉为中国的‘硅谷’,正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北京大学的教授王缉慈持续关注国内外产业园区和创新集群,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他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一段中关村往事。如今的中关村和海淀,早已跳出了仅在物理层面“造园区”的传统思维,而是结合区位优势,通过一套系统和生态打法赋能科技初创企业。

以当下投资机构关注的AI应用为例,都知道大模型主要靠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驱动,而AI应用要想真正落地,需要同时满足六大硬条件——算力、数据、模型、场景、人才和资本。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会让技术停留在paper阶段。海淀区恰恰通过把住源头创新,将这六张牌打出了能凸显自己优势的组合拳。

从算力来看,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2024年在海淀上线,一期3500P,年底扩至1万P,并率先对接“东数西算”节点,形成全国首个“市-区-企”三级算力网。百度、曙光等链主企业把最新GPU/ASIC集群放在海淀,通过海淀节点,初创团队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低价、短租的GPU/ASIC机时,极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从数据来看,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在海淀挂牌,首期1100 TB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免费开源,并通过积分共享机制持续更新。海淀城市大脑算力达2028万亿次/秒,可以将遍布全区的20余万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实时汇集,构建时空信息图,为CV、多模态大模型提供了实时、可标注的活数据。

模型端,海淀首先在数量上具备显著优势。截至今年6月,海淀备案大模型89款,占全国三分之一,覆盖语言、视觉、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全赛道。智源“悟道”、百度“文心”、智谱GLM、月之暗面等模型均在海淀首发开源,企业可以“一键调用+现场微调”,两周内即可上线行业定制版本。

此外,早在2023年6月,海淀区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政策层面来支持大模型底层技术和算力攻关。《措施》聚焦大模型研发所面临的算力资源短缺、成本高昂等问题,建设公共算力,降低大模型研发成本。不是喊喊口号,而是拿出真金白银,对技术创新性强、应用生态丰富的大模型,海淀给予最高1000万元算力补贴。

场景侧,2024年海淀区发布首批“AI全景赋能开放场景”榜单,涵盖政务、医疗、教育、工业、家庭机器人等10个核心场景,政府做“首席甲方”,企业带着技术直接进场验证。与此同时,中关村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机器人数据采集工厂、3C电子柔性产线等实体试验平台同步开放,帮助解决“机器人最后一公里”问题。

至于人才方面,海淀的优势更是全国独一份。全国80%AI 2000顶尖学者、101人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23万AI学者集聚海淀。从学科设置上看,清华、北大、人大等21所高校均设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政策上,“AI人才特区20条”把核心骨干年薪上限提高100万元以上,并配套弹性算力、租金减免、子女教育等“一揽子”政策,确保“留得下、干得好”。

算力、数据、模型、场景、人才之外,推动AI应用创新的最后一环,是资本助力。以资本为纽带,海淀的打法是,通过与市场化投资机构广泛合作,设立覆盖科技企业全成长周期的基金组合。

今年2月,海淀发布了高达100亿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三期基金,至此,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系列基金总规模已达200亿元。3月,科技成长基金与元禾璞华、联想之星、蓝驰创投、顺为资本、华山资本5家头部机构集中签约。6月的一则公示又显示,科技成长基金拟出资五家子基金,分别为国科投资、美团龙珠、启明创投、砺思资本和SEE FUND。这显示海淀的资本朋友圈还在不断扩大,投资触角不断延伸。

投中“召募智慧招商系统”数据显示,去年有38家机器人公司、79家人工智能公司搬到了北京(或设立分公司),其中20家机器人、54家人工智能公司入驻了海淀。这一结果只是冰山一角,拉长时间线看,海淀正用这套AI组合拳,把“源头”升级为“引擎”,托举起千亿乃至万亿级规模的AI应用市场

注:文/刘燕秋,文章来源:投中网(公众号ID:China-Ventur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投中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