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美国餐饮和供应链研究

翁怡诺 2025/09/02 14:20
翁怡诺 2025/09/02 14:20

邦小白快读

美国餐饮市场在通胀和消费力下降背景下,亚洲风味如中餐和日餐逆势增长,提供实操干货如供应链管理和品牌策略。

1.供应链重构是核心挑战:大型企业如Sysco通过200+并购扩展至全球,但现实中单店需对接5-6供应商,跨州物流延迟影响新鲜度,需数字化提升效率。

2.实操品牌经营案例:鼎泰丰以单店年营业额2740万美元策略成功,选址高端商圈(如迪士尼乐园日售10000颗小笼包),开放式厨房增强信任,本地化产品如巧克力小笼包吸引顾客。

3.消费机会把握:外卖服务2019-2023增长30%以上,健康需求(如低卡餐品)和碎片化餐饮趋势下,新品开发如预制菜可抓取增长。

品牌商应聚焦美国消费趋势和产品创新,以亚洲风味为切入点驱动品牌营销和渠道建设。

1.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健康饮食和便捷需求上升,推动外卖平台增长;亚裔族群收入高、年轻化,带动亚洲文化产品(如鼎泰丰小笼包)传播至主流市场,搜索量中餐增10%。

2.品牌渠道与定价策略:选址高端商圈如大型购物中心提升曝光,鼎泰丰人均消费55美元通过分享菜单策略推高营收;本地化产品研发如Chipotle定制化健康餐或川式辣椒酱适应口味偏好。

3.代表企业启示:鼎泰丰年销4.116亿美元展示品牌营销成功,JFC供应链提供全品类服务,可借鉴其多品牌矩阵覆盖细分市场。

卖家需关注政策风险和增长机会,亚洲餐饮市场提供正面影响与合作点。

1.政策解读与风险提示:关税致原料成本涨超25%(如牛肉、咖啡),贸易摩擦推高供应链压力;美国劳工法严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小餐厅负担重。

2.增长市场与正面机会:亚洲餐饮整体占12.6%市场份额,中餐餐厅数增28%,泰餐增48%,客单价提升显示消费潜力;品牌如海底捞本土化调整吸引投资。

3.合作与商业模式:外卖平台扩展带动机遇,云厨房需求增;可学习鼎泰丰门店集群策略,或JFC供应链合作减碎片化问题。

工厂可借鉴产品生产优化和数字化启示,把握商业机会推动效率提升。

1.产品生产需求:健康趋势如糙米寿司受亚裔偏好,川式辣椒酱等调味品设计需本地化;预制菜模式在美国受关注,需适应与中国不同形式。

2.商业机会启示:美国速冻食品渗透率高,C端消费习惯成熟;亚洲风味增长带动物料需求如海鲜、新鲜农产品,本地化采购减关税风险。

3.数字化推进:Sysco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供应链效率,工厂可借鉴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减电话订货依赖。

服务商应解决行业痛点和提供技术方案,关注发展趋势中的服务机遇。

1.行业发展趋势:外卖平台壮大大幅推动餐饮增长,预制菜和云厨房新业态兴起;亚洲餐饮如韩餐增长41%,数字化服务成为关键。

2.客户痛点识别:供应链碎片化需对5-6个供应商,跨州物流延迟致新鲜度下降;信息化水平低,仍广泛用电话订单,效率低下。

3.解决方案提供:针对痛点开发数字化平台(如Sysco模式);应用AI技术自动化点餐系统提升客户满意度,支持外卖服务扩展。

平台商需应对商业对平台的需求问题,优化招商和运营管理。

1.平台需求与问题:外卖交付需求增长30%,但供应链碎片化致跨州审批复杂;亚洲品牌如鼎泰丰依赖“亚洲城”Plaza选址,可招商扩展新点。

2.平台最新做法:利用云厨房模型减少店营成本,推广数字化点餐提高效率;Sysco建立SYGMA网络服务连锁店案例可借鉴。

3.风向规避:政策风险如关税需规避原料涨价;运营管理优化选址策略如核心商圈,以集群效应减风险。

研究者可分析产业新动向和政策启示,聚焦商业模式创新。

1.产业新动向与问题:供应链碎片化和劳动力成本成为突出问题;快餐店占主导(CAGR10.23%),休闲餐单店模型好但需深耕区域。

2.商业模式启示:Sysco通过并购实现全球拓展;多品牌集团(如Conagra)聚焦高附加值品类,显示收购整合的成功路径。

3.政策法规建议:关税政策影响食材成本,建议本地化采购减风险;中美法律差异需调整如劳工法适应,推动文化融合提升品牌认知。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美国餐饮消费市场也正在经历一场通胀和消费力下降的困境,但亚洲风味却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受欢迎,中餐品牌越来越多的正在登陆美国市场,在实际运营中,组织力和供应链的问题是最核心的难题。

对于餐饮从业人员来说,美国是缺乏人才的,很多族裔不愿意从事这类辛苦的工作。但更难解决的事是供应链的重构,很多上游和预制化的产品都是缺乏的,很难实现在中国同样的品质。

本文我们从美国餐饮业现状和供应链的发展入手,重点介绍中餐和日餐等亚洲餐饮公司的发展和机会。

美国餐饮供应链行业简介

美国餐饮供应链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早期起步与初步扩张阶段。比如知名上市餐饮供应链公司Sysco在1969年由9个小食品配送商合并组建,最初在区域内配送食品,1970年上市后通过不断横向并购同行中小型食品配送商,10年时间快速实现全美区域扩展,到1979年成长为年营收10亿美元的大型餐饮供应链企业。

第二阶段是品类丰富与行业领先阶段:20世纪80年代Sysco开始收购上游冷冻食品公司、蔬菜种植农场等,产品供应从最初的冷冻食品进入鱼、肉、新鲜农产品及餐厨产品,并逐渐创立和推出众多自有品牌。1988年收购美国第三大食品分销商CFS Continental后,服务市场区域占据全美150个中的148个,1989年成为全美排名第一的餐饮供应链企业。

第三阶段是专业化精细化与全球化拓展阶段。90年代后Sysco开始通过持续丰富品类、扩大供应客户类型,并采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如建立SYGMA网络专业服务于连锁饭店的供应链体系,从美国全区域扩张到全北美市场,并继续采用并购方式进入欧洲市场,逐渐扩展到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最新的数据,2024年美国餐饮供应链的规模约为3000多亿美元。这一估算基于美国餐饮协会的数据,预计2024年美国餐饮市场规模为1.1万亿美元,而餐饮业的食材成本一般占收入的25%-30%。此外,美国食品服务市场(包括餐饮供应链)在2024年的价值为12026.5亿美元。这个数字涵盖了更广泛的食品服务活动,包括食品和饮料的准备、服务和分配。

Sysco作为美国最大的餐饮供应链企业,Sysco在2024财年的营收达到了788.44亿美元,同比增长3.3%。Sysco通过超过200起并购,形成了40万SKU的产品矩阵,服务全球餐饮客户。紧随其后的是US Foods,占据了10%的市场份额。Performance Food Group(PFGC)位列第三,规模相对较小。

餐饮供应链市场特点集中度已经较高,Sysco和US Foods等少数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大型供应链企业提供全品类一站式服务,覆盖生鲜、冻品、干货等超万种商品。尽管整体供应链信息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但龙头企业如Sysco已经开始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供应链效率。

供应链行业发展趋势是本地化与进口替代。部分企业开始重视本地化采购,以应对关税和供应链风险。预制菜等新模式在美国市场也逐渐受到关注,尽管其形式与中国有所不同。

总体上美国餐饮服务分销商可分为宽线分销商、窄线分销商、专营分销商、现购自运及仓储式门店四类。其中Sysco作为宽线分销商的代表,品类丰富、提供一站式采购及全国跨区域配送等服务。美国冷链物流建设较为成熟,冷链渗透率超90%,人均冷库拥有量和冷藏保温车保有量都处于较高水平。整体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落后,仍广泛使用电话订货和纸质单据。

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牛肉、鸡蛋等基础食材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25%,直接推高了餐饮企业的原料成本。此外,咖啡连锁店也因关税政策等面临咖啡成本上涨压力。

美国餐饮供应链比较碎片化,单店运营需对接5-6个供应商,每周处理多个订单,跨州运输面临复杂审批和包装要求。物流运输延迟导致的新鲜度下降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在跨州连锁品牌中尤为突出。

跨国合作正在重塑美国餐饮生态格局,国际餐饮品牌加速在美国的本土化布局,如海底捞、喜茶等中式餐饮品牌通过调整产品和服务来适配当地口味偏好与用餐习惯,同时带动了本土供应商的新合作机会。

美国餐饮行业发展近况

美国外卖与便捷服务的持续增长,在2019年至2023年增长30%以上,约为主要提供堂食餐厅的2倍。外卖平台的壮大成为推动餐饮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不断上升,促使餐饮企业更加注重提供健康食材和多样化菜单。食品消费越来越碎片化和个性化,餐饮零食化趋势明显,包括产品轻量化、突破场域限制、零售化、消费场景延伸和持续新品化。

亚洲休闲餐饮连锁店增长迅速,平均销售额增长率超过24%,几乎是休闲餐饮整体水平的6倍。中餐、日本寿司等亚洲美食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移动订购和交付等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并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推动了对云厨房的需求。一些餐饮企业通过应用自动化及人工智能技术,重塑了行业标准。

美国餐饮行业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对于独立经营的非连锁小型餐厅来说,更高的劳动力成本成为巨大负担。美国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供应链成本的上升给餐饮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关税政策等贸易因素对餐饮供应链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虾类市场的进口关税政策促使美国本土虾重新获得市场主导地位。

美国外出就餐占比持续提升、饮食结构简单,速冻食品渗透率高。美国外出就餐自1950s占比持续提升,经济、人口、技术因素驱动餐饮行业持续增长。美国居民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简单易于标准化,速冻食品渗透率更高。根据《美国速冻食品发展近况》和Frozen&refrigerated Buyer,美国速冻食品成长期1957-1987年产值CAGR为8.7%,2022年冷冻+冷藏食品产量1966万吨,人均速冻食品消费量接近60kg。冻品成长期来源于人口增长、快餐业发展、城镇化等因素。

美国家庭端速冻食品消费习惯成熟,收购整合搭建多品牌矩阵。C端集中度比较高。Conagra、雀巢通过收购整合搭建多品类、多品牌矩阵。Conagra策略上聚焦高附加值优势品类,通过收购打造密集产品及品牌矩阵,包含100多种调理食品品牌。渠道端80%在C端,从KA商超等大型零售商切入,并向专业零售店、便利店及线上零售等新渠道发展。

美国人口结构和消费观念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人口结构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族裔在人口结构中有着不同的占比和增长趋势,共同塑造了美国独特的消费市场格局。

所以在研究美国消费市场,最基础的工作就是研究美国的人口结构和不同族裔的消费特点。

亚裔是美国相对移民增长较快的族裔之一,涵盖了印度裔、菲律宾裔、越南裔、韩国裔、日本裔等多个群体。

亚裔群体在美国的科技公司等高收入行业中的就业比例较高,整体收入水平位居美国各族裔前列。他们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地区,如硅谷、旧金山等科技产业聚集地。从2000年到2020年,亚裔人口数量翻了一番,预计到2060年将超过4600万,成为美国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亚裔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年轻化特点,在饮食、美妆个护等方面保留亚洲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逐渐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而且亚裔人群所喜欢的亚洲文化的产品和服务,都很有创新性,也开始影响了大量其他族裔的人群。其中总体上日本和韩国品牌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逐步变成热门的好商品。中国商品是美国消费者基础消费的重要来源之一,但中国品牌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消费文化认知。甚至很多族裔在消费时是分不清中国和日韩品牌的差别,更多统一看作为亚洲商品和文化。

拉丁裔是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群体,其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在疫情期间,拉丁裔为美国整体经济增长贡献了41%的力量。其中墨西哥裔是拉丁裔中规模最为庞大的群体,“得墨西哥人得天下”成为美国制造业和零售业的流行语,其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德州等制造业潜力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欧洲移民中的意大利裔、西班牙裔等在美国也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不同的欧洲移民群体在生活习惯、产品偏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自对美国的消费市场产生着独特的影响。

尽管不同族裔的消费观念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美国主力消费人群为千禧一代和Z世代,无论属于哪个族裔,都更加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体验。“犒劳自己、精神享受”成为全球共性趋势,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产品买单。

此外,美国消费者整体对于品牌认知度较高,更倾向于购买具有品牌价值的商品,如潮流玩具盲盒,这一具有亚洲特色的品类,因满足了消费者对趣味性和惊喜感的需求,在美国市场受到热捧。泡泡玛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海外市场实现高增长,旗舰店遍布全球主要城市核心商圈,成为亚洲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

美国餐饮上市公司案例

美国餐饮服务市场中,快餐店占据最大市场份额,2022年其复合年增长率为10.23%。代表性公司包括麦当劳、汉堡王、温迪Wendy's等大型连锁品牌。其中,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2024年实现收入259.2亿美元,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依然稳固。汉堡王和温迪Wendy's也分别拥有大量门店,是快餐市场的重要品牌。快餐市场增长稳定,消费者对便捷、快速的餐饮需求持续存在。

同时,随着健康饮食趋势的兴起,快餐品牌也在不断推出更健康的菜单选项。特别是墨西哥风味品牌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Chipotle是一家知名的墨西哥风味休闲快餐品牌,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截至2024年底,Chipotle在全球拥有3726家门店。Chipotle精准地识别了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提供新鲜、营养又健康的餐食。其强调使用天然、无添加激素和抗生素的食材,致力于提供更健康和环保的餐饮选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主食、蛋白质、谷物、豆类、蔬菜和酱料,定制出自己喜欢的组合选择。Chipotle从2018到2022年,收入几乎翻倍,利润增长了5倍,股价上涨了近600%。2024年,Chipotle的年增长率达到14.7%,成为增长最快的墨西哥快餐品牌之一。

Taco Bell是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墨西哥式快餐品牌,是该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在全球拥有超过7200家门店,2023年其门店数量是Chipotle的2倍多。Taco Bell以美味的塔可和实惠的价格而闻名,其门店数量众多,几乎覆盖了全美各地。该品牌以独特的口味和多样化的选择受到消费者的喜爱。2024年Taco Bell的年增长率为8.1%,稳居墨西哥快餐市场的龙头位置。

快餐连锁中披萨品类是美国餐饮的重要品类之一,达美乐是该品类的头部品牌,2024年在美国拥有6560家门店。达美乐以24小时披萨外送服务著称,其市场表现一直较为稳定。

美国咖啡市场增长迅速,2024年咖啡馆和酒吧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9.75%。星巴克是该品类的代表性公司,2024年在美国拥有15450家门店,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领先。

三明治在美国餐饮市场也占据重要地位,Subway是门店数最多的三明治品牌,其在美国拥有约21000家门店。Subway在2022年推出了全面的新菜单,简化了菜单选项,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近几年Subway在全球有下降大量关店的情况,缺乏创新也是一个原因之一。

休闲餐饮其实在北美是比较重要的业态。从单店的盈利情况来看其实比快餐业态的单店模型要好。因为美国主流市场消费者住得比较分散,家庭外出需求比较稳定,所以对价格不敏感,更看重场景环境和服务。全方位服务餐厅市场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24%,其中北美美食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达顿餐厅(Darden Restaurants,Inc.)是该品类的代表性公司之一。我们看到一些综合业绩比较好的连锁品牌,往往并不是跨区域快速开店的品牌,而是深耕在某一城市区域的休闲餐多品牌集团。一方面他们深耕区域市场能够获得很多高性价比的选址优势,另外一方面本地多品牌对于团队组织力还是可以克服的。比如单一品牌开3-5家,但每家的门店业绩都非常可观。

综上所述,2024年美国餐饮市场品类丰富,各品类均有代表性公司和品牌。不同品类的市场表现、消费者偏好、市场机会和挑战各有特点,餐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品类特点和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餐饮品牌在美国的机会

美国中高收入家庭数量稳步上升,这部分人群对饮食的品质和多样性有更高追求,中餐丰富的菜品选择和独特风味正契合他们的需求。

中餐在美国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从边缘小众美食逐渐融入主流饮食文化,成为日常餐饮选择之一。例如,小笼包在美国的口味教育很成功,认知度非常高。鼎泰丰在美国市场拥有极高的品牌影响力,其小笼包等菜品深受美国不同族裔消费者喜爱,甚至有美国人创造了“鼎泰丰指数”,用10美元能买几个小笼包来测算全球物价。

根据Technomic的数据,鼎泰丰2024年在美国的总销售额达到4.11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这表明鼎泰丰在美国市场不仅保持了稳定的客户群体,还在持续吸引新顾客。鼎泰丰以单店平均年营业额2740万美元领跑全美连锁餐厅,这一数字几乎是排名第二的高端牛排馆Mastro’s的2倍。

鼎泰丰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销售额上,还在于其独特的品牌定位和运营策略。截至2025年,鼎泰丰在美国共有17家门店,虽然数量不多,但每家门店的营收表现都非常出色。鼎泰丰的门店通常位于人流量大的高端商圈或大型购物中心,如纽约曼哈顿的新店面积达到25000平方英尺。这种选址策略不仅提高了品牌曝光度,还提升了单店的坪效。鼎泰丰在美国的门店主要集中在西海岸,尤其是在加州。例如,在加州的迪士尼乐园内,鼎泰丰每天能卖出近10000颗小笼包。这种区域集中策略有助于品牌在特定区域内形成品牌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鼎泰丰的人均消费约为55美元。尽管单品价格相对合理,但顾客通常会点多种菜品分享,加上酒吧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消费水平。鼎泰丰的门店几乎常年客满,不少热门店面需要提前10天以上预订。这种排队效应不仅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度,还提升了顾客的期待值和忠诚度。

鼎泰丰以现包现蒸的小笼包闻名,厨房通常是开放式的,顾客可以亲眼看到制作过程,这种透明化的操作方式增加了顾客的信任感。此外,鼎泰丰还根据美国消费者的口味进行了菜品的本地化改良,如推出鸡肉小笼包和巧克力流心小笼包等。

鼎泰丰在美国的定位更像是“中餐入门款”,其装修现代,菜单图文并茂,服务全英文,彻底摆脱了传统唐人街中餐“油腻、杂乱、难沟通”的刻板印象。鼎泰丰在美国的扩张策略是“少店多产”,即通过少量的大面积门店实现高营收。

此外,鼎泰丰还计划继续在北美市场拓展,如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开设新门店。综上所述,鼎泰丰在美国市场凭借其独特的品牌定位、高效的运营策略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美国消费者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调味料和食品也是欢迎的,如川式辣椒酱等,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了部分美国消费者的喜爱。此外,奶茶、川菜、火锅等中国美食也受到美国消费者的追捧。

美国消费者对亚洲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希望通过品尝中国美食来了解中国文化。中美文化差异较大,中国餐饮品牌需要适应美国的商业环境和法律,包括劳工法、连锁加盟法、卫生法规等。此外,品牌还需要考虑如何将中国餐饮文化与美国当地文化相结合,以更好地吸引美国消费者

随着中餐出海的热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品牌正在不断探索美国市场。最有名的就是纽约法拉盛已经成为中餐品牌的第一站,那里是纽约华人最聚集的区域,也就成就了不少新进入的餐饮大品牌。如小龙坎、太二、局气、南翔小笼包、喜家德等连锁品牌,还有戏称为“糖尿病一条街”的茶饮品牌聚集地,其中茉莉奶白、沪上阿姨、喜茶、悸动、霸王茶姬等茶饮也都获得消费者不同程度的认同。但总体上中餐受华人总体人口规模的限制,要进入主流美国其他族裔消费市场还是非常困难的。

此外,购物中心和社区可选址门店不是美国的主流,大多美国消费者是在Plaza商业广场进行消费,中国品牌会比较依赖于亚洲品牌聚集的“亚洲城”Plaza,这里最好的选址也是比较有限的,短时间快速开店的模式在美国往往是走不通的,但做成功一个比较赚钱的门店是可行的。所以中国品牌方需要有现实的预期,走稳健一些。

日餐在美国发展和供应链

据估算在美国拥有2.3万家日餐品牌的日本餐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2024年美国日餐馆整体增长率为1.82%,高于亚餐整体增长率1.31%以及中餐增长率0.4%。在日餐馆最多的10个州中,佐治亚州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5.3%,弗吉尼亚州为3.7%,德克萨斯州为3.1%,加利福尼亚州也达到了0.8%。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的日本餐馆大多提供全面的菜单,但随着消费者对正宗口味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日本餐馆开始将重点放在某些特定菜肴上,如会席料理、生鱼片烧烤、荞麦面、烤鸡肉串、拉面和乌冬面等专营店相继开业,并逐渐受到欢迎。

原本属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在城市中衍生出了新的菜肴,比如糙米寿司。这种健康饮食的偏好也影响了日餐在美国的发展,促使餐厅推出更多符合健康理念的产品。

寿司的种类越来越多,从超市里价格低廉的寿司卷,到高级餐厅柜台里以日本直接进口的时令食材为特色的“御膳寿司”,不一而足。

此外,拉面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美国已有6000多家拉面店,如在洛杉矶近年来就有以柚子盐味拉面闻名的“AFURI”、以凤尾鱼干味拉面闻名的“Ramen Nagi”以及以黑味噌拉面闻名的“Kuro miso”等拉面店开业。

一些高档日本餐厅通过食材和服务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如纽约一家颇受欢迎的寿司店MASA以950美元的价格提供全套寿司套餐,成为成功的高档日本餐厅的范例之一。日本餐厅通常注重营造舒适的消费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这也是其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随着日餐文化在美国的进一步普及和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日餐馆市场有望继续稳步增长。同时,数字化和外卖服务的发展也为日餐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日餐品牌开始利用外卖平台扩大其市场覆盖范围。

JFC国际(JFC International)是美国一家重要的日餐供应链公司1958年在美国成立。1970年加入以酱油、清酒等日本产品驰名的Kikkoman集团。目前代理来自亚洲各地超过15000多个产品,服务对象包括亚洲裔零售店铺、餐厅以及北美主要零售商。提供多种亚洲食品和饮料,包括日本清酒、烧酒、啤酒和高级烈酒等,与国际酿酒厂和蒸馏厂有紧密联系。

在大米市场有多年经验,提供多种类型的大米,并通过其“大米专家”服务帮助客户了解和选择合适的大米。为美国的日料餐厅提供各种食材,包括新鲜鱼类、冷冻海鲜、加工海鲜、新鲜农产品和杂货等。其产品和服务覆盖美国及加拿大的众多亚洲裔零售店铺、餐厅和主流零售商,是北美重要的亚洲食品和日料食材供应商之一。作为专供日料食材的跨国企业,JFC国际对美国日料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其提供的高品质食材保障了日料餐厅菜品的质量。

结语:

亚洲餐风味在美国有很大机会

美国餐饮市场对亚洲风味的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亚洲餐厅在美国的餐饮市场中占据了12.6%的份额。

2020年至2024年间,中餐在美国的搜索量增长了10%,餐厅数量从27,593家增至35,395家,增长率为28%,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泰餐餐厅数量增长48%,在内华达州和华盛顿州,泰餐的搜索量甚至超过了中餐。

印度餐餐厅数量增长17%,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韩餐餐厅数量增长41%,在年轻人和韩流文化爱好者中持续风靡。

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增加,亚洲风味餐饮中的清新、健康元素,如越南春卷、泰式清汤等,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辛辣食品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受欢迎,如中餐的川菜、湘菜等辣味菜品,以及印度餐的咖喱等。消费者对亚洲文化的好奇和喜爱,促使他们更愿意尝试具有沉浸式用餐体验的亚洲餐厅,如韩式烤肉、日式寿司等。

从2020年到2024年,亚洲风味餐饮的客单价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等价位和高价位的占比有所增加,表明消费者对亚洲风味餐饮的接受度和消费能力都在提升。更多新品牌如KPOT韩式火锅、Kyuramen日式拉面馆等新兴亚洲风味品牌正在快速崛起,以独特风味和沉浸式用餐体验吸引美国的年轻消费者。

注:文/翁怡诺,文章来源:弘章消费研习社,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弘章消费研习社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