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悉尼CBD核心商圈World Square的蜜雪冰城前,又排起了长队,等在雪王权杖前的南半球人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已开45000家店、征服全球的茶饮帝国,是从郑州城中村2元冰淇淋摊起步的。
而在距悉尼8900公里的北京巴奴毛肚火锅店,白领们也常常为了一锅出名的野生菌汤等位1小时。20多年前,一位初中辍学的煤矿工人,在河南安阳几十平米的街边小店反复调试菌汤配方,用豫北山区采购的野生菌熬制汤底,定价仅18元/锅。彼时没人想到,这个用蜂窝煤炉子加热的火锅摊,如今客单价超过海底捞,已在全国连锁超150家。
2025年的许昌天使城同样也很热闹,上海私募基金经理拖着昂贵行李箱与全国各地的人们一样,涌到胖东来参观。数据显示,单是2024年国庆黄金周,胖东来就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2025年一季度营收突破60亿元。
河南这个中原大省,好像正不断走出类似的商业故事。
这个户籍人口1.2亿的农业大省,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突破3万亿元,食品工业产值已占全国18%。当互联网大厂在北上广深激烈争夺流量入口时,河南企业却蹲在田埂上,靠土地粮食、物流货架和城中村档口,悄然构筑起一道消费产业的“中原堡垒”。
“拼劲变真金”的劲头在河南冒出来,这不是一时的冲刺,而是扎根于泥土的持久奋斗。无论是乡镇的档口小摊,还是县城的加工车间,靠着“拼”的精神和“真金”的耐力,打造出一个个稳健且有生命力的商业故事。“旧产业➕新升级”也成为河南经济转型的关键词。河南不再满足于传统产业的规模扩张,想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没有互联网基因、缺乏资本加持的河南,成了一个个现象级消费公司的“孵化器”。消费圈的商业叙事,或许正被解构。
河南走出了第三条路
就像科技六小龙多扎根在杭州一样,河南消费军团的崛起,也有着独特的环境基因。
若细看河南的经济结构,不难发现,现象级餐饮消费公司的出现,吃到了河南农业基本盘的红利。
焦作温县蜜雪冰城的原料基地,工厂的机器正疯狂转动着。据其2024年招股书披露,温县基地原料年产高达50万吨,令其自供率达到60%以上。
蜜雪冰城多次公开强调“原料自产降低了其10%以上的成本”,其核心产品通常为2-8元,低价的秘密或许就藏在田间地头中。
数据显示,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贡献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方便面、3/5速冻水饺,双汇、三全等企业构建的“15分钟产业圈”,能让一头生猪在屠宰后2小时进入冷链车间。
在河南,餐饮企业将农耕文明的“颗粒度”转化为商业效率,支撑起一场河南消费军团的奇袭。
除了农业土壤,河南的人口结构也成了跑出消费军团的助推器。
1亿人口帮这些企业构建出一套下沉市场的商业操作系统。
河南县域消费占比达到65%,为弥漫至全国的平价消费提供了最早的实验环境。郑州典型城中村陈寨村逼仄的巷子,就成了蜜雪冰城早期重点拓展的“下沉市场试验田”。
而河南的劳动力外溢,也成了河南企业走向全国的人才输送管道。早在2023年,河南外出务工人员就超过3000多万,双汇集团上海工厂的7成员工来自河南。
人口密集带来的竞争强度,也倒逼河南人民努力寻求更多生存机会。这里草根经济异常旺盛,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这片土壤冒头。河南旺盛的民营经济,也生长出一套更灵活的制度系统。
“在河南创业,填表时间比煮一碗胡辣汤还短。”河南90后创业者小王说道。
在漯河政务中心的自助机上,他用3分钟完成辣条生产许可申请。这座“中国零食之都”推行“容缺受理”制度,允许企业先投产再补交非核心材料。
河南近年推行“极简审批”模式,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个体工商户登记“秒批秒办”。
河南政府对民营企业更偏“放水养鱼”逻辑,这并不是放任,而是提供更多容错机制,这样的政务环境也降低了创业的制度性成本。
现如今,当山西受困于资源问题、河北受制钢铁去产能时,河南走出了第三条路,市场基因成了其内生驱动力。
河南企业家的“草根图鉴”
河南消费品牌创始人的履历表上,写满主流叙事之外的生存智慧: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在初中辍学后摆过地摊、修过摩托,1997年在城中村用300元启动资金支起糖水摊,现掌控全球4.5万家门店。
而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安阳煤矿运输工出身,2001年借3万元开火锅店,现以“产品主义”精神和海底捞一较高下。
双汇发展的创始人万隆则是高中肄业参军,复员后从漯河肉联厂办事员干起,劈出近千亿市值的肉制品帝国。
卫龙创始人刘卫平则是湖南平江辣条技工北迁河南,把5毛钱零食做成成年入约50亿的“休闲食品乐园”。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童年在父母的小店铺度过,从“格子间”起步带领泡泡玛特创业,历经门店冷清、员工流失等困境,最终打造出全球知名的潮流玩具帝国。
这些“非典型创始人”的扎堆出现,折射出这片中原大地独特的商业生态。
河南企业家的突围路径,本质是对低门槛行业“微利缝隙”的极致挖掘。
在互联网企业烧钱换规模时,河南创业者用“分厘经济学”构建护城河。这种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也展现出惊人威力:在越南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蜜雪冰城的店铺,它的价格比当地连锁品牌还要低,很快在越南门店数量就超1300家(截至2024年9月)。
河南企业的行事风格与北上广深生长起来的“精英范”公司,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上海陆家嘴,某新消费品牌正用AR技术演示“元宇宙咖啡”,台下资本大佬们为十几亿估值支票簿蠢蠢欲动。但这种场景很难出现在河南企业中。
当互联网精英在北上广深编织资本故事时,河南企业家正蹲在田间地头计算每亩小麦的出粉率,这或许是两种商业文明的根本分野。
而当下的资本市场,也在重估河南企业的“土味价值”。
资本市场开始逐渐意识到,河南模式的“低估值”恰恰是其反脆弱性的体现。当互联网企业估值泡沫破裂时,蜜雪冰城用32%的毛利率支撑起1700亿港币的市值。这或许预示着消费投资从“想象力定价”向“亩产定价”的范式转移。
"河南企业家的‘笨’,是聪明人装不来的长期主义。"有人曾评价道。
正如黄河改道塑造中原沃土,这群“土味创始人”正用反互联网的生存哲学,重构消费产业的底层逻辑。
河南的精耕细作与数字化加速
在河南,创业者的草莽基因曾是最锋利的镰刀:张红超蹬着三轮车在城中村卖刨冰时,不会用Excel却能把糖水成本算到小数点后两位;万隆手握杀猪刀在漯河肉联厂改革时,不懂KPI却能让每头猪多出二两精瘦肉。这群“泥腿子”企业家靠着地头哲学、人情网、分毫必争的生存智慧,在下沉市场劈出万亿赛道。
但当蜜雪冰城的加盟店突破四万家、卫龙的辣条卖到超1000个县城,农耕文明锻造的“人肉算力”开始遭遇困局。
当管理半径超过熟人社会边界,当SKU数量碾压人脑记忆极限,微信群里刷屏的“收到”和仓库里发霉的货品,都在宣告河南企业曾经善用的传统经验主义开始遇到挑战。
这场传统与数字的碰撞,不过是河南消费军团转型阵痛的缩影。
河南企业需要的不是一场优雅的转型,而是需要刮骨疗毒式的基因重组。当“农村包围城市”的终局是全球化,当“一分钱掰两半花”的对手变成AI,这群草根枭雄必须把杆秤换成云服务器,在保住土地气的同时,长出数字化的新根系。
飞书等互联网协同工具开始变成他们新时代的锄头和镰刀。
当北上广在元宇宙开会时,河南人也开始在飞书群里算养猪账。这群从田间地头、煤矿车间走出的企业家,正在重写中国产业转型的剧本。
胖东来也加入到这场数字化浪潮中。
此前,这家年营收过百亿的商超巨头,已遇到不少管理和运营上的痛点。
据2024年数据,胖东来员工已有上万员工,员工数量庞大且业态分布多样,业务流程复杂,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导致信息流转缓慢,协作效率低下,员工工作重复。
“加工食品佐料的效期管理此前还在依赖手写标签和人工计算的方式。”胖东来员工曾透露。较为原始的工作流程很容易出现排查遗漏的情况,增加了不少质量风险和管理成本。
更深层次的痛点还体现在企业文化与数字化工具的割裂上。胖东来以“自由&爱”为核心企业文化,强调人文关怀,但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将这种文化深入到员工日常工作的平台中。夜班员工安全确认机制此前仍长期依赖微信群接龙,许多反馈开始存在信息延迟,导致员工关怀和工作效率难以兼顾。
“胖东来的下一个十年需要通过先进工具提升规范化运营能力,帮助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体验。”创始人于东来曾坦言。成长为巨头的胖东来急需数字化手段实现管理升级和文化落地,一番考察之后,胖东来选择把经营数据以飞书多维表格仪表盘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
胖东来把经营数据以飞书多维表格仪表盘向社会公布
如今在胖东来,出现了唯一一个非员工却能持工牌畅通无阻的人,她就是飞书企业效能顾问。每一次去胖东来前,她都会去卖场提前做“实际业务观察”,收集整理一线业务场景真实的协作逻辑。面向胖东来十多个业态的部门,她会安排一场场场景培训,对接1000多位一线员工、逐一修改上百份的业务解决方案。面对从未使用过全集团协作系统的零售一线员工,飞书针对百货业务制定了一套数字化转型升级方案,并手把手帮1000多位员工搭建了数字工具。
通过“飞书假勤+多维表格”方案,胖东来还开发了一套夜班员工到家报平安系统,让管理者统计效率大幅提升,高效落实“自由&爱”的企业文化理念、实现员工关怀。
胖东来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正是中国传统商超行业驱动数字化升级的生动案例。这不仅是胖东来的实践经验,更是未来商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
胖东来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孤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河南发生。近千亿市值的肉制品帝国双汇也加入到这股大潮中。
作为河南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双汇覆盖从饲料养殖、屠宰加工到物流、商业外贸的完整产业链,SKU超千种,业务复杂且庞大。如何打破系统割裂、实现产业协同、激活数据价值,成了双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命题。
“企业规模每扩大一倍,协同难度呈数十倍增长。”双汇发展首席信息官白松指出。“双汇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系统割裂。”其坦言。
据白松描述,集团内部曾拥有数十套独立系统,缺乏统一协同平台。这一问题一度导致审批流程繁琐,员工登录不便,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业务流畅运转。
除了系统割裂的问题之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难题更为突出。
在双汇上海工厂,技术员每天需填写几十种纸质表格,数据从工厂到总部需经过多个环节,耗时耗力且易出错;工厂车间的生产日报、设备维护记录等信息,也因人员庞杂导致传递滞后。
双汇对于一套无纸化协同平台的需求越来越急迫。2024年10月起,双汇借助飞书的协同办公和低代码开发能力,构建起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所有审批流程集中于飞书平台,系统登录也实现统一入口,解决了员工多系统登录的痛点。
此外,飞书多维表格工具也帮助双汇将大量线下纸质数据线上化,经营数据形成实时经营驾驶舱,厂长可随时掌握生产动态,提升了基层管理效率。
像胖东来、双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巴奴毛肚火锅投入1个产品经理和3名低代码开发人员,仅用1个月便上线了覆盖门店营建阶段最复杂流程的管理系统。
这一系统串联了50多个流程节点,实现了工期控制、流程审批及知识沉淀,门店建造周期从2022年的100多天缩短至目前的90天,目标进一步压缩至88天。而对比过去,“人拉肩扛”的模式无法跟上一年要开七八十家店的扩张速度,50多个流程节点材料留痕、责任落实、进度把控等环节。因此,更急需更高效精准的数字化工具。
把家具卖向全球的河南跨境企业——致欧家居,此前推出一款新品需要几十个人跨部门协作,拆解出上百个任务节点。而如今借助飞书项目后,可以将上百个任务节点集合到一个工具里管理。
在河南企业数字化转型这场静默的革命里,没有颠覆者的豪言壮语,只有飞书文档上条理清晰的说明、多维表格闪动的AI算法、算薪系统跳跃的数字、和基层员工愈发熟练的操作。
这是一场从田间到云端的基因重组,中原大地硬核的转型故事正在悄然发生。
"河南的字符'豫'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而如今这片土地上已经孕育出了一个商业'象群'。"林婵说道。
在河南企业的成长之路上,对成本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曾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胖东来通过自建新疆长绒棉产业链锁定原料成本,让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品质羽绒服;卫龙则通过深耕辣条核心原料供应链,让一包辣条售价仅几元。
而现如今,双汇的冷链车正载着飞书系统优化过的生鲜包奔向全国,巴奴毛肚火锅的员工们在低代码平台上快速上线着新产品。
没有元宇宙的炫目特效,也没有资本市场的概念泡沫,只有无数个一线岗位的普通员工在手机屏幕上笨拙而坚定地点击。
当河南企业用数字化这把梯子翻越鸿沟,中国产业升级的故事才真正进入深水区。在这里,没有精英与草根的对决,只有生存智慧与技术工具的共谋。
注:文/周月明,文章来源:虎嗅APP(公众号ID:huxiu_com),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