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三个投资人神侃移动医疗:如何避免看走眼?

亿邦动力网 2016/07/29 07:11

【亿邦原创】当创业者一窝蜂扎堆移动医疗行业的时候,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客观看这个领域又是怎样的呢?日前,亿邦动力网联合医创社在微信发起的“首届医健行业掘痛大赛”活动中,四位国内的投资人一起探讨分析了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App等方向上的创业痛点。

一、移动医疗App:没法真正解决“看病难”

“‘看病难’的根源在于目前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移动医疗很难通过互联网的手段真正解决该问题。但移动医疗仍有其价值,如优化就医流程、提升就医效率等。”沿海资本投资副总监彭玉萍这样判断到。

彭玉萍认为,从前端的问诊领域上来说,创业项目的竞争点主要集中在对医生资源掌控、患者流量积累,以及商业模式闭环的打造上。从长远来说,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以及医疗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对这个领域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挂号方面,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创立时间早,数量比较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些领域的领军企业已经占据了互联网医疗的一些入口。他们在用户的流量,医疗资源开拓上已经具备了先发的优势。

相比于问诊、挂号等倾向于消费前端的公司,医生工具、医院系统等更倾向于后端管理。对于这类创业公司,彭玉萍认为,慢病管理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领域,其中核心是医生资源的获取,离开医生的影响,慢病管理也难以持久。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支付方的打通,“未来慢病管理要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终究还是需要社保支付能够接入、三保付费能够行得通或者是患者有比较强的自费意愿。”

彭玉萍表示,在这个领域,投资方会比较看好能以低成本快速获得大量用户,并且能够通过用户的医疗数据,提供准确分析和反馈的创业公司。通过组建的医生团队,给患者提供及时而且专业的治疗和管理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医疗应用还应该打通医保支付。

二、智能监测设备:创业者忽略了“未病”和“诊后”阶段

据亿邦动力网了解,虽然近两年国内可穿戴设备炙手可热,创业项目也前赴后继,但依然存在设备收集数据标准不统一、测量数据无法为医生所用的问题,可以说是“不叫好,更不叫座”。

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助理尹义军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真正痛点有三点:第一,产品的目标人群;第二、目标人群的付费能力;第三、产品的可用性、耐用性和便利性。

而在商业模式上,尹义军认为,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的商业模型可分成三个阶段:预防保健阶段、临床治疗阶段和康复医疗阶段。

尹义军表示,以往市面上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更偏重于治疗阶段,而忽略了预防保健和康复的功能。创业者可以打开思路,更多把产品面向于预防保健领域,如治未病、预防疾病的发生等,还可适当涉足诊疗之后的产品。

尹义军提到,如果创业者们想要去做跟“临床治疗阶段”相关的产品,就必须要做急重症的监护设备加院外的设备,来帮助医生减轻作业负担。同时把医生的诊疗和急救延伸到院外,这样的产品必须要精心设计,必须要掌握其核心的技术。同时,还必须能够满足急重症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准确性,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否则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此外,还可从“预防保健阶段”着手,做个性化的监测产品,如心脏病监测、脑血管监测以及肾病的监测。如果把这样的应用便利化、可视化、有趣化,就有可能取得相关的突破。对于所谓预防医学的变化,很难产生刚性的支付手段,需要更加耐心做这样的业务。

在“康复医疗阶段”方向上,急重症的康复阶段,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真正的刚性需求。急诊之后的康复检测、防止再度发病(例如心脑血管病)都是存在巨大需求的方向。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发现能够达到这样的医疗级别的产品。

三、医生工具类App:你是否抓住的是医生“伪需求”

能为医生提供什么价值?为医生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样可以获取利润?这是广州磐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楼海光提出的医生工具类App的几个痛点。

楼海光提到,目前很多的App是为患者解决了需求,但面对医生的App,只是抓住了一个医生的伪需求,医生的核心需求还没有抓住。

同时,医生工具类的App面对很大的一个障碍,因为医院内本身的医生管理系统和外在开发的App是隔离的,没有打通。包括医生、医生与病患的关系管理以及其他的工具,实际上需要用到两个系统,很难做到有效的融合。

楼海光还提到,为医生所提供服务的App是否盈利会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焦点。如果没有办法获得足额的利润,同时我们的创业者项目方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融资,就很难支撑这个项目最终获得比较好的客户数据以及客户的黏性。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