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经济拥有巨大市场潜力,已不是新闻(据Straits Research数据显示,预计到2032年,全球睡眠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但近半年笔者在浏览该领域的相关信息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新现象。
据点点数据显示,在美国iOS端健康榜单中,一款名为Hatch Sleep的睡眠产品久居收入Top15,近一年的全球月流水在100-300万美元浮动(近半年月均200万美元,稳稳超过千万人民币);在医疗榜单中,收入Top2一直是一款含有睡眠监测功能,名为Huckleberry的应用,近一年全球月流水稳定在百万美元。
另一方面,今年3 月末,一家名为Owlet的美国上市公司被国内外媒体频繁报道,旗下主力产品“智能袜子”同样用于睡眠监测。
这些看似品类分散的产品,却指向了同一个受众群体,婴儿。
而另一个共性是,这些产品中都运用了AI技术。不过,结果反馈却不太一样。
全能育儿帮手,付费点却集中在睡眠上
据点点数据显示,Huckleberry于 2017年上线,主要面向北美地区,以记录婴儿喂食、睡觉和尿布更换数据的功能为主,并向家长们提供相关建议,产品整体类似新生儿日志。在SensorTower发布的2024年 Q3美国iOS医疗应用收入排行榜中,Huckleberry是 Top3里唯一一款面向非专业医疗人士的应用(另外2 款分别用于药物查询和抗菌治疗)。
Huckleberry选择了分级订阅的模式,设置了Single Sleep Plan、Premium Membership和 Plus Membership三档。从涉及婴儿起居全方面记录的功能设置上来看,Huckleberry可谓是一款“全能型”育儿助手,但其主要付费点却全部放在了睡眠相关功能上。
其睡眠功能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预测婴儿睡眠时间,二是分析婴儿睡眠情况。
在睡眠预测功能中,家长需要手动记录婴儿入睡、醒来的时间,之后Huckleberry会提供详细的状态选项以供记录每次的睡眠情况,SweetSpot(Huckleberry的注册商标)会通过这些数据,预测孩子下一次入睡的时间。
记录一段时间后,睡眠分析功能将基于婴儿的睡眠数据进行学习,结合AI和儿科睡眠专家的分析,给出一份个性化的睡眠报告,找到最适宜的入睡时间,并指导家长科学调整婴儿睡眠。App的“Insight”界面会提供育儿经验分享,如基于科学研究的哄睡指导。
在广告投放上,虽然Huckleberry也会宣传其多方面记录的功能,但从投放素材和展示估值来看,最能吸引用户的还是睡眠相关功能。据广大大显示,近一年Huckleberry展示估值最高的广告中,“睡眠”占据了图片的视觉中心,其余广告内容也清一色呈现如“婴儿苏醒时间预测”、“睡眠时间表”的类似内容。
明明是“全面”育儿助手的Huckleberry,付费上却单方面押注睡眠;同时,家长们每个月也愿意贡献百万美元的流水,这背后是Huckleberry对婴儿行为的洞察,和家长对“轻松带娃”的高度需求。
因为新生儿的大脑在发育初期成长十分迅速,需要大量的睡眠来处理信息、代谢废物,且尚未建立有规律的生理活动,故婴儿的睡眠多呈多段式,和成人的睡眠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如果婴儿在夜间醒来,往往会对家长们的睡眠造成影响,这也使得睡眠问题成为新手父母最普遍、最严重的困扰之一。
据Sleep Junkie的统计数据显示,68% 的新手父母在养育小孩前,睡眠时长可达7 小时,而在有小孩后,只有10% 能达到这一水平,大部分睡眠时长在4 小时左右。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家长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家庭关系。因此,家长群体中存在把控婴儿睡眠时间的高需求。
Huckleberry提供可预测睡眠时间和专家级别的个性化睡眠方案(其实也是为了更好把控孩子的睡眠时间),直接满足了这种强烈的需求。其他记录功能虽然方便,但市场上存在大量免费或低成本的替代品。与很多面向孩子的产品一样,Huckleberry非常明确付费群体是谁,并打造了可行的商业模式。
找到可变现点的同时,Huckleberry还会强调其性价比来引导付费。这体现在两点:
(1)在商业化设计上,官网会提供年度和月度两种价格显示,月度订阅价格明显高于年度订阅的月均价格(实测App中一般是提供Plus Membership的年订阅选项,现为60美元,合计5 美元/月),官网则会重点推荐最高规格的会员方案。相比于短期内一套400美元左右的婴儿睡眠专家咨询费,Huckleberry一年不到60美元、“AI+专家”指导方案的订阅费就低了很多。
(2)在增长层面,其反复投放的广告中,也会通过一杯咖啡的价格和月均订阅费对比,突出其性价比。并且在初次登陆后,用户会收到Huckleberry发来的关怀邮件,提供为期2 周的Plus功能免费试用。
可以看出,Huckleberry针对家长们的对“轻松带娃”的需求,提供了简单但实用的解决方案。预测功能给家长以把控感,分析报告功能给家长以具体调整方法,这种指导性功能对新手父母来说是尤为切实的帮助,因此家长们的付费价值感知也会高很多。
欧洲父母同样开始用AI带娃
无独有偶,一款名为Napper的应用,凭借相似功能在欧洲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据点点数据显示,Napper于 2019年上线,来自瑞典厂商,月均流水在30万美元左右。相比于全面记录的Huckleberry,Napper专注于睡眠预测一点,并借助AI技术放大这一功能。
Napper在初次录入信息时会更加详细,除了婴儿的相关数据,还会录入家长的信息(如使用目的、睡眠时段、家庭成员等),记录呈现方式也相对多样。基于这些数据,Napper会通过AI算法预测婴儿下一次小睡和晚上睡觉的最佳时间,并基于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但有用户反馈后期预测有不准的情况,需要频繁地手动调整。此外,Napper多出了白噪音、摇篮曲和自然音等哄睡功能。
整体上,Huckleberry和 Napper的睡眠预测功有很高的相似度,逻辑都是收集数据、AI分析预测、再根据家长记录的实际情况优化,在长期数据积累中形成飞轮效应。从用户评价来看,大家对这两款产品颇为满意,尤其抓住了家长们面对新生儿手足无措、生活质量下降的痛点,在AI技术的应用上都算是取得了正面效果。
而文章开头近半年月均流水200万美元的Hatch Sleep,则指向了另一个品类,硬件。
与上述2 款App一样,Hatch Sleep的配套硬件同样运用了AI技术,但AI功能在硬件中的效果却不太一样。同时,婴儿睡眠监测这条赛道上的硬件竞争,也比我们想象中激烈,其中也不乏出海品牌的身影。
硬件品牌间竞争激烈,但AI加成效果平平?
婴儿睡眠监测,这个看似小众的赛道上,围绕其创立的品牌其实很多、竞争也更激烈。目前该赛道的硬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监控设备、穿戴设备和灯光设备三类,大多均配有官方App。
根据收入表现、媒体报道和社媒声量综合考量,Nanit、Owlet和 Hatch Sleep是上述三类产品中的代表品牌。
在这三类产品中,婴儿监控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产品形态。Nanit成立于2014年,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监测婴儿睡眠,App端全球月收入处于240万美元左右,是几款婴儿监控产品中最高的。主要功能包括覆面/翻身警报、呼吸监测和AI睡眠分析,在婴儿监控类产品中整体评价最高,但400美元的高价也劝退不少人。
Nanit和大部分婴儿监控类产品一样,也存在“误报”频繁、画面不清晰、拍摄角度不可远程调节的通病,并且功能中的AI技术,对实际使用体验而言加持不大,甚至可以说有点鸡肋。
但还有这么多家长持续购买,并且Nanit能获得7500万美元的融资,背后除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爱,另一面,也是家长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在相关帖子中,不少家长表示,即使这样也会仔细比对产品,甚至购买多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图心安”。
根据美国CDC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500个婴儿死于睡眠相关的疾病。而婴儿意外死亡则主要出于三种情况: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在床上意外窒息和绞窄(ASSB)和原因未明的死亡。
这也是Owlet能靠“卖袜子”上市的原因之一,据创始人Kurt Workman分享,品牌创立初衷源于其对自家新生儿可能患有遗传性心脏病的担忧。旗下智能袜子,其实是将无线脉搏血氧仪嵌入袜子中,让婴儿在睡觉时佩戴,相关数据通过蓝牙传输到App中,以供父母查看孩子情况。如果婴儿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应用程序将发出通知,让父母能够及时处理风险。在社媒分享中,也有不少父母将其用来判断新生儿看护员是否存在照顾不周、甚至虐婴的情况。
Owlet主力产品Smart Sock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大量市场的正面反馈,公开报道显示,2018年 Owlet已累计融资1.8亿美元,并于2021年成功上市。因Owlet功能涉及监测心率和氧气水平,属医疗领域,上市同年受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控,限制销售。2023年,新品Dream Sock获得FDA的许可,加之数年来多个产品线的布局,Owlet又开始狂揽营收。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 Owlet营收同比增长45%,达7800万美元,Kurt称实现了“公司历史上最强劲的财务表现”。
目前,Owlet也推出了婴儿监控产品,相似的,出海品牌Anker的子品牌Eufy也推出了Eufy Baby系列产品,同样涵盖婴儿穿戴设备和监控产品,大多售价200美元左右。
二者思路类似,想打造“穿戴设备+监控+App”的婴儿监测系统,但问题在于是否能解决当前硬件的已知问题,如穿戴设备磨脚、长时间温度高,会让婴儿不适;监控设备连接不稳定的通病;以及在App设计上,AI应用中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否能跟上、怎样做到准确发送变动信息但又不会过度打扰父母。
“新”品类不和AI较劲,专注硬件自身功能
而作为新品类的助眠灯具,Hatch Sleep则呈现了不同的思路。Hatch Sleep会根据用户设定,提供舒缓的灯光和音频(摇篮曲、白噪音等)辅助婴儿入睡,并支持时间设定、温和唤醒功能。
据Hatch Sleep创始人Ann Crady Weiss在播客中分享,她在产品设计上,强调从“妈妈的痛点出发”,着重构建“睡眠习惯+仪式感”的使用体验。不同于监控和穿戴设备,和婴儿联系紧密,且App功能高度依赖数据精确度,对技术的要求较高。Hatch Sleep的 AI应用侧重于环境调控,而非生理或行为监测,将功能体验的提升集中于硬件自身即可。
得益于此,灯具这种外设设备也更容易拓展不同的受众群体,Hatch Sleep后续也从婴儿产品延展到成人睡眠。虽然Hatch Sleep产品迭代的整体思路,仍是从单品硬件到形成“硬件+App+内容”的睡眠生态。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与其追求“不完美”的生态体验,或许“简单硬件+高体验”会是更好的选择。由于Hatch Sleep的受众不局限于婴儿,不能与上述两类产品完全归属为一类,在此仅提供思路参考。
写在最后
可以看到,App们观察到父母对“轻松带娃”的高需求,通过AI预测婴儿睡眠时间,解决新手父母面对突发情况带娃难的痛点;而各品牌硬件则是考虑到父母对新生儿初期健康的担忧,在传统的普通监控之上,靠AI算法进一步细致分析婴儿体征,但目前AI功能的加成似乎并不大。
最近,我们在多国iOS端收入榜中又发现一款与“如出一辙”的产品,The Wonder Weeks,主打AI预测婴儿哭闹时间,并给予安抚建议与技巧指导。据点点数据显示,其近一年全球月流水在35万美元左右。
不论软件还是硬件,婴儿睡眠赛道高收入的背后逻辑是一样的,父母们在为焦虑情绪买单,自己带娃无措的焦虑、对孩子健康和未知隐患的焦虑,当然也有对自己睡眠质量下降的焦虑。虽然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想被各种婴儿监控数据困扰,但绝大部分人在育儿上,都是风险厌恶型,愿意为不确定和未知的焦虑买单,婴儿睡眠监测之所以能持续吸金也在于此。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AI+婴儿睡眠”的产品,甚至相同思路的变形产品,关键在于解决AI技术对实际功能加成的有效性。
注:文/Lainya,文章来源:白鲸出海,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白鲸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