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果粉争抢iPhone 16 果链豪赌下一个苹果

kiki 2024/09/25 15:59

成为苹果CEO的13年来,在库克的对外行程里,最备受关注的一项无疑就是他的「中国行」。

据不完全统计,库克到访中国总计次数超过20余次,而这两年来,「中国行」中很重要的一项行程就是与「果链巨头」的互动。在今年3月的「上海行」中,库克再次强调:“对于苹果的供应链来说,我觉得没有比中国更为重要的地方了。”

四个月后,苹果公司COO杰夫·威廉姆斯也密集穿梭京深莞间,造访富士康、领益智造等果链生产工厂。站在富士康观澜工厂的生产线前,他感慨中国制造「了不起的变化」,似乎再度重申中国果链的价值。

为了能挤进果链,给苹果多造一块零件,果链也有诸多的心酸苦楚。前有歌尔董事长姜滨听闻苹果砍单,第一时间率团队飞抵美国挽救危机,后有被踢出果链的闻泰科技、欧菲光艰难求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故事在这些企业身上并不鲜见。

而为了摆脱所谓「苹果依赖症」,过去几年里,「果链」一面通过「内生」,依托与复用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经验,通过垂直整合自身业务,寻找苹果以外的客户,同时布局更高附加值的生意;另一面则通过「外延」,以并购等手段,加速向其他领域拓展。

眼下,受苹果新品发布和果链自身转型影响,果链巨头似乎走出了过往的苦日子。以A股三大「果链」企业为例,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002475.SZ)和蓝思科技(300433.SZ)均交出了一份「增收又增利」的成绩单,歌尔股份( 002241.SZ)利润端也有明显改善。

转型初见成效,果链巨头也不甘于只做代工。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提到外界对「代工」的刻板印象:“这是一种自我贬低,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

供应链不是静态的竞争,而是动态的博弈,站在产业视角,确实不能再以简单代工理解果链的生意。本文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此轮果链集体回血,靠的是什么?

2、去苹果化多年,「副业」生意做的如何?

3、如何理解果链企业的新野心?

集体回血:

离不开努力自救

果粉们排队购置iPhone 16等新款产品,华尔街预测苹果「超级换机周期」到来,在消费电子终端一片热闹的同时,沉寂近一年后,A股「果链三巨头」也似乎终于等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业绩基本面看,立讯精密、蓝思科技和歌尔股份业绩复苏趋势已具备一定的确定性。2024年上半年,立讯精密和蓝思科技均跳出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歌尔股份营收虽同比下降约11%,但上半年净利同比增长190%,这些基本面的利好信号也让果链们的估值迎来了一波修复。

驱动果链巨头们的业绩和股价扭转有两个基本逻辑。一是向外站在行业周期上,今年上半年,整个消费电子下游需求的复苏回暖,行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反弹,在此之前,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低迷已超三年。

手机厂商们也感受到了水温的变化。去年,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就曾给出一个乐观预测,全球手机市场大盘在2023年已经到了谷底,估计2024年全球市场会有5%的增长。

据IDC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笔电及平板电脑出货量均同比实现正增长。Canalys的最新研究也指出包括TWS、无线耳机和无线耳机等在内的智能个人音频市场今年二季度迎来强劲反弹,总出货量同比增长10.6%。

二是向内看,这也和果链企业的努力自救离不开关系。

一方面,果链巨头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从做单一的零部件的生意逐步延伸至其他品类的组装或整机代工等高价值业务,随着规模效应凸显,顺势也抬高了营收与利润端的表现。

主营业务为盖板玻璃的「玻璃大王」蓝思科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20年,蓝思科技通过收购收购中国台湾著名手机机壳加工厂可成科技旗下的可胜泰州和可利泰州两家厂商,由此切入了大客户金属结构件加工及组装供应链。2021年,蓝思科技正式入局手机组装,投资30亿元在湘潭建厂,刚投产时就拿下了小米手机的代工订单。

而从2023年开始,蓝思科技的手机组装业务划出一条看得见的增长曲线——2021年刚开工亏损2.4亿元到2023年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再到2024年上半年蓝思科技 (湘潭)有限公司营收占整体营收比重已超三成。

另一方面,与所谓的「去苹果化」不同,果链企业也在跟随苹果外迁的动作,与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绑定。

以歌尔股份为例,为了延续与苹果的合作,歌尔早在2012年就在越南注册了公司,2022年底,歌尔在失去了一批苹果耳机订单后发布公告,将11条苹果产线转移至越南,占苹果产线的比例约为70%~80%。

今年,歌尔股份进一步加大了在越南的投资力度,计划在越南投资2.8亿元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用来生产AirPods、智能手表、VR/AR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2024年上半年,歌尔12.25亿元的归母利润中,其中就有7亿元都是由越南公司贡献。

总结来看,此轮果链企业回血是天时与人和共同驱动,一边是行业终于捱过周期劫,另一边则是过去的提前布局与努力自救所换来了看得见的成果。

但短暂的回血并不意味果链企业已经完全摆脱了危机。整体来看,一方面,从营收占比来看,苹果依旧是上述企业的主要客户之一。另一方面,对大客户的依赖导致议价能力降低,上述三家企业的营收与利润增长也已难回过去的暴富年代。

以毛利率为例,尽管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蓝思科技与歌尔股份毛利水平均有所优化,但横向对比过去20%上下的毛利水平,依旧处于历史低点。

这也是果链的双刃剑——只能喝汤,没法吃肉,苹果总是攫取利润的高点,果链企业没有对产业链的话语权,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果链企业各自的副业故事也早就开始了。

内生外延:

依然焦虑的副业生意

在全球围观iPhone 16的新销量表现时,「果链一哥」立讯精密却闷声干了件大事——9月17日,立讯精密以41亿元买下一家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莱尼公司,现身德国纽伦堡的王来春也一脸笑意,这位「代工女王」为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版图再下关键一子。

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果链企业的「去苹果化」早已是一场事先张扬的阳谋。

通过内生外延,一面是「内生」,依托与复用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经验,内部孵化,开辟新产品框架进入新领域。另一面就是通过「外延」,以并购等资本手段,加速向其他领域拓展,

在果链企业中,将「内生外延」这套模式玩得驾轻就熟也是立讯精密。

在其汽车业务上,早在2008年立讯精密已布局汽车连接器相关业务,此后通过一笔笔收购逐步形成了如今包括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多个品类的产品布局。2012年,通过收购福建源光电装有限公司,立讯精密切入汽车线缆生产领域;2013年,买下德国汽车塑胶件公司SuK,打入宝马、奔驰等豪车供应链;2018年,收购采埃孚集团全球车身控制系统事业部,进入智能汽车领域。

而后几年里,立讯精密又与奇瑞合作,从零部件正式跨界整车制造,加速完成Tier 1(车厂一级供应商)的梦想。

于果链企业而言,加速上车的理由也很简单。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与传统汽车分层分级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不同,为适应快速迭代与生产放量的需求,造车与造手机间的供应链的复用也打开一道口子。

立讯精密的「造车前辈」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就有一句名言:“既然我们能造iPhone,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的iPhone而已。”

一位业内人士提到,果链企业在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时,具备以下三点优势:一是软硬结合的能力,二是快速量产的能力,三是与品牌的联动与响应能力。这些都是上述企业在果链锤打下沉淀出的优势。

但优势如何转化为看得见的增长,还有待时间印证,这些未来故事还扫不平果链们当下的「副业焦虑」。

首先,从业务体量看,目前果链企业的「副业」还难成主业,所贡献的营收对整体业绩增长有限。截至2024年上半年,立讯精密汽车相关业务收入尽管同比增长48%,营收占比不足5%,蓝思科技智能汽车及智能座舱类营收占比也不足10%。

其次,「内生外延」逻辑下,果链企业开始加大投入,利用资本杠杆加速转型,这是一个更高效的方式,但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果链企业「副业」做的是更长期的生意,这场副业马拉松里,才刚刚开始。

新的野心:

从分工链到价值链

商业的本质是高效,从曾经果链的造富故事到如今寻路新方向,果链的浮沉某称程度上也是供应链流动变迁的真实缩影。

供应链专家林雪萍曾将此类企业的诞生背景形容为——全球1.0时代的供应链集中式增长。在苹果等优秀跨国公司的设计下,形成了一种低成本制造与高效率贸易结合的分工模式,中国果链企业做的确实是代工制造生意。

但别忘了,供应链不是静态的,果链之下,是残酷的丛林生存法则——苹果以链主身份,淘汰与筛选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在这一新旧交替的过程中,也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养分。

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面对「代工身份」就十分委屈,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她直言:“什么叫代工?纯粹没有市场分析,没有技术沉淀,没有办法解决客户痛点的(业态),那种才叫代工。说到中国企业时,动不动就说代工,我觉得挺委屈的。”

没有理想的人才不伤心,所有不愿甘于代工身份的果链企业新的野心在于——从配角到主角,摆脱只能跻身「分工链」的尴尬,成为真正「价值链」上的话事人。

新的野心下,至少从目前来看,果链企业已经开始发力三个方向:

一是,更明确的身份认知,代工并非是生产别人不想做的产品,而生产别人不能做的产品,果链企业正在通过占据细分领域的技术与制造优势,提升各自的竞争力。

二是,通过更多元产品布局,夯实主业优势,提高垂直整合能力,在新领域提前占位。

三是,更激进的扩充生态。当前,果链企业正在通过更激进的资本化手段,在消费电子以及新领域加强上下游的协同。无论是立讯精密在汽车链上的持续收购,抑或是近期歌尔股份将分拆子公司歌尔微换道赴港上市,都是借力资本杠杆,实现弯道超车。

理想固然美好,但与前端层出不穷的各类消费电子新品相比,供应链形态的迭代更加漫长、也更为复杂,也鲜少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对果链企业而言,每一步都是步步为营,而支撑它们走下去的不止是资本弹药、地方产业的抱团取暖,还有长期的耐心与投入,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摆脱代工的宿命。

注:文/kiki,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