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2025Q3调味品市场回顾

lby wkx 2025/11/10 14:39
lby wkx 2025/11/10 14:39

邦小白快读

全文速览
EN

本季调味品市场回顾,揭示了核心数据和实操干货。

酱油类目占比超过20%,销售额基本持平,但需注意健康化趋势如橄榄油销售额增速近40%,以及松茸鲜高增速68.21%,实操中消费者可参考新品上市数据避免过期库存。

传统类目如酱腌菜下滑达10%,高盐高钠产品面临压力,而有机概念产品市场份额超过0.25%,增长稳健,消费者可优先选择低盐、减盐概念产品提升饮食健康。

价格指数整体波动在98-100区间,酱油和中式调味酱价格相对活跃,实操中可借助马上赢价格指数工具监控类目价格变动以优化购买决策。

调味品市场健康化趋势强劲,为品牌策略提供方向。

品牌营销可聚焦橄榄油和松茸鲜类目增长(同比40%和68.21%),契合“三减三健康”消费潮流,代表品牌如松鲜鲜通过高端原料实现差异化。

品牌渠道建设中,酱油头部集团如海天市场份额接近50%,集中度高,而中式调味酱TOP 5仅48.46%,新兴品牌如佐香园增长空间大,可拓展电商渠道。

品牌定价和产品研发方面,规格小型化(如酱腌菜件均规格降至200g)适应减盐需求;有机概念SKU增至160个,市场份额持续提升,代表企业如松鲜鲜推动多规格策略满足多元需求。

消费趋势显示减盐、低钠概念稳步增长至2%,用户行为偏好健康产品,西式调味酱件均价上涨,建议研发低钠复合调味料抢占市场。

政策与市场动态指明增长机会和风险。

政策解读如食品安全标签新规影响零添加概念,增速放缓,2027年或退出市场,风险提示需转向减盐、低钠概念(SKU增至600),其市场份额提升至2%,受国家三减三健倡导推动。

增长市场聚焦橄榄油销售额增速40%和松茸鲜68.21%,消费需求变化如家庭小型化促小规格火锅调料需求提升(件均规格降至180g),机会提示包括有机新品上市增加(SKU数160)。

正面影响如健康化趋势加强,负面如酱腌菜下滑10%,应对措施可学习头部品牌通过清淡产品优化;可学习点包括海天在酱油类目强掌控力及多规格策略,最新商业模式如一人食场景驱动天味火锅调料增长。

生产设计和商业机会源于市场变化和数字化启示。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上,酱腌菜件均规格降至200g以下,需小型化以适应减盐趋势;松茸鲜规格提升至100g以上实现稳价增量,代表如松鲜鲜覆盖40g-180g。

商业机会突出在健康类目,有机概念产品SKU增至160,市场份额超0.25%,橄榄油高增长40%,可开发低盐酱腌菜或复合调味料新品。

推进数字化和电商启示从马上赢件均规格计算更新,增强市场变化追踪(如酱油规格季节波动);电商数据显示新品数量减少,但有机趋势强劲,工厂可通过数字化工具优化生产计划响应健康需求。

行业趋势和解决方案基于客户痛点。

行业发展趋势向健康化集中,橄榄油销售额增速40%,松茸鲜68.21%;减盐、低钠概念市场份额升至2%,增长稳健,而传统类目如酱腌菜下滑显现市场变迁。

新技术应用如马上赢价格指数(WPI)工具提升类目价格监控,客户痛点是类目分化(如火锅调料价格指数低于98),解决方案可借助数据洞察指导客户优化产品定价。

客户痛点包括新品上市放缓(2025Q1后普遍收缩),酱腌菜高盐特性引发下滑;解决方案聚焦减盐趋势,通过减钠产品设计(如TOP SKU清淡选项)和数字化工具支持新品开发。

平台运营需关注市场需求和风险管理。

商业对平台需求体现在新品上市数据(如酱腌菜2024Q2上新600个),平台招商可重点引入有机概念供应商(SKU增长至160);问题如中式调味酱低集中度48.46%,平台需提供更多合作机会。

平台的最新做法参照马上赢规格计算优化,增强市场追踪;运营管理中,火锅调料转向小规格场景,TOP SKU如红九九牛油底料占据第一,可强化一人食品类合作。

风向规避注意健康趋势风险,如酱腌菜下滑10%受高盐影响,平台策略应规避高风险类目,聚焦有机增长类;风险管理还包括价格波动(如西式调味酱件均价上升),优化招商条件吸引稳定类目品牌。

产业动向和政策启示揭示研究主题。

产业新动向突出健康化主导(橄榄油增速40%,有机概念份额超0.25%),新问题如零添加概念受政策限制增速放缓,2027年可能淡出市场,突显监管影响。

政策法规建议源于三减三健倡议支撑减盐低钠增长至2%,启示需加强减盐研发;酱腌菜高盐下滑引发对传统工艺反思,建议推动低盐技术升级。

商业模式变化如松茸鲜市场份额集中84%,松鲜鲜多规格策略成功;复合调味汁市场格局重塑,头部集团变化频繁,提供研究案例用于分析消费多元化趋势。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Quick Summary
EN

This season's condiment market review reveals key data and practical insights.

Soy sauce accounts for over 20% of the category, with sales remaining flat. However, note the health trends: olive oil sales grew nearly 40%, and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surged 68.21%. Consumers can reference new product launch data to avoid expired inventory.

Traditional categories like pickled vegetables declined by 10%, as high-salt and high-sodium products face pressure. Organic products now hold over 0.25% market share with steady growth. Consumers should prioritize low-salt or reduced-sodium options for healthier diets.

The overall price index fluctuated between 98-100, with soy sauce and Chinese sauces showing more volatility. Use tools like Mashang Ying's price index to monitor category price changes and optimize purchasing decisions.

The condiment market's strong health trend provides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brands.

Marketing can focus on olive oil and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growth (up 40% and 68.21% YoY), aligning with the "Three Reductions, Three Healths" consumer trend. Brands like Songxianxian differentiate through premium ingredients.

In channel building, the soy sauce segment is highly concentrated with Haitian holding nearly 50% share, while Chinese sauces' top 5 brands account for only 48.46%, leaving room for emerging brands like Zuoxiangyuan to expand via e-commerce.

For pricing and R&D, smaller pack sizes (e.g., pickled vegetables averaging 200g) meet salt-reduction demands. Organic SKUs grew to 160, gaining market share. Brands like Songxianxian employ multi-size strategies to cater to diverse needs.

Consumer trends show low-sodium concepts steadily growing to 2% share, with Western sauce prices rising. Develop low-sodium compound seasonings to capture this market.

Policy and market dynamics highlight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New food labeling regulations are slowing zero-additive claims, which may phase out by 2027. Shift focus to reduced-sodium concepts (SKUs reached 600), now holding 2% market share driven by national health initiatives.

Growth markets include olive oil (40% sales growth) and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68.21%). Demand shifts like smaller households boost small-pack hotpot seasonings (average size down to 180g). Opportunities include organic new product launches (160 SKUs).

Positive trends include health consciousness, while negatives include pickled vegetables' 10% decline. Learn from leading brands' light product optimizations. Key takeaways: Haitian's soy sauce dominance and multi-size strategies; new models like single-serving hotpot seasonings driving Tianwei's growth.

Production design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stem from market changes and digital insights.

Product design demands smaller pack sizes for pickled vegetables (under 200g) to align with salt-reduction trends.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sizes increased above 100g for stable pricing, as seen with Songxianxian's 40g-180g rang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lie in health categories: organic SKUs grew to 160, exceeding 0.25% market share; olive oil grew 40%. Develop low-salt pickled vegetables or compound seasonings.

Digital and e-commerce insights from Mashang Ying's pack size calculations enhance market tracking (e.g., seasonal soy sauce size fluctuations). Though new product launches declined, organic trends remain strong. Use digital tools to optimize production for health-driven demand.

Industry trends and solutions address client pain points.

Health-focused trends dominate: olive oil sales grew 40%,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68.21%; low-sodium concepts reached 2% market share with steady growth, while traditional categories like pickled vegetables declined.

New tech applications like Mashang Ying's Price Index (WPI) improve category price monitoring. Client pain points include category divergence (e.g., hotpot seasoning index below 98); solutions leverage data insights to guide product pricing.

Other challenges: slowed new product launches (post-Q1 2025 contraction), pickled vegetables' decline due to high salt content. Solutions focus on salt-reduction trends through low-sodium product design (e.g., light options for top SKUs) and digital tools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latform operations must address market demands and risk management.

Commercial demands include new product data (e.g., 600 pickled vegetable launches in Q2 2024). Prioritize onboarding organic suppliers (SKUs grew to 160). Challenges like low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sauces (48.46% for top 5) require more partnership opportunities.

Latest practices reference Mashang Ying's size calculation optimizations for better market tracking. In operations, hotpot seasonings shift to smaller packs; top SKUs like Hongjiujiu's butter base lead rankings, suggesting strengthened focus on single-serving categories.

Risk avoidance: health trends impact high-salt categories (pickled vegetables down 10%). Strategy should avoid risky segments, focus on organic growth. Manage price volatility (e.g., Western sauce price increases) by optimizing merchant terms for stable categories.

Industry moveme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reveal research themes.

Health dominance is key (olive oil up 40%, organic concepts over 0.25% share). Emerging issues: zero-additive claims slow due to policy, potentially phasing out by 2027, highlighting regulatory impact.

Policy insights from the "Three Reductions" initiative support low-sodium growth to 2%, suggesting intensified R&D. Pickled vegetables' decline prompts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dvocating low-salt technological upgrades.

Business model changes: pine mushroom seasoning holds 84% market concentration; Songxianxian's multi-size strategy succeeds. Compound sauce market structures reshape frequently, offering case studies for analyzing consumption diversification.

Disclaimer: The "Quick Summary" content is entirely generated by AI. Please exercise discretion when interpreting the information. For issues or corrections, please email run@ebrun.com .

I am a Brand Seller Factory Service Provider Marketplace Seller Researcher Read it again.

在本周,我们将对2025Q3,调味品类目的市场发展及重点类目的情况进行回顾。

复盘数据均来自于马上赢品牌CT,马上赢MSY150均衡模型。马上赢品牌CT数据覆盖了全国县级以上各等级城市(不含乡、镇、村),并深度覆盖全国核心城市群,业态覆盖包括大卖场、大超市、小超市、便利店、食杂店。目前,马上赢品牌CT中的品牌超30万个,商品条码量超过1400万个,年订单数超过50亿笔。

01

调味品类目概览

调味品类目共包含醋、复合调味料(包括菜谱式复合调味料和传统复合调味料)、复合调味汁、提鲜粉(包括鸡精、味精、松茸鲜)、火锅调料、酱油、酱腌菜、食糖、西式调味酱、盐、中式调味酱、蚝油等24个三级类目,41个四级类目。

数据来源:马上赢品类洞察看

板(三级类目)-MSY150均衡模型-占比增长

本季度调味品市场中,酱油依旧占据首位,占比超过20%;中式调味酱、酱腌菜处于中腰部阵营,占比在10%左右。复合调味料、提鲜粉、火锅调料、醋等类目占比在5%-10%。而蚝油、食糖、料酒、橄榄油等其他类目则占比较低,均在5%以下。

从占比的同比变动上来看,酱油在占比第一的背景下,占比同比增长也领跑类目;醋、盐、香辛料、橄榄油等类目也呈现正增长。相比之下,料酒、中式调味酱和酱腌菜的占比下滑明显,尤其是酱腌菜类目,占比下降近1%。复合调味料、火锅调料和食糖等类目则保持相对稳定,占比变动不大。

数据来源:马上赢品类洞察看板(三级类目)-MSY150均衡模型-销售额同比变动

从销售额的同比变化来看,调味品各类目分化较为显著。橄榄油类目表现突出,销售额同比增速近40%;淀粉、西式调味酱、醪糟等类目增速在11%左右;多数类目如食糖、蚝油、盐等销售额同比小幅提升。

相比之下,占比较高的类目则缺乏快速增长的动力:酱油、复合调味料和火锅调料销售额与去年基本持平,中式调味酱同比小幅下滑;而酱腌菜、腐乳下滑幅度较大,销售额同比下跌10%左右。

总体来看,在2025Q3,调味品大类基本延续“基础类目趋稳,健康化品类提速、传统细分承压”的格局。复合调味料与火锅调料虽表现稳定,但整体增长动能有限;橄榄油符合健康化消费趋势,成为拉动调味品市场升级、增长的“亮点”;同时,一体两面的看“健康化”这一趋势,中式调味酱、酱腌菜、腐乳等,受限于腌制、高盐等历史工艺原因,都与健康潮流相去甚远,也因此面临较大的压力。

重点类目占比/销售额同比

在本季度,我们选取了酱油、中式调味酱、酱腌菜、复合调味料、火锅调料、西式调味酱、味精、复合调味汁、松茸鲜共9个较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类目进行增速与类目内情况的观察,以2025Q3重点类目的市场份额计算,上述9个类目的市场份额合计>61%。

从各类目占比及其销售额同比变动情况来看,酱油、西式调味酱、味精、复合调味汁和松茸鲜的占比与销售额同比均为正增长,其中,松茸鲜销售额同比增速高达68.21%,领跑所有选取的类目。在今年三月,马上赢就曾经对松茸鲜类目的代表品牌松鲜鲜进行过深度的分析(详见:数读「松鲜鲜」:破局还是困局?),类目高端的原料、产品符合“三减三健康”等健康消费潮流,或许都是推动类目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

相反,中式调味酱、酱腌菜和火锅调料等传统品类,或许是受限于消费场景变化、健康消费潮流影响等原因,其市场份额、销售额均呈现下滑,尤其是酱腌菜类目,其下滑最为严重,销售额同比下跌达10.04%,高盐高钠的产品特性与健康饮食趋势背离、餐桌肉制品佐餐副食供给进一步丰富等都或许是该类目下跌的因素之一。

马上赢价格指数(WPI)

为了更好地分析类目价格的变动与走势,我们拉取了202409-202510,调味品类目整体及各重点类目的马上赢价格指数。马上赢价格指数(WPI)以100为基准值,其数值上下波动为类目的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价格指数的相对百分比,100表示与去年同月持平,高于100表示同比价格水平上升,低于100则表示同比价格水平下降。

从价格指数走势来看,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调味品整体价格指数在98-100区间波动,2025年1月或受春节错位带来的影响,其价格指数接近100,而后的2月同样受到春节错位的影响,导致其下滑至98.5左右,随后又逐步回升至99以上,逐渐趋于稳定。

第一组细分类目的价格指数走势与大类基本保持一致。酱油和中式调味酱价格指数波动较为活跃,酱油在2024年底和2025年6月突破100,中式调味酱则从2025年3月开始价格指数明显高于调味品整体,并在6月达到100以上,尽管随后价格略有回调,但仍高于调味品类目整体的价格水平。

相较之下,酱腌菜类目价格指数长期弱于类目整体的表现,该类目的价格下行压力略大于调味品类目整体,其价格指数在2025年2月一度降至98左右。复合调味料类目的价格指数表现较为平稳,始终在99.5左右小幅波动。

在第二组的四个类目中,味精类目表现也较为稳健,2024年底提升超过100,2025年有所回落但也维持在99-100区间,体现其作为基础调味品的刚性需求。

相比之下,火锅调料与复合调味汁波动更为显著。火锅调料自2024年末起持续走低,2025年价格指数长期低于98,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复合调味汁整体维持在97-99区间,西式调味酱则表现出相对平稳但略偏弱于调味品类目整体的走势,整体维持在98-99左右。

类目新品上市情况

从各重点类目各季度新品上市数量来看,酱腌菜与复合调味料始终是新品上市数量最多的两大类目,酱腌菜在2024Q2和Q3达到约600个新品的峰值,复合调味料也在2024Q2突破400个,一方面与其SKU基数较大有关,也或许与其产品迭代和种类繁多有一定关系;酱油与中式调味酱的上新节奏相对稳定,但在2025Q1之后明显放缓;火锅调料在2024Q3、Q4迎来阶段性的集中上新,但在今年Q3表现较为冷淡,与去年同期上新SKU数量相比减少约50%;西式调味酱、味精与复合调味汁整体上新数量较少,松茸鲜类目虽然销售额同比增速领先所有类目,但从2024Q1至今,新品却鲜有推出。

整体来看,2024年调味品各主要类目的新品数量普遍高于2025年同期,2025年Q1以后,各类目上新规模普遍都呈现一定收缩态势。

02

各重点类目头部集团、规格/价格变动趋势

从本季度开始,我们重新调整升级了件均规格的计算方式,将目标时间段内的销售金额/销售件数等也作为计算因子之一加入到了计算公式当中。新的计算方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消费者正在购买的产品的平均规格走势变化,而非仅仅对市场上有售的SKU的平均规格进行扫描,可以更精确的反映市场变化。也因此,本季度的件均规格数据可能与过往季度市场回顾中的数据有差异,敬请知悉、参考。

酱油

2025Q3,酱油类目TOP 5集团依旧由海天、中炬高新、千禾、李锦记和卡夫亨氏构成,市场份额合计77.48%,市场集中度处于较高水平。从同比变化来看,海天在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同比增长,其市场份额已经正在逐步接近50%,显示出较强的掌控力,李锦记、卡夫亨氏市场份额也有所上升。而中炬高新和千禾则同比有所下跌。

2024Q1至2025Q3,酱油类目件均规格和件均价走势相似,显示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格方面,2024年和2025年的Q1至Q3均在900ml-920ml区间波动且走势相同,2024Q4件均规格明显大幅提升超过930ml。价格方面,2024Q1至Q3连续两个季度下跌,随后连续三个季度提升至近11.74元左右,达到近七个季度最高点,但2025Q3下滑不足11.55元。

2025Q3,酱油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中,市场份额第一的海天集团表现强势,“味极鲜”和“金标”两个系列凭借不同规格共占据四个席位,卡夫亨氏的“味事达味极鲜酱油”则占据第三。

中式调味酱

中式调味酱类目中,TOP 5集团市场份额合计48.46%,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具体来看,老干妈凭借国民辣酱依旧占据首位,但市场份额同比下降,排名第三的欣和集团也有所下滑。而海天、佐香园和仲景市场份额则同比有所提升。头部集团的低集中度或说明在当前中式调味酱市场中,新兴品牌仍具备较多的机会,对于头部集团来说,则是有更多增长的空间。

2024Q1至2025Q3,中式调味酱的件均规格与件均价格总体呈现“规格稳中微升、价格波动变化”的走势,件均规格方面,除2024Q1和2025Q2外,其余季度在415ml/g至420ml/g之间小幅震荡。件均价方面,2024Q2从8.9元下跌至8.6元,随后连续三个季度提升超过9元,达到近七个季度最高点,2025Q2略有回落后再度回升。

2025Q3,中式调味酱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由老干妈和海天集团占据。作为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集团,老干妈凭借不同风味产品占据前三席,市场份额合计超过16%,展现出头部品牌的市场掌控力。海天也凭借经典“黄豆酱”,以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位列第四和第五。

酱腌菜

2025Q3,酱腌菜市场集中度也处于较低水平,TOP 5市场份额合计38.03%。其中,涪陵榨菜位列第一的同时,市场份额依然同比增长,蓬盛的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而吉香居、川南和味聚特的市场份额同比则出现下降。在酱腌菜类目中,第一名的涪陵榨菜集团有着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第二~第五名的集团之间市场份额则差距不大,排名波动或时有发生。

2024Q1至2025Q3,酱腌菜类目的件均规格与件均价格整体呈现“规格持续下行、价格波动明显”的走势。件均规格从2024Q1的270g左右降至2025Q3不足200g,普遍高盐高钠的酱腌菜类型产品或将在未来进一步走向规格小型化,以适应消费者减少单次消费量的趋势。件均价在2024Q2下滑幅度较大,降低至3.1元,随后逐季攀升至2025Q1的3.4元,2025Q2略有回落后又小幅提升。

2025Q3,酱腌菜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中,龙头集团涪陵榨菜以不同口味和规格产品包揽所有席位,清淡产品也登上TOP SKU清单,未来可能伴随消费者减盐的潮流而取的进一步的提升。

复合调味料

2025Q3,复合调味料市场TOP 5市场份额合计为40.82%,较上一季度有所减少,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排名前三位的天味、王守义十三香和颐海国际市场份额同比有所提升,而南街村和桥头则在市场份额本就较低的情况下有所下滑。

2024Q1至2025Q3,复合调味料的件均规格与件均价格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或与夏季流行的小龙虾调味料等相关季节性产品有很大的相关性。件均规格在2024Q2和2025Q2均大幅提升至高点,达到152ml/g,随后有所缩减,其余季度在144ml/g-148ml/g左右小幅震荡。件均价也在Q2同步上扬,尤其是2025Q2提升至6.8元,其余季度则在6.1元-6.3元之间波动变化。

从市场份额TOP 5 SKU来看,王守义十三香共有两款产品进入榜单,经典产品“十三香调味品”以7.69%的市场份额占据首位。天味集团好人家品牌也有两款酸菜鱼调料位列第二和第三。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非TOP 5集团的毛哥也有产品上榜,或以区域化的独特口味实现差异化竞争。

火锅调料

2025Q3,火锅调料类目TOP 5市场份额合计为59.11%,市场集中度较上一季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从市场份额同比变化来看,颐海国际、天味、名扬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草原红太阳和桥头则呈现同比下滑。

2024Q1至2025Q3期间,火锅调料类目的件均规格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从约185g逐步下降至180g左右,产品规格变化上或在延续“小包装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件均价格则从2024Q1的9.3元下降至2024Q4的8.8元后,在2025年逐步回升至9元附近。

当前,火锅调料市场正从大包装、多人共享的消费场景,转向更契合单人份及小型聚餐等细分需求的方向。更灵活的小规格产品,不仅迎合了消费者追求便捷、低负担购买的消费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价,对于厂商推动产品上的创新与升级带来更多的空间。

从市场份额TOP 5 SKU来看,尽管红九九不属于TOP 5集团,但其代表性的牛油火锅浓缩底料产品却位列第一。颐海国际作为头部集团,有三款不同风味产品位列第二、第三和第五。天味集团的小规格组合装产品也凭借“一人食”场景的适配,位列第四。

西式调味酱

相对于其他调味品类目而言,西式调味酱市场集中度较高,TOP 5市场份额合计60.47%。从市场份额同比变化来看,卡夫亨氏、好侍和味好美同比上升,海天、丘比市场份额同比下降。

2024Q1至2025Q3期间,西式调味酱类目的件均规格有波动但节奏基本相同,价格则是有一定的上升迹象。从件均规格看,两年的Q1均是年内高点,且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季度,或提示在包含春节的Q1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类型的选择与其他几个季度并不一致。件均价格上看则是相反,Q1基本位于年内低点,随后在Q2迎来高点,在下滑、回调。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5Q1-Q3同比2024Q1-Q3的情况来看,西式调味酱的件均规格基本持平,但件均价却呈现同比上涨。

2025Q3,西式调味酱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来自卡夫亨氏、好侍、味好美和海天四个集团。从风味来看,主要为番茄沙司和咖喱两类产品,或可证明西式调味酱的主流消费需求仍集中于基础、高频、场景稳定的品类,消费者对经典口味的偏好明显。从市场份额来看,TOP 5 SKU市场份额合计超过30%。

味精

2025Q3,味精类目的TOP 5集团由莲花、国莎、雀巢、红梅和双桥集团构成,市场份额合计59.71%。从市场份额同比变动情况来看,排名前两位的莲花与国莎集团市场份额同比呈现上升,其后的三个集团市场份额则出现同比下跌。

2024Q1至2025Q3,味精类目的件均规格与件均价整体呈现“规格波动上升、价格小幅回落”的走势。件均规格从2024Q1的359g提升至2025Q3的373g,整体波动幅度有限但呈现温和上行。件均价则从5.92元左右小幅下降至5.85元,价格轻微回落。

味精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中,莲花集团表现亮眼,三款产品占据了前三名,雀巢集团则依托“太太乐”品牌的高知名度和大规格位列第四,国莎集团也有一款产品上榜。

复合调味汁

2025Q3,复合调味汁类目TOP 5集团市场份额合计44.73%,较上个季度有所缩减。值得关注的是,天味和鼎丰集团代替上一季度的今明后和加加跻身第四和第五。从市场份额同比变动来看,占比最高的海天集团同比有所下降,排名第五的鼎丰集团也同比下滑,而李锦记、丘比和天味集团市场份额则同比上升。整体来看,复合调味汁市场格局不断重塑,消费者对多元风味与差异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

2024Q1至2025Q3,复合调味汁类目的件均规格与件均价呈现出反向变化的趋势。2024Q1至Q3,件均规格呈现小幅度的波动上升,件均价则呈现小幅度的波动下降。另外,或是受到春节等节庆的影响,复合调味汁在Q1与其他季度的件均规格、件均价格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2025Q3,复合调味汁类目市场份额TOP 5 SKU中,海天以丰富的产品矩阵占据前三席,丘比则以经典中高端产品“沙拉汁焙煎芝麻口味”跻身第四,李锦记也有一款“黑椒汁”进入榜单。TOP 5 SKU的口味和适用场景均不完全相同,显示出复合调味汁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态势。

松茸鲜

2025Q3,松茸鲜TOP 5集团市场份额合计高达84%,集中度在调味品类目中属于较高的水平,也或许与类目仍然较新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市场参与者依然有限相关。具体来看,松鲜鲜集团市场份额过半,但市场份额同比有所下跌,同样或是因为类目快速扩张参与者快速增加的原因,同比下跌的还有位列第三的莲花集团。而雀巢、鲜之惠和吉得利三个集团的市场份额则同比提升。

2024Q1至2025Q3,松茸鲜类目的件均规格整体保持上行态势,从2024Q1的92g大幅提升至2024Q2的98g,随后波动提升至2025Q3超过100g/PCS,推测可能与通过增大规格提升产品性价比相关;件均价格则在11.6–11.9元之间波动,2024Q1上升至最高点11.9元后连续两个季度降低至2024Q4的11.6元,2025Q1回升至11.85后趋于稳定。总体来看,松茸鲜类目在近几个季度呈现出“稳价增量”的趋势。

从市场份额TOP 5 SKU来看,松鲜鲜依旧表现亮眼,共有四款产品进入榜单,规格覆盖40g-180g,价格也从5.6元-16.65元不等,显示出企业通过多规格、多定价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同时,雀巢也凭借成熟的渠道与品牌信任度有一款产品上榜。

03

调味品趋势前瞻

基于马上赢品牌CT中的数据,我们对调味品类目中几个正在流行的产品概念进行了趋势性的分析,通过这些趋势性的概念的发展情况来前瞻性的观察类目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各个概念目前的市场份额表现情况来看,“零添加”相关概念依然占据份额最大,但首先于法规影响,其增速相较之前已经明显放缓;“减盐、低盐、低钠”系列概念市场份额其次,趋势上则处于稳步增长通道中;“有机”概念目前的市场份额最低,但其增长势头最明显。

趋势1:“有机”概念

首先是“有机”产品概念在调味品大类中的发展趋势。

2024Q4至2025Q3,“有机”概念产品的SKU数量、市场份额都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SKU数量至160个,概念产品市场份额也超过0.25%,其在2025Q2至2025Q3增速进一步加快,SKU数量环比提升明显。

尽管“有机”概念产品在整体调味品市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但增长趋势显示出消费结构正逐步向品质化与健康化方向演进。其快速增长可能也与零添加等概念的监管态度明朗后,高端消费者需求流向“有机”相关有关。

趋势2:“零添加”概念

相较于“有机”而言,“零添加”概念已经在调味品市场相对成熟,也是近两年最火热、讨论最多的概念之一,但在国家食品安全标签新规出台后,零添加概念的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且根据现行法规,零添加概念或将在2027年逐渐退出主流消费市场。

在SKU数量方面,“零添加”系列概念产品在2024Q4至2025Q3期间持续增长,2025Q3其SKU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款,但其SKU数量增速明显放缓;从市场份额来看,2025Q1后“零添加”系列概念产品的份额有过小幅度的下跌,但也维持在3.8%以上,依然是三个趋势概念中份额最高的概念。在刚刚过去的2025Q3,其市场份额相较于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增速有较明显的放缓。

一方面,国家监管政策趋严、零添加定义愈加规范,企业宣传空间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市场上泛滥的零添加宣传及部分品牌的信任危机,削弱了该概念的说服力与吸引力。整体来看,“零添加”产品概念已从高速扩张期进入存量运营阶段,未来可能随着2027年3月食品安全法新规推行时间的临近,渐渐淡出市场。

趋势3:低盐/减盐/低钠等系列概念

除了有机、零添加外,随着消费者健康观念的不断升级,低盐、减盐等控盐控钠相关的需求,也在逐渐被消费者重视的过程中。国家健康饮食倡议中的三减三健,明确指向了减盐,这也给相关产品概念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024Q4至2025Q3,“减盐、低钠等”系列概念产品的SKU数量持续增长,从约500款上升至600款以上,增长趋势稳健;与此同时,市场份额也由1.4%提升至约2%,市场份额增速也有所提升,或可说明这一概念的市场认可度依然稳步提升中。

这一趋势的出现,或得益于国家层面对减盐、控钠健康饮食的政策倡导以及“零添加”等概念热度的趋缓,消费者开始转向更具科学依据、长期健康价值的减盐低钠产品,从而推动了该类概念在消费者产品选择中的权重进一步提升。

注:文/lby wkx,文章来源:马上赢情报站,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马上赢情报站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