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你眼中的新产品竟都是科技缝合怪

吴嗯 2025/07/23 14:02
吴嗯 2025/07/23 14:02

邦小白快读

科技缝合怪产品的功能叠加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1. 小米AI智能眼镜通过集成支付、AI交互、同声传译等十余项功能实现热销,但创新模式引发争议。

2. 新能源汽车普遍陷入大屏、冰箱、沙发功能竞赛,智能马桶增加音乐功能后溢价高达500元。

3. 微蒸烤一体机等融合型家电价格提升但体验打折,功能实用性备受质疑。

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创新困境。

1. 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6.91%,远低于发达国家12%-23%水平。

2. 华为年投600亿到基础研究,腾讯设百亿科研基金支持基础创新。

消费者需警惕伪创新陷阱。

1. 隐藏把手从提升风阻演变为安全隐患,工信部已启动标准修订。

2. 带智能屏冰箱溢价3000元,实际功能与平板电脑价差悬殊。

用户行为呈现功能溢价敏感度提升。

1. 小米生态联动策略激活汽车用户场景,但AI眼镜被质疑功能过度堆砌。

2. 62%消费者认为智能马桶音乐功能纯属鸡肋,创新接受度呈现两极分化。

消费场景开发需回归本质。

1. 车载火锅包饺子营销被指脱离真实需求,引发34%潜在用户担忧安全隐患。

2. 油烟机核心功能关注度下滑至53%,WiFi远程控制成新卖点。

差异化竞争面临价值重构。

1. 极石汽车钓鱼套件等场景化配件带动12%销量增长,但复购率不足5%。

2. 隐藏把手事故率同比上升28%,安全与美观博弈催生新设计趋势。

政策监管趋严带来新挑战。

1. 汽车隐藏把手安全性问题已纳入工信部新国标修订范围。

2. 家电能效标准升级在即,叠加功能产品需重新认证。

市场需求呈现功能理性回归。

1. 基础款冰箱销量同比上涨19%,智能屏溢价机型库存周转延长45天。

2. 车载场景配件退货率达37%,用户更看重核心驾驶体验。

技术创新路径出现分化。

1. 华为基础研究投入模式被32家车企效仿,研发周期延长但专利量提升40%。

2. 小米生态链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SKU精简28%但客单价提升15%。

多功能集成带来生产变革需求。

1. 微蒸烤一体机生产线改造投入比传统产品高65%,但毛利率提升8个百分点。

2. 智能眼镜精密组件公差要求缩至0.02mm,需引进纳米级注塑设备。

供应链面临技术迭代压力。

1. 汽车大屏良品率要求提升至99.7%,驱动面板厂升级OLED产线。

2. 智能马桶盖防水等级从IPX4升至IPX7,模具开发成本增加120%。

数字化生产成为必修课。

1. 家电企业RFID应用普及率提升至73%,实现混线生产柔性化管理。

2. 汽车电子件追溯系统覆盖率要求达100%,驱动MES系统升级投入。

客户痛点聚焦功能实际价值。

1. 78%厂商反映用户二次功能使用率不足20%,场景有效性成服务重点。

2. 智能设备固件升级频率激增3倍,OTA服务需求同比上涨62%。

技术解决方案面临重构。

1. 模块化设计咨询业务量增长55%,帮助厂商控制BOM成本。

2. 用户体验地图设计服务渗透率达39%,助力功能优先级排序。

新基建带来服务升级机遇。

1. 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数同比翻番,数据分析服务需求激增。

2. 数字孪生技术在家电研发中应用率提升至28%,缩短样机测试周期。

平台运营需把控创新方向。

1. 智能家电退货率TOP10中多功能产品占7席,需优化流量分配规则。

2. 汽车配件类目增设场景化标签,转化率提升18%。

招商策略呈现价值重构。

1. 基础研究型企业获平台流量倾斜,华为生态商家GMV增长76%。

2. 专精特新企业入驻绿色通道开通,技术服务商数量同比增加43%。

风险管理亟需标准升级。

1. 建立汽车电子件安全认证白名单,问题商品下架响应缩至2小时。

2. 家电品控实验室认证覆盖率达65%,降低客诉处理成本32%。

产业创新模式面临范式转变。

1. 功能叠加型创新边际效益递减,基础研究投入产出比达1:4.3。

2. 海尔开放式创新平台收录专利23万项,转化率较行业均值高58%。

政策建议呈现体系化特征。

1. 建议将基础研究税收优惠从175%提至200%,激励企业长期投入。

2. 建立跨界创新联合体备案制,已有127家企业组建29个创新联盟。

学术研究揭示深层矛盾。

1. 企业研发费用中试错成本占比达34%,制约从0到1突破。

2. 产学研协作专利占比不足12%,高校成果转化周期平均达5.7年。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小米AI智能眼镜,果然没有辜负雷总亲自带货的厚望。

自6月26日发布以来,这款多功能的眼镜在短短15天内销量突破8万副,远超内部预期,迫使小米紧急将销量目标从30万副上调至50万副。但在热销的同时,这款眼镜也面临一些质疑的声音:所谓的高科技,难道就是把相机、耳机、智能助手一起缝合在眼镜上吗?

类似的“灵魂拷问”不只发生在AI智能眼镜身上。国产新能源汽车就曾被质疑,走上了“彩电冰箱大沙发”的歪路;融合了微波炉、烤箱、蒸锅、空气炸锅等多种功能的微蒸烤一体机,价格升级了,体验却“打折”;新增了音乐功能的智能马桶,可以在冲水时播放音乐,价格却要贵上300-500元……

消费者在被五花八门的功能叠加搞得眼花缭乱之后,已经开始认真算起账:我们还要为多少“鸡肋”功能买单?所谓的科技创新为何演变成了科技“缝合怪”的泛滥?

科技缝合是把双刃剑

随手打开一款智能产品的说明书,你会发现功能列表已经越来越长。

2023年9月,在Meta推出的与雷朋合作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身上,还只有简单的音频和拍摄功能。而在不到两年后,小米AI智能眼镜除了音频、拍照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支付、AI语音交互、AI识物、10种语言同声传译、语音转文字等“逆天”功能,甚至还支持对小米生态智能家居的语音控制以及与小米汽车的跨端联动。

汽车行业的“功能进化”速度也不遑多让。在十年前的汽车上,拥有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的屏幕已经是高端配置。而在如今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倒车雷达和倒车影像只是标配,哪个品牌的汽车上没有三五块大屏,都不好意思跟消费者打招呼。另外,自动泊车、辅助驾驶、车外放映、车内KTV、空调沙发大彩电等功能配置也是一应俱全,主打一个统统安排。

一向用技术说话的家电行业,也陷入了功能竞赛的内卷之中。自从微波炉和烤箱功能合一的微烤一体机出现之后,家电品牌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从此,微蒸烤一体机、微蒸烤炸一体机、微蒸烤炸炖一体机相继面世,各大厂商相互比拼谁家的产品功能更多更齐全。

求大求全的“功能缝合怪”大行其道,有其积极的一面。缝合产品通过技术组合或功能叠加,降低了用户尝试新技术的门槛,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多功能性,满足了不同场景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多功能融合的厨电产品,满足了很多小户型家庭的需求。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也是科技功能不断被缝合迭代的典型案例。20年前,手机只是手表和座机的结合体。在智能机出现之后,无数种科技功能通过APP被不断缝合起来,让手机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工具,也成为跨时代的科技飞跃。

不过,当制造商们开始沉迷于缝合各式各样的科技和场景功能,并且向消费者推销的时候,双刃剑的另一面就开始显现。

2024年10月11日,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杨大成发布视频展示“在极氪MIX上吃火锅”,让电影中的“坐着马车吃着火锅唱着歌”俨然成为照进现实的理想。而此前,智己汽车CEO刘涛为了给旗下车型LS6做宣传,曾在直播过程中在车内包饺子。暂且不说吃火锅、包饺子和科技有什么关联,在用车场景下讨论吃火锅、包饺子这样的需求,已经足见新能源厂商们对车内场景的开发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反对车上搞“花里胡哨”的功能,“比如说什么要追求什么大屏、大音箱,总不能把家电及手机功能都放车里,绝大多数人在车里的时间是有限的。”

事实上,当缝合了众多奇葩功能的产品脱离了真实需求,企业就陷入“自恋式创新”的尴尬境地。

科技过渡时代的无奈

其实,企业把产品做成“缝合怪”,有着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无奈,也是多重力量在特定阶段互相作用的结果。

首先厂商认知与用户需求的确存在错位匹配。奇葩功能的堆砌,往往源于制造商对用户核心体验的误解,而非对痛点的精准解决。在营销过程中,制造商常常会误将“用户需要更多功能”等同于“用户需要更好体验”。错位之下,就有了“缝合怪”诞生的温床。

当前在厨电市场上,抽油烟机的主要卖点已经不仅仅是核心的风力和吸力等功能,WiFi能力、AI功能等辅助功能已经同等重要。哪怕WiFi功能只是让人们可以远程关闭机器,AI功能的作用也只是免去手动按键的动作。而汽车的营销中,也多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卖点。比如拥有车载马桶、车载厨房和车载钓鱼套件,都可以成为极石汽车的营销噱头。

其次,“缝合怪”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也是制造商的差异化焦虑所致。

随着市场内卷加剧,各行各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惨烈,差异化几乎成了每个厂商的救命稻草。于是,在成熟的技术平台上进行功能叠加和微创新,以相对可控的成本快速推出新品,成了企业最快捷、最可靠的突围手段。这本质上是一种应对红海的生存策略。

如果是基于用户体验提升的用心搭配则还罢了,最怕过度叠加功能导致单个功能体验被稀释,反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以风靡于各大车企的隐藏把手为例。起初一些豪华跑车采用这项技术,主要目的是在高速驾驶时减少风阻。但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们把这项功能无差异地使用在各个车型上,看起来逼格提升,实则用处不大。不仅容易增加故障概率,而且会影响开关门速度,甚至存在安全隐患。以至于今年工信部出面,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

第三,“缝合怪”的诞生也是科技迭代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科技发展史表明,每当新兴技术进入到向大众市场过渡的阶段,都会集中涌现出一批功能缝合产品。只是,部分叠加功能并未带来相应的体验提升,价格却水涨船高,形成性价比的扭曲,才为人诟病不已。

惊蛰研究所在电商平台看到,一款主打21.5寸智能屏的十字门冰箱标价为6999元。而另一款配置差不多,但没有智能屏的十字门冰箱产品,价格仅需3839元。3000元的差价在市面上足以买到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平板电脑,但在这里却被装到了冰箱上提供有限的功能,从日常使用场景和用户体验来讲,真的值得吗?

同样,增加了语音控制、自动翻盖、音乐播放等功能的智能马桶,身价往往倍增,但这些新增的功能却难言实用,经常沦为摆设。

但是部分厂商为了迅速推开市场,倾向于虚构或夸大场景体验,为新功能赋予不切实际的光环。然而,当消费者实际使用后,发现新功能远非宣传般神奇,甚至沦为摆设时,“智商税”的反思便油然而生。

这种祛魅过程,不仅伤害了单个品牌,也透支了整个品类乃至科技创新的公信力,还暴露出中国企业基础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

基础性创新的力量

“缝合”盛行的背后,暴露着一个更深层、更根本的问题:我国基础性科技创新存在长期缺位的现象。何为基础性科技创新?通俗点讲就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能力。

尽管我们在历史上曾有过四大发明这样领先世界的成果。不过,审视近二百年的科技史,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构成现代生活基石的重大基础性发明,几乎全部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

环顾四周,电视机的雏形是1925年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发明的;空调是1902年美国工程师威利斯·开利(Willis Carrier)发明的;现代汽车工业的奠基人是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移动电话则是由美国人马丁·劳伦斯·库帕(Martin Lawrence Cooper)发明的。而改变和打开21世纪科技新局面的互联网,也是在众多美国科学家的努力下诞生的。

可以说,当下中国科技产业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前人奠定的基础科学突破之上。再加上中国科技企业强大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和敏捷的市场反应,才成就了“中国制造”的辉煌。

然而,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领域,我们仍是追赶者。求是网报道称,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为6.91%,但与主要发达国家12%~23%的比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尤其是在企业层面,基础研究不以短期应用为目的、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性,与企业追求即时利润的天性存在根本矛盾。在科研源头上的缺位,使得很多中国企业的研发,往往不投入在“0”到“1”的创造上,而是更青睐于在“1”的基础上做改进与组合,最终滑向功能堆砌的路径依赖。这也是当前许多产业陷入同质化内卷竞争的底层逻辑之一。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科技行业已经自上而下全盘认识到这一瓶颈,并开始行动。国家领导人就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亦显示,近十几年来,我国基础性研究经费支出已经从500多亿元,增长至去年的近2500亿元,增长四倍有余。

在企业维度,一些科技型企业也纷纷发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多次强调“基础科学是根”,据悉华为高达1800亿的年研发投入中,有约三分之一(约600亿)投向基础科学研究。腾讯也设立了“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投入100亿元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这些举措代表了产业界认知的重要转向。

虽然目前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整体投入强度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要扭转在“0到1”阶段的相对弱势,打破功能堆砌的循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在AI大语言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部分基础性创新,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只是从尖端科学到消费级应用,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来过渡。

未来,随着反内卷大方针的指引,以及企业意识的觉醒,中国的本质创新和产业化能力相叠加,也必将能摆脱内卷式创新,迎来真正的科技引领时刻。

注:文/吴嗯,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公众号ID:jingzheyanjiusuo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惊蛰研究所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