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还不到一月,便通过加征关税、改名“墨西哥湾”等举措,对邻国接连发起攻势。
2月1日,特朗普签署总统令,决定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25%的关税。原定生效时间为美东时间2月4日,但经磋商后,美国决定将对墨、加两国的进口关税推迟至3月4日执行。
特郎普一系列的行动都在表明《美墨加协定》(USMCA)的旧秩序或将被打破。而从中美贸易战初期涌入墨西哥的海量中企,也无法躲避这场风暴的席卷。
墨西哥仍在努力寻找解决方式,同时竭尽全力在中美之间斡旋。
现在,距离关税执行日还有13天。
墨西哥:扮演受害者,还是抓住机遇?
当关税政策不再是竞选演讲中的口头表态,而是呈现在白纸黑字的行政令上时,墨西哥内部的氛围显然更为紧张。
关税风波发生后,墨西哥主流媒体Expansion Politica、El Universal陆续发布文章,批评当地舆论界噪声过多,认为“严肃的分析越来越缺乏。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赢得麦克风而展开的简单、本能和激进观点之战”(Expansion Politica),而这些“舆论贩子”会让公众低估关税事件的严重性。
美国一直是墨西哥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占据了墨西哥80%的贸易量。牛津经济研究院测算,关税实施后,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将下降约50%,墨西哥当地厂商生产成本将被推高,货币贬值、失业率升高等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由于2024年选举年期间支出增加,“公共部门赤字升至GDP的5.7%”,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惠誉国际认为,墨西哥在2025年的财政基础比此前脆弱,关税可能会让墨西哥陷入衰退,且在2026年出现更为严重的GDP下滑。
为了应对危机,墨西哥总统辛鲍姆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行动。
在特朗普重点强调的非法移民及毒品问题上,辛鲍姆表示“墨西哥方面保证移民大篷车将不会到达美国墨西哥边境地区”,并将在治理芬太尼的同时,着手治理墨西哥境内泛滥的冰毒危机。
而针对新增关税问题,辛鲍姆也宣布将致信特朗普,说明在钢铁、铝品类上,墨西哥对美国的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征收关税与美国的利益不符。
不过,墨西哥并未被动臣服于美国的关税大棒下。辛鲍姆在积极斡旋的同时,始终强调特朗普应当尊重墨西哥的国家主权,展现出了危急时刻依然坚定的态度。
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兰迪墨西哥办公室常驻团队负责人林耀昌告诉霞光社,辛鲍姆对外表现的态度并非一味配合、迎合美国,而是坚持宣称“墨西哥是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即便美国落实关税政策,墨西哥也会对此进行反制。
“事实上,这几年外资进入墨西哥的比例已经在提升,墨西哥经济不再需要完全依赖美国,墨西哥有更多跟美国沟通和斡旋的筹码,所以当前墨西哥政党的态度相较以往会更加强硬,双方还将持续磋商和博弈,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看墨西哥能否顶住压力。”林耀昌向霞光社分析道。
墨西哥内部也出现了更为积极的声音。Expansion Politica发文分析,尽管关税政策对墨西哥的影响不可否认,但当下或许正是墨西哥摆脱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实现市场多元化、并加强国内产业的时刻。比如,在拉美、亚洲、欧洲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墨西哥有两个选择: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或者将这一挑战转化为巩固其新兴经济强国地位所需的跳板。”
裁员7%,墨西哥工厂高管“故作镇定”
回想2024年年初纷至沓来的业务,常驻墨西哥的林耀昌坦言道,墨西哥大选及美国大选期间,尤其特朗普二次当选后,“出海中企的咨询量的确少了很多。”
此前,因特朗普第一任期掀起的中美贸易战及关税上涨缘故,出海中企将拥有免税红利的墨西哥作为进入北美市场的跳板,中国对墨西哥直接投资规模则从2011年的3800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3.86亿美元,增长了十倍。
“2023年底及2024年初,墨西哥的业务量都在翻倍。”一位出海服务业人士告诉霞光社。但自特朗普在竞选时放出关税加征消息起,一直到特朗普当选、上任至今,出海墨西哥的浪潮平息不少。
本次关税风暴会影响到两类中企。第一类企业还未落地墨西哥,但已经在做调研、交流等前期工作,处于“积极观望”状态,期望等到政策确定后再做出决定。林耀昌认为,特朗普当选一事及关税政策显然让这类企业更为犹豫,其投资节奏明显放缓,并呈现了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是设立海外投资架构,去掉中资背景,通过海外实体投资墨西哥;第二是经过综合考虑后,决定投资泰国或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或者也同时在墨西哥投资,以分散风险;第三则是去美国直接投资。”林耀昌总结道。
第二类企业则已经落地墨西哥,通过贸易或自生产方式运行。
对于已有工厂的企业,一位就职于制造业中企墨西哥工厂的员工透露,“公司有两个反应,第一,限定8个月内在墨西哥工厂裁员7%,第二,董事长等一众人来厂视察。”很明显,关税政策已经让这类企业忧心成本问题。他还描述道,董事长视察时,似乎只是“故作镇定”。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面对”,林耀昌形容。比如,通过测算确定关税增加后工厂是否还能正常经营、如在多地有产能,尽量在内部调整并平衡成本。但如果是“带着订单”的企业(特指已经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如特斯拉供应链企业),特斯拉等买方企业也会尽量保证下游企业的利润,“甚至有可能给供应商涨价,为的是保持供应链完整。”
即便关税政策并未落地,许多企业也已经逐渐发现落地墨西哥的成本并非想象中低。从人力成本看,墨西哥南部每月最低工资标准约为3000元人民币,北部自贸区则约为4500元人民币,加之社保、福利津贴、班车等开销,“还要考虑到墨西哥人的效率和能力问题,比如产品质量不一定达标等等”,综合考量,墨西哥的雇佣成本比起国内并无优势。
面对降温的墨西哥出海潮,林耀昌认为,这并非坏事。“投资墨西哥已经度过了盲目跟风的第一阶段,部分经营不佳的企业已经退出,还没进入的企业在保持观望,而能经营下去的企业开始考虑合规地发展了。在第二阶段,中企对法律的需求及业务合规的要求会更高,不再局限于公司注册、签证办理等基础业务,也会转向供应链合规等方面。”
而在市场的洗牌之下,还能凭借实力“留在牌桌上”的企业,才有可能在出海墨西哥大势下持续参与竞争。
以墨西哥为跳板,终点不止是北美
特朗普惯于朝令夕改,目前尚难预测关税政策是否会落地。但即便落地,也有被特朗普再次叫停的可能。究其根本,关税不过是特朗普手中的谈判工具,而非不可更改的命令。更有分析师指出,特朗普的反复多变使得全球市场陷入了“关税疲劳”。
不过,既然是谈判,就必须依赖于对手的行动。如若墨西哥有充足能力反制美国,且借此机会拓展多边贸易,关税政策或将为墨西哥带来阵痛,但长期来看,对其应对未来风险、加强自身工业皆有好处。
Expansion Politica认为,“寻找新的市场利基和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多样化,可以带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机会,进而巩固更具活力、不易受到外部政策变化影响的经济……(关税)这一看似政变的事件可能成为墨西哥实现更加持久和自给自足发展所需的催化剂。除了外部压力之外,墨西哥还必须利用这一形势重塑自我,摆脱依赖,寻求与世界更加平衡的融合。”
关税风暴下,中企需要积极拓展墨西哥本地业务以及转口贸易。
墨西哥本地汽车市场规模正在迅速增长。2024年,墨西哥汽车市场总销量达149.69万,是七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日产、雪佛兰、大众仍为墨西哥车市销量标杆,但比亚迪、长城、江淮等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在直接参与市场竞争,预计未来其市场份额还会继续增长。
此外,墨西哥与智利、秘鲁、洪都拉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国签署过贸易协定,以墨西哥为跳板的终点可以不只是北美。
找准本地市场需求缺口同样重要。以两轮电动车为例,“墨西哥城特别堵,有时几公里就要堵一小时,所以很多人会选择摩托或电动车,以及街头的电动滑板车。不过摩托车市场已经较为饱和了,两轮电动车还有缺口。”林耀昌描述。
据报道,雅迪早前就看到了墨西哥的潜力,并已经计划在墨西哥建立组装厂,还设下了第一年销售10000辆的目标(包括内燃和电动车以及踏板车)。
除了非法移民与毒品问题外,中墨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也是特郎普再掀关税战的原因。所以,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中企需要对美墨达成一致、遏制中国贸易的可能性保持警惕。尽管这绝非辛鲍姆政府的最优方案。
历经墨西哥风雨飘摇的一年,大部分企业或已了解到,对出海而言,并没有绝对的蓝海,或是风水宝地。即便有一至两年的高速增长期,但出海目的地仍可能以借风使船为由遏制外资的贸易发展。
正如产业研究学者林雪萍所说,中国制造的关注点,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具有全球快速复制和移动工厂的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由于每个地点都会出现关税的扰动,类似“流浪工厂”的形态也会出现。中国工厂将在漂移的状态中,建立自己的优势。
逆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唯有积极拥抱变化,才是变幻莫测的全球经贸格局下唯一的应对之道。
注:文/冯叶,文章来源:霞光社(公众号ID:Globalinsights),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霞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