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卡被封了几十张。”
“从上周就开始封了。”
“我们上周开始金融线影响最大,几乎投诉就封,以前还可以白名单保命。”
“之前有封,但是没那么厉害。最近很明显”
最近几天,见实会员群里讨论最热的话题,就是电话外呼行业的「封禁潮」。
金融、教育、大健康……这些靠电话外呼引流的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阵痛:封号、罚款,甚至客服团队全员停摆。
有多个见实会员表示,他们做外呼最近被封得太厉害了,有的外呼团队甚至被迫“全员休假”。更有甚者,还被大额罚款,有品牌被罚款金额月均5位数以上。
更糟的是,这一轮风暴,并不是暂时的收紧,而是监管的长期加码——自315曝光之后,行业“灰度操作”被彻底击穿。
这轮封禁,涉及的不仅是品牌,还包括各类虚拟号平台、上下游服务商等。
那么企业还能怎么办?外呼还能做吗?或者说,外呼,接下来到底该怎么做?
01
金融、教育、大健康行业成“重灾区”
根据见实社群的讨论反馈,多个从业者提到:
金融(助贷、消金)、教培(成人英语、公考)、大健康(医美、保健品)、房地产尾盘、汽车金融等成了此次打击“重灾区”。
这些行业由于高度依赖电话营销和线索转化,本轮政策收紧直接命中。企业普遍反映,三大运营商对于这类行业的电话外呼进行了重点限制,整体接通率大幅下滑,甚至出现100%拦截情况,投产比也下降了。
“对这些行业中的品牌,影响最大的就是业务邀约这个板块。短期来看相关品牌的业务量和客户好感度都会有明显的下滑,获客成本也会增加。”铭文鼎成科技创始人陈一铭和见实表示。
除了以上行业外,这次被重点打击的「外呼行为」则是“高频外呼和被投诉比较多”,陈一铭和见实提到了6种正在被打击的范围:
① 无授权外呼 ②AI群呼轰炸 ③ 虚假主叫 / 改号软件 ④ 非700号段商业外呼(2025年10月起全面禁止)⑤ “静默呼叫”(接通3 秒内无语音)⑥ 跨区漫游超30天且与备案地不符。
另一家电话外呼相关服务商告诉见实,被打击的行业中,很多品牌表示无线路可用,但他们发现鞋服类等目前受影响并不大。还有品牌表示,其电话卡已被封了五六十张,甚至开始安排外呼团队“集体放假”了。
02
“315”之后政策持续收紧
行业人士对于此次封禁潮的原因,多解读如下:
“主要是政策收紧,延续了315后续加码”、“315到现在就没有消停过”、“这一轮被封,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315的直接点名,这是灰产透支造成的。”谈及打击原因时,多个服务商这样表示。
如果把这次封号潮看作一场行业地震,那它的“前震”,其实早在今年315就开始了。
今年的315晚会重点曝光了骚扰电话、非法外呼的问题。(延展阅读:315猛批获客黑软件与AI外呼)一些灰产链路过度透支,严重透支了用户耐受度,最终招致行业性封堵。
315之后,监管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地运营商清理“违规电话外呼”,推动行业自查自纠。从那以后,外呼行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但很多人当时以为,这只是“节奏性收紧”,过段时间可能会松。
现实却是,315之后,监管反而持续加码了。此次封禁潮,被普遍认为是315整治的延续和强化。
“315曝光后就有消息说下半年会进行整治。虽然灰产是一方面,但核心还是投诉太多,影响太大。”南京美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超表示。
“假设投诉率>0.5% ,几乎相当于‘全网业务就要停摆3个月’,这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当然这次打击也涉及技术升级,比如AI语义识别和号码健康度的评测体系。”陈一铭和见实这样表示。
03
阿里小号下线成另一个风暴眼
这次事件除了给品牌带来波及,还有各类虚拟号平台、上下游服务商。
就在大家讨论电话外呼封号时,行业同时还在热议另一事件:阿里小号全面停服。
有网友近日在贴吧表示,阿里小号将陆续停止服务并下线,该网友晒出和阿里通信官方旗舰店客服的对话。客服表示,阿里小号全面下线的原因是因为运营商管控要求,但还未透露具体下线时间。
阿里小号,其实是很多企业绕过外呼风控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微商、电商、医美行业,常用阿里小号做引流电话。这样既能保护主号不被封,也能降低被投诉的风险。阿里小号这次下线,直接让不少团队“失血”。
其实早在今年4月时,阿里通信就曾向用户公告,因运营商政策调整,阿里小号服务将于2025年4月29日24时正式终止运营,所有小号将被回收,未使用余额自动退回。但据网友反映,4月份下线的是部分号段,受影响的用户需要对自己绑定的各种账号更新手机号码。
此次网上热议的阿里小号全网停服,虽官方说法是“运营商政策调整”,但行业普遍认为这是与整治外呼生态的策略同步。
除了对平台的影响,此次事件对外呼相关服务商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不乏一些大家都知道名字的头部服务商。
陈一铭还告诉见实,一些直播间,如“日租卡”之类的服务可能也没了。以及按照最新的工信部通知,电销企业需同时持有“呼叫中心业务许可证”和“多方通信服务许可证”,且资质需与企业主体信息严格绑定,资质不全的企业将会被退出市场。
04
企业接下来怎么办?
一个新问题出现了,企业接下来怎么办?怎么向合规、可持续的链路转型?见实通过和行业人士讨论,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个动作:
一是业务流程更规范化。
如企业主动与运营商对接,进行外呼话术的合规备案,调整流程,减少诱导、强推等高敏感操作。以及完善资质,双证备案。此外,进行号码号段调整,比如迁入700商业号段(专用营销号)。
二是做好数据合规以及外呼合规。
可以选择靠谱的可信外呼通道,以及做好外呼留痕,数据留存,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三是优化自身的服务逻辑,比如选择更合适的呼叫链路,优化话术和服务水准。
“目前比较好的解决思路是在规则之内做优化,重点是优化呼叫频率和降低被投诉率。比如可以先短信或者线上确认客户的外呼接收意愿,再合理安排呼出频次,同时也能降低被投诉的概率。
再或者,在用户进行注册时,提前做一下授权和声明,让用户对外呼的体感提前有所感知。最后也可以选择可信的呼叫通道合作,迭代自己的外呼服务质量。”陈一铭这样建议企业。
四是探索新的触达链路。
在电话外呼受限后,有企业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短信、企业微信、个微等链路,尝试构建多渠道触达体系。
不过,也有服务商认为这次事件对头部的私域品牌是个利好。“营销骚扰转变为内容吸引和粉丝运营,其实利好那些头部有私域的品牌。另外,灰产进入门槛会增加,小微企业采购成本增加,头部依然能找到所谓的白名单和规避方法。”孟超这样表示。
05
电话外呼还值得继续投入吗?
见实询问了多个服务商,他们给出的答案是:
值得继续投入。
“因为本质上电销外呼并不会消失,而是开始进入合规时代。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这种方式在企业经营中都不可或缺。”陈一铭这样表示,另外,他还建议企业要全面转型。
比如在获客上,放弃传统粗放的电销获客思维,把心沉下来,认真打磨自己的产品和内容能力,通过自然流量和商业动作,去做客户触达。
然后把外呼方式,只用于服务履约或者客户关怀。甚至在日常的客服与交付中,也去尽可能运用私域和AI结合的方式,提升客户体感和有效转化。这种效果可能会远远优于靠数量和靠运气的传统电销。
另一个服务商也这样建议:“纯营销属性的电话外呼会造成骚扰,可借鉴做售后客服回访等业务。”可见,如果电话外呼继续做“骚扰式外呼”,确实没有未来。但如果能转向售后服务、会员关怀、客户回访,外呼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未来,外呼工具也将逐步从获客转向客户维护,成为售后服务的一环,如预约确认、关怀回访、会员维护。
对应地,行业也会经历一场“阵地战”的迁移:以前是电话先打出去,广撒网;现在是用户先进来,留下线索,企业再电话跟进。
打法逻辑彻底变了。电话外呼的角色,从“攻城”变成了“守城”,从拉新变成了维护。
同时,企业也不能再把增长寄托在“打电话拉人头”上,必须回归到真正的用户经营上来,并转向多触点联动:
建立自己的私域渠道,做长期关系;做内容种草,引导用户主动留资;在用户有意愿的情况下,再做后续沟通。
这一轮行业治理风暴,或正在重构新的行业秩序。
对此,你怎么看?你们的电话外呼近期有受影响吗?欢迎评论区一起留言讨论。
注:文/陈姗,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