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走访了很多省市的原产地农产品,由于各地的水土气候环境不同,有特色的原产地农产品很多,很多都是移植到别的地方就没有了这个味道,而且每个原产地的特色农产品都有历史有故事,很独特。虽然,这些原产地也开始注重注册各产地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但是也存在酒虽香但巷子深,养在闺中无人识。
除了宣传和品牌的问题,还存在一个消费者口味和认知的问题。同样一个西瓜,有不同产地的不同口味;同样一个梨,有香梨、雪梨、酥梨等;同样一个苹果,有烟台、运城、阿克苏、昭通等不同果;消费者也很难准确的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产品。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流通环节。
每天看着我朋友圈发的各地原产地农产品,很多朋友都来问哪里可以买?也有很多平台问如何合作?他们开玩笑说:有图无链接是耍流氓。但走下来与农户和大户深入沟通交流后就会知道,买农产品简单,但是持续稳定的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在走访过程中,农户也很无奈,他们也想卖出去卖得更好,只是他们最大的痛点是资金,贷款难。银行的贷款需要抵押或者担保,而农民是没有抵押物的,土地确权进行抵押还只是试点中不存在全面实施的可能性,而担保和联保已经成为农村比较落后和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了。
所以,我们第一阶段想的是设计农村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由于农民的资金往往有30-40%是购买农资,所以设计了农资供应链金融,以融物不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方式来解决上游产业链的集采和资金问题,将银行、农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闭环。
在农资供应链金融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能够实现收获后销售农产品时的优先结算,所以又开始设计如何把销售预售拉进来,解决下游产业链的销售和加工问题。由于有了销售加工的预售合同和收购合同,为农户增加了一定的保障,同时在收购的同时进行清算,优先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是闭环的产业链金融模式。
但是,由于农户没有保障,穷怕了,所以即使有收购合同或者预售合同,也还是存在农户随行就市问题,也就是市场价格低他自然卖给你,市场价格一高他就会随行就市卖给市场上价格高的一方,很难有契约精神。
第二阶段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改变农户的交易习惯和交易结构,这个的核心是交易环节和收益。说白了,只要能够让农民多赚钱多省钱,他也愿意遵守契约精神。多赚钱,就要从交易结构的改变中寻找更好的空间。
以前的农产品都是农民种植,批发商委托采办到地头收货,或者本地的采办收货,然后买到批发商,一级批发商在农产品集散地或者农批进行批发到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供到零售终端或者菜市场商户、超市等等,最终到消费者。这个交易环节的最大利润空间在批发和零售,种植环节的农户是收益最小的。
要改变这个现状,一是要通过新的交易结构来改变交易环节,这就是产地交易中心,通过原产地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就地的产品分级、集中化交易和大规模物流配送,将主动权能够倾斜一部分到产地;二是要增加产地收益,通过交易中心实现产地定价,并扁平化流通环节,实现部分产地直发,从而增加原产地农户的收益。
在这个改变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改变流通方式,为原产地农产品交易中心提供升级的配套服务,包括冷库仓储、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但归根结底,农产品最终的问题还是品质。对品质控制的管理,是核心。因为,品牌宣传总有办法解决,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也可以解决,但是如果农产品的品控做不好,全区域的种植都是化肥和农药,那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所以,建立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实现分级分类和全方面监测、全面溯源,才是实现农产品流通品牌+区域品牌的核心,有了品牌认知,消费者就知道该选择哪里的哪个农产品了。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