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AI作为工具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也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作为商业化落地,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获悉,7月27日,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在“大爱无疆·模塑未来”WAIC 2025大模型论坛上,针对AI商业化背后的核心逻辑,从新的维度做出诠释。
让AI成为生产力本身
1950年,最早的人工智能图灵对人工智能的判别式定义是,“如果我不能区分对面的是人还是机器,那它就是有智能的”。彼时,人工智能的本质定义的是人的能力。而当大部分的任务都不能区分是人还是机器时,人工智能就变成了通用人工智能。
“最初,大家觉得10年内便能解决模仿人的智能问题。但实际上, 真正在做的都是工具。于是预期被渐渐降到谷底。今天,当大家觉得不管是代码编程还自然语言处理和文稿生成方面,已经渐渐可以触达AGI时,新的高期待又产生了。”徐立介绍道。
这种期待又带来一个问题,目前的人工智能工具是否已经足够好用,或者足够触达普遍定义的“人”的标准?AI发展一定带来工具的演进,但工具的演进是否必然能带来效用的增加?
“我们在说商业化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工具的陷阱’。很多时候,生产力工具能够带来结果变好,但也有可能会带来工作量变大”。
徐立坦言,比如,如果过往没有那么好的数据、编辑工具、图片编辑工具,大家可能工作也不用那么辛苦;如果如果没有电,可能也不用加班。“我们团队经常说,如果没有Word和Excel,原来的一些表格、处理文件可能只要几页就能完成,“但是现在就非常卷,比如招股书必须完成300页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报告”。
原因在于,生产力工具推动的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发展,这使得行业对于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参与者掉进工具陷阱,工作量逐渐变大。
“所以,很多商业化场景中,如果以工具来做付费诉求,其实会面临挑战,因为很多人不会为过程买单。这导致行业的共识正在逐渐从过程、成本导向,向效用导向转化。”
徐立在分享其思考时表示,人工智能带来的究竟是生产力工具还是生产力,是当下的一个新命题。“如果是生产力工具,现在很多To B的商业模式将会继续面临进程缓慢的问题,如同此前的SaaS一样”。
“但是我们仍旧能看到,在一些垂直领域上,特别如今被熟知的WebCoding、数据分析等层面,生产力工具已经在向软性的生产力,甚至是数字生产力转化,形成端到端结果的呈现”。
注:文/财经涂鸦,文章来源:财经涂鸦(公众号ID:caijingtuya),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财经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