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应届毕业生 把Soul们玩成了招聘软件

潘哥 2025/05/16 10:35
潘哥 2025/05/16 10:35

邦小白快读

社交App求职的三大门派及注意事项

1.主动出击派:筛选目标用户,通过简介、动态判断是否招聘方,提高命中率。

2.水到渠成派:建立社交关系后自然过渡到求职,需注意岗位匹配度。

3.愿者上钩派:通过分享专业技能动态吸引机会,案例显示设计能力获IT公司录用。

求职风险提示

1.警惕异地约谈、高薪诱惑等异常招聘

2.入职后注意隐私保护,案例显示老板因玩App引发尴尬

3.Soul已有260万用户参与职场话题讨论

社交平台招聘场景的品牌营销机会

1.青藤之恋的实名认证机制可精准匹配学历、工作单位等人才标签

2.Soul的「Soul Real」职场话题积累260万UGC,适合植入雇主品牌内容

3.用户求职动态包含消费趋势:初创企业偏好、Z世代注重兴趣社交

用户行为洞察

1.求职者更信任动态展示真实性格的社交场景

2.62%用户认为社交App回复率高于传统招聘软件

3.案例显示生物硕士主动寻找初创公司机会

社交招聘蓝海市场的商业机会

1.可开发「社交+招聘」SAAS工具,整合实名认证与岗位匹配

2.与Soul等平台合作职场话题运营,案例显示330万用户已参与

3.初创企业可通过动态展示办公环境吸引人才

风险预警

1.物流公司老板因使用社交App引发家庭矛盾

2.债务公司扎堆区域存在招聘欺诈风险

3.需建立黑名单机制过滤不良雇主

社交生态中的生产需求变化

1.初创企业通过社交App快速组建团队,反映柔性生产需求

2.案例显示IT公司通过动态发现设计人才,提示技能可视化的重要性

3.生物领域求职者倾向小团队,暗示细分领域定制化生产机会

数字化转型启示

1.可尝试在社交平台展示工厂实景吸引年轻技工

2.参考青藤之恋认证机制建立供应商信用体系

3.通过用户求职动态捕捉新兴行业人才需求

社交招聘衍生的技术服务需求

1.开发动态内容分析工具,提取用户专业技能标签

2.建立跨平台征信系统解决身份真实性痛点

3.案例显示需要防范「无责任底薪」等招聘话术

解决方案创新点

1.参照Soul的「生态共建」原则设计内容审核算法

2.为HR开发社交化人才挖掘工具包

3.针对「入职尴尬」问题设计隐私保护功能

社交平台的招聘生态运营策略

1.Soul允许合规招聘内容流动,已形成260万用户职场社区

2.可开设企业认证专区,区分社交与招聘场景

3.参考青藤之恋的三要素认证(学历、单位、婚姻)建立信用体系

招商与风控

1.吸引中小微企业入驻需简化认证流程

2.案例显示需防范「陪玩」等违规招聘

3.开发企业版客户端实现公私场景分离

社交招聘引发的产业变革

1.形成「弱关系强连接」的新雇佣模式,案例显示吃饭聊天即面试

2.反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生物硕士难进大厂,催生初创企业匹配需求

3.衍生「动态简历」新形态,工作能力可视化呈现

监管建议

1.需建立社交平台招聘信息备案制度

2.针对「公私场景混淆」问题制定职场社交规范

3.研究无接触招聘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氛围轻松的社交App上,如果有人突然发来简历,别慌,对方也许不是在搞抽象,也不是在整蛊,而是真的在求职。

如今,Soul、青藤之恋、探探等社交App,正被一些人玩成招聘软件,“主动出击派”“水到渠成派”“愿者上钩派”的弟子们,为获得一份心仪工作,开始了技能大比拼。

想找工作的年轻人,为何盯上社交App?这似乎是因为,相比于很多招聘软件,社交App活人气息更浓,也更方便了解彼此。

不过,职位信息是否靠谱儿?成功入职后如何相处?招聘环节有没有套路?种种疑问也让一些网友纠结,不敢轻易踏足其中。

可见,在社交App上求职,创意十足但并非主流,急于找到工作的网友,过程中还要三思。

用社交App求职

春末夏初,哪类人最焦虑?

大学应届毕业生,大概率榜上有名。

毕竟,实习、论文、求职、交友,几乎让他们忙成陀螺,如果能把其中几项合并,情况也许就会好很多。

潘哥发现,一些应届毕业生,正尝试在社交App上求职,谈情说爱的间隙,也可以谈薪水聊工作。

如今,Soul、青藤之恋、探探等社交App,被一些人当做招聘软件来用,活跃在其中的用户,主要归属于三大门派:

第一派是“主动出击派”,这一派考验的是搜商。

社交App用户鱼龙混杂,找到合适的BOSS、HR,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毕竟,主动打招呼次数有限,不能轻易浪费弹药。

网友小马告诉潘哥:“作为25年毕业的生物硕士,我想找一个初创公司,大家一起努力的那种,因为大公司根本不招人。在Soul上看到有位网友,简介写着努力创业中,就发癫主动打招呼求工作,不过对方没回复。”

网友阿珍也向潘哥表示:“在Soul上看到有人分享的瞬间,露出了心仪公司的logo,就主动去和对方social,对面人还挺好的,回答了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问题,还帮我分析了岗位前景。”

第二派是“水到渠成派”,这一派考验的是情商。

在社交App上主动求职,陌生人可能不予理睬,如果两人聊天过程中,逐渐变得熟悉彼此,情况可能会大不一样。

网友敢敢告诉潘哥:“本来还在惆怅工作,在探探上随便划一划,找人聊天解解闷儿,没想到聊着聊着,对方竟然介绍我,去本地一家公司做人事。”

网友芙芙也向潘哥表示:“在青藤和本地用户聊天,突然间聊到了工作,问他有什么推荐的,对方居然让我去他们公司,说目前正在招销售,因为和我的预期不符,所以后续就没有去。”

第三派是“愿者上钩派”,这一派考验的是实力。

如今的就业大环境,求职者大多处于弱势;但是,如果外形条件突出,或者自身履历优秀,很可能会攻守之势异也。

网友暖暖青春靓丽,在社交App上拥有众多粉丝,她告诉潘哥:“我在Soul上发了个瞬间,吐槽最近找工作难,就有很多人和我聊天内推,有些我还真的去面试了,只是工作都不是很适合,当然也有很多目的不纯的人。”

另一边,还有些用户不靠美丽外表,而是靠在社交App发布的动态,照样找到了心仪工作。

网友小蝶告诉潘哥:“读大学的时候,我常在Soul上分享做教授助教、补习,还有通宵达旦学习的图文,有个IT公司的老板因此找上我,问我会不会平面设计,我正巧会Adobe Illustrator,于是顺利入职了。”

入职后会尴尬吗?

想找工作的年轻人,为何要去社交App求职?潘哥与多位网友交流后,发现原因可分为两点: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相比于冷冰冰的招聘软件,活跃在社交App上的用户,不仅能聊薪资待遇,也能聊兴趣爱好,活人气息相对更浓。

因此,与各种招聘软件相比,网友们打开社交App的动力更强,使用的时间更长,也更愿意在上面求职。

对此,有网友表示:“在BOSS直聘上发消息,对方很少有秒回的,有些甚至看都不会看;在社交App上不管聊什么,对方一般都会积极回应。”

其次,从客观方面来说,社交App上的一些功能、机制,也有利于求职者、招聘者互相了解,方便彼此成功达成合作。

比如,社交App青藤之恋,用户想要通过实名认证,需要验证毕业学校、工作单位、婚姻状况等信息,对于很多招人单位来说,不仅能迅速匹配适合人选,还免去了尽调的一些流程。

与此同时,用户在社交App发布的动态,也更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便于求职者与招聘者,互相了解彼此的性格、三观等信息。

网友小念告诉潘哥:“我上份工作就是在Soul找的,还是和老板直接对接的,吃个饭聊了下就当面试了,入职后干了七个月,后来因为个人原因离职了。”

这样看来,在社交App求职的网友,并非异想天开,实则深谋远虑。不过,也有用户在社交App上获得工作后,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尴尬。

网友叨叨告诉潘哥:“我在Soul发布了一条求职瞬间,有人留言让我私信他,私信后和我说是物流相关的工作,我一看离家还挺近的,就去面试并且入职了。但是入职之后两个月,我就在Soul上拉黑了这个老板,因为上线、发瞬间都会被他看到;老板本人似乎也挺尴尬,让我说是在招聘软件看到的信息,因为害怕他媳妇知道他玩Soul,现在我俩虽然在一个办公室,但是互相几乎都不说话。”

是机遇,也是陷阱

轻松交友的社交App上,很多人严肃地讨论工作,这种另类的画风,会不会让平台反感?

对此,Soul表示:“对于平台自然衍生的招聘、求职类内容,我们秉持‘生态共建’的原则:只要内容符合社区公约(如规避虚假信息、诱导行为等),即可在社交场景中自由流动。因为,当用户分享职业经历时,既是在传递个人叙事,也是在构建基于信任的弱关系连接。”

同时潘哥了解到,目前Soul上有超过330万用户,分享自己求职、换工作、在职场的经验、经历;仅在“Soul Real”职场话题下,就有超过260万用户,在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

如今,在各种社交App上求职,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而在专门的社交App之外,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网络社区,你也经常能看到网友发帖,交流求职相关的经验、信息。

不过,假如用户想绕开招聘软件,通过其他App获得心仪工作,也要时刻擦亮眼睛才行。

网友阿北告诉潘哥:“在Soul上和陌生人聊天,对方说他们部门正在招人,前三个月无责任底薪,后续会有业绩要求;我看了他说的办公地址,是债务公司扎堆的地方,听说管理特别混乱,就没敢去。”

另一边,还有网友表示:“我曾在某个社交App上,发布了关于求职的帖子,有个男的立刻私信我,要我去他店里当店长,让我第二天晚上过去面谈,我说过几天进城顺路过去。结果第二天他又给我发消息,说给我一千元陪他玩一天,吓死我了,幸好没去面试。”

可见,虽然在社交App求职,逐渐成为新的风尚,但当用户深入其中,也一定要保持警惕;毕竟,鱼龙混杂的网络社区,你很难分清谁是虾、谁是蟹。

注:文/潘哥,文章来源:智商税研究中心,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智商税研究中心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