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喜茶陈霈霖:传统企业进行智能升级的三部曲

亿邦动力网 2017/12/22 17:30

【亿邦原创】12月22日消息,在2017亿邦未来零售大会上,喜茶CTO陈霈霖发表了题为《新茶饮智能升级三部曲》的演讲。陈霈霖表示,传统企业在智能时代实现升级有三部曲:第一,数据赋能;第二,全面触网;第三,智能商业。也就是说,利用数据化给公司管理赋予能量,大面积降低成本,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各种各样的业务。在其看来,做实体门店除了用数据做管理上的赋能之外,还可以做另外一个事情——用电商思维做实体店。

他认为,“合作是杠杆,管理是内耗”——这是网状思维的核心,而网状思维不仅仅是业务层面的,还有合作层面的。

据悉,2017亿邦未来零售大会由亿邦动力网主办,于12月20日-22日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本届大会以“智·商”为主题,包括两天的主论坛,5场主题分论坛,马蹄社等活动,国内外电商领域知名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计4000人次出席。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大会上,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已成为主旋律,大数据算法、内容、社交正在和产业紧密融合。反映了,商业正处在迭代进化的边缘,这是一个低维向高维迈进的历史性时刻。

(喜茶CTO陈霈霖)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喜茶的Kelly,陈霈霖,我在喜茶负责IT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

昨天来到现场主办方找到我说,很多想认识喜茶的人。我很诧异,对于今天这么一个主题「未来零售」的大会来说,没想到喜茶这么个大家眼中的传统行业会引来关注。

但我觉得,还是得介绍一下喜茶。

喜茶是一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火爆全国的茶饮店,2017年在北上广深开了许多店,在每一个新城市开店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排长队。喜茶产品的足够好喝和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的热爱,是排长队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我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喝过,为什么?我这里引用一个互联网行业数据统计名词,MAU,月活跃用户。

喜茶的每个月几十万MAU,跟动不动就过亿MAU的互联网产品,像微信、淘宝等相比,还远远不是一个体量的。

所以,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听过喜茶,而却还没有喝过喜茶。

那为什么喜茶还是走红了?因为喜茶早就超越了一个茶饮店的存在,它是一个被标签化的超级文化符号。

2017年,喜茶被网络媒体扣上很多的标签关键字,比如说“排队”、“营销”、“黄牛”、“网红”。

各种各样的标签扣在了喜茶上,各种网络媒体的各种资讯接踵而来,让喜茶莫名其妙地走红。

但其实早在2013年,喜茶就已经开始排队了,并没有什么刻意而为之的套路,仅仅是互联网大背景下网络自媒体的黑暗旋涡。

何谓「自媒体的黑暗漩涡」?

自媒体的天然特性,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阅读自己的文章,它需要吸引流量;当某一个社会事件具有话题性,能吸引流量时,他们就会群体自发性“漩涡”式地围绕这个话题写各种文章,也不管这个事件,是否真实,是否有积极或“黑暗”意义的。我把这称作「自媒体的黑暗漩涡」,正是这股力量,让喜茶莫名其妙地走红了。

但是,今天的大会主题是“未来零售”,现场的朋友更多是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和科技界大佬们,所以我更想回答大家一个问题:在茶饮行业中,放一个做技术的人做CTO,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这首先得从一则资讯说起。

上周的一个深夜,我在翻朋友圈的时候阅读到一篇资讯:人工智能权威吴恩达,创立了一家新的人工智能公司,叫landing.ai,它的目标是助力传统企业进行人工智能转型,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富士康进行战略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制造业升级。

landing这个单词,让我有触电般的奇妙感觉,我立马在朋友圈向我朋友留言:“哇,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吗?”终于可以解释清楚我的工作了。

很多人问,你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多年的人,跑到传统行业干嘛呢?很多人理解不到。我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一直到上周为止,我上班的时候经常会收到类似的消息,说:

“诶,我电脑开不了,能不能帮我修一下?”

“Hello,软件打不开了,能不能帮我弄一下?”

我们今天在大会里聊得很high,谈论了很多先进的概念,像大数据、云计算、新零售、无人店等等等,但是结束这一切以后,回到公司,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对IT互联网的认知,仅仅还是觉得你是“修电脑”的。

Landing这个词,翻译成中文,叫「落地」。为什么当我看到吴恩达这个Landing的单词非常有感触?因为我亲身经历,“数字鸿沟”是真实存在的。任何高科技,都必须落地。

这个单词,不论是对新零售还是人工智能,都有很重大的启发。

而我觉得,把这个单词单纯地翻译成“落地”,还不能足够地表达它的内在内涵,我把它叫作“智能升级”:将飘渺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科技概念,通过改造升级传统行业来进行落地。

这也就有了今天我想表达的主题:

新零售智能升级三部曲:传统企业在智能时代如何实现智能升级?

关于智能升级,我认为有三步。第一步,是数据赋能;第二步,是全面触网;第三步,是智能商业。

数据赋能

所谓数据赋能,就是利用数据化给公司管理赋予能量,大面积地降低成本。

对很多餐饮行业的老板来说,谈及大数据,那相当的虚,那究竟是干嘛用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数据化可以帮老板们省钱,省很多钱。

来到线下行业以后,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我把它总结成60%和80%两个数字。那就是:

60%的办公室行政人员,他们会花费80%的时间,每天加班加点忙个不停地在制作各种各样的Excel表格。

做Excel,就是做表格。为什么要做表格?就是把杂乱的信息,通过表格的方式,整理成数据。

因为连锁门店经营嘛,高速发展了,店开多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要管理、记录,Excel表格的工作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个情况下,重复大量的Excel劳动变成了一个公司效率的毒药,公司的管理成本呈边际递增状态。

不仅如此,每个人埋头通过Excel处理表格,每个部门也会形成自己的Excel表格体系,这就会形成数据孤岛,每个部门的经营、工作数据各自为营,相互不流通。

大量的数据,七零八落地沉默在各个地方,一动不动,随时被遗忘和丢弃。

所以,我想创建了一个词语,叫「智能指数」,撇开一些复杂的因子,把它简化抽象成一个公式:

企业智能指数 = (总人数 - 重度Excel操作人数) / 总人数 *100%

这个指数,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智能化和数据化的程度,跟企业的“重度使用Excel的人数”是直接相关的。

大量的人做着重复的工作,也意味着这些工作其实是可以被系统信息化取代的,也意味着只要这些自动数据化做好了以后,大量的重复工作才会消失,这也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急剧下降。

所以,对传统行业的老板来说,我认为这可以归纳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公式,那就是:

数据化=人工成本=钱

从这个角度思考,你会发现,数据化这东西,其实一点都不虚,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它不单单是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大大地提升了效率。

各种处理数据化的系统,它不是“成本”,而是“资产”,更甚的是,它还能节省成本。

要怎样实现以上的这些?——这就得要有智慧地选择数据化管理系统,我这里列出了我的一些做选择的核心价值观。

第一,移动优先。也不是说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想想,对于线下行业,门店、人员都是分布移动式的,它不像办公室人员,每天都对着电脑,但每个人都会有手机。

缺乏移动DNA的数据化系统,让那些移动办公的人员怎么用?难道为每个店员每个店都采购台电脑?

第二,敏捷。就是可以快速地响应,快速地变形。其实大部分的数据化管理的系统,也就是我们常听的什么OA、ERP、CRM啊等等等等,它们的底层逻辑,无非就是数据、流程、表单、权限。

像OA、ERP等,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围绕“表单数据审核流”来实现的,最终目的就是生成数据。

第三,是整合。数据化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要互相连接形成闭环,只自己一个系统单打独斗,跟其他东西没有任何的关联,那也是会增加管理成本的。

刚提及,数据、流程、表单、权限是管理数据化系统的底层逻辑,我今天这里特别强调这里面核心的元素,“权限”。你比方说,像OA、ERP关注的是解决“功能”,为管理赋能,但过度关注“功能”,让它们难以“整合”。

怎么做到整合?“权限”,也就是“人”、“信用”,必须超越所有“功能”,成为任何数据化系统的奠基石。

因为权限,就是对应住某一个人,所有的数据化系统无非就是跟“人”做连接。基于这么一个基础逻辑,很多的事情都为之敏捷变化。

我选择把「企业微信」作为这个“权限”的底层——把所有的管理信息化系统,都整合进去。也刚巧在昨天,企业微信在大会上,也提出了「连接器」的概念,我十分感慨,因为我之前就一直在说,企业微信,并不单纯是个企业聊天工具,它还是OA,更重要的,还可以连接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切。

要细说管理数据化系统的选择,这需要很长的篇幅,今天先在这里打住,不展开说,进入智能升级的第二个阶段。

全面触网

我想请大家先翻翻自己的钱包。你发现没有,你有各种各样的会员卡、银行卡。作为一个现代人,你的卡包没个一堆卡,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不管什么卡,我把它们归纳成一个抽象的概念,都喊作会员卡。

从智能时代的角度来看,我觉得:

会员卡其实是一个历史的枷锁,它仅仅是大家的认知习惯罢了。

我觉得,会员卡,它有两个底层功效:识别、符号。

就拿你的一张银行卡来说,“识别”就是知道这个卡是什么号码;身份证也一样,识别这个人是谁;像品牌会员卡,它是用来识别你的用户身份,进行消费。

符号,就拿你的那张白金银行卡来作一个举例。首先它证明了你是这张卡的主人,你拿着白金卡,特有face,一个身份象征。

到了数字化时代,卡的概念有点变味了。你比如说我们来到会场以后,很多人说交换名片,但交换名片以后,经常会发生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再加一个微信。

因为微信的识别是更可靠的,它是电子化和数据化的,它也节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而且今天,我们还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二维码识别等等等,卡的识别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弱化。

符号,它也是可以电子化的,也可以满足符号和身份象征。你比方说,我虽然买不起真的钻石,但是却一直是QQ的各种黄钻、绿钻的会员,它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身份的象征性。

既然卡有数字化的替代性,是个历史的枷锁,那既然是个枷锁,那就是说:它是可以被打破的。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案例,就是电商。我们在淘宝买一个东西,买得多了,淘宝会发个会员卡给你不是?不需要,你填写账号注册的那一刻,你就是“会员”。

那么,我可不可以思考,「用电商思维来开实体店」?

在淘宝是怎么开店的?在淘宝注册一个会员,再申请开个店,搞定,成本非常的低。

我在这里举个例子,你比如说连锁大型餐饮行业里面最头疼的就是门店员工舞弊。

曾经有一个面包店,有一天总部巡店时,发现这个店有在卖肉松包。可是,总部明明就没有规划这个产品。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肉松包其实是店长发明出来的,他卖这个肉松包卖了3年,所有的收入都归了自己。

这在电商是很难发生的,因为,所有的商品、交易,都是数据化的。你在淘宝上,开个店卖鞋,你能不让淘宝官方知道你在卖鞋吗?不能,淘宝通过数据化系统随便一查就查到一切,一封一个准。

用电商思维做实体店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很多的管理漏洞都是消失了。

所以说,其实技术和数据化是可以改变很多东西,线上和线下行业有非常多不一样的逻辑。

除了这次关于业务经营的思考逻辑,这里再引入了一个更重要的思考维度,那就是一切皆网。

我们可以萌生一个新的思维,就是“网状思维”。这里我不想用“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因为互联网思维已经被标签化了,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电商、微信、app等等很多已经前端存在的东西,而我觉得网状思维不仅仅是业务层面的,而是更深入到管理、处事等等方方面面。

就拿“合作”这件事来说,我认为:合作是杠杆,管理是内耗。

比如说,喜茶的电商平台,跟SEE小电铺合作,单点对接,挑起一个杠杆,很轻松就架设起了一整套电商平台,还获取到对方的连带服务。

而如果用工程师思维,我们要做一个电商平台呢?首先,你得招团队,招程序员、设计师,去开发,去管理,去做成一个电商工具,还要再额外搭建运营团队,费时费力,不容易又麻烦,一整套流程下来,成为了一种内耗。

所以,合作是杠杆,管理是内耗,通过合作,去全面连接整个生态网络,这也就是网状思维。

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很多人觉得,它只是用完就走的“工具”,事实上,它应该是“服务”。它不是一夜情,而应该是一场长久经营的爱情。

前面这两大主题,数据赋能、全面触网。我觉得,应该把数据赋能当做守,全面触网当做攻。

守,就是为公司内部管理赋能,练好内功;攻,就是利用互联网全面革新业务,创造更多的未来现金流。

在这个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思维惯性”所引起的阵痛,这时候我们还可以做第三个选择——重来。比如说我们就看到,雷军从金山离开做了小米,永辉超市做了超级物种,阿里巴巴做了盒马鲜生。

顺带一提,所谓的“新零售”,我认为其实国内做得最早最领先的,就是小米。

智能商业

上周还听到一个比较有感触的一句话,来自猎豹移动CEO傅盛——

物理世界的数字化是AI产业爆发的前提

前面两个阶段,数据赋能、全面触网,都打下了非常多的数据作为基础,为智能商业,创造了可能。

回到现实,传统行业老板们,经常会问:

你们好厉害,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各种各样的大数据,那么,我究竟要怎样多卖货、多赚钱?

确实,什么大数据、云计算、未来零售,终究都会回到一个问题,究竟怎么样帮别人更好地赚钱?

智能商业,其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智能决策。除了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决策服务”。

你比方说,你为商家做好了各种各样高大上的智能系统以后,还应该教导商家,怎么用好这些系统,甚至直接为商家提供决策。

而我们积累够了数据,就可以引爆AI人工智能,我们就可以尝试做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比如说无人店、混合现实、机器人,实现更多的可能去改造业态。

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究竟,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我认为不会,人是在不停地进化的。从执行者升级到管理者,再从管理者升级到决策者。

人会不停的进化,产业也会不停的进化,但不论怎么进化,终究需要人做决策。

这也顺道回答了我刚开始的一个问题:“在茶饮行业中,放一个做技术的人做CTO,有什么作用?”。

因为,其实做技术的人,也在进化,他们已经不再应该单纯地被人认为是“写代码”的码农了,而应该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感,进化成——做智能时代的AI布道师,把晦涩难懂的高科技传播、落地,去布道,创造更大的价值。

传统行业会设立各种各样的部门,来尝试推动互联网升级,像什么IT部、信息部、互联网事业部等等,但我觉得,这些名词都已经定位不了现在所处的时代了,我们正身处智能时代,“智能”才是核心关键字。

而且传统企业要智能升级,并不是一个部门所能承担的责任,而是自上而下,换骨髓式的革命。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表达的所有内容。我认为,传统企业要进行智能升级,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数据赋能;第二步,全面触网;第三步,智能商业。

希望我的分享没有给大家带来尿点,谢谢。


文章来源:亿邦动力网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