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遭遇运力过剩及政策波动 亚洲至美国海运运价持续走低

亿邦动力 2025/08/06 19:04
亿邦动力 2025/08/06 19:04

邦小白快读

亚洲至美国海运运价大幅下跌,揭示运力过剩和政策波动的影响。

1. 运价暴跌数据:自6月1日起,亚洲至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平均即期运费分别暴跌58%和46%,预计将持续走低。

2. 主要成因:全球运力严重过剩主导市场;关税变动(如特朗普90天暂停期导致托运人加紧出货)和地缘政治(如红海航线避让)引发贸易路线调整;美中贸易谈判不确定性加剧波动。

3. 实际影响:运费低有助于降低商家物流履约成本,但也显示货运需求萎靡,7-8月关键备货期货量较往年收缩,可能压缩出口收益。

4. 缓解措施:航线调整(如避开红海和绕行港口)消耗更多运力,支撑运价;分析称改道可吸收超10%运力,维持利用率在86-87%的健康水平。

海运运价走低间接反映消费趋势和出口策略,影响品牌物流成本。

1. 消费趋势:运费暴跌揭示中美货运需求萎靡,货量收缩可能反映年末购物季“黑五网一”备货量下降,提示消费需求疲软或转移;同时中国对美出口减少,但对欧洲和拉丁美洲出货攀升,可能影响目标市场选择。

2. 品牌营销机会:低运费降低产品出口物流履约成本,可能优化品牌定价策略或增加价格竞争优势;但需关注供应链波动风险,如关税政策变动需快速调整产品供应。

3. 用户行为观察:托运人行为(如趁关税暂停期加紧出货)显示政策敏感,品牌商可借鉴灵活备货;整体货量萎缩提示需强化市场调研应对用户需求变化。

政策波动和运力过剩带来风险与机会,需关注灵活策略。

1. 政策解读:特朗普关税暂停期促早期出货高峰,但后续运力过剩导致运费回落;美中贸易谈判不确定性持续施压,需监控关税变动。

2. 增长机会:海运运费暴跌可直接降低物流履约成本;航线调整(如避开红海)提供新运输路径,卖家可探索多地区出口(如欧洲和拉丁美洲运费高位)分散风险。

3. 风险提示:运力过剩持续或致下半年运费进一步下跌;货运需求萎靡反映大促备货缩量,正面影响成本节省但负面影响销售潜力;DHL分析指出供应过剩凸显,可能影响库存管理。

4. 应对措施:借鉴航运公司停航维持运价的措施,卖家可优化发货时间以利用低运费窗口;监控红海改道等事件吸收运力,平衡供需。

运价下跌影响生产计划和商业机会,需调整出口策略。

1. 产品生产需求:运费低降低物流成本,但货运需求萎靡(如7-8月货量收缩)提示生产订单可能减少,需灵活调整签单周期以适应年末购物季备货变化。

2. 商业机会:利用低运费窗口扩大出口降低履约成本;航线调整消耗运力提供稳定性,可探索多区域(如欧洲或拉丁美洲)出货以拓展市场。

3. 推进启示:运力过剩和关税变动显示需加强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如实时监控运费波动优化发货节奏;专家分析(如Xeneta)建议关注运力利用率数据指导生产布局。

行业趋势凸显客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推动服务优化。

1. 行业发展趋势:海运运价暴跌(跌幅58-46%)持续走低,主因运力过剩;中美贸易遇冷叠加欧盟疲软驱动航运公司频繁停航维持运价。

2. 客户痛点:承运商增加运力后供应过剩(DHL分析);货运需求萎靡导致跨太平洋运费压至低点,揭示物流成本波动和货量不确定性。

3. 解决方案:航线调整(如避开红海)消耗运力,吸收超10%集装箱船运力,维持利用率86-87%,提供稳定支撑;服务商可借鉴推出灵活路线服务,帮助客户规避关税和地缘风险。

运费波动和运力问题揭示平台需求,需强化运营策略。

1. 平台需求问题:海运运价暴跌反映货运需求萎靡(7月货量或下降),可能导致平台物流履约成本波动;运力过剩(专家称全球严重过剩)加剧供应链风险。

2. 最新做法:承运商停航措施维持运费、改道航线(避开红海)吸收运力;平台可参考监控即期订舱数据预警运费变化。

3. 招商与管理机会:低运费期可推招商活动吸引商家出口;需规避风向如关税政策波动和地缘风险,强化风险管理框架;利用欧洲和拉丁美洲运费高位开拓多地区业务。

产业动向和政策波动提出新问题和启示,需深入分析。

1. 产业新动向:海运运价暴跌(西海岸58%、东海岸46%)持续走低,揭示运力过剩主导;贸易路线调整(如避开红海)消耗运力支撑费率,但需求萎靡引发货量收缩。

2. 新问题:美中贸易谈判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关税政策(如90天暂停期)导致托运人行为起伏;地缘政治(如红海紧张和也门局势)引发行人绕道,增加航线复杂性。

3. 政策启示:研究可提炼关税变动对运价冲击的模式;商业模式启示:杰富瑞分析运力利用率86-87%为健康临界点,建议探索多市场(如欧洲高位运费)平衡策略;海洋网联船务警示前景复杂,需政策支持缓解过剩。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亿邦原创】8月6日消息,日前,路透社援引航运数据分析公司Xeneta数据称,尽管中美航线目前仍是集装箱航运公司最盈利的航线之一,但自6月1日以来,亚洲至美国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集装箱平均即期运费分别暴跌58%和46%,预计还将继续走低。

行业专家表示,运力过剩、关税变动与地缘政治引发的贸易路线调整或是导致本轮运费暴跌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美中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市场波动。不过船舶改道有望缓解部分跌幅。

Xeneta数据显示,5月末至6月初海运运费曾短暂回升,因托运人趁美国总统特朗普90天关税暂停期加紧出货,但随着运力超过需求,运费迅速回落。

“全球运力严重过剩,这一态势将持续影响市场”。Xeneta首席技术及数据官Erik Devetak表示,“中美贸易遇冷叠加欧盟经济疲软,航运公司为维持运费将频繁采取停航措施。”

物流巨头DHL指出,今夏亚洲至北美航线运量激增推高的即期运费现已回落。“承运商为抢占先机匆忙增加跨太平洋运力,但随着势头消退,供应过剩问题日益凸显”。DHL全球货运亚太区首席执行官Niki Frank表示。

Veson Nautical海事分析师Jarl Milford预计,随着更多船舶投入市场,下半年运费将稳步下降。“包括关税政策和全球需求放缓在内的持续不确定性,正在形成额外压力。”他说。

由日本川崎汽船、商船三井和日本邮船合资的海洋网联船务也在上周表示“近期贸易不确定性将使本财年下半年前景更趋复杂”。

值得注意的是,就往年情况而言,国内供应链通常在3-6月签单生产,以应对年末“黑五网一”购物季的订单高峰;随后的7-9月则成为中国出口商向美国市场集中发运备货的关键窗口期。

当前中美海运运费的持续走低,固然有助于降低商家的物流履约成本,但运价的下跌也揭示出另一侧面:今年的大促备货阶段,中美海上货运需求萎靡,整体货量或较往年同期呈现收缩态势。

然而,航线调整形成托底效应,有望成为吸收过剩运力的关键因素。相关分析称,也门局势紧张导致承运商避开红海航线,部分船只为规避关税绕开美国港口。这些更长航程消耗了更多运力,为运费提供了支撑。

“红海航线改道能够吸收超过10%的集装箱船运力,使运力利用率保持在86-87%的健康水平”。杰富瑞分析师指出。尽管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对其他地区出货量仍在攀升。该机构表示,近期美国航线即期订舱数据显示7月货量可能下降,将跨太平洋运费压至年内低点,但欧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运费尚处于高位。

亿邦持续追踪报道该情报,如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信息,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