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新茶饮赚疯了 卖茶叶的为啥挣不到钱? | 超品洞察

李金津 2025/10/22 16:39
李金津 2025/10/22 16:39

邦小白快读

文章揭示新茶饮与传统茶企的对比,干货包括核心数据和实操案例。

1.新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业绩亮眼,2024年采购原叶茶20万吨占国内销量10%,带动产业增值超100亿元。

2.传统茶企面临困境,如普洱茶市场冷清销量腰斩,八马茶业多次上市失败,上半年营收下降4.2%。

3.品牌化挑战明显,小罐茶营销策略引争议,标准化缺失导致资本冷遇。

4.渠道变化显著,线下传统茶室萎缩,线上如抖音直播繁荣但乱象丛生,如源头砍价以次充好。

5.消费趋势转向Z世代,追求便捷多元口感,新锐品牌如tea'stone靠社交媒体崛起,销售额破7亿。

文章聚焦茶叶品牌营销和消费趋势,品牌商关注点包括案例和数据。

1.品牌营销案例:小罐茶通过统一标准切入高端市场打响品牌,但后续瓶装茶策略引发争议。

2.消费趋势观察:Z世代偏好便捷多元口感,推动新锐品牌如上山喝茶注重颜值和社交媒体传播,李陌茶2024年抖音销售额超7亿。

3.品牌渠道建设:新茶饮品牌如喜茶密集开店,美团月销超5000单,显示线下扩张机会;传统渠道依赖茶空间人脉但萎缩,转线上面临货不对板问题。

4.产品研发启示:新茶饮需求稳定茶底和高效萃取,传统茶企需提升标准化水平如东方树叶90%标准化。

文章解读市场机会和风险,卖家关注增长、风险及商业模式。

1.增长市场机会:新茶饮采购茶叶占销量10%,为上游提供泄洪口,带动增值超100亿;新锐品牌如tea'stone崛起,可合作模式如直播销售。

2.风险提示:传统线下渠道萎缩,茶城商户关门搬迁;线上如直播间滋生以次充好货不对板风险,中间商压价扰乱市场。

3.消费需求变化:Z世代追求便捷多元口感,事件如新茶饮上市潮(如蜜雪冰城净利27亿)显示可学习点,需调整产品迎合趋势。

4.政策启示无直接内容,但基于行业建议加强运营管理规避风险,例如此前乱象需正规化。

文章探讨生产需求和数字化启示,工厂关注商业机会和电商推进。

1.产品生产需求:新茶饮需稳定茶底原料和高效萃取工艺,为工厂提供订单机会,解决产能过剩(2024库存剩余49.5万吨)。

2.商业机会:新茶饮采购带动每年增值超100亿,传统茶叶如普洱茶降价,可转向新茶饮供应链;云南茶叶被电商中间商低价收购,转售利润翻倍。

3.推进数字化启示:线上如抖音直播繁荣,案例李陌茶靠电商销售超7亿,显示工厂可借电商平台开拓市场;但需防范乱象如包装虚假信息。

文章分析行业趋势和痛点,服务商关注技术解决方案和客户需求。

1.行业发展趋势:新茶饮规模化增长,2024年采购占茶叶销量10%,显示需求扩大;传统茶业品牌化难且渠道转向线上。

2.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标准化缺失为非标属性痛点,解决方案如新茶饮(蜜雪冰城)实现90%标准化,可学习更高效萃取技术。

3.新技术启示:新茶饮推动高效供应链,如温思望提到优化茶底萃取;线上平台滋生乱象痛点,需提供正规化解决方案。

文章揭示平台相关问题和运营管理,平台商关注需求和乱象规避。

1.商业对平台需求:线上渠道繁荣,但存在以次充好和货不对板问题,如直播间“源头砍价”扰乱市场。

2.平台最新做法启示:抖音直播平台促成茶销售,李陌茶销售额超7亿,显示招商机会;需加强运营管理规避风险,如老羊点出的包装虚假乱象。

3.风向规避建议:基于线上滋生的欺诈案例,平台需规范合作方式,例如监控供应链真实性。

文章探讨产业新动向和商业模式,研究者关注问题和启示。

1.产业新动向:新茶饮业绩亮眼,2025年多家上市;传统茶企品牌化难(如八马茶业坎坷),渠道从线下转向线上但乱象频出。

2.新问题:茶叶非标属性导致资本冷遇,品牌化依赖营销(小罐茶案例);利润率看似暴利但企业净利不佳。

3.商业模式启示:新茶饮标准化成功,带动增值超100亿;传统模式依赖文化但限制大众化,需在工业化效率与情怀间平衡。

4.政策法规建议无,但基于乱象启示需加强监管,例如规范线上交易。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同一片茶叶,不同的命运。

文丨李金津

编辑丨董金鹏

【亿邦原创】金阳的家族,做了十几年普洱茶生意,过去年销售额六七百万,今年几近腰斩,甚至连续一两周没有订单。“往年的国庆中秋,算是个小旺季,不少企业来定制茶叶,”27岁的金阳感叹说,“今年都没什么单子。”

金阳所在的昆明雄达茶城——云南最大普洱茶批发市场——曾是各地茶商进货的热闹之地,今年却冷清了许多。茶城铺面关了不少,商户减少了100来家,“许多商户收入下降,承担不起高昂的房租就搬走了”。去年至今,就连茶山的收购价,也一降再降。

令人讶异的是,茶城之外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以雄达茶城为圆心,半径两公里内有63家新茶饮店,密集入驻了喜茶、去茶山、一点点、茉酸奶、霸王茶姬和蜜雪冰城等多个品牌,多个门店仅美团的月销就超5000单。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2025年中国茶叶总产值约3300亿元,全产业链规模超万亿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计)。一片茶叶,从茶园到饮品,衍生出多样的商业形态和消费文化,也因此造就从业者完全不同的命运。

同样的茶叶,为何生长出不同命运?亿邦动力就此在行业调研,临近尾声时,一位知名茶商的二代发来消息,他说:我很好奇,茶的未来究竟会去哪里?

01

占销量10%

新茶饮是茶叶大救星

茶叶串联起种植、加工、流通和消费的庞大链条,整个产业堪称庞大,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不过,要解读一个行业,免不了从头部企业开始观察。

10月12日,福建品牌八马茶业通过上市聆讯,给茶行业带来久违的好消息。然而,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自2013年首次冲刺深交所中小板未果,到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又摘牌,再到三次闯关A股失利,最终转战港股,八马茶业的资本化进程可谓曲折。十二年间,八马茶业历经25次股权变更,却始终未能叩开A股大门。

在某种程度上,八马茶业是中国传统茶企资本化的一个缩影。更多茶企甚至远不如它幸运。“资本不爱茶”的说法,在业内流传已久。截至目前,A股市场仍无一家传统茶企成功上市,港股也仅有寥寥数家。

例如,澜沧古茶曾尝试A股上市,但并未成功,最终选择港股,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2024年亏损超3亿元;此前在港股上市的三家茶企,坪山茶业、龙润茶都是“借壳”,仅有天福茗茶实现IPO,但其在2025上半年多项业绩指标也出现收缩。

就连刚通过上市聆讯的八马茶叶,也难逃寒意。今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为10.63亿元,同比下降约4.2%,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约17.8%。

往回倒八年,2017年是茶企融资上市的高峰期,新三板茶叶类挂牌公司接近30家,而多家在2018年宣布终止挂牌,其中就包括八马茶业、七彩云南、中吉号和梅山黑茶等。曾被寄予厚望的“茶叶第一股”谢裕大,也于2018年10月终止上市辅导。

八年过去,茶企的标准化、规模化和资本化仍面临结构性困境,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不同于传统茶叶的坎坷崎岖,新茶饮倒是在资本市场闯出另一番天地。2021年,奈雪的茶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2024年,茶百道紧随其后上市;2025年,新茶饮上市迎来一波小高潮,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沪上阿姨先后成功上市。

新茶饮的业绩表现,也尤为亮眼。今年上半年,新茶饮”六小龙“营收总计超过300亿元,归母净利润超过50亿元。其中,仅蜜雪冰城一家,半年营收破百亿元,净利27.18亿元;门店数量高达53014家,几乎是店铺最多传统茶企的15倍。

“新茶饮是传统茶叶的大救星。”温思望说,没有奶茶的话,不会有很多年轻人踏入原叶茶的世界。温思望来自白茶世家,入行已经十几年,最近几年常常参与新茶饮基金会的活动。他称,新茶饮需要解决原料问题,希望配料稳定,茶底醇厚,能有更高效的萃取方式和更便宜的供应链,而传统茶企“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会投诚”。

温所说不无依据。产能过剩与库存高企,已是我国茶叶产业面临的普遍挑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茶园总面积突破515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35万吨,但产销库存剩余量高达49.5万吨,创下历史峰值。

“在普洱茶最火的时候,各大茶厂都囤下了天量的存货,”一位曾帮勐海茶企做电商代运营的人士透露,“光是那些年的老茶,已经够普洱茶的消费者喝一辈子了。”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夸张色彩,但却是事实。与多位茶商交流,类似忧虑被多次提及。

新茶饮品牌的规模化采购,为茶叶上游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泄洪口”。有数据估算,新茶饮每年带动中国茶产业增值超100亿元,2024年采购原叶茶达20万吨,占国内茶叶销量的10%。如此看来,新茶饮算得上是原叶茶的KA客户。

02

小罐茶十年还在探索

品牌化为何这么难?

茶叶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之所以繁多,跟茶的属性分不开。

“提及酒,人们马上想到饮用或送礼,但提到茶,脑海中会浮现什么?原叶茶、奶茶,还是茶饮料?”温思望说,不能一下描述出产品形态,这是茶的属性,也是它的困境。

茶叶有较强的非标属性。简单来说,很难像工业品那样,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如型号、规格)衡量茶叶的品质和价值。它具体体现为,品质评判复杂,价格体系模糊,生产依赖经验,以及消费认知主观,使得消费决策门槛较高。

“资本喜欢稳定清楚的产品,比如奶茶和瓶装茶等,有非常清晰的定位,标准化可以做得很好。”一位茶商评价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资本不爱茶”。

茶叶消费体验的最终呈现,还受制于水质、水温和茶具,甚至品饮时的心境与环境等,这进一步增加了非标属性。东方树叶等即饮茶和新茶饮,则将茶叶原料、生产工艺和口感指标高度标准化,实现约90%的标准化水平,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门槛。

此外,与许多成熟行业相比,茶叶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状态,这也常被业界诟病。早在十几年前,业内就流传“万家茶企,不敌一个立顿”的说法。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19个产茶省,共有462个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福鼎白茶和云南普洱茶等16个知名品牌覆盖六大茶类。“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和福鼎白茶,都称得上奇迹。”温思望说,因为背后有各方在推动。

与此同时,企业(产品)品牌却寥寥无几。温思望觉得,这主要受附加值影响,“产地属性能给商家带来更多附加值,所以被推崇。”换言之,商家去做品牌,成本高不说,能带来的直接收益也并不大。

目前,国内有一定认知度的茶企品牌,如品品香、澜沧古茶、瑞泉和竹叶青等,多属于垂直单一品类品牌,仍高度依赖原产地背书。而八马茶业、小罐茶这类综合型或多品类品牌,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茶叶品牌化道路上的新探索。

在行业人士看来,茶叶不是粮油米面,品牌化进程很依赖营销和市场风向。小罐茶正是凭借鲜明的消费品思维,在传统茶行业掀起波澜。比如,其通过统一重量、统一等级、统一价格(如其经典金罐系列)的方式,为消费者建立清晰认知和选择标准。

早期,小罐茶明确切入高端商务礼品市场,进行大量“饱和式投放”,打响了品牌。“因为这个营销不是我做的,我对它嗤之以鼻,但如果是我做的,那我觉得太牛了。”茶商金阳非常直接,觉得从商业角度来看很成功,短时间内打热了品牌。

但争议同样存在。“小罐茶,大师作”的营销曾引发广泛讨论,被消费者质疑茶叶是否真的由八位制茶大师亲手制作,后澄清为“代表大师技艺的作品”,并承认制茶已机械化。小罐茶所强调的“敢保真”,在一些传统茶人看来,亦存在认知落差。卖了多年茶叶的老羊觉得,“10元一斤的茶叶和1000元一斤的茶叶不都是真的吗,还能有假的?”

亿邦动力查询发现,小罐茶方面解释其“保真”涵盖年份、山头与安全三个方面,但在行业人士看来,并未完全消解消费者对其高定价与价值认知之间的落差感。

温思望认为,小罐茶最初在传统茶与工业化之间找到不错平衡,具备清晰的商业逻辑,但后续瓶装茶等大众产品,某种程度上“自降身价”,背叛了自己的渠道和用户。

03

传统渠道坍塌

茶的未来去往何方?

立顿和中国茶企的差异,背后也是茶文化的不同。温思望觉得,中国茶注重产地,主打生态自然,跟工业化联想起来,消费者多少会产生一些抵触。

老羊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在国外,茶叶更多被当作标准化的行业和商品来运作,然而在中国,茶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和生活艺术的载体。

老羊今年43岁,在电视台干过媒体,现在云南保山澜沧江东岸包下500亩茶园,年产量八九百公斤,每公斤200-300元,一年能挣二三十万元。

文化属性的深化是茶的独特魅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其向大众化发展的路径。茶承载了太多的地域特征、工艺传承和品饮仪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的“小众体验”,注定走向更细分特定的受众群体。

亿邦动力调研发现,部分茶商依赖线下大客户,尤其是传统茶室、茶空间、会所等,生意依托于人脉圈层,圈层大小决定生意大小,做品牌不如做圈子。一位茶商透露,以前不少地产老板加盟八马茶叶。

近年来,这些线下客户业务量大幅萎缩,要么已经倒闭,要么转而寻求价格更低的供应链。阿雅在昆明有一家小茶室,今年生意并不好。“大环境不好,谁有那么多闲心坐下来静静喝茶?”她说。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对茶的需求也产生变化,比如更追求便捷性、口感多元化、更时尚等。为迎合年轻一代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一批专注于原叶茶的新锐品牌快速崛起,比如李陌茶、李茶的茶、上山喝茶、一念草木中和tea'stone(推荐阅读《“茶中星巴克”进京》)等。

tea'stone国贸店

这些品牌注重“颜值”,并善于运用社交媒体进行口碑传播。比如李陌茶,一个由主播康康创立的奶茶品牌,背靠茶叶大省福建,主营普洱、白茶等,主要通过直播等渠道销售。蝉妈妈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李陌茶已实现抖音销售额7.3亿元以上。

相对于线下的惨淡,茶叶在线上格外繁荣,但也滋生诸多乱象。亿邦动力发现,一批以“茶农源头砍价”为卖点的直播间,通过主播和茶农现场讨价还价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确实帮茶农消化一部分滞销茶叶,但也导致不少商家滥用消费者对“源头直供”的信任,出现以次充好和货不对板的情况。

老羊所在的云南保山乡镇上,当地茶业售价10元-20元/公斤,被专做电商的中间商按最低成本收走,一公斤压成三个饼,在直播间销售。“(一个饼)卖9块9还有利润,假如10万个饼,每天放500个作为福利引流,剩下的每个28块8。”老羊说,这还算有良心的,“同样的茶饼,换个冰岛、老班章的包装,说成平时卖9999元,因为董事长过生日,99块钱卖出去。”

老羊一语点出关键,称大家愿意投身做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利润。“茶和翡翠很像,”老羊说,从缅甸进口的翡翠溢价率在20倍左右,茶也一样。很多明星网红、茶叶主播,虽然每年都出事,但还是接着做,就是因为茶叶暴利。

温思望告诉亿邦动力,“毛利没有翻倍的话,这个(茶叶)公司就搞不定了”。而有人,甚至对100%的利润并不满足。有茶商透露,之前福建的一些茶企,会到云南收一些价格更低的原料,比如白毫银针,在云南100多元,外地可以卖4000元以上。

割裂的是,茶叶行业看似暴利,却没有跑出一个纯利润好看的企业。从标准化的缺失、品牌化的艰难,到线上渠道的繁荣与传统圈层的萎缩,茶叶的未来,注定要在工业化的效率与农耕时代的情怀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文中金阳、温思望、老羊为化名)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