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关税阴云再次笼罩在中美经贸关系的上空。当美国政府酝酿对全球商品加征更高的关税,并取消长期惠及跨境卖家的低价值小包货物免税政策(即所谓的“T86”或Section 321 De Minimis通道)时,高额的关税已远超预期,对中国广大出口企业群体感受到的不仅是寒意,更多是激增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供应链往东南亚备份或许会出现短期停止。
这不仅是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直接冲击,更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压力测试,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经营韧性、战略智慧与长远眼光。
4月3日当晚,在马蹄友局(马蹄社旗下行业闭门深度研讨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十余位出海企业创始人/高管,坦诚交流了他们面对新形势的焦虑、深度思考与应对之策。他们的声音,共同描绘出当前中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图景:挑战重重,但却危中有机。
关税上调,最直接、最显性的影响无疑是成本的急剧攀升。对于那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尤其是销售价格敏感型产品的企业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一位专注于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的企业高管直言,其公司某款创新产品约有一半销量来自北美,产品单价近1000美元。“如果再叠加高额关税,最终售价的提升将严重影响获客效率和市场动销。”更棘手的是,此前已与大型零售渠道商锁定了供货价格,突如其来的关税使得重新谈判变得异常艰难;而在线上渠道直接大幅调价,则可能瞬间扼杀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毕竟“这不是微调,而是可能导致产品价格大幅增加的变动”。
这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具有普遍性。许多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企业,特别是那些经营通用型产品、缺乏品牌议价能力的中小出口商,关税的叠加效应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分析,即使关税通常基于成本较低的CIF或FOB价格计算,其绝对值的增加仍然相当可观。对于单价较低的商品,小幅涨价或许尚能被市场消化;但对于一些高单价品类,如高端运动装备或大件家居,关税带来的绝对成本增加可能直接超出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承受范围,导致需求急剧萎缩。
成本激增直接引爆了商家在定价策略上的“两难困境”。涨价,无疑是消化新增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一位资深户外用品品牌创始人就认为,既然行业内大部分供应链仍在中国,大家面临的外部环境相似,“那就应该涨价”。他甚至相对乐观地判断,即便涨价,对比几十年前亚洲其他制造中心供货时的价格水平,中国产品凭借效率和规模优势,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存量替换市场,依然保有竞争力,消费者可能减少购买频次,但未必会完全停止购买。
然而,涨价之路也并非坦途。前述高科技消费电子企业的高管就面临着来自同行的激烈的低价竞争压力,“竞品价格本就更低,同行的内卷使我们压力巨大”。
此外,与沃尔玛、Costco等强势线下零售巨头谈判涨价更是困难重重。一位智能出行工具企业的负责人提到,这类零售巨头甚至可能利用其市场地位反向施压,要求供应商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以维持其终端价格优势。
因此,如何在有效转嫁成本压力与维持市场份额稳定之间寻求微妙平衡,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核心难题。一些企业选择谨慎的微调策略,评估后若影响在可承受范围内,可能选择不加价或仅小幅加价。而另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则坦言,他们从去年起就预判到风险并逐步实施了涨价策略,虽然短期内影响了部分销量,但在市场普遍预期涨价的背景下,提前调整或许能帮助企业更平稳地应对冲击。
关税提升带来的不仅仅是显性的成本压力,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巨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直接转化为库存管理的巨大风险。
一家健身器材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对此深感忧虑。该行业普遍存在备货周期长、产品体积大、SKU繁多的特点,企业通常需要提前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制定详尽的备货计划。“未来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会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下降?这一点很难准确判断和预测。”他担心,如果按照常规节奏大量备货,一旦关税导致终端零售价飙升,挤压了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或者产品本身并非生活必需品导致需求弹性较大,那么需求骤降将造成严重的库存积压,极大威胁企业的现金流安全。
另一位运动品类企业的创始人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他指出,贸易政策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它何时以及为何改变,这使得试图通过提前大量备货来规避关税风险的策略也充满了变数。如果投入巨资备货后,政策突然转向或延迟实施,同样可能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一位跨境物流资深从业者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美国整体消费需求,尤其是在非必需品领域,本就可能因前期财政刺激政策退出、持续通胀压力等因素而呈现自然回落趋势,加征关税的政策则加剧了这一趋势。他建议,企业在此阶段应适当调低销售预期,采取更为保守的库存管理策略,严格控制各项成本,确保拥有健康的现金流,“保持耐心,熬过这段高度不确定性的时期可能就好了”。
精细化管理美国本地库存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该物流专家甚至提出一个颇具博弈色彩的策略:在现金流允许的前提下,对于部分高价值库存,可以适当放缓其销售速度,因为未来补充同类库存的成本可能因高关税而大幅增加;反之,如果未来关税得以降低,那么过早清空低成本库存也并非最优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复杂形势下,企业在库存管理上面临的精妙平衡与艰难抉择。
本次关税调整引发的一个讨论焦点是,可能加剧线上与线下销售渠道之间的分化。
一位长期观察市场的智能出行工具企业负责人对此有深刻见解。他指出,线上渠道,尤其是大型电商平台的部分卖家,面对关税成本增加时,在实际成交价格上的整体涨幅或许不会完全等同于关税增幅。相比之下,那些主要为大型连锁商超如Costco、沃尔玛、Target等供货的传统B2B供应商则面临更严峻考验。这些渠道的交易流程通常更为透明,关税增加多少,成本和报价就得相应上涨多少。
这使得许多依赖这些渠道的美国本土贸易商和中间商倍感焦虑。除非中国制造商愿意承担DDP模式下的全部风险和成本,否则通过大型商超渠道销售的商品价格将显著高于线上同类产品。
然而,这种潜在的分化,在一些敏锐的企业家眼中却可能蕴藏着新的机会。前述户外品牌创始人认为,线下价格的普遍上涨,反而可能凸显线上DTC模式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对于那些主打线上渠道的品牌而言或许是利好。“消费者会更注重性价比,可能会选择在线上寻找更实惠的替代品”。
一位主营个护工具的企业创始人更是对此感到兴奋。他认为,关税冲击打乱了原有的市场价格体系,可能为像他们这样主打性价比、原本较难进入成熟商超系统的小品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市场格局调整的机会”,可以借机拓展新的渠道通路。另一位健身器材企业的负责人也观察到,线下商超的同类运动器材价格通常是线上的两到三倍,关税若进一步推高线下价格,线上渠道作为“平替”的吸引力将更加明显,可能加速消费者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
当然,线上渠道也并非全无变数。虽然800美元及以下低价值小包免税政策(Section 321 De Minimis)的调整对本次研讨中多数企业影响有限,但对于那些高度依赖该通道进行小包裹直发的玩家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不过,也有物流专家提到,政策调整的具体细节尚未落地,不确定性依然很高。
与此同时,DTP(Delivered Taxes Paid,即税后交货)模式成为新的关注点。有企业负责人提到,一些美国客户开始要求中国供应商采用DTP报价。这让生产厂家陷入了合规风险与价格竞争力的“囚徒困境”:如果能以相对合规且成本可控的方式提供有竞争力的DTP价格,就能获得相对于那些需要美国客户自行承担高额关税的供应商的显著优势。但这需要制造商、卖家和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精密的风险评估、成本测算与商业模式创新。
在几年前中美贸易摩擦初起时,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如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地,一度成为行业热议话题,部分企业也确实采取了实际行动。然而,在此次研讨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共识是,这条原本被视为“避风港”的路径似乎也面临新的挑战,因为美国可能对来自某些东南亚国家的产品也加征高额关税,甚至可能高于对中国商品的税率。这意味着通过东南亚进行转口贸易以规避对华关税壁垒的策略可能失效或成本大增。
一位高科技消费电子企业的高管原本在考虑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或其他东南亚国家,但现在感到“这条路似乎也被堵住了”。
前述智能出行工具企业的负责人也证实,他们前两年在东南亚通过代工厂进行的试探性轻资产合作,现在看来战略意义已经不大,可能会考虑将订单重新调配。一些早期在东南亚投入重资产建设工厂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在某些产业链条上,可能也正面临订单不足、经营承压的困境。
这一变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凸显了中国本土供应链的综合韧性与核心优势。多位与会者都强调,其所在领域的核心产业链、配套体系以及熟练工人群体仍然主要集中在中国。既然全球主要制造基地都可能面临相似的贸易壁垒,那么竞争的焦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效率、成本控制、创新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的较量上。
一位运动品类企业的创始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供应链的内部调整能力和效率提升速度可能会比其他国家更快,中国的制造基础优势反可能会更加明显” 。另一位小型智能设备企业的创始人也认为,如果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壁垒普遍提升,对于拥有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和规模效应的中国制造业而言,反而是“一次整合和凸显优势的机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会完全放弃对供应链风险多元化分散的考量,只是策略重心可能从简单的地理位置转移,转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优化。例如:聚焦核心优势品类、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加强自主研发与设计创新,以及通过精益化的内部管理和灵活的外部协作,如利用原材料价格波动、汇率变化、物流成本优化等多种手段对冲来系统性地消化成本压力。
尽管挑战严峻,但与会者中弥漫的并非全然的悲观情绪。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机会”。多位企业家不约而同地认为,当前的关税风波可能加速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淘汰那些缺乏核心竞争力、过度依赖低价策略的企业,从而为管理规范、产品优质、品牌扎实的参与者腾挪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一位资深户外品牌创始人认为,关税压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聚焦,砍掉盈利能力弱、竞争力不足的边缘产品线,对于那些真正具备研发实力、能够直面消费者并建立品牌认知的企业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
前述个护工具品牌创始人更是将此视为打入美国主流零售市场的契机。他认为市场价格体系的动荡将冲击部分依赖传统分销模式的大品牌,为那些具备供应链效率优势、善于运用新兴渠道的企业创造“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物流行业的资深人士也认同这是“市场加速洗牌”的过程,“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卖家可能会因为成本压力和合规要求提升而被淘汰出局,而那些拥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稳定供应链和多元化渠道布局的大卖家,反而可能从中受益”,未来美国的相关电商市场格局可能更加趋于集中。
一位家居企业的负责人更是直言,关税增长从长远看对真正的品牌商而言“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打击了纯粹的低价竞争模式,迫使整个市场向更加注重价值、品质和服务的方向转型。
这场“危机”无疑也在倒逼企业加速修炼内功。提升产品力、加强品牌建设成为与会者的普遍共识。要靠持续的产品研发和差异化创新来凸显价值主张。一家科技硬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分享其策略是聚焦核心品类,“狠抓研发,做深度的产品创新”,同时“必须投入做品牌”,以逐步掌握定价权,摆脱成本驱动的被动局面。前述高科技消费电子企业的高管也表示,必须加快新品研发迭代的速度,“产品力一定要跟上”,并在新产品的初始定价策略中就充分考量关税等外部因素。
一位智能出行工具企业的负责人则透露,他们已开始布局和推广一些针对高端市场、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具有更高品牌溢价能力的创新产品线,尝试“挣对品质和服务要求更高的那部分消费者的钱”。
此外,渠道层面的深刻变革也可能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多位与会者都看好传统零售巨头如沃尔玛、Target、Best Buy等加速线上化转型的趋势。如果这些拥有庞大线下流量和品牌信誉的零售商能够进一步开放其线上Marketplace平台,将为中国优质卖家提供除现有主流电商平台之外的、更多元化的线上销售渠道选择,甚至可能成为间接进入原本门槛很高的线下零售体系的新入口。有企业家对大型零售商积极探索“前店后仓”模式、大力发展即时零售和线上业务所带来的新合作可能性表示了浓厚兴趣。
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与会企业家的应对策略普遍展现出一种战略定力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是对核心市场地位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坚守。尽管美国市场风险陡增、经营难度加大,但几乎所有与会者都表示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以及其作为品牌建设“制高点”的战略意义。
多位不同行业的负责人均强调将继续投入资源,深化对美国市场的理解,优化产品组合,加强品牌营销投入和多渠道开拓力度。即使是那些已经成功将美国市场销售占比显著降低的企业,也并未选择完全撤出,而是通过调整产品线结构(例如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和优化渠道策略(例如加大电商直营投入)来主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是策略层面的高度灵活性与风险对冲意识。
市场多元化布局:不少企业早已布局或正在加速开拓欧洲、中东、日韩、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东南亚等非美市场,积极贯彻“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风险分散原则。
精益化成本与库存管理:在运营层面精打细算,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成本对冲手段(如利用上游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国际物流议价空间等),同时采取更为审慎的库存管理策略,将保障现金流安全置于优先地位。
渠道创新与拓展:积极拥抱线上化、数字化趋势,不仅深耕现有电商平台,也开始探索零售商自营Marketplace、DTP等新兴模式,甚至关注社交电商等新流量洼地带来的潜力。
产品升级与价值创造:主动进行产品组合优化,聚焦核心优势品类,砍掉低效边缘产品,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设计感和整体附加值,以增强品牌议价能力。
保持观察与耐心:深刻认识到当前的政策信息可能并非最终版本,未来仍存在谈判、调整和变化的可能,因此在积极应对的同时,也保持必要的战略耐心,避免因过度反应而做出不可逆的错误决策,“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待局势更加明朗后再做关键决策。
#结语
美国拟议中的新一轮加征关税,无疑给正在全球化浪潮中奋力前行的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浪和严峻的考验。成本压力骤增、需求前景不明、供应链风险加剧、渠道格局生变……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考验着企业的生存智慧与发展定力。
然而,正如这场深入的行业研讨所揭示的那样,挑战的背后往往也孕育着深刻的变革动力与潜在的结构性机遇。这可能是一场加速到来的残酷淘汰赛,它将迫使企业彻底告别过去单纯依赖低成本优势的舒适区,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卓越品质、强势品牌和高效运营等硬实力进行全方位竞争。这可能也是一次深刻的产业结构性调整,它将加速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与分化,可能重塑部分领域的全球供应链格局,并推动那些有准备的企业更加坚定地走向全球多元化市场布局和本土化深度运营。
最终,谁能在这场风浪中不仅站稳脚跟,甚至能抓住机遇、逆势增长?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些身处一线的企业家们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保持战略定力,对核心业务和长期目标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拥抱变化,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确定性;敏锐捕捉机会,在危机中发现结构性调整带来的新空间;持续修炼内功,坚持在产品、品牌、效率和合规上投入;严格控制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稳健与安全;同时,保持必要的耐心,静观观察,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做出理性决策。
对于那些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勇于推动创新变革、能够灵活调整策略并有效管理风险的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眼前的“危”,或许正是通往更成熟、更强大、更具全球竞争力未来的“机”。前路虽布满挑战,但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进程中锤炼出的强大韧性、快速学习能力和深刻的市场洞察力,将是他们穿越经济周期、驶向更广阔新航程的最宝贵财富。
本文核心观点及案例内容来自马蹄社·马蹄友局第4期研讨会议,内容已经过脱敏处理并隐去企业具体信息。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