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风口上的预制菜行业:有人年销70亿 有人黯然退场

天下网商 2023/10/07 11:55

预制菜,一夜之间站上风口浪尖。

在东方甄选直播间,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称预制菜是“猪狗食,自己从来不吃”;“预制菜进校园”的热门话题引起全网怒斥,有家长不惜辞职每天为孩子送饭;“核酸大王”张核子被曝推出预制菜品牌“九谷益圣”,人们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再度上升……

在愈演愈烈的争议中,预制菜行业仍在不断前进和壮大。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已涌现出近7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不同工艺、不同菜系的新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广东、山东、河南等多地大力发展预制菜,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约5156亿元,2026年有望成长为万亿市场。

便捷、卫生、高效,是预制菜产品明面上的优点。中央厨房模式带来的成本降低、多元化的网络营销手段、前几年外出就餐的限制,给予了一众新兴品牌弯道超车的空间。但面对舆论质疑,预制菜在标准上的模糊、品类上的低效“内卷”,也或许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桎梏。

01 老玩家与新对手

预制菜,其实是一种定义颇为复杂的产物。

按加工深度,预制菜分为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大类;按销售终端,也可以分为to B(供给餐厅后厨)和to C(面向个人消费者)两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从罐头、方便面等速食到切配好的生鱼、肉末都算是预制菜,边界相当宽泛。

餐饮领域,这些“半成品”的使用早已司空见惯;但在零售端,预制菜开始涌入中国的千家万户是在2021年,这一年也被业界称为“预制菜元年”。

这些赛道里,既有聪厨、三全、双汇、鹰金钱等老牌选手,也杀出了大希地、麦子妈、理象国等新秀。原本就身处餐饮行业的连锁品牌,如知味观、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也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预制菜产品。

一时间,新品牌忙于寻找细分赛道,吸引流量和投资者进场。具备技术积淀的国货老品牌也接连“翻红”,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领域加入混战。

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预制菜展现出“再造一个八大菜系”的雄心。在电商平台搜索“预制菜”,系统不仅自动划分出鲁菜、川菜、粤菜、日韩料理等菜系,还会把小酥肉、酸菜鱼、水煮牛肉等最受欢迎的菜式置于页面顶端。点击“鲁菜”后,羊蝎子、临沂炒鸡、四喜丸子等经典菜码赫然在列。

凭借独特的产品力、新潮的营销打法,不少新品牌一举跻身“亿元俱乐部”。创立于2020年的珍味小梅园,年销售额近5亿元;2018年出现的叮叮懒人菜,月销售额最高达到过2亿元;2019年诞生的麦子妈,也已连续两年蝉联天猫双11、年货节预制菜销量榜榜首。

市场大盘也在迅速扩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3年可达5165亿元,2026年将破万亿元。

麦子妈创始人翁博成曾表示,随着行业发展,预制菜的口味和性价比都会不断提升,“预制菜是一场厨房的效率革命。”

02 “中国之最”产业集群

在这场“效率革命”中,谁都希望拔得头筹。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已有至少19个省份(含直辖市、自治区)发布预制菜产业扶持政策。其中,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适合终端品牌发展;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则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产量,包揽了产业链的上游。

河南省原阳县,号称拥有“国内最大中央厨房产业园”,曾在2022年提出建设国内首个“预制菜全产业链工业园”,打响“中国原阳”的名号。同时,预制菜相关研发生产基地也在漯河、南阳、商丘等多个城市陆续建立。

山东省潍坊市,设立的目标是“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计划用3年时间培育出3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链。据悉,潍坊代管的寿光、诸城均有发达的食品工业根基,靠海的青岛、威海也依托原料优势成为海鲜类预制菜的重镇。

在精于饮食的广东省,预制菜行业的比拼愈发激烈。除了“水产预制菜之都”湛江、“食用菌预制菜之都”韶关外,佛山顺德更是剑指“全国预制菜之都”的王座,不仅要覆盖全产业链,还要打造“寻味顺德预制菜”超级IP,用“世界美食之都”的招牌为预制菜背书。

除此之外,“西部预制菜之都”重庆梁平、“北方预制菜之都”山西大同、“淡水水产预制菜之都”武汉江夏,都是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中名声不显、但在行业内颇有份量的城市。

多点开花的产业集群,初步摹画出一幅横贯全中国的预制菜产业地图。

相关从业人士向《天下网商》透露,在电商端,发源于农业大省的品牌优势较为显著,“广东、山东、河南、重庆、安徽等,做得都还不错。”

03 风光背后的隐忧

看似风光的预制菜,为什么突然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方面,预制菜仍然是一个新物种,缺乏国家标准,消费者对它的了解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预制菜行业存在着大量作坊式的中小厂家,让一些劣质“料理包”流入市场。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预制菜品牌面临的困境之一:难以形成有效的差异化。

尽管头部品牌也在努力研发各种新品,但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产品,仍然围绕着酸菜鱼、小酥肉等十几种“经典菜式”打转。狭小的类目挤下了多达数万家企业,大多数参与者自然没有谈论创新的余裕,只能靠打价格战压低利润,甚至偷工减料,从而陷入“内卷”怪圈。

珍味小梅园创始人浦文明坦言:“选品上,没有创新菜,老老实实做最热门的。”他曾经是饿了么员工,直接参照外卖数据做单品:酸菜鱼、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家常菜的点击率是最高的,“只要口味不差、性价比不低,就能卖掉。”

三年卖出2000万包酸菜鱼预制菜的叮叮懒人菜,在爆品选择上也几乎如法炮制。团队将外卖点单热门的10多款产品全部做成预制菜放到电商平台测试,最终“发现”了酸菜鱼。酸菜鱼预制菜在前几年确实重击了线下同类菜系门店,然而随着外出就餐常态化,太二等线下酸菜鱼经营者的生意已快速回暖。

这也就意味着,新品牌可以依靠营销和供应链快速打爆,却也构筑不起太高的品牌壁垒。一夜爆火和一夜“翻车”,都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从这个视角回头再看预制菜市场,颇有些“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意味。2022年,预制菜行业公开的融资事件多达30余起,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陆正耀创立的“舌尖英雄”也在其中。今年4月,年销售额达到70亿元的火锅烧烤食材供应商“锅圈食品”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谋求上市。

故事的另一面,则是在市场面前败退的失意者。今年3月,冷冻速食品牌“烹烹袋”在多个电商平台的官方店铺连续关停;9月,主营鱼虾类预制菜的品牌“鲜美来”终止IPO,没能拿下“水产品预制菜第一股”的称号。

但无论如何,预制菜的普及或许是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这一品类起源于日本,至今风行于欧美、日韩家庭的餐桌。和这些成熟市场相比,中国预制菜的C端渗透率仍然极低,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隐藏在舆论风波背后的消费者诉求,也不是完全取消预制菜,而是有效的监管、透明的价格,和可执行的行业标准。

企业、学校等机构的团餐需求,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律,相关政策的支持,都为预制菜的爆火创造了条件。但新品牌想走得更长远,恐怕还要对消费者的“口腹之欲”作更多的考量。

注:文/天下网商,文章来源:天下网商(公众号ID:txws_txw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天下网商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