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跨境出海:从“打螺丝”到“造品牌”
如今,中国企业出海已从早期的“贴牌代工”“产品走量”迈向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阶段。其出海历程主要分为四阶段:
品牌出海萌芽期:1978—1999年,改革开放后,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等方式,推动我国产品出口。
品牌出海探索期:2000—2007年,我国以传统工业品出口为主,出现了联想、海尔等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投资推进国际化战略。
品牌出海成长期:2008—2019年,传统出口方式有所收缩,出现跨境电商等出口方式,开启线上化、数字化海外推广。
品牌出海创新期:2020年以来,我国品牌出海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新兴营销方式,如社交媒体策略、本土化运营、内容营销、全渠道营销(线上线下融合)等,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
02
出海并非简单复制,核心陷阱需规避
出海从不是“复制粘贴国内模式”就能成功的坦途,即便是行业巨头,也会在不同市场遭遇不同陷阱。
陷阱一:重运营模式,高投入、高风险
重运营模式的本质是“用短期投入换长期市场地位”,许多企业在出海时带着国内“重资产运营”模式思维,试图通过快速复制国内模式建立对海外市场的直接控制权,从而换取长期、稳定的市场渗透力和品牌壁垒。
然而,这会让许多企业陷入“门槛高、回报周期长、管理复杂、风险集中”的“激进式扩张”陷阱。
以某外卖平台出海为例。该平台在中国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是无可争议的巨头,但其出海尝试却未能完全复制国内的成功。
2016年,该平台出海还处于谨慎探索阶段。其最初采取了相对谨慎的策略,通过投资海外本地平台如印尼本土科技平台来了解当地市场,并未直接运营业务。
2018年,平台在积累了一定认知后决定亲自下场,首站选择文化相近的中国香港地区。通过最核心的外卖业务,并复制其在内地经过验证的“重补贴、强地推、快速扩张”模式,试图快速抢占市场。然而作为当地市场的后来者,平台低估了本地巨头的壁垒和用户惯性,这种重运营模式让平台陷入了高成本持续消耗战。最终导致其整体出海步伐明显放缓,其他海外扩张计划明显收缩。该企业的出海受挫,本质上是“重模式”平台型业务出海困境的典型体现。
陷阱二:模式生搬硬套,警惕“舒适区”
将过去的经验视为“通用模板”,却忽视了不同市场在规模、用户习惯与竞争格局上的根本差异。比如企业在出海时选择与国内用户画像相似的海外华人市场,看似进入“舒适区”,实则隐藏着更深层的风险。
以某销售品牌折扣商品知名平台为例。2018年,该平台基于国内社交电商的成功经验,启动第二次出海项目,试图将国内验证成熟的玩法直接移植至海外市场,在熟悉的“舒适区”内推进国际化布局。项目于9月针对新加坡市场开设的公众号率先运营,10月北美账号跟进上线,明确以两地海外华人为目标群体。
项目模式以微信生态为依托,由平台提供数百万件商品货源,及物流、售后等服务;合伙人仅需选品推送好友分销,就能赚取高额佣金。
然而这场出海尝试迅速遇阻。从需求端看,微信虽有亿级海外用户,但购物场景渗透严重不足,支付链路不畅导致实际消费群体规模有限,天花板较低。从供给端看,货源以中国品牌为主,在国际品牌成熟的海外市场缺乏竞争力。叠加合伙人招募困难,社交裂变和流量转化持续低迷等因素,该项目于12月突然宣布关停,距北美项目官宣不足2个月。
这场短暂的出海尝试警示:出海从来不是国内成功经验的简单延伸,验证真实的市场规模和需求,远比利用文化亲近性更重要。
陷阱三:品牌文化共鸣在海外失效
品牌在本土市场的情感价值,往往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绪与集体记忆。这些文化密码若未经深度“转译”,直接移植至海外市场,将导致品牌故事难以引发共鸣。
以国内某知名美妆品牌企业为例,该企业是中国美妆品牌在新消费浪潮中崛起的典范,但其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是“高起点声量、高市场落差”的典型案例。
2019年,该品牌出海初露端倪:日本美妆博主海淘测评其极具东方文化的美妆产品系列,帖子获370万浏览量冲上热搜,意外点燃海外热度,品牌随即计划启动国际化布局。
2021年3月,该品牌高调宣布登陆日本亚马逊,旗下多款具有东方文化元素的明星产品售价超过6000日元,并且一度冲上销量榜前三。这被视为其出海的标志性事件。随后,该品牌陆续通过亚马逊、独立站等渠道进入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定价均向国际一线大牌看齐,树立高端东方彩妆的品牌形象。
尽管该品牌开局声势浩大,但很快就遭遇发展瓶颈,并未在海外市场复制其在国内的现象级成功。其未经“翻译”的东方美学,对海外消费者而言存在较高的文化理解门槛,很难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情感价值,因此难以认可其堪比国际奢侈品的高定价。品牌故事无法引发共鸣,从而导致产品海外竞争力不高。
该企业的出海案例,本质上是“文化品牌”如何实现“全球化表达”的核心挑战,为所有希望凭借文化特色走向高端的中国消费品牌提供警示。
陷阱四:本土化管理和运营流于表面
过度依赖总部指挥,未能赋予当地团队足够的自主权,也未能吸纳本土核心人才进入决策层,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本土化”,将导致市场反应迟钝,无法真正触达当地消费者。
2004年,某全球知名电商平台通过收购卓越网进入中国,初期依托图书品类占据B2C市场优势。
然而在2010年后,面对国内头部电商企业的夹击,该平台暴露出本土化短板。一方面,其中国区CEO始终由缺乏本土电商实战经验的外籍高管担任,未赋予本土团队实质决策权,甚至连修改网站横幅这样的细节,都需要海外总部批准。另一方面,平台坚持全球统一UI设计、将信用卡支付置于首位、营销重点倾向“黑色星期五”等一系列运营方式与中国市场节奏脱节,致使其市场份额从高峰期的15%跌至2019年不足1%,最终在同年宣布退出中国B2C市场。
陷阱五:有“品”无“牌”,产品力不足陷低价泥潭
依靠性价比打开市场后,若未能及时从“卖产品”升级为“做品牌”,则品牌形象将被锚定在低价层面。一旦产品无法持续提升或出现质量问题,品牌便会失去信任和竞争力,最终只能陷入恶性低价竞争。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燃油摩托车凭借价格优势(部分产品售价仅为日系品牌四分之一)快速切入东南亚市场,份额一度超越对手。然而,企业未能将短期市场优势转化为长期品牌价值,反而陷入内部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为维持低价导致品控松懈,产品质量与口碑急剧下滑,相关品牌逐步沦为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市场主导权再度让给日系品牌。
陷阱六:战略短视,知识产权保护缺失
战略短视,忽视在目标市场的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导致前期投入为他人做嫁衣。比如商标注册与风险防控体系必须前置,而非临时维权。
2022年,泰国出现与国内某知名咖啡品牌外观酷似的“山寨”门店。该企业起诉其背后的泰国皇家50R集团商标侵权,却意外败诉,并被索赔100亿泰铢(约合人民币20亿元)。直至2025年,法律确认该企业对商标及标识享有在先权利,案件才迎来逆转,获得胜诉。此案揭示了该企业出海的困境: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声势未能转化为海外市场的法律资产,泰国的公司抢先一步注册了与其高度近似的商标和Logo,出现“李鬼告李逵”的被动局面,前期品牌积累反为山寨门店导流,最终耗费巨大精力才维权成功。
注:文/义乌指数,文章来源:义乌指数,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义乌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