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一边关店,一边押注“25元店” 无印良品被名创优品拖下水?|品牌观察

亿邦动力 2025/09/02 12:58
亿邦动力 2025/09/02 12:58

邦小白快读

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经历关店潮并押注低价新店型,核心策略聚焦降本和竞争应对。

1. 关店调整:2025财年关闭17家门店创历史新高,如北京世茂工三店、长沙泊富国际广场店,因核心商圈客流减少经营效率低下。

2. 开新店策略:推出MUJI 500低价店,70%商品定价25元左右,选地铁站、大学城等低租金地段,面积控制在200平米,以提升客流和盈利。

3. 实操降本法:品类精简为文具、零食等“小而轻”日用品,砍掉高客单价家具和服饰;供应链本土化直接国内生产和配送,省迂回物流成本;产品复用现有低价基础款,不投入新品研发,省设计和试错费用。

4. 竞争应对:面对名创优品4305家门店的挤压,宣布8月下调260个品类商品平均价格20%,跟进多次降价历史(11次降幅高达50%)。

无印良品重塑品牌策略应对市场变化,重点在定价调整、渠道建设和消费趋势洞察。

1. 品牌营销和定价竞争:从高端定位回归平价本质,利用“有理由的便宜”口号;实施多轮降价(如近期降20%),对比名创优品同品低价(如香薰机59元 vs 258元),以吸引追求实惠的年轻用户。

2. 品牌渠道建设:关核心商圈老店,开低价新店覆盖通勤和社区场景;策略源于日本经验,参考优衣库在“失去的三十年”中的逆势增长案例。

3. 产品研发:简化创新,MUJI 500仅复用小品类基本款,省研发成本;对标名创优品“每7天上100+新品”的快节奏,但无印良品更注重成本控制。

4. 消费趋势:市场转向性价比和兴趣消费,名创优品TOP TOY营收增87%,泡泡玛特半年营收138.8亿增204.4%,反映用户为情绪价值买单行为。

5. 用户行为观察:中国消费者吐槽无印良品标价“以为是日元”,转向实惠品牌,印证社会追求商品本质价值。

卖家需关注无印良品事件中的政策风险、市场机会和可学习应对模型。

1. 政策解读:进口税费(如增值税、关税)和物流成本导致商品中国售价比日本高50-100%,影响定价策略和盈利空间。

2. 增长市场和消费需求变化:低价段消费崛起,名创优品4305家店密度大;兴趣消费如TOP TOY增长快,反映年轻人需求从品牌溢价转向情绪价值。

3. 事件应对措施:无印良品关17家店处理低效门店,开MUJI 500新店优化选址;多次降价对标名创;名创优品2022年“去日化”转型应对品牌危机。

4. 风险提示:核心商圈高租金但客流下降推高关店风险;名创优品低价挤压迫使无印良品战略调整,低价策略效果存疑。

5. 机会提示:瞄准通勤枢纽开店降低租金;合作方式如供应链本土化可降成本;借鉴名创优品兴趣消费模型吸引新用户。

6. 可学习点:MUJI 500品类精简、少研发模式省费用;名创优品门店快速扩张策略。

7. 最新商业模式:泡泡玛特盲盒模式证明兴趣消费潜力,TOP TOY季度营收4亿增87%。

工厂从无印良品战略中获产品生产和商业机会启示,重点关注本土化和效率优化。

1.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MUJI 500近半商品采用中国设计和制造模式,直接国内生产配送,省略日本仓储环节;设计上复用现有低价基础款,避免创新投入,减少成本。

2. 商业机会: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合作机会,如降低物流链成本(节省“中国制造→日本→中国”迂回);瞄准低价小品类需求,提升生产灵活性。

3. 推进数字化和电商启示:本土化生产可关联电商高效配送模型,减少中间环节;参考名创优品快速响应市场模式,启示工厂数字化管理生产。

4. 其他机会:无印良品策略强调成本控制,工厂可开发轻量化产品以适配低价店型。

行业服务商需关注零售转型趋势、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设计。

1. 行业发展趋势:消费转向性价比和兴趣消费,如名创优品低价战略成功,泡泡玛特半年营收增204.4%;社会背景类似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用户全盘人生热情低下驱动价值回归。

2. 客户痛点:零售商面临核心商圈高租金、客流少问题;竞争激烈如无印良品414家店 vs 名创优品4305家,价格差推高经营压力;品牌危机风险如名创优品“去日化”事件。

3. 解决方案:建议客户选低租通勤点开店降成本;供应链优化减少迂回物流,省费用;品类精简和小品类聚焦降风险;参考无印良品和名创优品模型,服务性价比或兴趣消费品牌。

4. 技术启示:虽文章未明提,供应链本土化涉及物流技术优化,可推广高效配送方案。

平台商如购物中心需应对商业需求和运营风险,学习最新风向规避策略。

1. 商业对平台需求和问题:实体店需求低租金高客流地段,但核心商圈如北京世茂工三店客流降导致关店;名创优品和无印良品竞争揭示高租区域吸引力下降问题。

2. 平台最新做法:无印良品新店选地铁站、大学城等通勤枢纽型位置,租金直降;招商聚焦低价模型品牌以提客流。

3. 平台招商和运营管理:优化招商策略吸引如MUJI 500店型;管理上关注人流数据,规避高租低效区;支持品牌本土化供应链提升效率。

4. 风向规避:市场转向性价比和兴趣消费,需避免依赖高端定位品牌;学习名创优品去高端商圈依赖模式,降低风险。

5. 合作方式:平台可提供扶持政策如租金优惠,吸引新兴品牌如TOP TOY或泡泡玛特。

研究者应剖析产业新动向、政策影响和商业模式比较。

1. 产业新动向:无印良品战略转型关店17家并推MUJI 500低价店,反映零售业从高端回归平价趋势;对比名创优品门店扩张和去日化事件,显示品牌定位调整。

2. 新问题:低价策略在消费降级背景下能否复制优衣库成功?中国消费者追求性价比(如社会类日本“下流社会”)但无印良品多次降价未达预期。

3. 政策法规建议和启示:进口税费和物流政策影响定价差异(中国增值税推高售价),启示政策优化可能降低零售成本。

4. 商业模式:MUJI 500采用降本四逻辑(品类减法、选址避高就低、供应链本土化、产品去创新)对比名创优品兴趣消费模型(TOP TOY驱动增长);优衣库例证“低价质优”长青模式。

5. 案例研究:泡泡玛特半年营收138.8亿增204.4%,结合无印良品降价历史,提供产业量化分析基础。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MUJI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进入“闭店潮”,多地门店相继宣布闭店?

据媒体报道,MUJI北京世茂工三店将于8月31日关闭,此前,北京国瑞城店已于上半年闭店;位于济南市中区振华商厦一层的MUJI无印良品门店已营业11年,同样将于同日闭店;长沙泊富国际广场的MUJI无印良品门店也将在8月底正式停止营业。此外,无印良品在上海、长沙、苏州、烟台等多个城市的门店也皆于近期宣布闭店。

根据无印良品母公司良品计画的财报,截至2025年5月,无印良品2025财年在中国市场关闭17家门店,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此消息,无印良品官方回应:“个别的闭店只是MUJI基于经营效率进行的正常调整,面对部分商圈人流下降的挑战,MUJI会对经营效益不佳的门店做出取舍。”

同时,品牌也强调了 “扩张” 的另一面:“MUJI中国目前坚持每年开40家左右门店,2025年3月1日至今,已经新开了15家店铺。”

一闭一开之间,无印良品的战略变化逐渐清晰 。

据亿邦动力了解,无印良品这次关掉的门店都在核心商圈,租金价格不低,但是受新开的更有活力的购物中心影响,客流却减少了。比如这次关闭的北京世茂工三店离新开的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店,步行只需十分钟。老店店员透露:“刚开的那几年盈利,这几年不怎么盈利了,客流很小。”

那要新开什么样的店,才能够提升无印良品口中的“经营效率”?

其实,今年初,无印良品就正式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店型 “MUJI 500”,名称中的 “500” 对应500日元,换算成人民币约23-25元,意味着店内70% 的商品定价都围绕 “25元” 展开。这种与 “中产定位” 截然不同的店型,背后是一套精准的 “降本逻辑”:

1、品类 “做减法”:只卖 “小而轻” 的平价品。

与核心商圈老店动辄2000+SKU、涵盖家具、服饰、杂货的 “全品类” 模式不同,MUJI 500完全砍掉了客单价较高的家具、服饰线,只聚焦文具、零食、日用品等 “小而轻” 的品类。

2、选址 “避高就低”:租金直降 。

MUJI 500的门店面积控制在200平米左右,且完全避开核心商圈的高端购物中心,转而选择地铁站、大学城、社区周边等 “通勤枢纽型” 地段。

3、供应链 “本土化”:中国设计 + 中国制造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MUJI 500近一半商品采用 “ 中国制造” 模式 。直接在国内生产、配送,省去了 “中国制造→日本仓储→中国门店” 的迂回物流链路,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4、产品 “去创新”:复用现有低价款,不搞新花样

与名创优品 “每7天上100+ 款新品” 的快节奏不同,MUJI 500的商品是从现有产品线中筛选出低价基础款,集中陈列销售。省去了新品研发的设计成本和试错成本,进一步压缩定价空间。

事实上,无印良品1980年诞生于日本经济低迷时期,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价品牌,无印良品的含意就是“没有品牌标志的好物品”。经营口号是“有理由的便宜”,也就是通过简化包装、优化生产,把价格打下来,但质量不打折。

2005年无印良品进入中国时,其利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势能差打法,和麦当劳80年代进入中国一样,“摇身一变”成了中高端品牌。也就是经典的认知差,因为大家不知道它在日本是平价品牌,只看到它独特的、充满“高级感”的日式设计和高品质产品,中产们成功被俘获。

在定价方面,无印良品同一商品在中国的售价比日本“溢”出50%甚至100%。(当然其中也有税后和物流的因素,比如进口税费:中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关税和消费税等,这些税费会直接计入商品售价。例如,中国的增值税率曾一度为17%,而日本的消费税为8%。物流成本:早期无印良品为了统筹全球订单、规模化生产以降低单位成本、统一全球品质标准,并可能结合当时出口退税政策的综合考量,选择将中国制造的商品运回日本再送至中国销售,这种物流方式也增加了成本。)

中高端市场策略下,无印良品门店多开设在城市核心商圈的高端购物中心,比大悦城、万达、太古里等,这些地段租金昂贵,推高了经营成本。而在日本,无印良品拥有多种店铺形态,包括路边店、地铁站内小型店以及便利店柜台。

曾经的中高端品牌如今为何要走低价路线?

这是无印良品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它正在对手的挤压下,不得不进行这场战略调整。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同样卖日用杂货的名创优品国内门店数达到4305家,密度之大是无印良品的10倍。本次关闭的门店不统计在内,截至2025年6月,无印良品在中国门店数为414家。

与无印良品相比,名创优品的核心优势在于极致的性价比策略,它大部分商品定价在10-39元区间内,比如一款同规格的香薰机,名创优品售价59元,而无印良品的类似产品售价则达258元。名创优品的纯棉四件套售价79元,而无印良品类似产品价格则在349元。

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让名创良品成功吸引了追求实惠的年轻大众消费者,而无印良品则被消费者吐槽“总觉得无印良品的标价应该是日元。”

事实上,面对市场变化,无印良品早就提出了“降价”策略,2014年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的社长松崎晓公开表示,要在2020年前让中国市场的商品售价跟上日本市场水平。同年,无印良品开启了 “断腕式” 降价,此后的9年里,历经11次连续降价,部分商品降幅高达50%。

不过很明显的是,降价力度并未达到消费者预期,或者说没有跟上名创优品的水平。

对此,无印良品近日再次宣布,将在今年8月以后,对中国市场销售的衣物等260多个品类商品平均下调价格20%。降价商品以热销品为主,将在8月下调118个品类、12月下调145个品类的商品价格。

去年秋季,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还对107个品类商品平均降价17.5%。日本无印良品株式会社社长松井忠三表示:“只要降价就可能有更多的人来购买”。

相比之下,早期的名创优品一直被人讽刺是“山寨”,“logo抄袭的是优衣库,名字抄袭的是无印良品”。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早年确实还在日本注册了一家公司,就连设计师请的也是日本人。以至于有不少人都以为名创优品是日本品牌。

但就在2022年的时候,名创优品的西班牙账号被曝将一款穿着中国旗袍的盲盒玩偶称作是“日本艺伎”,一时间,名创优品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对于名创优品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在2022年8月,名创优品决定要“去日化”。彻底撕掉“日系”的标签。

此外,除了价格优势。2020年的时候,叶国富提出,“兴趣消费将会成为全球趋势”。事实证明,五年后的今天,年轻消费者们的确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日前,名创优品发布2025Q2财报,集团旗下潮玩品牌TOP TOY Q2营收达4亿元,同比大增87.0%,门店总数达293家。同时,泡泡玛特的惊人发展也是最好的证明。泡泡玛特发上半年报显示,其2025上半年营收138.8亿,同比增长204.4%。创始人王宁在业绩会上直言“今年300亿营收很轻松”。截至2025年8月26日,泡泡玛特市值已突破4500亿港元。

如今中国市场的变化,让人很难不联想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当时,社会进入了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口中的“下流社会”。“下流社会”的核心特征是: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识、消费欲望,甚至身体欲望的全面低下,即“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在这一背景下,消费观念发生巨变,人们不再轻易为华而不实的品牌溢价买单,转而极度追求商品的本质价值与性价比。

优衣库和无印良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凭借“低价质优”逆势崛起,而优衣库“长青”至今。根据美国《福布斯》公布的2025年日本富豪榜,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以482亿美元(约7兆日元)连续四年蝉联日本首富。

那么如今无印良品仅靠低价能否再次成功?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