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生育率暴跌 吸奶器却卖爆了?

沥金 2025/05/14 10:06
沥金 2025/05/14 10:06

邦小白快读

生育率下降但母婴细分品类吸奶器逆势增长,核心在于精细化育儿和客单价提升。

1.职场妈妈痛点:便携吸奶器解决工作哺乳矛盾,15分钟完成收集,解放双手。

2.性价比优先:700元以下机型主导市场,高端产品因通乳师分流遇冷。

3.新消费逻辑:母婴赛道持续扩容,儿童彩妆、防晒等小而美品类涌现。

母婴品牌需抓住精细化育儿与情感价值双驱动。

1.产品定位:聚焦基本功能+性价比,避免过度高端化。

2.人群洞察:职场妈妈群体需便携性、舒适度与储奶一体化解决方案。

3.品类拓展:儿童防晒/彩妆等悦己型产品具备增长潜力。

4.竞争格局:国产品牌借供应链优势突破外资技术壁垒。

母婴赛道存在结构性增长机会与风险。

1.机会点:客单价提升抵消人口下降,智能育儿硬件/儿童户外品类可布局。

2.风险提示:高端吸奶器受家政服务冲击,700-1200元价格带存在市场断层。

3.运营策略:重点开发基本款SKU,关注亲子互动场景衍生需求。

吸奶器市场释放生产端三大信号。

1.供应链需求:500g以下轻量化设计、静音电机技术成核心指标。

2.产能适配:700元以下基础款占70%市场份额,需优化规模化生产能力。

3.转型启示:育儿硬件智能化趋势明确,可探索物联网储奶设备等创新形态。

母婴行业呈现技术赋能与健康管理双趋势。

1.解决方案:开发吸奶器清洁消毒服务、储奶冷链物流等配套体系。

2.技术方向:智能吸奶器数据监测(吸奶量/频次)或成差异化突破点。

3.健康管理:乳腺炎症预防功能可整合至产品服务包。

母婴品类运营需重构选品逻辑与生态服务。

1.招商重点:锁定小白熊/波咯咯等高增长国货品牌,建立价格带护城河。

2.品类拓展:开辟「职场妈妈必备」场景专区,组合储奶袋/冰包等关联商品。

3.风控提示:警惕通乳师O2O服务对高端吸奶器的替代效应。

吸奶器现象揭示育儿消费底层逻辑变迁。

1.产业动向:工具类产品向情感载体演变,技术参数需转化为生活解决方案。

2.商业模式:吸奶器与通乳师的替代竞争,反映服务型消费与产品型消费的博弈。

3.政策启示:建议将吸奶器纳入职场母婴设施建设标准,推动企业采购补贴。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不是一次600块的通乳师请不起,实在是吸奶器更有性价比。

构造是电机+吸盘,功能就是把母乳吸出来,如此简单的吸奶器品类却正在爆发式增长,去年品类总销售额超18.7亿,整体保持了较快的环比增长率。

美德乐、新安怡等外资品牌虽然强势,但小白熊、波咯咯等新锐品牌快速崛起。

为啥生育率连年下降,已经掉到了1.05,但是母婴赛道仍然能跑出这样高速增长的新兴细分品类?是二胎三胎大爆发,还是新一代年轻人热衷于生孩子了?

生育率当然没有反弹,关键在于宝爸宝妈们更乐意为生孩子这件事花钱了

养育精细化的趋势下,大量新需求被发掘,自然带来了大量新的细分机会。再加上人群虽然规模在减小,客单价却提升得更快,吸奶器品类爆发就成了一种必然。

什么人群正在买爆吸奶器?如此简单的功能为什么打动了他们?对于母婴赛道而言类似的小而美品类还有哪些机会?

职场妈妈

兼顾工作和母爱

吸奶器能爆火,是因为精准切中了职场妈妈这一群体的痛点。

对这些初为人母的职业女性群体来说,生育和职业生涯,哪个都得全情投入,哪个都不忍放下

上班就奶不得孩子,奶孩子就上不得班,涨奶的刺痛感可能在项目汇报的关键时刻发作,多出来的奶水没办法保存,也只好浪费掉——这种矛盾不仅损耗着身体健康,还制造着没法亲自哺乳的愧疚感。

吸奶器完美解决了这几项问题。

首先是便携,大多数品牌热销的产品重量基本都在500g以内,可以随身携带,使用也方便。有些产品采用肩背式设计,甚至还能解放双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其次是易于保存奶水,绝大多数产品15分钟内就能完成单侧乳汁收集,止逆阀搭配储奶瓶,可以直接用于收集保存,下班带回家热一热就能直接喂养——职场妈妈的工作和哺乳彻底解绑

甚至使用也很舒适,不同于婴儿直接吮吸的力度不可控,吸奶器的力度要均匀和柔和得多,更不容易产生乳头皴裂等损伤问题,还能有效促进乳汁排空,减少炎症发生率。

吸奶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了工作与育儿的最优公约数。

新一代母亲用真金白银投票,既不做困在哺乳期的囚徒,也不当冷漠的缺席母亲,选择用技术手段重构母职边界,这是它受到欢迎、销售额暴涨的底层逻辑。

高端不吃香

基本款优先

主打基本功能、突出性价比优先,是吸奶器品类的主流,高端产品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从价格带分布来看,700元以内的机型占据了最主要的市场,1200元以上的高端型号虽然市场较为稳固,但占比很低,700到1200元之间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断层

高端品牌心智优势不突出,是这个品类一大特点。

一个原因是,虽然吸奶器本身是国外传入的,以美德乐、NUK、贝瑞克等为主,均价往往在2000元以上,但这个品类本身高度依赖供应链优势,在国内国货品牌并没有难以突破的技术门槛

另一个原因是,消费者对于吸奶器的定位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吸奶”,高端型号主要依靠大电机的吸力,确保乳液排空、减少乳腺相关健康风险,但消费者并没有产生“贵就是好”“动力大就是好”的认知

对于高端大电机性能的需求,恐怕更多源于国外通乳服务的昂贵,通常单次在200美元以上。在国内,这个价格是单次600元,中小城市可能更低。

对于消费力最高的那部分人群而言,如果能买得起最高端的吸奶器,可能会更有动力选择通乳师。

在这个点上,大主机没有通乳师好用,而且不用“预付费”,为消费者只会为了核心需求掏钱,不会为不可预知的需求提前掏钱。

原本属于中高端型号吸奶器的市场,实际上在国内是被家政服务分流了一部分。

精细化养育

催生“小而美”

吸奶器爆火,除了精准命中了精细化育儿的痛点,还因为它抓住了“悦己消费”的核心。

“给孩子最好的”,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更是新一代宝爸宝妈们给自己的情绪价值。在这个逻辑下,母婴赛道会持续扩容,诞生大量小而美的细分品类。

比如儿童彩妆,能同时满足审美启蒙与亲子互动需求;儿童防晒,响应了亲子户外活动的诉求;智能的育儿硬件,除了缓解父母们的育儿焦虑,本身也是一种记录孩子成长数据的载体和见证。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母婴行业的爆发从来不是某个单品的胜利。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市场环境中,真正的增长来自于对育儿场景的深度解构与价值重塑。那些能够将产品功能转化为情感共鸣,将技术参数翻译为生活诗意的品牌,终将在精细化育儿的星辰大海中开辟新航路。

注:文/沥金,文章来源:沥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沥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