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四位大咖超级对话:创投回暖 AI与创新药的时代才刚开始

创业邦 2025/09/30 14:43
创业邦 2025/09/30 14:43

邦小白快读

创投市场回暖明显,AI和创新药成核心机会,关键数据和实操干货值得关注。

1.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数据亮眼,募资同比增长12%,投资数量增长22%,IPO退出增长38%,预示市场复苏。

2.投资机构调整策略,如普华资本加强孵化和出海布局,君联资本聚焦硬科技并协助出海,经纬创投每年投资三四十家公司并提供投后支持,突出陪伴创业者原则。

3.AI和创新药领域前景广阔,AI应用聚焦商业场景优化,创新药借海外采购机会提升自主发展;坚持投资至关重要,避免前期投入浪费。

合作大于竞争成主流趋势,机构强调与政府基金和产业资本协同发展,未来回归市场化专业化。

技术浪潮驱动消费趋势变化,品牌需关注创新领域带来的产品研发和用户行为影响。

1.AI发展重塑消费场景,如优化工程应用提升效率,可能影响智能产品需求;新能源与AI耦合形成正循环,推动绿色消费趋势,品牌可探索研发整合新能源的产品。

2.创新药崛起改变健康消费行为,海外企业采购中国产品凸显性价比优势,品牌需学习战略意识,避免廉价出让好技术;从中国创新药企业成功中借鉴用户信任建设。

3.全球AI应用蔓延促生新需求,如AI基建消耗能源巨大,品牌在定价和渠道建设可考虑节能化设计,市场反馈证明中国务实工程优势在落地应用上强。

创投环境变化带来增长机会与风险应对策略,卖家应关注政策解读和市场动态。

1.市场增长数据如募资和投资数量提升22%,结合IPO退出增38%,表明新兴领域如AI和创新药有潜力风口。

2.政策环境以国资主导(占比超90%),事件如GVC和CVC合作增加,提供扶持机会如区域产业构建;风险提示AI发展差距(如算力落后美国),但机会在应用优化弥补,建议学习机构出海策略。

3.消费需求变化驱动创新药BD(商务开发)成功,应对措施包括坚持投资避免放弃前期投入,如案例中曹国熊的坚持值得学习;最新商业模式如孵化加投资整合模式可模仿。

科技和制造融合激发产品设计机会,推进数字化和出海布局至关重要。

1.科创投资聚焦硬件如先进制造(如汽车、芯片)、新材料和AI应用,工厂可从产品生产中学习优化工程,如芯片制程需15-20年周期,设计环节更有参与价值。

2.商业机会在AI和创新药领域,如AI结合新能源形成正循环,工厂可设计节能部件;应用层面的工程优势案例提供数字化启示,促进生产效率提升。

3.出海战略如君联在日韩东南亚布局,工厂可借国际合作(如IP授权、联合研发)推进电商化,输出中国制造优势。

行业趋势聚焦AI和技术痛点,解决方案在应用优化和资源整合中。

1.技术热点如AI发展引发全球飞轮(英伟达等合作),痛点包括高算力需求消耗城市级电力,行业趋势显示中国应用层务实工程优化是强项。

2.客户痛点如科创企业面临市场波动和供应链挑战,解决方案见经纬创投60人投后团队支持企业穿越周期,君联协助出海落地生产提供可借鉴模式。

3.未来技术机会在AI商业场景和生物医药(如中国数据被海外信任),服务商可开发优化应用工具或合作方案。

市场需求强调合作和风险规避,平台在招商与运营中可借鉴创投经验。

1.平台需解决合作需求,如国资和政府基金主导下与市场化资本协作(普华强调产业链链接),机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提供招商平台。

2.平台最新做法如君联利用香港办公室推动再融资分拆,运营管理可学习经纬团队资源分配(30投资+60赋能);风险提示市场波动剧烈,需规避仓促决策,学李家庆“想清再动手”原则。

3.风口领域如AI和创新药,平台可构建生态促企业成长,借数据增长7500亿投资机会吸引合作。

产业动向以科技创新和政策转向为主,商业模式和政策建议提供启示。

1.产业新动向如AI和创新药热度飙升,国资主导市场占比超90%(对比20年前外资70%),新问题在AI差距和中美对比;政策启示见政府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如资金500倍增长)。

2.商业模式创新如投资机构转型(普华强化孵化,君联出海协作),研究案例如AI飞轮效应下资本循环模式;建议强调回归市场化专业化长期化。

3.商业趋势显示AI应用优化成优势方向,研究者可探索工程落地路径或政策促协同发展。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当资本的寒冬逐渐散去,新的故事正在展开。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投市场募资同比增长12%,投资数量增长22%,IPO退出增长38%。AI浪潮涌动,创新药热度飙升,募资与退出回暖,让创投圈久违的“精气神”重新回来。

只是,这一次逻辑不同以往:国资与产业资本的身影更加鲜明,叙事与价值判断的方式也在重写。

在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清科控股(01945.HK)董事长兼CEO倪正东的主持下,普华集团董事长曹国熊、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以《创投叙事的新逻辑》为主题,展开对话。

以下是他们在创业邦2025(第十九届)DEMO CHINA大会上的对话实录,由创业邦整理。

练内功

核心是帮助创业者一步一步做好

倪正东:过去三年,大家都在练内功,都在做很多改变,适应当下的环境。前两年对创投机构的冲击很大,包括红杉的分拆等等。想请各位谈谈,这三年你们都做了哪些调整和策略?

曹国熊:这三年,我们投资的频率差不多,每年VC加上天使大概50多家。在练内功的同时,也在输出一些不太成熟的内功,总体上投资家数没什么变化。去年是我们成立20周年,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做VC,另一方面加强自我孵化,自我孵化板块比以前更重。今年我们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因为跟港资联系比较多,希望能做一些新的尝试。大家知道,我们七八年前就在英国投过30多家创新企业,这些年有的也发展得不错,两家上市。最近我们也在推动他们回到国内市场发展,这块工作做得比较多。所以总结起来,两点:第一,加强孵化;第二,走出去(出海)。

倪正东:曹总投科技很多,但在文化方面也有布局,比如果麦、毛戈平。我暑假去英国,问当地创业者和科学家,他们都知道普华资本,说你们很活跃。确实做了不少布局,很难得。那李总呢?君联资本今年是25周年,也是老牌的头部机构,我们看看老牌的头部机构有什么创新新招。

李家庆:这几年,我们在国内持续聚焦于硬科技、AI、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健康等重点方向的投资,与此同时,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保持组织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君联是相对集中管理的组织体系,在保证组织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一体化的同时,还要坚持市场化和专业化。近两三年,国资和国管的参与度不断加深,人民币逐渐成为主导力量,整个创投市场的环境变化极为迅速,这的确给市场化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必须要去适应这一趋势。海外方面,我们依托香港、首尔、新加坡等地的办公室,协助已投乃至未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出海,在生产落地、联合研发、IP授权、业务分拆、再融资等多个层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倪正东:资本出海的收获怎么样?听说你们在日韩的布局不错?

李家庆:是的,历史上在日韩的收获一直不错。目前日韩的投资和科技环境某种程度上更偏欧美,东南亚更多还是按照中国叙事在走,所以我们在不同区域的做法是有差异的。

徐传陞:过去三年,经纬创投整体延续既有战略,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事实上,早在2016年,经纬就进行过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从模式创新、移动互联网转向科创领域。2016-2017年期间,相继投资了小鹏、理想汽车等企业,并由此延展至更完整的汽车产业链。2018年,又陆续布局了芯片等核心技术方向。

过去三年,我们保持平常心,每年依然投资三四十家公司,以A轮为主。经纬目前有30多位投资同事,配合投后赋能的60位同事,合计百人团队,一起陪伴被投企业穿越不同行业周期。我们的投资方向百分之百聚焦中国,持续深耕核心科创领域。我常对团队说:无论市场环境如何波动,我们的核心原则始终是聚焦创业者的实际需求,做到“帮忙,不添乱”。

合作大于竞争

市场最终要回归专业化

倪正东:中国市场变化很快。20年前我们在杭州办会时,中国创投市场是外资主导,外资占比70%。但今年外资募资和投资占比只有10%以内,甚至是5%、2%。现在增长最快的是国资,还有CVC。你们怎么看待这种局面?作为专业机构,你们又是怎么和他们合作的?

曹国熊:现在有GVC(政府基金)、CVC(产业资本),这已经是中国VC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更多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尤其政府,角色转变很快,从最初的招商为主,到现在成为区域产业构建的主要生力军。纯粹的CVC,比如宁德、比亚迪这样的企业,他们的资金60%、70%来自市场化,这其实也是市场化投资的一部分。我们原来投的600多家企业中,有70多家是产业链链主,我们把这些链联合起来,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航空航天这些主线,一起推动区域经济建设。我个人并没有感受到特别强的竞争关系,更多还是百花齐放。

倪正东:合作大于竞争。

李家庆:现在确实是合作为主。在资金端、投资端,国资和国管会成为主流,市场化基金空间被阶段性压缩是必然的,要适应这样的环境变化。这种不同阶段的结构波动历史上大家都经历过,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中长期看,还是要回归市场化,因为从历史经验看,最终能留下来可持续的,还是要依靠相对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独立性。

徐传陞:我们完全以合作心态为主。作为早期投资机构,很多时候需要与政府基金、CVC一起协作。有时我们投资的公司,可能会和产业资本的主业形成竞争,但这很正常。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投资科技创新的方向不会改变,我们也会持续在先进制造、新能源、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布局。

作为市场化基金,我们要在大的逻辑和框架中寻找最优的市场化机会,通常政府基金和CVC则会更早按照国家战略或产业规律进行布局。比如,先进半导体制程晶圆厂的投资周期往往需要15-20年,这类企业不适合财务投资机构,但在大行业中,优秀的芯片设计公司就是我们有机会参与的方向。我们希望把市场化的资源更多带给民营企业和创业者,更好地帮创业者把事情做得更好。

倪正东:现在这个情况变化特别大,因为最近过去25年,中国创投市场增长了500倍,今天政府对创投的支持力度是2000年的500倍,支持的资金真金白银是500倍,这个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参与的比较少。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到创新药,这些新的硬科技领域,政府基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AI和创新药的叙事才刚刚开始

倪正东:最后一个问题。现在进入AI时代,今年最火的就是机器人和AI,创新药在A股、港股表现也非常好。几位怎么看,未来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徐传陞:ChatGPT在2022年12月横空出世,引爆了全球AI飓风。但大家也知道,OpenAI其实早在2015年成立,默默无闻了7年才走到今天。如今,AI领域弥漫着一种焦虑,美国华尔街和硅谷形成了一个AI飞轮:英伟达、OpenAI和甲骨文构建起千亿美元的“永动机”,AI芯片巨头投资ChatGPT创造者,甲骨文提供云服务,三方形成资金闭环。资本市场的确很热闹,但我们更关注应用层面。AI基建极度消耗能源,训练20–40万张GPU所需电力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从算力上看,中国和美国还有差距,但中国企业家非常务实,在工程优化和落地应用上反而展现出更强的优势。

现在创业者更关注如何把算力和模型真正应用到商业场景,带来未来5–10年的效率提升。生物医药领域也是类似。过去20年,中国涌现出几百家创新药公司,虽然过程中有不少挫折,但也留下了一两百家优秀企业。过去18个月,海外大型药企纷纷来到中国采购,因为这里的产品既好又便宜。当然,如今很多国内企业也变得更有战略意识,好的东西不再轻易卖出去,而是选择自主发展,不把便宜拱手让给欧美药厂。我相信,只要中国企业持之以恒,5–10年后一定会做得更好、更大。

李家庆:我理解,这两年是一个内部“从D到R”的过程。“D”代表颠覆、破坏,“R”意指重新,当下正处于资产重估、产业重构以及重新思考未来10-20年的阶段,历史存量资产会借助这一过程完成上市或变现,在新的实践中,眼下大多都是尝试性的探索,赶上了也就赶上了,没赶上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这一周期的时间跨度会比较长,窗口期也相对较长。从另外一条叙事曲线看,一旦某种趋势起势,势头会非常迅猛,变化巨大,随之而来的波动幅度也往往非常剧烈。所以在这一段时间,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创业,实际上要求都非常高,要么在上半场就已经入局,要么有充分的资源和足够的底层创新,哪怕在刚刚起势的前半段都有信心超越整个周期,因为周期一定会被你赶上。这种情况下,想清楚,远比急于动手更加重要。

曹国熊:我觉得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时代。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这是大浪潮。美国AI虽然领先,但他们从全面鼓励创新到现在强调标准和控制,也发生了转变。我们必须依靠中国丰富的场景去养技术,用市场把生态做起来。

从现在来看,从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到开源架构,这些还是落后于美国的,给我们投资机会,都是从后面才上船的,才投进去的,这些都需要补齐短板。新能源为AI提供“绿色血液”,正沿着“算力—电力—运力”三大主线深度耦合,形成正循环。

工业应用、生物医药,都是中国的优势。比如这几年创新药BD做得很好,美国也开始信任我们的数据。前几年确实很难,每隔三五天就要召集投资机构去支持项目。但我们没停投,因为停下来前期投入就白费了。有时候坚持是不得不的,但现在看来,坚持是值得的。创新药的前景已经非常清晰。

倪正东: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中国AI领域投资7500亿,中美还有差距,但AI是比互联网更大的产业,财富创造才刚刚开始。AI和创新药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两个领域未来前景很大。我们上市公司做了更名,把清科创业更名为清科控股,用自己的钱做投资,不是为当下布局,是为10年后布局。Demo China确实是很好的地方,大家能来不是在这儿谈DeepSeek或宇树科技,而是大家在这儿一起发现未来的优秀的公司,再次感谢台上的三位嘉宾,感谢创业邦,谢谢大家!

注:文/创业邦,文章来源:创业邦(公众号ID:ichuangyebang ),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创业邦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