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零售”从2016年开始被提出来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个角度看新零售。
我们把零售简单的比喻为一根扁担,一头是渠道和网点的架设,另外一头是商品或者供应链。
关于渠道和网点的架设,在没有互联网之前,零售商通常是尽可能开更多的门店,以便更多地去覆盖可触达的人群,这个时期的零售特点就是布点越多,零售的价值越高。
因此产生了像家乐福、沃尔玛这种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还有麦当劳、肯德基走的也是这条路子。到了互联网时期则有京东、淘宝,它们也是通过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自己的平台来注册、购物,实现自己平台价值的最大化。
由此来看,不管是线上、线下,渠道追求的都是可触达性。因为,能够触达多大的区域、能够做到多少的用户,都是渠道价值的最大体现之一。
扁担的另外一端,我称之为商品或者供应链。总说要深入商品,从商品的挖掘中去实现零售商的价值,这种挖掘会怎么体现呢?就是实现成本的最优化。
早期的时候,大型零售商靠加大采购量来实现成本的最优化,到后来零售商去做自由品牌,目的也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减少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实现商品价格的最优化。
一头担着渠道架设,一头担着商品和供应链的扁担该如何平衡?我是这么看的,在一个行业早期发展的阶段,零售商更大的机会是在渠道的铺设上,像沃尔玛开拓店面、家乐福开拓店面,或是通过天猫、淘宝去获得用户,获得点击量等等行为,都是渠道的铺设。
当这个行业到了相对成熟期或者中晚期时,更多的发展机会应该是在供应链的改造上,此时再靠渠道架设费用成本会非常高,所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做自由品牌,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不过基本以自由品牌为主,也有公司100%都是自主研创品牌。
像屈臣氏主推针对年轻女性用户脸部和身体护理的商品,还有来自北欧的宜家,专门做自由品牌的家居产品……都是在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商品供应链的深挖实现零售的价值。
通常来讲,要往渠道这边走的话,最好是靠规模起身;如果往供应链这边走,也能实现小规模的获益,或者说,即便在公司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为一个零售企业,不如将自己当作一根扁担,你的重心是偏向渠道建设,还是商品、供应链,主要取决于行业的不同阶段,还要看公司的定位和经济实力。
关于零售和大家聊到这,如果你的朋友也喜欢关于零售的话题,欢迎分享给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们,《黄若观察》下期再见!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