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镤心
【亿邦原创】“不烧钱”成了朱啸虎的口头禅,也成了他对创业者讲得最多的话。
对于那些仍在烧钱、成本高企、砍成本困难的公司,他会开董事会反复提,“实在看不下去”。
在中国企服的寒冬里,朱啸虎还是坚定看好企服赛道,因为中国企业数字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他也提醒,这个冬天会很漫长,还需要三到五年,如果企业能活到那个时候,市场都是你的。
活下去的方法就是不烧钱,还能保持正向现金流。如果能不烧钱,仅靠订阅收入,实现100%增长,那就会成为投资人的最爱。
不烧钱的方法是AI化,通过AI应用,给客户降低一个数量级的成本,实现见面签单,这是中国企服的唯一希望。
不久前,盛景嘉成和金沙江创投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企服公司,如何借助AIGC实现不烧钱的爆发性增长”的闭门研讨会,作为重点投后活动,帮助被投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会上,盛景嘉成创始合伙人彭志强、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做了深入分享。他们共同提到企业要回归商业本质,要有自我造血能力,要不遗余力地打造10倍好产品,为客户新创造10倍价值或降低90%的成本。AI是中国企服“改命”的关键因素,没有AIGC赋能的企服企业,已经没有投资人感兴趣了!其中“AI”一词被提及75次,“增长”一词被提及39次。
此外,朱啸虎分享了他对中国企服行业的观察、对中美企服发展迥异的分析,以及他对中国企服出路的思考。会后,他也和亿邦动力交流了对当下大模型价格战、AI应用发展现状以及竞争壁垒的看法。本文第一部分为亿邦动力对朱啸虎的采访,第二三部分为朱啸虎演讲内容。
朱啸虎的主要观点包括:
· 今年将是AIGC创业回归商业本质的开始。
· 没有良性商业模式的持续输血,单独的大模型公司很难走远。
· 没有专有数据、专有用户场景来形成数据闭环并持续优化的大模型公司,很难保持持久的防御壁垒。
· 产品标准化收敛是收入长期上规模的唯一可行路径。刚创业的时候靠项目打磨产品,但只有迅速产品化,降低项目收入比例,才能上规模。
· B端大规模企业应用PMF初现:销售营销、客户运营、产品研发、软件工程。这四部分占据生成式AI总价值的75%。
01
“GPT-5有没有不是很重要,GPT-4够用了”
亿邦动力: 最近国内大模型在打价格战,您怎么看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朱啸虎: 大模型公司已经进入淘汰赛。为什么打价格战,因为本质上大模型之间没什么差别,性能上没什么差别,所以开始打价格战。
我昨天和两个大厂的高级副总裁聊天,大家普遍感觉生成式AI虽然机会很多,但是陷阱也很多。
我觉得这对创业公司很严峻,大厂打价格战,你看创业企业几乎都不敢跟进,因为没钱。通义千问1块钱能买到150万到200万汉字,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用不掉,相当于免费。几乎所有大模型免费,创业公司怎么跟进?
另外,我们感觉GPT-5还是会有些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出来。Sam Altaman的风格是没有ready的时候就能抢先发布Sora,GPT-5如果能够发,肯定早就发布。到今天发布不了,我们感觉GPT-5可能没有比GPT-4好很多。
而且我觉得GPT-4对绝大部分用户场景来说,已经足够了。GPT-4已经满足绝大部分商业场景,GPT-5有没有也不重要。
亿邦动力:在AI应用方面,您认为哪些细分赛道会最先爆发,对爆发的时间节点有何预判?
朱啸虎: 今年To B有很多细分场景很多机会,但To C还需要等一下。
To C我觉得可能要等到明年才会有机会,得等到手机上能够支持小模型,C端才有可能爆发。C端我们做了一些非常小的布局,总体来看,还要再等一下。
To B因为大家都关注不到,相对来说都比较细分。比如AI面试,今年在今年在校招上用得非常广泛。比如视频广告,像Fancy Tech做文生广告视频的,专门生产广告视频的这个场景,也非常好用。在比如电话中心这个场景,AI也能够取代大部分人力。
还有很多细分场景,比如我最近看了一项目,帮电网生成工单。电网工单比较复杂,因为一张工单有几百项任务,他的任务本身还有点危险性。以前人工排比较麻烦,用AI生成会非常迅速,也能降低错误的可能性。所以to B的各种场景有很多。
亿邦动力:做小工单的MES企业有很多,增长都不错,尤其在消费领域。这种做垂直场景AI应用的公司,壁垒大概有多高?
朱啸虎: 小工单对消费行业没有那么痛,你知道吗?消费类工厂的工单都很容易,也不复杂,我们都看过。电网的工单为什么要需要用大模型,因为它很复杂,1个工单有几百项子任务,其中还有危险作业,这种工单里大模型是有价值的,因为痛点很痛。一般的小工单都是很容易高度同质化。
亿邦动力:电网这类场景涉及到服务央国企的问题,跟服务民营企业的逻辑可能又不大一样,这个壁垒高吗?
朱啸虎: 客户关系肯定是壁垒,但是你有了客户关系还是不够,还要有更好的产品。这些ISV服务这些客户很久了,有客户关系,同时也有客户数据,他做这些东西就比较容易。你作为一个新的公司,想进去很难的,不投入一两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亿邦动力:但央国企维护关系的成本高,另外数据属于客户,对提升自己产品效果有限。
朱啸虎: 你现在基本都是可以提升产品的,数据也不需要拿出来,这个数据拿出来也没有意义,这些开发工作任务你拿出有啥意义,但是你在本地的话,你可以提升模型,然后再把这个模型能力再输出。
亿邦动力:服务这种垂直场景,增速可能没那么快,天花板也没那么高。
朱啸虎: 不同行业差别很大,有些行业还是有机会的。
亿邦动力:比如说?
朱啸虎: 比如像大的金融机构,像电网这些行业都还行。
亿邦动力:模型层价格战爆发后,您觉得应用层什么时候爆发,AI应用从爆发到同质化竞争,中间有多久窗口期?
朱啸虎: To B应用很多场景都很细分,不是这个行业的人根本关注不到,比如给电网做工单这个场景,你不是行业内的人,根本看不到,你没有行业数据,根本没法去做垂直性训练。
这里面对创业公司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前提是你一直在这个行业。你要想跨行进去很难的,一没数据,二没客户关系,要从头开始切进去,就没啥意思。
所以我觉得垂直场景上倒不一定会同质化,但底座大模型现在已经高度同质化了。
亿邦动力: AI应用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应该关注的问题有哪些?哪些市场值得优先进入?
朱啸虎:他有没有go to market能力,因为海外的市场go to market不容易的,尤其对中国团队,很多中国团队根本不知道怎么go to market。他怎么去go to market,怎么定义产品,这都很重要。
亿邦动力: 你看到的这些公司,定义产品的能力有跟以前比有什么明显提升吗?
朱啸虎: 还是要看具体,像Fancy Tech,我去年让他们聚焦国内市场,但是一些日韩客户主动找上来,因为他们需要的产品在国外没有。今年他们春节的时候去了美国,因为国内放假,他们主动到美国去开拓客户,一个月签了十个品牌客户。
关键看你能不能帮客户降低一个数量级的成本,我觉得签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像他在国内服务了那些头部品牌客户,在国外也同样认的。你在国内的服务LVMH、服务星巴克、服务NIKE等等,这些都是国际品牌,跟着他们出来,跟着客户出来相对更容易。
亿邦动力: 视频广告这个领域,也需要部分人力外包,你在判断他们用人力还是用技术的时候,有什么判断标准吗?
朱啸虎: 我觉得部分AI、部分人工更适合中国创业者。你全部AI生成的话,说实话你是没有机会的。如果AI能做全部,那Sora肯定可以。但为什么Sora还不行,因为Sora也要部分人工去修改,而美国的人力成本太贵,这在中国反而是有机会的。
你能够靠客户持续迭代自己的模型,人工比例逐步降低,可能去年需要50%的人工,今年需要30%的人工,明年可能需要10%的人工了,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亿邦动力: 您之前提过“中国企服仍然处在云前时代”,未来几年云市场可能会经历哪些变化?
朱啸虎: 云为什么难,我觉得最主要是大型央企还要私有化部署,什么时候大型央企都开始要愿意使用公有云,我觉得中国的云才会真的爆发。
亿邦动力:你怎么看国内外在技术层和应用层的区别?
朱啸虎: 大模型我觉得要你要追上美国,也不是没有机会,如果GPT-5一直出不来,就稳定在GPT-4了,那中国追上去是可能的。
应用场景中国比美国多太多了,因为场景多数据多。比如AI面试,美国没有的,我们现在今年面试了300万人次,美国能面试300万人就了不得了。像我们现在国内面试一万人次才起做,你面试少于一万人,我都不愿意做的,你知道吗?美国一个企业要面试一万人次,有需要的企业数我觉得都数得过来。
02
“控制好现金流,三到五年后,市场就是你的。”
这几年中国企服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我觉得今天对所有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
2021年是一个泡沫期,当时企服公司融资非常容易,很多公司都是按照几十倍PS融资。结果2022年、2023年,在营收几千万元的时候,增速降到50%以下,估值根本没法做,四五倍PS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看到最夸张的案例,融了几亿美金,开了十个新产品线想测试第二曲线。结果十条产品线全部没成功,两亿美金烧完,今天非常非常难,所以千万要控制投入。
在2021年融到很多钱的公司,今天还有一个麻烦是砍成本特别难。在泡沫时期,你靠研发、靠定制化冲收入很容易,但产品不标准,后面增长就很难。
我们看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美国软件公司销售人员对研发人员的比例,是3:1或者5:1,中国软件公司是1:10,一个销售对十个研发。为什么?都是做项目,做定制化开发的,所以开发特别多。
而且今天你要砍掉很多人的时候,那些项目就交付不了。很多在资本泡沫时融资的公司,现在都陷入这样的一个困境。
另外美国很多软件公司都讲PLG——靠产品增长。在中国PLG实际上很难实现。为什么美国能做PLG,因为部门经理可以直接决定购买,部门经理刷公司信用卡,购买一个小组使用的软件,几千美金一年。这个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首先基本上没有公司信用卡,而且中国的软件购买决定基本上是CIO决策,所以靠PLG在中国几乎不可能。
对很多企服公司来说,PLG只能靠放一个免费版本在线上,获取一些客户线索,但是还是需要销售人员去跟进的。不靠销售员跟进的,在中国几乎不不可能。
标准化不意味着不能做项目,美国软件企业一开始也是做项目,尤其是给头部企业做定制,学习行业最佳实践。像Workday, 是People Soft的两个VP创业做出来的,他们对人力资源软件非常了解。第一年可能有50%的收入来自项目,为行业最头部的企业定制项目,学习客户需求点在哪里。
关键是你要迅速收敛。今天Workday还有10%左右是项目收入,还是不断为头部企业服务,学习他们的一些新想法,但是你必须迅速让80%以上的收入来自标准化产品。这样才能真的上规模。
此外,企服公司的客户留存率特别重要,如果有120%-150%的留存率,就是客户去年花一百块钱,今年花一百五十块钱,说明你的产品非常好,客户在不断增购。今天对中国公司来讲,中小企业客户留存率能做到60%已经非常好了,大企业能做到90%以上,我觉得这是今天投资人对软件企业的要求。
现在融资放缓,基本上能融到钱的只有AI项目。而且今天要求更强的盈利性,基本上都不能烧钱。
最后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创业者要少犯错误。
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肯定是不可逆的,但是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还需要三到五年,所以今天一定要强调不能烧钱,比竞争对手少犯错误,控制好现金流。活到三到五年以后,市场都是你的。
现在好处是大家都融不到钱,就看谁能活下去,所以现金流一定要好。
寒冬也是试金石。优秀创业者现在也如鱼得水,To VC的创业者要被大浪淘沙淘汰掉了。
比如我们投了一个赋能线下门店的SaaS叫万店掌,现在管理50万家左右的线下门店。我们投的时候规模很小,管理3000家门店,经过五年时间做到五十万家门店,到今年年底估计能做到六七十万家门店的线下管理。
再比如,我们投的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公司九科信息也发展非常好。RPA行业也有几家公司融了几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迅速扩张到几千人,到这个寒冬期都非常难。尤其是大客户拖着不付钱,RPA企业就得大规模裁员,一旦大规模裁员,一些大客户更不敢用,都把他们从供应商名单里踢掉了。
九科信息现在才200人,能让客户排队等,因为现在服务不过来。所以今天对创业来说,宁可让客户排队等着,也不要去盲目扩张人员。
今天的企服公司真的和消费公司一样,不能烧钱。我们投消费公司要看Earning的,要按PE估值的。软件公司如果能100%增长,只要不烧钱,我们还愿意看PS的,但也是纯订阅制收入的四五倍PS。
所以从21年到现在,这段变化真的是非常非常剧烈。
03
“以便宜90%以上的价格见面签单,这是中国软件唯一的希望。”
我先讲结论,没有AI赋能的软件几乎是没人看的,必须是AI赋能的软件才有投资人愿意看一看,而且要在不烧钱的前提下能够实现100%增长。所以今天投资人是真的是既要、也要、还要。对于创业者来说确实考验非常大,但是真正的好公司确实可以做到。
为什么讲AI赋能软件会有爆发性增长的可能,因为AI赋能软件,真的能给用户创造一个数量级的优势,降低90%以上成本,甚至是降低两个数量级的成本,让客户愿意迅速购买。
我们特别看好AI应用在垂直场景里面落地,抢客户,抢场景,抢数据。以后最值钱的都是垂直数据,大模型以后不值钱。
生成式AI的效果非常好,麦肯锡预测差不多能创造2.6万亿到4.4万亿美金的价值,我感觉还是低估的。根据电脑数和office数推测,全球差不多十亿白领。假设每个白领平均一年创造4万美金的年产值,全球就是40万亿产值。AI提高白领20%的效率,就能增加8万亿年产值,而且提高20%是很容易,今天coding至少能提高20%,我觉得明年coding能提高50%。现在很多文案工作,也是轻轻松松提高50%。
Klarna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是瑞典的一家金融与支付公司,处理客户的退款、退货、订单取消等问题,用GPT开发了一个24小时在线的精通35种语言的AI助手,上线后四周,就处理了大约66%的客户支持工作,相当于700名全职客服的工作量。每年增加4000万美元的利润。
我们国内企业如果是Llama2来当客服,不做随机调优的话,能取代20%的人。学习调优下,能取代40%到50%的人。如果用Llama3,轻轻松松取代70-80%的人。这是一个能迅速降低成本的应用场景。
AI面试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比如我们投的AI面试公司,他们去年面试了100万人次,今年差不多能面试300万人次,每个面试差不多30到40分钟。这些面试数据都很有价值,因为都是非常严肃的职业面试的问题数据。
今年很多大模型公司都要进场干AI面试,大家都在找应用场景,但是你的AI追问能不能没有幻觉,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再比如我们投的Fancy Tech,做视频广告,昨天在巴黎获得了LVMH全球创新大奖,这是第一个获得LVMH全球大奖的中国公司。
我们投Fancy Tech的时候他们非常小,前年营收才1000万人民币,去年做了6000万人民币,而且都是头部客户,今年差不多能做两亿人民币左右。
Fancy Tech的训练成本很低的,他们一开始训练成本才几张卡,现在客户多了,不断迭代,现在差不多有一两百张卡。100张自己的,再借了一两百张卡。
所以做PMF(产品市场匹配度)不需要很大成本,但要快速迭代。去年Fancy Tech的AI版本比较简单,今年迭代出新版本,9万1年,而旧版本已经降价,从去年的7万包年降到2万包年不限量。所以你要不断升级你的模型,同时把老版本降低到地板价,让竞争对手根本不要进来。
另外AI赋能的软件为什么能爆发式增长,见面签单特别重要。我们给他介绍客户,从微信拉群到签单,一个月时间。我们给Fancy Tech介绍了LVMH,从微信拉群到签单,两个月时间把LVMH在中国所有的品牌都签下来,而且LVMH推荐他去参加他的全世界大赛,最后拿了第一名。
我今天考核一个软件企业能不能建立起来,就看见面签单效率。我可以帮你介绍客户,第一面做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一种验证性测试),第二面签合同。
你要让客户产生尖叫,企业客户和消费者一样,实际上都需要拼多多,需要极致性价比——便宜90%以上,客户就会见面签单,这是中国软件唯一的希望。
大企业的定制需求,比较适合那些有国资背景的大模型厂商,但这个也很痛苦,去年一个央企买一个大模型3000万人民币。现在买一个大模型,加上服务器不到100万人民币。
从去年3000万人民币到今年不到100万人民币。价格已经全完全打到地板上去,而且只有总部才愿意买,我们是后来才发现的。像运营商的省级分公司,花100万人民币他们都不愿意。总部才愿意花这个钱,所以真的我觉得大模型公司很难。
创业公司还是要避开直接炮火。什么叫直接炮火,代码、文案、文生图都是直接炮火,文生视频方面,今天的大模型公司还做不到100%AI生成,所以对创业公司还有点机会,而且主要是对中国创业公司的机会。
所以一定要避免直接炮火,抢客户、抢场景、抢数据,然后以低一个数量级的成本优势让客户能见面签单。
生成式AI里同样的有很多陷阱,最大的难题是找到PMF。
很多企业要做AI都要砸几千万人民币下去。我一直跟他们说,你们十个人找不到PMF,100个人同样找不到PMF。你500万搞不出来一个PMF,你就别搞了。一定要自我造血,一定要找到那个正向现金流。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