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淘宝直播挖向小红书

厚码 2025/09/28 12:50
厚码 2025/09/28 12:50

邦小白快读

淘宝直播在双十一前挖角小红书主播,引发平台竞争与合作动态。

1. 淘宝直播引入李诞、熊黛林等明星主播,李诞首场直播观看人次达343万,销售112个链接,如数码产品售罄;相比小红书的缩水GMV,本次表现一般。

2. 小红书反击中,吴千语直播首秀创7000万GMV,基于长期内容积累和买手模式,强调信任带货。

平台策略变化带来消费启示。

1. 小红书的买手橱窗模式能提供非标品如设计师品牌,但存在信息差溢价风险,如狗头发膜销量因比价下滑。

2. 主播转平台需调整风格,李诞从读信互动转向快节奏讲解,显示内容适应性挑战。

双十一机会与风险提示。

1. 电商平台推出新功能如小红书“种草直达”外链到淘宝天猫,便于直接购物。

2. 主播光环普遍失效,用户更偏好友分享式直播如吴千语,而非叫卖。

文章揭示直播电商的品牌营销策略和消费趋势变化。

1. 小红书通过买手模式强调信任营销,吴千语成功基于精准内容建立人设,品牌可学习其娓娓道来的分享方式,抓住用户决策偏好。

2. 淘宝直播以专业主播和品质货盘为特色,如李诞签约交个朋友,品牌可借此渠道建设交易导向的用户触达;玉石类目高需求显品牌溢价机会。

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洞察。

1. 小红书用户每月8000万条“求链接”评论,显示基于信任的购买行为,品牌产品研发需注重内容驱动而非低价走量。

2. 信息差溢价收窄趋势,部分商品如定制美妆因比价扩散销量下滑,品牌定价策略需优化以避免风险。

用户行为观察提供启示。

1. 用户偏好内容型主播如吴千语,回避叫卖式,品牌营销应融合生活场景互动。

2. 李诞和吴千语的案例显示明星光环效应弱化,品牌需转向内容真实性。

淘宝直播和小红书的最新政策与商业模式带来增长机会与风险。

1. 小红书“种草直达”广告外链零门槛开放至淘宝天猫和拼多多,卖家可借机打通跨平台合作,获得新流量入口。

2. 主播如李诞转平台带来风险,GMV缩水显示水土不服;卖家应学习吴千语内容积累方法提升稳定性。

消费需求变化提示新市场。

1. 小红书用户寻找独特好物如吴千语的买手橱窗,卖家可挖掘非标品机会如定制产品。

2. 淘宝直播强调专业主播资质如珠宝鉴定师,卖家应对需提升团队专业性。

可学习点和扶持政策解读。

1. 吴千语首秀7000万GMV案例揭示持续内容更新的价值,卖家可模仿搭建信任体系。

2. 淘宝平台扶持如专业货盘保障,但需规避主播效能下降风险,如熊黛林助播主导降低转化。

最新商业模式与事件应对。

1. 买手模式强调内容创作者角色,卖家可转型为信息中介;合作方式如主播签约MCN。

2. 章小蕙直播预告预约2.4万人,显示双十一前积极动作,卖家需准备特色事件响应。

直播电商揭示产品生产和数字化机会。

1. 玉石类目在熊黛林淘宝直播间热销,显示高需求,工厂可针对定制化产品如专供商品开发生产线。

2. 小红书买手模式依赖分散性非标品如设计师品牌,工厂应接单手工制品或小众美妆提升设计需求。

商业机会在电商推进中浮现。

1. 吴千语橱窗商品需独特好物,工厂可开发定制供给;小红书广告外链功能提示合作电商平台的机会。

2. 李诞淘宝直播数码产品售罄,工厂可瞄准国家补贴品类如电子产品扩大生产。

数字化启示助力转型。

1. 淘宝直播平台强调专业背景如资质要求,工厂可学习推进数字化管理适应电商环境。

2. 信息差溢价收窄倒逼供应链优化,工厂需优化成本避免风险,如狗头发膜销量下滑案例。

行业发展趋势与客户痛点带来解决方案灵感。

1. 跨平台主播如李诞从小红书到淘宝成为新潮流,服务商可提供差异化内容转型服务应对行业趋势。

2. 客户痛点包括主播光环失效和信息差溢价收窄,如李诞GMV缩水,服务方案应强化供应链优化和专业服务化。

新技术应用提升效率。

1. AI技术如虚拟主播和智能推荐被提及,服务商可创新工具简化用户互动;但依赖文章观点避免延伸。

2. 小红书数据如每月1.7亿用户求购买建议,显示需求导向痛点,服务商可开发分析工具把握趋势。

解决方案基于案例启示。

1. 吴千语信任营销成功案例,服务商能为客户提供内容积累策略;平台合作如“种草直达”提示广告解决方案机会。

2. 淘宝直播专业要求为痛点,服务商可提供培训服务;风险规避需注意水土不服现象。

平台最新做法与需求应对管理策略。

1. 淘宝直播挖角小红书主播如李诞,显示招商动作强化,平台需运营专业主播要求和品质货盘。

2. 小红书推出买手模式一级入口和“种草直达”外链,做法包括开放跳转淘宝天猫,提示招商和合作机会。

商业需求问题与风险规避。

1. 平台需求问题如主播转平台可能水土不服,需运营管理调整如适应不同内容风格;风险提示如李诞表现未达预期。

2. 小红书广告外链功能源自内部博弈,平台需平衡电商建设和广告收益。

平台风向规避与管理启示。

1. 主播效能下降风险如熊黛林直播助播主导,平台应规避扶持专业背景规避失误。

2. 用户偏好内容信任如吴千语,平台运营需强化社区互动;双十一前章小蕙等主播动作显示机会管理。

产业新动向与商业模式引发深度思考。

1. 主播跨平台流动如李诞入淘成为新动向,商业模式比较了淘宝交易导向和小红书买手模式,研究者可分析如何优化平台互动。

2. 新问题如信息差溢价收窄章小蕙案例显示消费者认知加深,研究者可探究其对供应链影响和政策监管需求。

政策法规启示与模式转型。

1. 买手模式向专业服务化转型被倒逼,研究者可建议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吴千语成功启示内容驱动商业模式。

2. AI技术应用提及虚拟主播,研究者可思考未来法规对技术创新的包容性;平台合作如外链功能提供政策探索点。

研究案例与观点提炼。

1. 李诞和吴千语数据案例突出明星光环失效,研究者可评估产业可持续性;观点认为直播电商需先天流量圣体。

2. 淘宝直播专业要求与小红书信任体系比较,提示研究差异化运营的启示。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双十一大战一触即发,淘天的强力引擎淘宝直播也终于开始“搞事情”。

拉明星叠buff这一招,果然不出所料,李诞、熊黛林、谈莉娜、包文婧、伍嘉成等多位明星从9月下旬开始陆续入淘直播,为10月份开启的双十一预售埋下伏笔。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曾在《淘宝直播请call赵露思》一文里分析过,除了司空见惯的“李佳琦开启预售”之外还需要一些“刺激性”去保住自身的“面子”,也许当时在直播间里袒露过不拒绝直播带货的赵露思是个好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逼近,先用“量”去堆砌起热度,也是常规有效办法。

在这一堆明星入淘里,最引人关注的是李诞,这位被小红书捧过的“一哥”。

9月23日,李诞重回淘宝开启新一场直播,这是他时隔近3年,再度回归淘宝。

相比此前淘宝首秀有罗永浩和交个朋友主播的助力,李诞现如今的淘宝直播间更像是小红书的复刻版,场景设在具有家居生活气息的室内,只有李诞一人杵着大脑袋面对镜头,布置也比较随意,身后隐约能看到其他产品的“广告展示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李诞之外,其他近期高调入淘的明星也并非全是直播新鲜人,其中大多数都试水过小红书直播,譬如熊黛林早在2021年就做客“女神当家”小红书直播间,拿下了超570万的销售额,包文婧则在2022年开启过小红书直播。

虽然这批明星有着“出红入淘”的趋势,但阵仗显然没有2022年双11之前那场“出抖入淘”那般盛大。

那时,抖音头部主播罗永浩、东方甄选,以及原本深耕抖音、快手的遥望科技等直播机构纷纷入驻淘宝直播。对比之下,今年双11前在淘宝开启直播的明星主播星光稍显黯淡。在这背后,既有此前主播入淘后“水土不适”的先例,也有明星光环失效的缘故,毕竟直播电商在这一两年里再创神话的案例几乎没有。

与此同时,当淘宝直播将触角再次伸向小红书时,小红书也迎来了新的带货“一姐”。

9月21日,吴千语在小红书上完成了自己的直播带货首秀,累计GMV达到7000万,超过了董洁、章小蕙2023年在小红书的带货首秀成绩。在之前的小红书创作者大会中,小红书正式提出扶持“买手直播+买手橱窗”新模式,主推“24小时不打烊的精品买手店”。吴千语的小红书主页,也出现了包含131件商品的买手橱窗。

直播电商的江湖故事还在续写,一哥一姐的来回替换,不同平台的造星与引流对决,明星主播的来来往往寻找新东家,都在让故事即便不波澜壮阔,也总能持续涟漪不断。

身处其中的淘宝直播与小红书两位头号玩家,一场场攻防战的走向变化之后,显得更有意思起来。

01

李诞们回淘,表现如何?

“李诞小卖部开到淘宝直播了!”

这是李诞在淘宝再次开播的宣传标语,由于之前已经入驻过直播,这次淘宝玩起了文字游戏,对外宣传是“李诞官宣入驻淘宝视频”,营造出一种新鲜开播感。同时,官方鼓励网友私信投稿,与李诞在小红书读信的模式相似。

官方数据显示,该场直播累计持续了5个小时,观看人次达到343万,累计上架了112个链接,生鲜食品、吃喝玩乐类链接较多,李诞小红书直播间的明星单品“牛脆脆”也出现在淘宝直播间,累计销量超过1000件,并显示下架售罄状态。

此外,享有国家补贴的数码电子产品则是区别于小红书直播间的新亮点,也是与李诞合作淘宝直播的交个朋友的强项类目。

直播当晚,李诞讲解商品的速度较快,很少有读信的舒缓时刻。

评论区内几乎以短句留言为主,比如好奇李诞为什么会来淘宝直播,其形象是不是真人AI等,不太具备一来一回、“有酒有零食有故事”的交互效果。

李诞重回淘宝直播,其实有迹可循。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近30天,李诞累计在小红书开启了2场带货直播,场均销售额为28万,场均观看人次为34万,与他去年小红书巅峰时期的单场260万GMV缩水近10倍。

一方面,这与李诞小红书直播商品多为零食百货有关,整体客单价偏低;另一方面,李诞小红书直播间走红靠的是读信互动,这也依赖于能否有戏剧性的网友投稿,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此番辗转重回淘宝,李诞直播间虽通过电子产品拉高了客单价,但与他出道即巅峰、在抖音、淘宝直播上千万级别的GMV仍有不小差距。

没有拿下赵露思之后,造出的这一波明星人海战术并未如想象般有效。

熊黛林虽打出了淘宝首秀的口号,并在9月20日下午2点开启直播,但熊黛林仅在当晚7点才现身直播间,在线2-3个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均是助播控场,就连熊黛林现身期间,直播间的主讲解仍是一旁的助播。

该场直播持续了10个小时,累计观看人次达到201万,主打玉石显贵路线。

众所周知,玉石类目是近几年直播电商的抢手货,熊黛林淘宝直播间的玉石基本来自于一家新开店铺的企业店铺,店内商品基本都是专供熊黛林直播间,可见其选品渠道存在单一性。

虽然淘宝直播强调“品质货盘+专业主播+平台保障”,平台要求主播具备专业背景,如珠宝类主播中九成以上需有鉴定师或雕刻师资质,这种专业化趋势对从内容平台转型的主播构成挑战。正如李诞从小红书转战淘宝,他需要调整内容风格以适应淘宝以交易为导向的直播环境。

开挖小红书之后,无论是主播还是淘宝直播自身,都要提前思考如何度过“水土不服”这一可能存在的阵痛期。

02

“新一姐”诞生

小红书的新电商故事

当淘宝直播再一次深入小红书腹地之时,小红书也有了新的电商动作。

不管是将“市集”提升为一级入口,还是推出“百万免佣计划”,小红书都在找寻更多的电商切入口。在小红书官方描绘的版图中,买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带货主播,而是深度融入社区的内容创作者,参与了用户的生活决策与兴趣交流,才能打造出更顺畅的带货路径。

吴千语的直播首秀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长期的内容积累。

从2018年起,吴千语就开始在小红书上持续更新。截至目前,账号已发布620条笔记,积累了超160万粉丝。

这种通过饱满内容搭建起来的人设、传递的生活理念精准切中了小红书用户的价值取向。

直播中,吴千语讲解产品时会在舒缓的节奏中将每件产品的特性娓娓道来,全程语气轻柔,不骄不躁,整体氛围如同好友分享好物般自然。小红书用户似乎更偏爱能持续输出差异化优质内容的主播,叫卖式直播在这里难获用户广泛认可。

据小红书官方数据显示,小红书每月有1.7亿用户寻求购买建议,“求链接”类评论每月可达8000万条。这种基于信任的需求转化效率与传统电商的流量模式形成差异化。

随着双11临近,小红书主播们也摩拳擦掌起来。

章小蕙就在小红书宣布将于10月12日开启直播,分享玫瑰年度好物,预约人数达到2.4万人,并强调准备了全球独家的限量玫瑰盒子。

相比之下,章小蕙的淘宝直播间最近一次直播回放则停留在今年1月底的年货节,此外再无新的预告动作。

可以看出,小红书电商的供给优势,不是靠单纯的低价走量或规模化标品,而是建立起一种重要的共识——在这里你总能找到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好东西”。

只不过,这种非标品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因信息差出现的商品溢价,如设计师品牌、手工制品、小众美妆的非标准化、分散性与高定制化特征,天然依赖买手作为信息中介。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信息差溢价”的认知加深,部分商品的溢价空间正在收窄。例如,章小蕙早期直播主推Gotukol狗头发膜因比价信息扩散,在小红书的销量已明显下滑。

反之亦然,当信息差驱动的溢价空间逐步收窄,这将倒逼买手模式向专业服务化和供应链优化转型。

这也是为什么被捧上过小红书一哥一姐的明星们,会接受淘宝直播递过来的offer,毕竟电商生态这一壁垒,淘天无可替代。

03

是博弈,亦是互通

眼看淘宝与小红书在直播挖人这条路上有了一点旗鼓相当的味道,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仍存在合作互通的空间。

9月1日起,小红书“种草直达”广告外链跳转淘宝天猫功能正式面向全行业品牌零门槛开放,该功能此前已全量开放跳转京东、拼多多的链路。

据了解,该功能通过在小红书笔记下方新增“广告挂链”,让用户浏览种草笔记后可直接跳转至淘宝天猫、京东和拼多多购买商品。

这意味着,小红书一方面在砌筑属于自己的电商之城,一方面也不愿错过借助广告媒介获取收益的路径,在这背后,既是小红书内部两个不同业务线部门的博弈,也是小红书商业化之路的摸索。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淘宝直播+小红书的两栖主播出现,不过这类主播在不同平台的内容风格和运作机构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李诞在淘宝签约的MCN是交个朋友,而在小红书是杨天真旗下的壹枝花。

对于主播而言,当两栖型运营成为常态,也有可能通过差异化内容吸引不同平台用户。

淘宝直播引入小红书头部买手,旨在将其内容影响力转化为电商成交;小红书签约淘宝系主播,则是为了提升直播带货的专业性。

这种模式下,主播成为跨平台流量转换器,而非单纯的竞争标的。

无论是哪个平台的一哥或一姐,都非是亘古不变的存在。换言之,当Ta坐上一哥/一姐位置之时,新的取代者已经在跃跃欲试,这种风水轮流转的模式,也为两个平台留下了新瓶装旧酒的遐想空间。

有时候挑战不只来自于同行,更会有来自跨行的创新,随着虚拟主播、智能推荐为代表的AI技术得以深度应用,狙击用户最关键的那一项“猜你喜欢”,或许能够以更轻松、意想不到的方式命中。

直播电商还能被明星搅动吗?还是可以。但那个明星一定不是“再就业”,而是“先天流量圣体”。

注:文/厚码,文章来源:壹娱观察(公众号ID:yiyuguancha),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壹娱观察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