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AI投资 走到哪了?

高贵萍 2025/09/16 10:17
高贵萍 2025/09/16 10:17

邦小白快读

AI投资已进入理性阶段,核心在于把握三层产业链的机会与风险。

-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提供稳定的“卖水”盈利模式,如英伟达和寒武纪等高毛利率企业,投资者可通过布局细分环节(如高速互联、先进封装)分享红利。

-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成为大厂主导的游戏,通用大模型投资高风险高额且回报模糊,但垂直模型商业化清晰,如清智资本投资的行业模型项目已盈利;机会窗口短暂,估值翻倍快,如MiniMax数个月内估值翻倍。

- 应用层(机器人、无人机等):当前最受青睐,具身智能成为热点,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公司融资频繁,低空经济和AR回温也催生新机会;投资趋势转向关注真实场景,如能否实现商业化落地,2026年将更重实际营收。

AI发展重塑消费趋势和产品设计,品牌可挖掘用户行为洞察和应用场景。

- 品牌营销与产品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根据需求差异定制,如养老陪护机器人强调情感交互,仓库搬运机器人注重负重和导航,这启示品牌在AI集成中考虑用户场景化需求;AR设备的实质进展(如小米AI眼镜融合骨传导和AI互动)提升人机体验,利于品牌开发差异化产品。

- 消费趋势与用户行为:技术层大模型转向垂直应用,如行业模型能降本增效,反映消费者偏好实际问题解决方案;AI在低空经济(如无人机)被政策推动,显示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品牌可探索相关设备营销策略。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会并存,风险提示需关注资本谨慎动向。

- 政策解读与增长市场: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推动融资频繁(上半年52起融资),地方试点拉高市场预期;应用层如机器人、无人机领域增势强劲,融资数据显著(8月智能机器人33起),是潜力增长点。

- 风险提示与机会应对:技术层投资有高估值泡沫风险(如通用大模型估值翻倍快但变现模糊),需避免中间地带;机会在垂直模型商业化清晰(如清智资本项目盈利),具身智能和AR领域合作需求大;正面影响是基础层“卖水”逻辑稳定,如投资国产替代(光电芯片等),可学习如毅达资本沿产业链布局提升确定性。

产品生产和设计需求推动商业化机会,数字化启示来自产业链协同。

- 产品生产与设计需求:基础层硬件(如AI芯片、封装材料)需求确定,寒武纪等高毛利率案例显示制造机会;应用层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研发(如自变量机器人)要求运动控制优化,启示工厂优化机械设计。

- 商业机会与数字化启示:AI产业链重构中,基础层(如算力、数据)投资强调工程化能力,毅达资本投资南智芯材等核心材料项目,为工厂提供合作机会;推进数字化需关注产业生态整合,如英诺投资核心零部件构建协同,提升效率并挤压泡沫。

行业趋势指向应用层爆发,新技术解决客户痛点方案清晰。

- 行业趋势与新技术:AI投资转向应用层为主(如8月融资中具身智能领先),具身智能机器人“大脑”得益于大模型突破,但“小脑”技术滞后成为痛点;AR领域回温(供应链上游布局为信号),低空经济无人机技术增长,显示新技术融合机会。

- 客户痛点与解决方案:痛点如具身智能小脑技术路径尚未统一,解决方案在投资特定模型(如千诀科技强调“大脑”通用性);基础层安全合规需求增长,服务商可提供MLOps平台等工具链;整体建议构建协同生态(如英诺资本做法),以解决应用场景验证问题。

商业需求集中在基础层支持,平台招商需理性运营管理。

- 商业需求与平台做法:算力需求巨大(如阿里投资寒武纪协同云业务),应用层(如机器人)拉动平台算力需求;平台做法由大厂主导技术层(如字节、阿里自研大模型),招商可转向垂直模型(如清智投资行业模型)。

- 平台招商与风险管理:投资机会在基础层国产替代(如光电芯片),毅达资本布局提升确定性;风险管理需避免估值泡沫,如技术层短期估值波动风险,运营应关注实际落地(如2026年商业化转向);风向规避可通过交叉验证(如供应链产能信号)捕捉产业拐点。

产业新动向显示政策与商业模式共生,新问题来自技术路径分歧。

- 产业新动向与政策启示:AI投资收敛理性化(融资更谨慎),应用层“百花齐放”(如机器人、低空经济);政策如低空经济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启示加速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如光电芯片领域)。

- 新问题与商业模式:问题包括具身智能“小脑”技术路线未统一可能被颠覆,通用大模型变现模糊挑战盈利;商业模式如基础层“卖水逻辑”(英伟达高毛利),共生生态强调资本与技术相互支撑(如大厂联手投资),研究可建议工程化能力和商业化耐心模型。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AI赛道,从不缺少追梦人。

多年来,创业者的名单持续刷新。从“AI四小龙”时代的汤晓鸥、印奇、朱珑、周曦,到大模型爆发后的王慧文、李开复、王小川、杨植麟、闫俊杰、唐杰,再到眼下炙手可热的90后王兴兴、彭志辉、肖弘、郭文景.....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纷纷涌入这场AI的浪潮。

推动这股浪潮加速前进的,还有另一股力量——资本。红杉、高瓴、英诺天使、毅达、蓝驰等投资机构,活跃在AI一线,陪跑创业者。

这背后,是一个数万亿规模的庞大产业链,试图重构整个经济生态。如果将AI产业链拆解,可以大致分为三层:

基础层:算力、算法、数据;

技术层:大模型、平台工具、通用技术;

应用层:机器人、移动/穿戴设备、无人机及各行业落地场景。

这三层既环环相扣,又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逻辑。

据烯牛数据统计,今年8月,AI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63起,披露融资总额76.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增加66起,但融资金额下降43%。其中,智能机器人赛道投融资数量居首,共33起,紧随其后的是AI医疗、芯片与算力。

表面看,投资人出手更频繁,但实际“掏钱”更趋于谨慎。在AI产业链上,有人卖铲子、有人挖金子。那么,谁淘到了真金?谁又只是在陪跑?

我们与多位投资人交流后发现:技术层已成为大厂的游戏,投资机构机会寥寥;基础层需要深厚的产业积累与耐心,如今多由国资和人民币基金主导;应用层则被普遍看好,其核心在于对商业本质的洞察。

对于投资人来说,仅仅“保持在场”已远远不够:要么跑得足够快,把握窗口;要么扎得足够深,搭建生态。停留在中间地带,反而风险最大。

技术层:大厂的游戏,创投的夹缝

大众印象中的第一波AI热潮,要从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讲起。这一事件将AI的热度从产业界推向全民。投资机构对一切搭上“AI”的项目怀有极大热情,之后AI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云从逐渐广为人知。

第二波AI创投潮源于大模型的爆发。而大模型也是技术层最具代表性的赛道。

2022年11月底,ChatGPT横空出世,上线两月用户破亿。2023年3月,GPT-4推出,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这也直接引燃了国内大模型的创业热情。

不到一年间,国内市场迅速进入“百模大战”。

大厂派的百度“文心一言”、腾讯“混元”、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相继发布。

创业派自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下场创立光年之外后,还涌现出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智谱AI,被称为“AI六小虎”。这些项目一度成为互联网大厂和投资机构追逐的焦点。

但也有投资人在早期便预判,大模型更像是一场“大厂的游戏”。

原因之一在于投资额巨大且风险较高。零一万物天使轮估值高达10亿美元;月之暗面天使轮融资20亿元,8个月后的A+轮融资超10亿美元。如此规模的投资,除了红杉中国等超头部基金,通常只有腾讯、阿里、美团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能够承担。

另一原因是,这一投资窗口期非常短暂。部分项目在短短几个月内估值翻倍,机构常常还没来得及完成决策,就已经面临“投不起”的局面。

以MiniMax为例,2022年7月Pre-A轮估值5亿美元,2023年6月A轮估值12亿美元,时隔数月后的B轮估值涨至25亿美元。

第三个原因更加现实,大模型的回报周期长,变现路径模糊。基金需要考虑退出问题,相比之下,大厂拥有海量数据、雄厚资本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投资大模型对它们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必选项——它们都害怕成为“AI时代的诺基亚”,抢占大模型先机,就是握紧通往未来的门票。

基于这三点,有的早期机构选择谨慎观望。

英诺天使合伙人王晟曾直言,“从OpenAI发布ChatGPT开始,我们就判断,这场战争最终赢的就是大厂。创业者的机会要么是卖给大厂,要么偏向某些垂直领域,这两个都决定了投资价值不会特别大。”

如今,国内的通用大模型市场逐渐收敛为“基模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AI和DeepSeek。

DeepSeek依托幻方量化的资本优势,走开源与工程优化路线;字节、阿里坚持自研;智谱与阶跃星辰除了获得国资支持之外,前者拿到腾讯、小米、美团、阿里的钱,后者的投资人中也有腾讯身影。

有意思的是,在大模型投资份额争夺战中,大厂联手成为投资史上少见的场景。腾讯押注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月之暗面;美团在收购光年之外后,又投资了智谱和月之暗面;阿里投资了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

现在,技术层为数不多的留给机构的投资机会,是垂直模型。

相比通用大模型,垂直行业模型的商业化路径较为清晰。

清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煜表示,“只要真能降本提效、帮客户解决问题,行业模型是能赚到钱的。”据他透露,清智在行业模型赛道投的五六个项目都已产生收入,个别实现了盈利。

当通用大模型的故事逐渐让位于垂直模型,属于创投机构的机会才真正显现。

基础层:卖水人赚翻了

如果说大模型的终局是大厂的游戏,那么,把视线拉回更底层的基础层,情况又如何?

AI基础层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算力:AI芯片/硬件厂商、云计算平台;

数据:数据服务与处理,数据提供商;

模型工具链:AI开发框架,MLOps平台,向量数据库;

安全与合规:AI安全、伦理与合规。

这些听上去“重资产”的赛道,普遍特点是需求确定、技术壁垒高、回报周期长。投资机构选择的是最经典的“卖水逻辑”。

在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中,真正挖到金子的人寥寥无几,但卖铲子、卖水的人赚得盆满钵满。AI产业链也很相似:项目能否跑通未知,但基础层的“卖水人”几乎稳赚不赔。

以两家代表性的公司为例。

2025财年,为众多AI厂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全年营收1305亿美元,净利润728亿美元,毛利率高达75%。在最近公布的2026财年Q2报告中,单季收入467亿美元,净利润264亿美元。

被称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也实现业绩爆发,2025年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毛利率55.93%。股价在8月底曾短暂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王”。

当然,这些头部企业估值高企、资本门槛极高,但投资人仍可以通过布局上下游更细分的环节,如高速互联、光电芯片、先进封装等,分享到产业增长的红利。

在投资层面,不同类型机构打法各异:

阿里、腾讯这类产业资本,看重的是被投企业能不能和自身业务形成协同。比如阿里陆续投资了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企业,因为阿里在电商、支付、云计算等业务中涉及大量的AI应用场景,对算力和算法的需求极大。投资基础层不仅能满足自身业务需要,也相当于是对阿里云业务核心优势的巩固和延伸。

人民币基金为AI基础层的主流投资机构,它们深耕产业,会基于深入研究进行早期和后期的结合式布局。

例如,同创伟业一方面重点布局具备确定性、符合IPO要求、业绩增长稳定,且符合政策导向的成熟项目;另一方面投早、投小,关注AI新技术、新架构和新人才。

由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内部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而成的毅达资本,在支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寻找AI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必需品”。比如毅达近期投资企业南智芯材,是一家专注大尺寸铌(钽)酸锂材料的企业。毅达看中的是它在AI光电芯片、AR显示和高速通信等领域核心材料的战略价值。

毅达资本合伙人周喆介绍,在算力层,毅达重点布局端侧/推理侧AI芯片、服务器CPU(特别是基于Arm和RISC-V架构)以及光互联、散热材料等企业。“沿着市场端需求反推底层技术,提升投资确定性。”

这种沿产业链布局的做法,不仅能为被投企业导入产业资源、挤压估值泡沫,更能在交叉验证中捕捉产业拐点,有望获得更高投资回报。

整体而言,目前投资人普遍认同基础层投资的两条确定性主线:

一是“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覆盖光电芯片、高速互联、先进封装等领域。

二是基础设施完善后,应用层将创造更大价值空间,又会拉动底层算力需求。更贴近终端应用市场、产品可快速迭代并专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企业有望快速崛起。

聪明的钱,卖水、修路、搭桥。基础层的“卖水逻辑”,为它们提供了更稳健的回报。

应用层:最热闹的竞技场,

从具身智能到低空经济

如果说技术层投资成为大厂的游戏,基础层是国资和产业资本的长期布局,那么应用层则是投资人当下真正大施拳脚的方向。不同场景与AI的结合,正在催生一批新机会。

最火爆的细分领域是具身智能。

8月,梅卡曼德、松延动力、聆动通用、智平方等多家机器人、具身智能公司接连完成新一轮融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也传出上市动向,将资本热情推向高点。

在王晟看来,如今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已从硬件转向“AI智能”。负责认知决策的“大脑”借力大模型的突破突飞猛进,而负责运动控制、实时响应的“小脑”却因技术路线尚未统一,发展明显滞后。“现有的小脑技术路径,很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被完全颠覆。”

基于这一判断,英诺投资了自变量机器人(自研机器人本体与模型协同发展)、千诀科技(“软”见长,强调“大脑”的通用性与适配性,支持多种硬件平台),还在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以构建协同生态。

他预测,到2026年下半年,市场评价标准将从“讲故事、发Demo”转向商业化落地。无法验证应用场景的公司,将被淘汰。

光速光合合伙人蔡伟则认为:具身智能的终局将是“百花齐放”。“因为它要和使用场景甚至长尾场景结合。”

举例来看,养老陪护机器人需要轻柔的触感和情感交互能力,而仓库搬运机器人更需要强大的负重和导航能力。这种根本性的需求差异,对机器人的形态、技能、智能水平、可靠性要求和成本都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低空经济是另一条备受资本关注的赛道。

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赛道共发生融资事件52起,同比增长48.6%,涉及金额17.4亿元。其中无人机板块独占17起,融资金额近9亿元。合肥创新投、招银国际、中科创星、招商局创投等机构活跃出手。

尽管多数项目仍处早期阶段,还没有开始商业化,但在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利好,以及地方试点的推动下,市场预期被大幅拉高。资本押注的正是“先卡位、再兑现”的故事。

与此同时,AR行业也正悄然回温。

近年来AR领域几经起伏,“年年是元年”的调侃从未停歇。但现在,多个信号表明它正走向成熟。

周喆的态度转变颇具代表性。他从曾经的AR怀疑者,如今已成为小米AI眼镜的日常使用者。“骨传导耳机功能解决了我的刚需,拍照和AI互动功能也很有意思,非常期待后续带光波导AR的AI眼镜推出”,这一体验的背后是整个行业的实质性进展。

一方面,计算机视觉、语音助手与AI Agent的融合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体验;另一方面,更具说服力的信号来自供应链。据周喆观察,多家海外大厂已开始在中国积极布局产能,这通常被视为辨别行业虚实的关键指标。

“下游品牌可以讲述故事、炒作概念,但光子晶体等上游核心元器件的资本开支和产能布局无法造假。”周喆说。

结语

AI投资已步入深水区。热潮未退,但资本正回归理性,从追逐模型参数与宏大叙事,转向关注真实场景和稳定营收。

基础层“卖水人”凭借高壁垒和稳定需求,持续享受行业红利;技术层的竞争格局初步稳定,盈利能力成为当下挑战;应用层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生态,机器人、无人机等赛道不断诞生新机会。

未来,能够穿越周期的,不会是估值虚高的故事大王,而是那些真正理解产业痛点、具备工程化能力与商业化耐心的参与者。

AI的终局,不是垄断,而是共生。技术、资本相互支撑,共同推动产业生态向前。

注:文/高贵萍,文章来源:定焦On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定焦One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