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为什么AI视频工具长得越来越像?

kiki 2025/05/08 08:30
kiki 2025/05/08 08:30

邦小白快读

全文速览
EN

AI视频工具竞争焦点转向一致性、可用性与可玩性

1. 一致性提升:通过首尾帧控制、笔刷工具和多图参考增强视频连贯性,如Runway的Act-One功能支持面部表情转移。

2. 可用性优化:动态编辑(Pika的Pikawaps)、镜头运动控制和端到端能力(即梦的故事分镜批量生成)完善创作流程。

3. 可玩性引流:创意特效成差异化竞争点,如Pika的毒液特效、Vidu的吉卜力风格引发流量热潮。

成本与商业化矛盾显现

1. 制作成本高企:可灵2.0生成5秒视频需10元,复杂场景单镜头成本可达400元,与降本需求矛盾。

2. 报价走低:客户预算压缩导致创作者焦虑,3分钟AI短片成本仍达数万元。

3. 价格战未至:头部厂商定价坚挺(Runway Gen4约8.6元/5秒),B端API国内厂商价格优势显著。

AI视频工具功能趋同背后的品牌机会

1. 用户行为洞察:创作者需求向动态编辑、镜头语言专业化迁移,特效模版成引流关键(如Pika的毒液风)。

2. 消费趋势变化:写实与二次元风格分化,可灵、Vidu稳定输出现实风格,海螺、Luma强于动漫效果。

3. 合作模式创新:

- 平台派(Runway、可灵)构建生产-消费生态

- 特效派(Pika)通过爆款功能建立品牌认知

4. 技术背书价值:头部玩家基模迭代加速(可灵半年升级2.0),闭源模型仍占性能优势。

AI视频商业化困境与突围路径

1. 风险提示:

- 抽卡不稳定导致制作成本不可控

- 同质化竞争压缩利润空间(80%产品支持主体参考/音效生成)

2. 机会识别:

- B端API价格优势明显(国内厂商vs Runway)

- 影视级降本空间存在(短剧成本较真人制作低50%+)

3. 合作方向:

- 接入平台派生态获取流量(可灵、Runway)

- 组合使用多工具(Runway+海螺+Luma)实现最优效果

4. 政策应对:关注开源模型进展(阿里通义万相2.1),警惕技术路径收敛风险。

AI视频驱动的生产变革

1. 生产流程再造:

- 多模态编辑工具支持元素实时替换(可灵2.0)

- 分镜批量生成缩短前期制作周期(即梦故事模式)

2. 技术路径选择:

- 闭源模型仍主导高性能场景(影视级需求)

- 开源模型适用长尾市场(阿里万相构建生态)

3. 数字化启示:

- 动态笔刷控制实现精细化生产(运动方向自定义)

- 多图参考技术提升素材复用率

4. 成本控制挑战:生成次数与电力消耗正相关,需优化抽卡策略。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1. 客户核心诉求:

- 动态编辑能力(Pikawaps局部重绘)

- 镜头运动控制(Runway Gen4大幅运镜)

- 端到端工作流整合(音效+剪辑+分发)

2. 技术突破方向:

- 多模态输入融合(视频+图片混合生成)

- 一致性算法优化(角色-场景交互逻辑)

3. 服务创新点:

- API接口差异化定价(错峰模式降低使用门槛)

- 特效模版快速移植(Pika→PixVerse技术借鉴)

4. 行业趋势预判:2025年竞争聚焦AGI底层能力与平台生态建设。

平台运营策略与风向

1. 功能集成重点:

- 音画同步生成(即梦标配音效)

- 多账户协作管理(Runway企业版)

2. 招商方向:

- 吸引特效创作者构建内容生态(Vidu吉卜力风格创作者)

- 发展B端API合作伙伴(价格仅为海外1/3)

3. 风险管理:

- 技术路径未收敛导致功能重复建设

- 创作者多平台跳转降低粘性

4. 运营创新:

- 阶梯订阅制(可灵黄金会员58元/660灵感值)

- 错峰定价策略(Vidu借鉴DeepSeek模式)

5. 生态分化:模型+产品派(可灵)vs 垂直产品派(OpusClip)。

产业深层矛盾与启示

1. 技术演进悖论:

- 基模迭代加速(头部玩家半年更新)但开源闭源差距缩小

- 功能趋同化与AGI长远目标的冲突

2. 商业模式分化:

- AGI派(DeepMind Veo)强化底层能力

- 平台派(Runway)构建生产消费闭环

3. 政策建议方向:

- 推动训练数据标准化解决一致性难题

- 建立抽卡次数与成本的行业定价基准

4. 学术价值案例:

- 可灵2.0在影视级应用验证降本有效性

- Pika特效模版的网络传播学价值

5. 产业关键问题:如何跨越AI视频生产-消费鸿沟,实现工具价值闭环。

返回默认

声明:快读内容全程由AI生成,请注意甄别信息。如您发现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run@ebrun.com 。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距离OpenAI发布Sora过去一年多,AI视频赛道上演了一出「王座交替」的爽文故事。

在Sora发布后,AI视频赛道玩家以对标它为目标,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张梗图是这样描绘的:坐在王座上的Sora看着眼前膜拜者——Runway、Pika、PixVerse等十余个竞对。

但现在随着可灵、即梦等中国玩家成为牌桌上的新玩家,总被吐槽「期货」的Sora光芒逐渐变得黯淡,一位AI视频从业者告诉「硅基研究室」,对标Sora早已不是他们的目标,现在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加快缩短AI视频生产和消费间的GAP。

在不少AI论坛的现场,AI视频玩家们谈Sora的少了,谈DeepSeek的多了,这背后是对AI视频加速商业化和普及的一种期待。

似乎也是某种默契,进入2025年,不到半年时间里,AI视频玩家纷纷发布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和产品更新,AI视频的战火也越烧越旺。

从着力解决视频生成的一致性和可控性再到降低产品门槛,增强可编辑能力,融入工作流,让产品更好用,行业玩家也以一个月,甚至是半月一迭代加速AI视频落地,但新的问题也逐渐摆在台前。

有多位中腰部AIGC创业者向「硅基研究室」表达了自己的焦虑,从商用角度看,当前AI视频落地还存在诸多困难,商单报价在走低,抽卡不稳定下,制作成本还是偏贵。

除此以外,就现有产品功能看,「硅基研究室」梳理发现,多数AI视频产品功能正趋于同质化——除了创意特效外,大多数AI视频产品都支持主体参考、音效生成、多模态编辑等,随着功能的丰富、选择的增多,也将赛道玩家间视频生成的质量、成本和交互形式等能力的竞争摆在了眼前。

这也意味着,即便不提Sora,国产AI视频玩家的压力也并没有减轻。

不提Sora的AI视频玩家,在卷什么?

比起此前对生成时长、模型参数的强调,大半年来,不提Sora的AI视频玩家将这场「军备竞赛」的重点放在了三个维度上——卷一致性、卷可用性、卷可玩性。

所谓的「一致性」指的是视频生成过程中帧与帧之间的过渡性、动作的连续性和场景的真实性等。

由于视频画面往往包含了人物角色、道具、环境等不同元素,如何在生成过程中实现这些元素的交互,在连贯视频内保持一致性,这也是AI视频玩家长期一直在解决的问题。

而在卷「一致性」上,AI视频玩家的动作也整齐划一。

一方面是提升图生视频能力,比如增加首尾帧、笔刷工具和多图参考等,让用户自定义视频的开头和结尾的同时,笔刷支持运动方向控制,模型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参考图像提取人物、场景或风格特征,从而保证生成内容中的一致性。

在输入端加强控制力,不止是卷首帧。包括Runway在内的AI视频玩家还在输入端就打出多模态融合,比如视频转视频、多图混合生成等。

去年10月,Runway就推出了Act-One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录制一段视频,将素材中对象的面部表情直接转移到AI生成的角色上。

「一致性」本质上是为了视频生成的质量,这又与底层模型性能和训练数据的质量相关,目前走在前列的AI视频玩家虽并未高调大打「基模牌」,但强大底座模型的稳定迭代是头部玩家的标配。

快手自去年6月推出可灵大模型后,目前可灵大模型已迭代至2.0版本,字节低调上线Seaweed和PixelDance,Runway在今年4月推出Gen-4,同月生数科技也发布Vidu的Q1模型,头部AI视频玩家至少保持半年一次基座模型更新的节奏。

而所谓的卷「可用性」则是完善创作者工作流相关配套工具。

AIGC从业者可可告诉「硅基研究室」,据她观察,在「可用性」上,创作者主要关注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动态编辑能力,可以围绕视频一次性生成的结果进行再调整;

二是镜头运动能力,包括大幅度运动、特色运动视角等等,这体现画面表现力;

三是端到端能力,包括从分镜、视频生成、音效、剪辑到分发的一站式能力。

针对动态编辑,目前可灵等玩家支持多模态编辑,给视频替换、添加或删减元素,比如Pika推出的Pikawaps;而在端到端能力上,标配的「音效生成」,即梦的「故事创作」模式可批量生成分镜,Runway也上线了视频编辑器。

除了一致性、可用性外,通过创意特效和模版卷「可玩性」则是不少玩家引流的关键手段。

吃到这波红利的典型代表也有不少,比如靠着Pikaffects、Pikadditions走红互联网的Pika,靠着毒液效果走红的PixVerse,还有承接GPT-4o吉卜力风流量外溢的Vidu......

「硅基研究室」梳理发现,多数AI视频产品功能正趋于同质化,所谓的「特色功能」会很快被相互借鉴。

除了创意特效外,大多数AI视频产品都支持主体参考、音效生成、多模态编辑等,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正常现象。“现在AI视频的交互形式和产品形态各家都还在探索,互相抄作业和‘致敬’很正常。”

AI视频难打价格牌

更多的工具、更丰富的功能,厂商打着「人人都是导演时代」的口号,但有AI视频创作者却觉得越来越焦虑了。

2024年抱着对AI视频的好奇,可可开始尝试AI视频创作,就是「焦虑大军」中的一员,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她明显感觉到AI视频玩家加速迭代模型和产品,甚至是以周为单位。

但快速迭代下,像可可这样的腰部创作者正在经历阵痛——降不下去的制作成本,被逐渐压低的报价。

「硅基研究室」了解到,AI视频多为定制化项目,一般按照视频时长(每秒)或镜头数报价,一般三分多钟的AI短片制作周期在1-2周,但可可提到,随着客户对AI视频降本需求的增加,预算也在降低。

与之对应的则是AI视频工具坚挺的价格。以可灵2.0为例,目前2.0生成一条5秒钟的视频需要100灵感值,黄金会员月费58元可获得660灵感值,能抽卡6次,一次生成约为10元。

可可提到,如果对画质要求低,单个镜头(一般1-5s)需要抽卡5次左右,这意味生成一个镜头就需要50元,如果涉及更复杂的场景和效果抽卡次数可能高达数十次,她曾经单个镜头抽卡次数达40次,以此计算,单个镜头就需要400元,一个三分钟的AI短片在不算人力成本下保守估计就要数万元,和她此前的制作成本相比,是不划算的。

较高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批AIGC创作者并未使用新版本,而是继续使用可灵1.6的原因所在。

有业内人士也提到,此次可灵2.0主要针对是影视商用领域,并非是如可可此类的小B用户。

据可灵此前发布的《AI影像创作者手册》,中信证券测算其单部短剧(3.5分钟)成本测算约为8100元,即便可灵2.0很贵,但与真人短剧制作成本相比,依旧能看得见降本的空间,但降本幅度在缩减。

梳理主要AI视频玩家的商业化方案,「硅基研究室」认为,比起此前各大主流模型厂商掀起的「价格战」,推动行业迈入「按厘计价」时代,视频大模型的价格下降趋势并不明显。

C端目前采取的阶梯付费订阅模式,国内对比国外玩家价格优势明显,比如大打价格优势的Vidu甚至效仿DeepSeek上线了「错峰模式」。但在最先进模型上,头部厂商的定价并未松动,譬如可灵2.0生成一个5s视频约为10元,而Runway Gen4则为8.6元。

反倒是在B端API上,国内厂商的价格优势明显高于国外厂商。

一位行业人士预测,短期内视频大模型的定价不会出现激烈的变化。

一方面,从现有产品层看,尽管目前开源视频生成模型中也不乏如阿里通义万相Wan2.1等玩家,但取得身位领先的依旧是闭源大模型。阿里万相团队在技术报告中也提到,目前视频生成赛道,尽管开源模型与闭源商业模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目前还存在性能不佳、能力有限、效率不足等问题,Sand.ai创始人曹越也提到,在视频生成领域,技术路径还尚未收敛。

另一方面,降价本质上也是一种定价营销策略,目的也是让更多人将AI视频用起来,但前提是产品形态和交互已经ready,但现阶段各大厂商还在探索产品形态,不断完善AI视频生产环节,如前文所说,去跨越生产和消费那道鸿沟。

保证自己在牌桌上

和那些热门的垂直领域一样,AI视频早已成为巨头和创业公司下一个押注的沃土,挤满了跃跃欲试的玩家。

据「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统计,2025年开年,就有十余家AI视频领域初创企业斩获融资,既包括了像Runway这样的明星独角兽,也不乏Sand.ai等新玩家。

从所属领域来看,既有「模型+产品」两步走的通用型选手,也有聚焦在企业级市场、视频编辑领域的垂直型选手。

和曾经热闹的「百模大战」类似,AI视频领域当前呈现出巨头和初创公司共同竞逐的局面,但也有初创企业提前给出预判,比如Runway CEO就曾预言:「我认为AI公司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从现实来看,AI视频的竞逐还远未到终局,初创公司需要做的是「保证自己在牌桌上」。

牌桌上的分化也已经开始显现。

一类大厂和初创企业选择的是「模型+产品」两步走,这之中又可以分为两条路线——「AGI派」和「平台派」。

海外如谷歌DeepMind和OpenAI是典型的前者。可可提到,在视频生成模型上,DeepMind的Veo系列强于可控性,视频生成质量也更高,他们的方向更偏向于构建通往AGI的世界模型,阿里通义则以开源加速构建视频模型的新生态。

而所谓的「平台派」则是从一家AI视频企业转型为集合内容和生产消费为一体的平台型公司,比如Runway、可灵、即梦和海螺等。

另一类则偏向于产品驱动,快速迭代,比如聚焦在AI特效爆款迭代的Pika,以视频编辑生产力出圈的OpusClip和Capsule等。AIGC艺术家海辛在播客「十字路口」也提到,现阶段没有一家能攻克AI视频所有的方向,视频的玩法太多了,这也给创业公司入局带来了机会。

而从不少创作者的AI视频实际体感来看,视频创作的需求是复杂的,因此多平台多产品的组合使用也是常态,现阶段没有一家能大包大揽。

比如在可控性上,可可提到Runway、可灵、PixVerse和Luma的表现都不错,能实现较为精细化的运镜控制;从画面表现力和视频风格来看,海螺、Pika、Luma强于二次元、动漫效果,Vidu、可灵在写实风格上输出比较稳定。

「我感觉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Luma AI产品经理Barkley曾在播客「十字路口」里这样形容。多模态是上限很高,它的星辰大海也绝不止是视频生成。从这一点来说,互相摸着过河的AI视频玩家来说,2025年,依旧是继续卷的一年。

注:文/kiki,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硅基研究室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