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邦原创】央视曝光跨境电商额度被盗用,又一条黑色产业浮出水面。
据亿邦动力了解,2016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显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的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0元。”在额度范围内,关税税率暂设为0%,用户可享受进口税收优惠。超过这一额度,个人用户跨境电商消费将会被限制。
这也意味着,当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海外商品的价值超过20000元时,消费者不能在跨境电商平台上使用自己的身份购买跨境电商产品了。这也成为这条黑色产业链形成的缘由。
(《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原文)
据央视资讯的调查显示,有很多跨境电商用户的额度被盗用。有人冒充跨境电商用户的名义,大量从国外买东西,盗用身份信息进行消费,这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条黑色产业链。
一位当事人向央视表示,今年他没有任何跨境消费行为,但他的额度已经被用掉1084元。当事人还展示了海关总署的跨境电商消费记录,从去年开始,就已出现异常。在2017年的40多次消费中,仅5笔是当事人本人进行,剩余40次左右价值18500元的消费,均是凭空出现
据悉,这样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一位广东的跨境电商用户被人冒用20次,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福建等全国各地都有网友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盗用。
按照正常的跨境电商消费步骤,消费者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于通关申报,海关方面会对信息进行登记。然而,目前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这些信息进行操作,给公民个人和国家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央视方面曝光,海关方面的通关记录漏洞百出,许多时候,同样的订购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电话却“千奇百怪”。而当央视的主笔挨个拨打这些订购电话后发现,接听的机主全都否认了自己购买过这些商品,对于自己的电话号码会出现在通关记录上,他们表示毫不知情。
此外,“物流运单”也涉嫌造假,多数物流运单无法追踪,所谓的物流信息是凭空捏造。
央视资讯暗访显示,目前有些电商公司出借自己的“壳”,帮人通关,而另有一些跨境物流公司掌握着盗用来的身份信息。通过倒卖这些实名信息,来提供所谓的“清关服务”,其实就是帮助客户“刷单”,制造假的通关信息上报海关。
而之所以要这么做,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逃税。整批货物进口,需要全额缴税,但是把这些货物化整为零,伪装成个人用户在电商上的购买,就可以逃避很大部分的税。他们就负责帮助客户化整为零,而这个过程,电话号码、物流数据都是伪造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提供假的订购人身份信息。
利用他人的跨境电商消费额度,让不少本应全额缴税的外贸货物,蒙混过关,享受起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的税收优惠。这样的黑色产业链,一方面,是对居民每个人信息安全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