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第一批“村咖”开不下去了 “主理人”们做错了什么?

卢子言 2025/08/21 11:01
卢子言 2025/08/21 11:01

邦小白快读

文章揭示了村咖热潮降温的原因和实用教训。

1.选址不当导致经营困境:村咖需靠近城市满足“离尘不离城”需求,偏远位置如深山中的店铺虽风景好但游客少且本地客群缺乏咖啡消费习惯,导致客流波动大;如胡哥店铺工作日客流稀少,周未拥挤,陷入“旺季忙死、淡季饿死”循环。

2.成本控制失误严重:改造老屋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成本高,常常预算超支;琼琼装修预算20万却花到30万才达六成,若无稳定收入则难盈利。

3.营销推广不足是关键:推广仅停留在发朋友圈等初级方法,刘万指出一家村咖靠粗糙视频推广失败,仅开业三个月便关闭;真正成功需掌握平台流量规律和私域运营。

4.运营知识缺失致命:只懂咖啡豆冲泡忽略全方位经营,从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到客户服务都需专业知识,仅靠情怀难以持续;案例中小兔日均流水低至百余元,山西创业者亏损65万倒闭证明纯浪漫幻想不切实际。

村咖消费趋势体现了城市人行为变化和营销重要性。

1.消费趋势变化:城市消费者寻求短暂乡村体验,“诗与远方”需求升温;从《去有风的地方》引爆,浙江安吉300家村咖形成1.21亿规模,反映休闲场景价值需求。

2.用户行为观察:客流高度季节性,依赖节假日城市游客,平日空置;如胡哥店铺周末人满但工作日冷清,乡村常住人口如种地大爷无喝咖啡习惯,凸显品牌需瞄准“离尘不离城”群体。

3.品牌营销核心:场景价值和情绪体验必须精准推广,刘万案例显示粗糙营销失效;需内容创作和平台规律掌握吸引客流,仅靠美景氛围不够。

4.产品研发基础但非万能:好咖啡是基础,但与定价结合时需考虑成本控制;琼琼装修超支案例说明品牌渠道建设中必须精打细算价格策略。

村咖市场虽有增长机会但伴风险,需策略应对。

1.风险提示:选址风险高,偏远位置客流波动大,成本如水电改造隐形成本失控;琼琼预算超30万、胡哥工作日无客等案例显示入不敷出风险。

2.机会提示:热点区如清镇村咖增至26家、中山崖口村30家,增长市场潜力大;可学习点在于选址讲究近城市位置和营销策略强化。

3.事件应对措施:面对淡季风险,需融入本地生活激活稳定客源;刘万提到推广是关键,避免同质化竞争,如通过社交媒体内容引流。

4.商业模式启示:结合场景体验开发合作方式,但需专业运营;如浙江安吉成功规模提供扶持政策参考,控制成本为盈利基础。

村咖热潮带来生产和供应链机遇,但需正视约束。

1.产品生产需求:咖啡设备需求上升,刘万设备回收业务火爆,显示工厂可针对装修材料、设备供给优化设计。

2.商业机会:基建如通水电投入大,琼琼案例中装修成本失控,揭示设备供应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潜力;结合崖口村密度高点,可开发电商合作模式。

3.数字化推进启示:营销不足问题要求在线推广,多数村咖不懂平台流量规律;工厂可提供电商工具解决客流不稳定问题,类似安吉1.21亿规模的集群经验。

4.设计需求导向:针对乡村场景需实用改造,如老屋防水加固等高成本点,优化设计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村咖行业暴露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方向。

1.客户痛点:客流不稳定如胡哥周期性空置、成本失控如琼琼超支、营销不足导致推广失败,刘万回收设备中案例显示闭店风险。

2.解决方案:需系统性营销策略,避开粗糙推广;强化获客如平台内容创作和私域运营逻辑;同时运营知识培训可解决全方位经营缺失问题。

3.行业发展趋势:快速扩张至全国4.4万家但降温信号出现,浙江安吉成功规模显示增长潜力;服务可针对风险点提供支持。

4.新技术应用:掌握各平台流量规律和数据工具是核心;刘万指出推广存亡关键,需新营销技术改善同质化竞争。

平台在村咖营销中扮演关键角色但需正确利用。

1.平台需求:村咖依赖营销平台吸引客流,但对流量规律和内容偏好知识不足;刘万案例中粗糙视频推广失效,显示对平台规则理解需求。

2.平台最新做法:建议提供招商和运营指导,如小程序或内容创作工具;针对崖口村密度高区,可开发合作方式规避同质化风险。

3.风险规避:推广不足导致闭店如山西案例,平台可输出系统教程避免初级营销;同时分析客流数据帮助村咖管理淡旺季问题。

4.运营管理:营销是存亡关键,平台需加强招商支持;如小红书等应用案例显示内容质量的重要性。

村咖现象揭示新动向和新问题,为政策提供启示。

1.产业新动向:全国村咖突破4.4万家,浙江安吉形成1.21亿规模,但2025年采访显示降温信号;新问题如选址不当引发客流波动,小兔流水低案例凸显可持续性挑战。

2.商业模式分析:失败根源在于纯情怀驱动,需转向精打细算经营;研究者可探讨模式启示如融合本地生活以稳定客源,防止“旺季忙死、淡季饿死”循环。

3.政策法规建议:数据支持村咖增长,但需指导避免成本失控;借鉴安吉成功,政策可提倡选址优化和营销培训,提升行业生存率。

4.问题深化研究:如刘万回收设备业务暴露失败店案例,启示产业需整体规范;研究者可从经营失败案例中提取风险规避策略。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2023年刮起的“村咖”热,今年已经开始降温了。

在“单日狂卖8818杯”“最快15天回本”“日销超过7万元”的致富神话洗脑下,一群年轻创业者兼咖啡主理人带着“诗和远方”的浪漫滤镜,纷纷开启咖啡馆的“上山下乡”之旅,在浙江、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多个省份开出一大批咖啡店。

当潮水退去,暗礁开始浮现。

2025年,当红餐网采访当年那些去村里开咖啡店的主理人时,有人坦言自己门店日均营业额只有一两百元,入不敷出,最后黯然离场;一些人仍在苦撑着开店,但生意也像网友所吐槽的那样——“还不如回城里打工”。

从大环境上看,“乡村+咖啡”明明是一个站在风口的新消费业态,为何看起来的“好生意”就做垮了呢?

“冰火两重天”

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都市人拥抱自然的渴望正在持续升温。从《去有风的地方》爆红开始,乡村就成为城市灵魂触手可达的“诗与远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村咖业态开始爆火。浙江省安吉县是全国著名的“村咖聚集地”,目前该地有超过300家乡村咖啡馆,催生出1.21亿元的产业规模。

距离贵阳仅1.5小时车程的清镇市,村咖数量就从去年底的7家增加至如今的26家;广东中山市的崖口村,常住人口约为3400人,却有超过30家村咖,密度远超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再将视野扩散至全国,据《光明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10月,全国村咖数量已突破4.4万家。

然而,市场持续火热的同时,第一批“村咖主理人”却陷入了经营困境。

社交平台上,跟风开店却难盈利的故事比比皆是,比如有人投入几十万给老房子装修改造,结果开店后发现和预想的完全不同;还有的老板一天也卖不出去几杯咖啡,每天对着美景“独守空房”……

河北的小兔便是其中一员,她的村咖除节假日外,日均流水低于300元是常态,差时仅有百余元,月收入勉强覆盖成本;今年5月,绾绾跟风在苏州郊区的农村开了家烘焙咖啡馆,可营业额远不及预期。

小兔、绾绾的店虽然经营不佳,仍能勉强维持,但有的村咖老板已经穷途末路,不得不退场。据《旅界》报道,一位创业者辞职回山西老家开村咖,经营26个月后,因亏损65万而选择倒闭。

情怀难抵现实,

村咖本质是一门生意

同样是做村咖生意,为什么有人能门庭若市、日进斗金,有人却只能艰难支撑,甚至不得不闭店止损?问题的答案,或许指向开村咖的年轻创业人自身。

村咖的本质是一门需要精打细算的生意,靠跟风凑热闹、揣着情怀硬撑,十有八九要栽跟头。大量经营不善的村咖案例背后,藏着同一个病灶——老板们从一开始就没搞懂“开店”需要什么。

比如,咖啡店到底该开在哪。

很多经营不善的村咖老板没有意识到,咖啡店固然可以开在任何地方,但并非每一个乡村都天然适配咖啡业态。

村咖的主力客群是寻求短暂逃离喧嚣的城市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是“离尘不离城”的便捷松弛感,而那些藏在深山、导航都需七拐八绕的村咖,即便风景如诗如画,也难敌距离产生的消费阻力。

选址的先天不足,随之而来的影响便是客流波动。不同于城市里的咖啡店,光是依托写字楼白领“每日一咖”的刚需,就能形成较为稳定的现金流,村咖的客流往往跟着节假日变动,周末挤满了打卡一族,工作日则门可罗雀。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让很多村咖陷入“旺季忙死、淡季饿死”的困境。

胡哥的咖啡店开在北京平谷区的一座山林中,虽然离市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客流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末和节假日人比较多,平日里人很少,基本没有人。”胡哥说道。

胡哥的店还挨着北京,更多处在三、四线旅游城市的村咖,情况只会更加极端。

一年365天,除去节假日和周末,剩下的250天里,撑起门店生意的唯一救命稻草,恰恰是被他们所忽视的本地客群。可问题是,多数乡村的常住人口本身就缺乏咖啡消费的习惯。

有网友在社媒上调侃道,“要是种地大爷收工后到村咖点杯冰美式,不敢想这画面会有多‘美’!”这话虽带有戏谑成分,却指出了村咖的核心矛盾——如果仅依赖节假日的“兼职式”生意,而无法融入或是激活本地生活,其经营必然如无根之萍,难以为继。

村咖的浪漫想象,终究要落地在商业逻辑的土壤里,真正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咖啡冲得最好的人,而是最懂“开店”的人。

低门槛藏陷阱,

酒香也怕巷子深

然而,就算解决了“在哪开”“吸引谁”的问题,也不代表后面的经营之路就能一路顺风了。

客观而言,餐饮的创业门槛确实要低于其他行业,但这种“低难度”是相对且具有迷惑性的。

又比如,如何进行成本控制。

不少村咖老板沉浸在开店赚钱的兴奋中,却严重低估了乡村基建的隐形成本。

《每日人物》在采访一名在乡村开咖啡店的年轻人时就提到,将一座濒临倒塌的老屋改造为能够营业的咖啡馆,光是通水电这类基础工程就得投入至少40万元。

上个月,裸辞的琼琼决定回广东江门老家开村咖。起初对着破旧房子还浑身是劲,可真动起工来就傻眼了,搭脚手架、接通水电、防水加固、重新刷漆,每一步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原本的预算是20万,现在装修才到六成,手里的钱已经花了快30万了。”琼琼无奈表示,“真有点后悔,那会儿确实太冲动了。”

村咖本就面临客流不稳定的先天劣势,若成本端失控,盈利难度将大幅增加。

可当村咖装修完成并成功开业后,认知偏差的问题又浮现出来。部分老板认为,开村咖的核心无非是周边风景美、装修有氛围感,再冲煮出好咖啡,客人自会慕名而来。

事实上,这些都只是经营咖啡馆的第一步。从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品控流程,到客户服务、品牌营销,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知识支撑,单凭一腔热血和冲咖啡的手艺,远不足以驾驭一门生意。

其中,营销推广是重中之重,村咖的核心卖点在于场景价值和情绪体验,能否精准触达并吸引目标客群,直接关系到门店生命线。

可很多村咖经营者并没有掌握一套有效的获客策略,他们对营销的理解甚至还停留在“发几条朋友圈”的初级阶段,对各平台的流量规律、内容偏好以及私域运营逻辑全然不知。

在广东佛山从事咖啡设备回收的刘万向红餐网透露,“今年村咖开店势头很猛,上个月我们大多数订单都来自村咖客户。”

但热潮之下,并非所有新店都擅长经营。在刘万看来,宣传推广是村咖存亡的关键,他曾接触过的一家村咖,其推广仅是在小红书发布了几条无配乐、无文案的粗糙门店视频,在村咖严重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种敷衍的营销自然无法吸引到有效客流,该店最后仅开业三个月便草草关闭。

曾经有人指出:“很多创业者的失败,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因为他们在进入这个行业前,根本就没有完全读懂行业。”

这句话点明了很多村咖经营不善的根源,许多年轻创业者忘了,自己已不再是一线城市里的“咖啡主理人”,而是活在街坊乡亲里的“小老板”。

在咖啡店的生存大战里,只懂咖啡豆的人,你的店一定离倒闭不远。

注:文/卢子言,文章来源:红餐网(公众号ID:hongcan18),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红餐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