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ssy的创始人是谁?”
“以下哪款鞋是Travis Scott设计的?”
“Supreme在全世界有多少家门店?”
如果答不上这些问题,你可能无法在edge上发布第一篇笔记。在这个潮牌社区,想发笔记要先连续回答16道题,答对10题才有资格。而此前的门槛是66道题答对60道。
随便点进一个edge用户的页面,他都可能有上百件潮牌藏品,还能在笔记里对品牌历史头头是道。创始人化迈给edge起了一个标语:“让一部分人先酷起来。”
edge的前身是嘿市,最初是一个C2C潮牌电商交易平台,50%的SKU是二手闲置商品。今年3月,edge的社区功能上线。对标小红书,edge想通过社区内容解决男性的消费决策问题。
日前,edge已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真格基金、源来资本、韩国未来资产,德迅资本跟投。创始人化迈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曾在Amazon Lab 126和美国劳伦斯实验室工作。除去这些光鲜的履历,他也是一位资深潮牌玩家。
大学时赚到100万美金
化迈是个比较内向的人。上高中时,他喜欢参加物理竞赛,与朋友讨论尼采,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发现那些穿五颜六色球鞋的人“说话音量都比别人大两个度”。他开始好奇,自己穿上这样的鞋会变成什么样。
在老家西安的Nike旗舰店,化迈买到了人生第一双球鞋“Air Force 1"。从此,他走哪儿都穿上它。
“哥们,鞋不错呀!”学校里有男生走过来拍他的肩。化迈忽然意识到,除了精神上的共振,他也渴望这些外在的肯定。渐渐地,他入了潮牌的坑,成为了一些小众品牌的早期玩家。
化迈收藏的潮牌
在伯克利读书期间,化迈倒腾潮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经常光顾买手店,和销售混熟之后,可以第一时间从他们那里拿到新款。原价895美元的Fear of God限量牛仔裤,让他一下子买到断码,转手就可以赚10万元。大学四年,这个“小生意”给他赚了将近100万美元。
毕业后,化迈进入亚马逊工作,每天早上10:30到办公室,下午4点下班健身,拿着百万年薪。“你能清晰地看到10年后、20年后自己在做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是高度确定的。”
他想起大学的一堂量子力学课,听完之后才明白,自己可能努力一辈子都在验证前人的理论。于是当时他转专业去了计算机系,觉得自己能创造出些什么。毕业后进了硅谷的大公司,他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庞大系统里的一颗螺丝钉。他恐惧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创业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中浮现。
没有多少人愿意用湾区中产的生活置换创业的风险。“回国创业太疯狂了,疯狂到你都不知道自己会失去什么。但换个角度想:What's there to lose?20多岁就活成了50多岁的样,难道50岁就能突然放飞自我回到20岁去拼了?”
想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化迈做了一个决定。2018年11月,他裸辞回国。不到一年,他创办的edge App正式上线。
100个初始卖家
其实在离开亚马逊之前,化迈已经做出了一个产品demo,并已经在小范围内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做买手期间,化迈积累了2000多个微信群。他发现群里的人除了交易之外基本不发言,大家隐匿在一个个id后没什么交集。当时的市面上虽然有了“毒app”(现名为“得物”),解决了潮牌圈闲置交易的痛点,但在C2B2C的商业模式下,玩家还是看不见彼此。
“为什么买卖潮货不能让卖家和买家建立超出匿名交易的关系?”化迈觉得,潮牌圈需要一个C2C模式的交易平台,让用户交流起来。
有了想法之后,化迈做了两件事:学理论,做产品demo。他特地把家搬到距离公司40分钟车程的地方,通勤时间正好能听完一节方法课。
他把这个过程叫做“搭框架”:产品、市场、运营、技术,他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些环节的方法论摸了一遍。他还花了1万美元找了一个印度团队写demo的代码,还需要隔着时差和国内各方沟通。那段时间,他白天上班,晚上创业,几乎每天凌晨三点睡。
2018年5月,App的demo做了出来。化迈把它转到微信群里,两个月里积累了几千用户,成交额约为30万元。
产品虽然简陋,但化迈收到不少用户的反馈。“中国终于有了一个Grailed(一家美国C2C潮牌电商交易平台)。”这给了化迈回国创业的底气。
筹备edge的过程中,化迈给产品定了调:不做流量型电商。他不希望平台的流量被几个专业性卖家瓜分,而是有更多个人卖家上传优质的闲置商品,去营造丰富的差异性。
“流量型电商通过算法让用户找到商品,我们则希望通过人让用户找到商品。”为此,运营团队找到微信群、闲鱼、淘宝等渠道,和个人卖家一个一个聊,甚至还帮他们上货。
2019年9月,edge带着100个初始卖家正式上线了。平台上50%的SKU是二手闲置商品,在售商品近百万,覆盖近500个品牌。
社区的精神气质
在edge上,衣服卖完即止,但化迈却发现,用户找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化迈团队在对早期用户的调研中,提炼了两个高频词:“发现”和“学习”,这也就有了后来edge社区产品的出现。
“用户在edge上把看商品当成了看内容,对品牌形成认知之后产生消费决策。”化迈觉得,需要有一个内容社区告诉男性用户该买什么,就像小红书可以教女生种草美妆一样。
edge社区早期瞄准的是“见多识广,有一定品牌偏向性”的人。他们往往跨过了买爆款球鞋的阶段,对自己压箱底的宝贝也很有分享欲。这群人成为了edge社区最早的内容创作者。
想在edge社区发布笔记的门槛不低。早期的社区用户,需要先回答66道题,里面包含大量潮牌圈的知识。用户答对60道题,才有资格发布笔记。“愿意做60多道题的人,其实蛮闲的,他们大概率也愿意配合我们摸索内容。”
2020年3月,edge社区功能上线。在笔记里,用户可以找到穿搭攻略,也能翻到品牌历史的科普贴。
和小红书类似,edge也是一个重图片的社区。用户点击图片上的品牌名称,可以直接跳到平台的购买渠道。化迈表示,虽然C2C交易相对低频,但社区的转化率还是比较可观的。社区用户的购买率是非社区用户的5-6倍。
一直以来,化迈和团队都在摸索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刚开始,平台上一些玩家发的笔记全是中高端品牌,图片也很精美,但数据表现并不是很好。“用户买不起这些东西,他可能压根就不想看。”
在反复的用户调研中,化迈发现男性用户相较女性用户目的性更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和品牌的排斥性也更强。
edge还在探索,用风格和品牌把用户归类,让他们形成一个个活跃的社群。它还尝试建立品牌之间的相关性或互斥性,通过品牌关系的计算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化迈表示,这些环节在技术上不难实现,但需要大量的用户反馈去完善它们。“社区是需要慢慢去养的。”
在品牌实现规模化之前,化迈仍然注重社区的精神气质。“好的社区是有人情味的。它会创造一些心理上的东西,而不是直接效率上的东西。但是心理上一些东西,会让用户保持较高的粘性,最终能让产品实现商业价值。”
文章来源:铅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