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友宣称“80%的交付外包”时,引起整个软件行业关于交付的争议。
不过在我看来,80%的交付外包,对于目前的用友来说,非但不是个问题,还可能是个最为合适的交付策略。
而需要搞清楚的,是下面三个逻辑:
01
错把“执行方”当病根:外包不是交付差的原罪
这件事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自古以来,软件交付的外包,常被当作交付质量差的“背锅侠”——项目烂尾、业务脱节等问题,似乎都能归咎于“交给了外包团队”。
但是,剥开表象可见,软件交付的核心矛盾从来不是“谁来交付”,而是“交付了什么”——是只扔出一套能运行的代码、一份冰冷的合同验收单?还是交出一套贴合业务、快速兑现价值、实现客户成果的持续解决方案?
所以,外包只是交付的“执行方式”,其核心作用是按标准完成开发、部署等落地工作。而交付的方向、标准与价值目标,始终由甲方与软件厂商决定。换言之,真正定义交付质量的,是交付物背后的价值闭环逻辑。
现实中,即便是非外包的自研项目,若缺乏清晰的交付定义,同样会陷入“甩锅式交付”的泥潭。因此,将交付问题归咎于外包,本质是混淆了“责任主体”与“执行角色”。
在交付方面,软件厂商真应该学习SaaS的Adoption(采用)逻辑。因为Adoption过程,恰恰为所有软件交付(无论自研还是外包)提供了“交付价值”的最优范本。
事实上,SaaS的Adoption确实存在着与软件交付外包相反的结论。比如,在多数专业领域,partner的交付水平,要比原厂好得不是一点半点。
02
交付的核心分野:“半成品交付”与“价值包交付”
软件交付的本质差距,在于交付物是否形成“价值闭环”与客户的“价值获得”。
无论是自研还是外包,若只交付“可运行的工具”而不解决“价值落地”问题,就是典型的“半成品交付”。反之,以“业务价值兑现”为核心的“价值包交付”,才是真正合格的交付逻辑——这正是SaaS的Adoption逻辑所倡导的核心:交付不是终点,让客户持续实现价值才是目标。
如果说Adoption成功只有一个硬标准的话,那一定是TTV的呈现,即客户看到了想要的成果,哪怕它们还不太完备。
这对于客户来说,是“吃了哑巴亏”认栽,还是进入了业务成果的入口,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03
交付的底色,是目标责任而非“出身”
软件交付的好坏,从来不是“外包”或“自研”的选择题,而是“以什么为交付核心”的价值观考题。
实际上,SaaS的Adoption逻辑早已给出答案:交付的本质是“价值的完整转移”,而非“工具的简单移交”。
那些把“外包”当遮羞布的交付乱象,本质是责任方放弃了对“价值落地”的追求,只愿交付“最省事的半成品”,拿钱走人。
而真正的合格交付,无论执行方是谁,都始终以SaaS Adoption为范本,把“工具”变成“价值包”,把“交付”变成“服务的起点”。
毕竟,企业要的从来不是一套“能运行的代码”,而是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业务伙伴”。
注:文/戴珂,文章来源:tobesaa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tobes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