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乘胜追击,Flipkart再出招
为走向电子商务大众化,Flipkart又迈出一步。
日前,Flipkart宣布为其卖家推出一系列新的市场政策和功能。这些举措旨在为卖家降低运营成本,重点吸引中小卖家在Flipkart开展销售业务。
新政策侧重于为MSME轻松开展在线业务并支持其可持续发展,包括简易结算、简化费率计算、降低结算成本、降低平台佣金、推出增长计划(Flipkart Ignite和业务专家提供支持)、人工智能主导的编目支持等。
具体而言,卖家能够通过简化的费率卡了解他们的利润率/佣金、固定费用和运费;通过新的资格标准申请或维护F-assured徽章;通过人工智能主导的图像编辑解决方案创建目录,为垂直行业卖家降低成本。
此外,作为专门的培训和孵化项目,Flipkart Ignite计划培训和孵化卖家,将为卖家提供免费广告积分、独家培训课程、图像编辑和目录创建等设施。
业务专家计划则旨在帮助卖家提升业务绩效,Flipkart会提供各种客户管理服务,包括广告支持、定价和选择洞察、CareTouch负责解决与业务相关的查询、活动策划、领导联系等在内。
除降低卖家运营成本外,Flipkart还为产品Listing设置了统一的退货成本,使卖家退货成本降低了15%。Flipkart还将为所有货物提供最低成本的包装选择,从而进一步为卖家节省成本。
Flipkart表示,将继续通过常规干预措施、资源和解决方案,完善中小微企业的在线体验。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Flipkart对卖家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始终坚持践行其鼓励中小微企业采用数字技术的承诺。
02
放不下的在线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Flipkart推出10分钟卖家注册流程、产品轻松上架和简化付款政策。而此次新政策正是4月这些措施的延伸。
官方数据显示,此前通过简化卖家注册流程,入驻Flipkart的卖家增加了2倍,注册的卖家增加4倍。
Flipkart 高级总监兼市场总监Jagjeet Harode表示,“Flipkart致力于寻找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卖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挑战。为此,Flipkart推出了Flipkart EDGE计划的第二阶段,以确保持续增长和开展在线业务。”
对于卖家而言,在经历了持续的震荡调整,如何获得持续、稳定性的业务增长成为接下来共同的命题。
不难预测,通过技术主导的干预措施降低卖家运营成本,Flipkart这一举措将鼓励更多卖家进入在线市场。而数字化是这一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商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使卖家业务更具弹性、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双赢。
03
Flipkart走出“确定性增长”
可以说,Flipkart的成功得益于稳健的战术,发力卖家端只是其中一环。
Flipkart成立于2007年,以图书销售起家,由印度人萨钦·班萨尔和比尼·班萨尔共同创建,两位创始人都曾在亚马逊任职。在印度电商还未火热之初,自建物流体系的Flipkart便依靠着出色的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购物者。
2018年,沃尔玛以160亿美元收购了当时估值210亿美元的Flipkart。Flipkart通过沃尔玛完善了许多初创公司的通病,并优化了财务和法律体系,强化了一些部门的职能。在沃尔玛的放权支持下,Flipkart成为了印度最大的电商平台。
去年,Flipkart推出社交电商品牌Shopsy。微商群体(或者打算成为微商的群体)可通过 WhatsApp等社交软件成为Shopsy的商品经销商,可以在其社交网络分享Shopsy产品并生成订单,由Flipkart负责配送。
Shopsy的目标是推动电商业务在社群和微商群体的发展,因为用户对于这类群体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信任。
Shopsy对此也充满信心,其表示,到2023年底用户规模将达到1亿左右。过去六个月,Shopsy订单量增长了2.7倍,月度新买家群体增加了4倍。其中,近70%的买家来自二线及以下的城市,目前Flipkart四分之一的新买家来自Shopsy。
此外,Flipkart的战略也可从其上市计划窥探一二。
两名知情人士透露,Flipkart推迟IPO是希望通过两项相对较新的业务(在线医疗服务和旅行预订),进一步提高公司估值。与此同时,持续的全球市场动荡,也迫使Flipkart重新考虑其IPO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Flipkart于2021年收购了印度旅游预订网站Cleartrip,并推出了一款名为“Health+”的应用程序,提供药品以及其他保健产品和服务。知情人士称,“Flipkart认为,估值的上行空间比最初设想的还要大,旅游行业已经开始显示出良好的迹象。”
医疗正处高速发展期,旅游正加速恢复,尽管全面复苏仍需时间,但潜力已开始爆发。以规模增长为导向的阶段已过去,业务端、卖家段双重发力,升级到以效率增长和安全增长为核心的数字化阶段,Flipkart已下定决心。
注:文/千帆,文章来源:跨境必读(公众号ID:ec-new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跨境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