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快,是给世界的答案;慢,是给自己的问题

邢大鹏 2025/02/19 15:14

2025新年伊始,来自马蹄社的十余位先锋企业家一起游学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和拉斯维加斯,从谷歌总部闪着代码流光的未来实验室,到斯坦福教堂穹顶下炸裂的脑暴现场,再到CES展区被会跳舞的机器人军团"包围"……横跨科技宇宙的奇幻漂流,我们不是见证者,而是亲手拆开了通往2035的时空胶囊。

在谷歌实验室,算法以纳秒级进化;穿过斯坦福拱廊时,藤蔓正以毫米级攀爬。CES展馆里沸腾着每分钟诞生的黑科技,伯克利教授的咖啡杯却凝着二十年未变的思考痕迹——这趟穿越未来浓度的旅程,让我们在科技狂飙的“快”与人文沉淀的“慢”之间,触摸到了商业最性感的悖论:原来颠覆行业的核爆点,往往诞生于“用慢功夫熬制快变量”的微妙平衡。当中国企业家带着东方智慧闯入这场时空折叠实验,他们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以下内容分享自本次研学同学邢大鹏

邢大鹏极睿科技合伙人、毕博方略董事、马蹄社杭州分社秘书长

《2025美国参访游学感悟——“快”与“慢”》

今天是大年初一,作为2025农历新年的开端,不禁想起一个月前在美国度过的元旦。时空交叠间,两个"新年第一天"如同镜像——在美国迎接了2025,又在中国的鞭炮声里开启新春。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月后的今天落笔写下这篇美国本土商业研学的感悟,感觉又有点“慢”,我决定用这种快与慢的时空折叠来纪念2024、开启2025。

TikTok洛杉矶总部的文化墙

01

出海“要快”,入海“要慢”

2024年中国出口规模突破25万亿,贸易顺差达7.1万亿峰值,2024年12月当月贸易顺差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出海”是2024年大家提及率最高的词之一,而这些数字也印证着出海已成必然选择。

如今的2025年与1985年的日本颇有相似之处——四十年对日本本土是“失去的时代”,对海外拓展却是“再造的传奇”。历史和当下都在面前,所以未来不是“要不要出海”而是“如何出海”,且要快速出海、肉身出海,这对企业来说不仅是战略选择,更是认知突围:决策要快,但认知沉淀需慢。

出海,不止是老板一个人出海,更要带领核心团队一起出海。在我看来,企业现在最大的成本不是人员和研发等成本,而是老板与核心团队的认知共识。如果老板认为找一个海外负责人就是做出海业务的发展,这种风险还是挺大的。且不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就算找到了,能“管”的好,也能“放”的也好,这是一门学问。

在拉斯维加斯CES展遇见智能锁创业者阿彬,他用两年时间打磨适配美式门框的产品,印证了我们的“出海公式”:共识决心×长期定力×时间投入×躬身入局。这提醒我们:出海不是派个海外负责人就能成功,唯有创始人带着核心团队亲历市场,才能跨越“认知共识”这个最大的成本。

2025拉斯维加斯的CES展

再聊聊入海。

从东海岸的纽约、新泽西到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从内华达沙漠里的拉斯维加斯再到太平洋沿海边的西雅图……参加了CES展,也参观了很多的公司、大学,还逛了很多卖场和商场,见了很多朋友与合作伙伴,听了超多的课程和分享——“入海要慢”的感悟,来自美国生活的细节。

酒店办理的check in到当地工作的时间节奏,让我不由的感慨:美国人对航天、AI、高科技追逐的是“快”,但对家居、生活追求反而没那么快,他们享受DIY,享受过程和节奏,享受这样的一种“慢”的生活方式与态度,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本地话”产品+“本地化”团队,是衡量入海深度的一把尺。

直接把中国产品复制到美国,这只能是探探路,最终要做出品牌的话,就一定要有“本地话”的产品。为什么要用这个“话”?是因为我们出海的产品不仅要能入乡随俗,有“价值乡气”和“功能地气”,更要自己“会说话”。

在Home Depot或Costco这种连锁商场,产品的展示和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出海的产品一定要重视在这方面的设计和内容表达。正如在CES展看到的那把智能锁,两年沉淀终将换来市场回响。

入海,要了解水温、水位、水里的动植物、水域周边的环境等等。有时快就是慢,慢也是快,我们要尊重时间,尊重规律。

Home Depot里的产品介绍物料

02

拥抱AI要快,+AI要慢

2024年,除了出海,讨论最多的一定是AI。

这个春节,DeepSeek给外国友人端上了一盘好吃不贵的“中国式饺子”,惊艳世界。而我在硅谷参观了Google和Microsoft,听闻了他们和OpenAI之间爱恨情仇般的战略抉择与“创新者窘境”的故事;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中心李飞飞实验室,听博士后研究员分享了World Labs通过构建大世界模型推动AI在3D领域的空间智能;在洛杉矶亲自体验了Cybertruck基于AI模型数据达到了L3水平的自动驾驶;在CES展上看到了诸多包含AI创新的软硬件产品...这些都昭示着AI将如互联网般重塑我们的生活

CES展上三星AI for All展示墙

未来,AI会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场景,所以拥抱AI要快,快在认知与行动。但拥抱AI不代表自己要干AI,相比“AI+”,我更倾向于“+AI”,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AI需要数据、算法、算力的三重奏,但多数企业尚未完成数字化筑基。所以企业+AI,我建议一定要先做好数字化和数智化(这里不单是数据,也包括广义的企业生产资料),先修炼"数据肌肉记忆"——将数据思维渗透到经营场景,补上过去不重视数据、不积累数据、不会用数据、“拍脑门决策”欠下的课。

这件事情快不来,要慢慢积累。就如同农耕:翻土可快,插秧须慢,急功近利只会揠苗助长。

03

看和思要快,向外学要快,学术要快;

问和习要慢,向内求要慢,求道要慢。

看和思要快,这个“看”不止是看企业出海的未来发展,也要看自身和下一代的未来发展。

在伯克利大学,Zafar教授在白板写下优秀创业者所具备三大特质:

第一个是好奇心和洞察力;

第二个是交际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个是韧性与念力。

这也对应着企业进化的三重修炼:向外看要快——保持技术雷达灵敏度;向内求要慢——培育组织认知体系;向上长要韧——构建知识复利系统。

当时我就在思考,自身如何修炼这三个特质,以及该如何培养下一代子女也具备这三个特质。

之前有人采访DeepSeeK的梁文峰,他说:“从长远看,经验没那么重要,好奇心、创造力和热爱更重要。”从一个家庭到一个企业甚至到一个国家,如何培养这些能力,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这次在美国让我最感动的是碰到了李泽湘教授,听他分享他的3126实验室、共享工厂,字字珠玑,他在用心培育更多优秀的中国智能科技企业,打造中国版的“欧林书院”,这是在布道。

被李教授感染,我的心中也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日后能发芽成长。

伯克利商学院Zafar教授课上手写的答案

这次美国研学,最触动我的是"Good Question文化":在斯坦福课堂、创投路演甚至企业会议中,都在鼓励大家提好问题,同时也都会给好问题点赞,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鼓励创新思考的文化。

在AI时代,提出真问题的能力比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因为有了更好的问题才会有更好的答案,问题代表着思考,代表着深浅度,代表着已知和未知,代表着好奇与探索,代表着求同和不同,代表着迭代和创新,代表着内求和外求。正如梁文峰所说:"未来属于保持童真的追问者。"

结语

“学”后一定要“习”,这些文字也是我给自己的“习”。“习”的慢不在于速度,它更是一种迭代,不是一次就结束,而是不断用“习”去思考“学”,去迭代“学”。

就好像读书,你的下一本书可能是从当下这本书中找到的。

“习”会让“学”有了转化和验证,更是自我内化变成认知的一个沉淀过程。

向内求要慢、求道要慢,组织能力是慢工出细活的。很多企业在年底都会做第二年的业务增长规划,我认为企业在做业务增长规划的同时,更需要老板和团队一起做第二年的组织学习规划,两者要相辅,因果方相成。

这次美国研学走访了很多大企业,比如谷歌、微软、亚马逊、波音等等,为什么它们能够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向内求——当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时,自己能不能向内求以及是否了解应当如何向内求,就成为了很重要的因素。企业要具备全方位把内求合道与外求时俱的双齿轮咬合的能力。

西雅图的亚马逊标志建筑The Domes

临别西雅图时,亚马逊墙上的箴言仍在回响:"Success doesn‘t lead to feeling good,Feeling good leads to success(成功不会带来快乐,但快乐会导向成功)。"这恰是快慢哲学的终极注脚——当我们穿越CES的科技迷雾,走过伯克利的梧桐大道,终将明白:商业文明的精髓,不在追逐速度,而在把握节奏。

正如中国水墨的留白智慧,在动静相宜间,自有时光沉淀的力量。

在快与慢中修炼,在允执厥中成长!

邢大鹏

2025年1月29日大年初一夜

这场美国研学早已超越"参观学习",而是用科技望远镜对准了人类文明的下一站!

马蹄社美国本土商业研学总裁班二期正在筹备中,有兴趣一起同行的朋友们可以提前预约席位啦~

注:文/邢大鹏,文章来源:Laborer,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Laborer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