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能是未来10年中最好的一年。”
这是前段时间,报社前同事们聚会谈起宏观经济时大家说的一句玩笑话。虽是玩笑话,但无疑表明了,大家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担心和不乐观。
从2015年开始,中国GDP的增幅开始在7%以下,2015年-2018年,中国GDP同比增长分别为6.9%、6.7%、6.9%和6.6%。
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新常态”,加之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更是加剧了这种担心。
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没有达成长期稳定的协议,可能会深远地影响中国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零售业亦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探讨未来未来10年中国零售布局和趋势,略有牵强,更不可预测。因为时局变幻无常,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只能从一些商业经济现象和有限的蛛丝马迹中去探讨中国零售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和应对之策。
1
新常态下的“区域为王”
“新常态” 意味着,中国经济早已告别了高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零售行业想分享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红利亦不太可能。
“新常态”下的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幅都不乐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966万元、2.3821万元、2.5974万元和2.822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分别为6.6%、6.3%、7.3%和5.6%。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在放缓。据新华社和中国金融信息网的统计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幅从2012年开始低于15%,此前的5年一直保持在15%以上。
2015-2018年的同比增长分别为10.7%、10.4%、10.2%和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增速呈直线下降状态。
很多零售企业选择深耕区域市场,暂缓跨区域发展的步伐。
生鲜传奇近期曾聘请了专业调研公司对整个合肥市购买生鲜的消费者进行全面调研。
据调研报告显示,合肥单个家庭一个月在生鲜上的消费平均在1400元,而到生鲜传奇消费占到854元。另外,报告显示,生鲜的购买频次在5.02次,渠道包括菜市场、大卖场、社区店等,其中到社区生鲜店是3.61次。
在800万人口的合肥市场中,如果按照一家3口计算,则有将近260万家庭,如果每个家庭一个月在生鲜品类的消费是1400元,合肥市全年的生鲜购买存量就有450亿元。
生鲜传奇总经理沈华烽表示,在合肥当地的市场足够大,这也是为什么生鲜传奇一直在合肥深耕,没有跨区域发展的原因,生鲜传奇还将继续将合肥市场做透,并不一定要遍布全国。
目前,生鲜传奇在合肥市场的门店也才120多家,在沈华烽看来,这个数量和密度还远远不够。
而“贴近小区,密度开店”正是生鲜传奇的选址策略,最终达到“把距离和密度开到对手无可奈何”的目的。
在密集开店的基础上,重塑供应链正是生鲜传奇的策略,生鲜传奇也坚信“密度之下的规模”是制胜的关键。
实际上,扎根区域,密集开店获得良好发展不乏先例。
以威海起家的家家悦就是深耕区域市场的典型代表。
截至今年6月,家家悦门店数量758家,其中大卖场123家、 综合超市551家、百货店13家、便利店13家、宝宝悦等专业店58家。其中,胶东地区(山东省青岛、烟台和威海地区)门店占比超过80%。
根据家家悦2018年年报,胶东地区的营收占比超过88%。
2015年-2018年,家家悦的营收均超过100亿元,分别为104.86亿、107.77亿、113.3亿和127.31亿;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28亿、2.36亿、3.01亿和3.82亿元。
家家悦的发展战略正是,坚持区域密集、多业态并举、城乡一体,并依托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实现“走进社区、深入乡村、贴近生活、打造十分钟商圈”的目标。
同时,坚持 “生鲜商品基地直供、杂货商品厂家直采”的集中采购模式,销售模式以自营为主,自营商品销售收入占商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90%。
此外,家家悦在区域密集开店的基础上,在威海、烟台、济南莱芜、青岛、张家口等地建设物流中心,形成支撑连锁业务拓展的立体式物流网络,布局生鲜加工基地提升标准化处理能力,提升供应链效率。
深耕区域市场的逻辑也并不复杂:只有深耕区域市场,才能够更了解你的消费者;足够多的网点和密集度,才能够降本增效,形成规模优势,让对手无插足之地,更有利于自身供应链的打造。
从另一个角度考量,只有深耕区域市场,有足够的网点规模和足够强的供应链体系,才有足够的竞争力。未来即便“被收购”,也能卖个好价钱。
反之,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跨区域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机会成本和风险。
当然,有雄厚资本支撑的赔得起的企业不在此列。
2
离消费者更近的“社区商业”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观点和理念逐渐被零售企业所接受。
当然,这里的“社区商业”是指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务。
社区商业被企业追逐,是因为“离消费者更近”,其所需要的很多服务多是高频、刚需范围。
社区生鲜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是,生鲜市场巨大,刚需、高频。
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中国生鲜食品零售额从3.61万亿元增长到4.72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5.31亿元。
虽然生鲜市场巨大,但社区生鲜企业盈利却难,这考验着生鲜企业的运营能力及供应链体系。
当然,这里的盈利并非是单店盈利,而是整体盈利。这就需要生鲜企业
有门店批量复制的能力。要具备从人才、商品、运营、管理甚至是供应链的能力,既能把店开出,又能把店运营好,使之系统化、标准化、可持续化。
二是,离消费者更近。
生鲜传奇认为,离消费者更近是一种商业模式。其选址也大多在小区门口,“千米距离是社区生鲜店与超市和菜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
不只是生鲜传奇,谊品生鲜、永辉生活等无一不是瞄准社区,并以生鲜这个品类进行市场切入。此外,很多“前置仓”企业、还“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自提模式的呆萝卜等也都根植于社区。
但目前“前置仓”企业囿于成本等问题,尚无法实现盈利。
此外,“社区养老”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亦是一大空白。
2018年6月,全国老龄办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7.3%,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
现在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每年有将近2500万人进入到60岁。那么,10年以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多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在2017年就表示,从中国人口、消费趋势来看,借鉴日本零售行业发展有一定意义。
彼时,陈立平表示,大家对中国零售业的前途很乐观,但中国哪天经济危机来了,像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和美国80年代里根政府时的经济形势一样,那时所有的零售业都会现出原形。“中国零售业根本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过程,大家考虑的比较乐观。一旦中国经济发生变化了,出现经济大滑坡就会出现问题。”
在今年5月,陈立平在《日本超市的“价格破坏”与业态创新》【详见:陈立平:日本超市的“价格破坏”与业态创新】的演讲中表示,未来3至5年,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必定会对零售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陈立平认为,日本零售业的发展可以给中国零售发展更多思考和启发。
第一,中国的人口走势老龄化程度和日本高度类似。
第二,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低速发展的过程中,零售业需要什么样的变革?
1989年到2019年的这30年中,日本经济停滞、收入下降、老龄化加剧、贫富差距扩大,自然灾害频繁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期间,日本低价超市和业务超市崛起。
陈立平认为,未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肯定是低价格零售业大行其道的一个时代。
一是,中国经济实际上已经过了它的最高峰期,开始往下走;居民收入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也开始往下走;10年之后,中国会进入老龄化阶段,收入降低是一个确定无疑的过程。“这个社会有着巨大的低成本、低价格的需求。”
二是,未来中国零售业的根本命题在于,如何通过商品开发,通过自有品牌实现商业革命。
三是,中美贸易摩擦下,未来五年中国可能是零关税。整合全球资源也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一大关键。
陈立平表示,中国零售业现在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以商品革命,推动业态创新的时代。以实体店低价格推动整个零售革命,恐怕是未来撬动消费的重要板块。
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向“制造型零售”转型,逐步向上游延伸,并深度参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从产品的原料、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同时,很多生产厂也逐渐向下游延伸,以开设实体店或店中店的形式,触达零售终端。
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和生产商逐渐协同甚至向融合趋势发展。
向制造型零售商转型中,良品铺子等企业已经走在了前列。很多零售企业也在逐步自有品牌商品的占比,它们正在用制造型零售来构筑行业的竞争壁垒。
这也许是未来中国零售企业获得突破的一种可能。
3
技术“改变”零售业
未来中国零售业如果能获得大发展,大概率是技术驱动所带来的。
“新常态”也意味着中国零售行业很难像过去一样“繁荣”,因新零售所唤醒和带起的实体商业热在2年多的时间里虽已“落幕”。
但由此引发的实体商业的变革,却影响着中国实体商业进行反思。
尽管零售实际上没什么新旧之分。但由新零售衍生出来的各种创新和变化是不争的事实,新物种、新模式甚至新资本不断涌现,老玩家自有优化,新玩家另辟蹊径。
这亦是难能可贵。
“无人零售”在短短的时间内昙花一现,又很快沉寂。
但这并不能说明无人零售没有市场,虽然其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主流。但其无疑是,现有零售渠道的很好补充,填补了市场缝隙,比如无人便利店、无人咖啡店、冰琪淋智能售卖终端等。
无人零售可以与有人零售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而并非一定是对立。
随着技术的进步,降本增效,无人零售并非不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技术的发展和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无人零售的成熟,也多少会受到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影响和助力。
“新零售”目前更多的被认为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重塑了“人、货、场”的关系。
虽然目前零售行业尚未出现“革命性的技术”,但未来一定可能。
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个行业的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在了商业领域,尽管有些运用还很初级,但丝毫不影响它终有一天会爆发出颠覆性的力量。
同样,对技术的充分应用,或者说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企业,虽然可能会遇到挫折,但未来成长和爆发的机会也将更大。
对未来一年或几年的中国零售业,《灵兽》曾在2018年底有过判断:
第一,技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商品与服务;
第二,切忌盲目跟风。第三,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结硬寨,打呆仗。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零售业是强抗周期的行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经济放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细水长流的行业,虽然需要足够的耐心,但空间广、柔性大、韧劲足。
踏踏实实,才能长长久久。
注:文/姜海峰,公众号:灵兽,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灵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