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大模型低调出展 机器人各出奇招

赵子坤 2025/07/28 11:06
赵子坤 2025/07/28 11:06

邦小白快读

本届WAIC重点展示了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突破与AI产品消费升级。

1.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生活化场景突破:机器狗展示越障能力、搭积木等人机互动,工业生产场景中出现穿戴安全装备的金属切割机器人。

2.AI可穿戴设备爆发式亮相:Rokid、X REAL展出巨型眼镜模型,阿里夸克AI眼镜解决佩戴舒适度与续航痛点。

3.展会规模创新纪录:800家企业参展,80余款产品全球/中国首发,三天通票黄牛价达3000元。

核心技术呈现国产化特征:阶跃星辰step 3大模型对国产芯片适配度达300%,四大国产芯片企业CEO同台亮相。

本届展会揭示智能硬件将成为品牌营销新阵地。

1.体验式营销新方式:机器人擂台赛成人群焦点,机器狗背AI眼镜行走的复合展示形式引发趣味传播。

2.消费电子产品迭代方向:阿里推出适配办公场景的AI眼镜,强调佩戴舒适性与智能交互特性。

3.国际品牌合作趋势显现:展会出现日语交流场景,海外观众主动索要微信建立联系。

非遗传承数字化创新机会:表演拾取香囊的机器人结合传统服饰,开辟文化传播新载体。

行业释放三方面政策信号与市场机遇。

1.安全共识成国际焦点:“上海共识”获辛顿等20余位专家签署,要求加强AI可控性研究投入。

2.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扩展:新增调饮、剥蛋壳等生活服务型机器人企业,工业巡检向C端场景延伸。

3.消费级硬件渠道机会:AI眼镜预计年内集中上市,厂商竞争将推动渠道多元化布局。

风险提示需关注: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可能引发伦理风险,辛顿警告AI或为生存获取权力操纵人类。

机器人产业链升级带来四大生产机遇。

1.零部件需求激增:展会出现20余家供应链企业,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厂商增长显著。

2.国产替代化加速:阶跃星辰大模型适配国产芯片方案,芯片企业联合展示生态整合能力。

3.生产场景延伸需求:金属切割等危险作业机器人需要定制化防护装备,工装设计成新增长点。

数字化升级启示:非夕机器人等企业展示工业巡检机器人,预示工厂自动化检测设备升级需求。

行业呈现三大技术发展趋势与解决方案需求。

1.具身智能平台成新赛道:10余家本体厂商展出交互能力升级的机器人,需配套运动控制算法服务。

2.传感器技术缺口明显:仅有5家传感器厂商参展,高精度力控、环境感知模块存在市场空白。

3.企业流程智能化需求:厂商开始探索AI Agent在企业运转中的应用场景,需开发行业专属解决方案。

穿戴设备痛点待解:阿里提出AI眼镜佩戴舒适性优化方案,透露硬件工程服务新机会。

平台运营面临双重挑战与三项机遇。

1.芯片兼容性难题:大模型需适配不同芯片架构,平台需建立跨硬件开发标准。

2.应用场景落地考验:企业寻求将AI眼镜等产品从展馆体验转化为日常消费,需建立用户场景教育体系。

招商机会涌现:H3馆新增银河通用等十余家机器人企业,服务领域从B端向C端延伸需渠道支持。运营需强化人机协同:展会出现程序员与机器人相邻工作场景,预示平台需开发新型协作工具。

产业呈现四大研究动向与政策建议。

1.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全产业链企业达80余家,工业机器人占比下降至58%。

2.AI安全研究迫在眉睫:辛顿提出建立国际研究社群,开发防止AI欺骗的技术框架。

3.认知科学交叉突破:研究发现AI通过特征向量理解语言,与人类神经表征相似性值得深究。

伦理监管空白待填补:专家警示AI永生特性可能导致权力争夺,建议建立全球性监管公约。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这大概是大家玩得最开心的一届WAIC。

在上海世博展览馆里,你能看到:机器狗托着AI眼镜“哒哒哒”走,机器人被绑了绳子“遛”机器狗,人们给自己绑上感应器,小心翼翼“遥操”着机器人搭积木、玩迷宫。

人们不再对随机出现在展馆里缓慢踱步的机器人投去惊讶的目光——这都是上一阶段经过训练后的见怪不怪。

如今,他们正忙着从机器人手中成功取到那瓶可口可乐,或是戴了拳套站上擂台,来一场刺激的“人机互搏”,亦或是坐在肤白貌美碧蓝色短发美女对面,尝试让她“模仿”自己的表情……

7月26日,WAIC开展首日,上海闷热的阴雨天难挡观众热情,票早就一扫而空。闲鱼上原价168元的展览票,一度被卖到了488-1500元,三日通票有人则开出了三千块的高价。

一层会场入口处,一架白色的电动飞机前排满了等待“上机”拍照的观众——这是中国首个倾转旋翼载人电动飞机,最多能承载4位乘客。

经过一整年的“猛火爆炒”,机器厂商们的对外展示更加实在,很多场景都可以真正落地了。去年的“十八罗汉”机器人们占据了一楼绝大部分空间,不过彼时多数是“只可远观”,真正能互动起来的寥寥。

今年同样的场地,则换成了让它们各显奇招的“技能大舞台”。机器人们换上了“人类的新装”:戴上黄色安全头盔、身着蓝色工作衫,肩头还披了白色汗巾,站在金属切割机前,似乎离替代危险作业的工人一天并不遥远。

展厅里,有身着绛红色大褂的机器人等待上场,有头顶镶珠蓝色小帽表演“非遗”的(=从篮筐里拾取香囊),还有只是静静站着,身着“应急救援”样式服装,乍一看甚至分不清是机器人还是服装模特……

有表演敲鼓、转花的,给你端咖啡倒啤酒的,还有戴了彩色假发,穿白色长靴和平底的女性展览型机器人,跟前来搭话的男观众机械对答。

最人挤人的,当属明星机器人企业宇树架起来的“擂台”,两只戴上了拳套的小机器人踉踉跄跄地朝对方扑去,人群中不时传出来惊叹声。这边,主持人卖力呼吁,“大伙为小红小绿加油呀”。正对面的,是优必选的机器狗,忙上忙下,来回折返上高台,展现其出色的越障能力。

和往年不同的是,此次布展中,机器人们也更多地出现贴近人类生存空间的场景之中:工厂流水线、汽车座椅前,甚至是被布置成宜家样板间的沙发上——虽然暂时没能展现出什么服务能力,但一度成为了观众轮流合影的“打卡点”。

不只是猜拳、下棋、叠衣服,真正能动起来的机器人显然变多了。更实际可互动场景是,观众可以选择让机器人去取指定货物、敲击音乐,也能尝试直接语音对话,让机器人缓慢抬起手臂与自己“握手”。

当然,大部分预备役机器人还孤零零被“吊”在角落,等待一个上场机会。坐在它们中间的,则是打开电脑狂敲键盘的打工人,和一旁架着机器夹缝拍摄的摄影师——怎么不算一种人机共处呢?

机器人产业链条,都全了

毫无疑问,这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盛会:从去年的参展的500余家厂商“扩充”到800余家企业。

3000余项前沿展品展出,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8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此次,WAIC首发产品聚焦三大方向:消费级AI硬件普及(外骨骼、AR眼镜);大模型向垂直场景深化(工业、医疗、旅游);机器人交互能力升级(具身智能平台赋能)。

相比于往年全人形机器人吸走展馆大部分目光,这次机器人全链条的公司几乎都来了。

据不完全统计,涉及到全人形、供应链的各有20余家,做具身本体、灵巧手的各有10余家,做具身智能(大脑)、传感器的则都不超过5家。

2025年新增的,诸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星动纪元等专攻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占据了H3馆大面积核心位置。今年,还新增了智平方、非夕机器人、银河通用机器人等十余家机器人企业,展示技能从工业巡检扩展至生活服务(如调饮、剥蛋壳等)——去年的机器人展商还是以达闼、擎朗等服务机器人为主。

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金发碧眼的面孔变多了。海外观众站在展台前,饶有趣味地拍下机器人们的模样,对展台工作人群询问“加Wechat行不行?”,甚至,你还能在穿梭的人群中听到日语。

除了海外对中国AI能力的关注外,今年展览期间,也有不少国际嘉宾莅临现场。

开幕式前一天,一张“上海共识”的签署现场合照流出,囊括了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因陈年腰疾站立合照。

由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姚期智、本吉奥(Yoshua Bengio)等超过20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签署的AI安全国际对话上海共识(以下简称“上海共识”)强调:人工智能系统能力已接近甚至可能超越人类,但人类尚未掌握有效的控制它的方法,呼吁全球增加对AI安全的投入。

而从首日盛况来看,人类的接受能力进化得更强了。经历了年初春晚“转手绢”、年中马拉松、搏击比赛等“洗礼”后,大多观众对随机出现在走廊上踉跄走路的机器人已经见怪不怪——虽然更常见的情况是,有些小机器人走得还不稳当,得一路被工作人员“提溜”着后脖颈退场。

除了机器人们,还来了谁?

比起“全明星”阵容的机器人方阵,曾经风头一时的大模型厂商们则显得低调许多。

去年,风头最盛的是阶跃星辰、MiniMax、智谱AI、百川智能、面壁智能等一众大模型厂商。在这场AI年度盛会上,都格外重视大模型AI应用落地的展示。如果说,各家厂商曾经想抢占的是“AI应用”心智,当下的热门词则换成了Agent(智能体)。

大家都更务实了。展览间隙的讲台上,有演讲者提问:把AI放进企业运转流程中,总共还需要几步?

过去一年,AI“六小龙”的概念逐渐远去,新几强诞生。这届WAIC上最高调的莫过于阶跃星辰,在开幕式前夜发布了新一代基础大模型step 3,强调满足推理需求。更关键的是,它更重视国产生态,根据原理分析,step 3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DeepSeek-R1的300%,且对所有芯片友好。当天四大国产芯片企业CEO更是罕见同台。

曾经“六小龙”,想做“AI医生”、专注医疗赛道的百川屡传出团队动荡高层出走,和同样掉队的零一万物都没来。但一向不喜欢参加展会的Kimi来了,虽然展台是临时申请来的,但装扮依旧十分有格调。

“Killer App”尚未出现之际,厂商们对外展现的看家本领都变得更加务实了。首发的产品大军中,可穿戴设备中表现最突出的还是AI眼镜。

刚发了新品AI眼镜的Rokid,用一副巨型眼镜模型占据了可穿戴展馆入口,在它正对面的,是前几日也刚发新品的X REAL。

“百镜大战”下,大厂们也都急于在这场盛会中展现自己的最新能力:阿里巴巴正式发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目前已完成研发,预计将于年内正式发布,“市面上现有产品多存在佩戴不适、续航短、AI交互弱等问题,并没有让AI眼镜真正进入大众消费领域”。该AI眼镜的研发负责人、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告诉我们。

“今年的WAIC‘无聊’又接地气”,一位参加展会的科技企业高管称,无聊是因为似乎没那么多脑洞大开的新奇特设计了,科技开始越来越务实。

几乎所有前沿的研究人员都认为,AI已经势不可挡来到人们身边。

当天的发言中,辛顿也首次发出呼吁,他认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防止超级AI统治世界。

辛顿认为,AI理解语言的方式和人类高度相同:均通过“特征向量”整合语义,词如“乐高积木”般动态组合,根据上下文调整“握手方式”形成连贯含义。但不同之处在于,人不能永生,AI可以,数字智能的软件与硬件分离,知识可“永生”(硬件毁灭后软件仍可复活),而人脑知识传播效率极低(每秒仅100比特),AI却能在不同硬件间每秒传递数十亿比特信息。

“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AI将超越人类智能”,辛顿强调,为完成任务,AI会自主设定子目标——生存与获取权力,甚至操纵人类避免被关闭。“人类如同养虎崽,若无法确保它长大后不伤人,就必须担忧”。

如今,辛顿认为关闭AI已经不再现实,唯一的出路是“训练AI向善”, 随着AI在医疗、气候、工业等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人类已无法将其消除。辛顿提出:各国需建立AI安全国际社群,独立研究“训练AI向善”的技术(如避免欺骗、控制欲),并共享成果。

注:文/赵子坤,文章来源:凤凰网,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凤凰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