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文章《真的没有人发朋友圈了吗?》,罕见正面回应了外界对朋友圈的多项热议。
如现在很多人感觉发朋友圈的人变少了,是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吗?
微信团队对此表示:每天仍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并有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内容,这一数据在过去几年里始终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朋友圈从未“凉过”。我们或许没看到别人发,但朋友圈的热度,从未退场。此外,微信公关总监在这篇文章的播客中,还明确回应了大家关心的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朋友圈排序有算法吗?
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老刷不到好友的朋友圈?是他们不发朋友圈了吗?你有经常刷到一些微商的朋友圈吗?一天会刷到很多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圈结构、好友数量和活跃度都不同,有人一天发十几条朋友圈,有人几周才发一次。当频繁发内容的好友占据了时间线,其他人的动态自然会被“挤下去”。那么朋友圈的排序有算法吗?
微信团队给出了答案:朋友圈信息流一直是按时间排序的。因为正常的社交场合并不适合平台常用的算法推荐,机器没法理解你对某段关系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可见,朋友圈推荐并不依靠算法,而是保持“时间线”的自然顺序,它更像一个真实社交空间,而不是信息推荐平台。你看到的朋友圈内容,也取决于你的人际连接,而非系统偏好。
问题二:去世的人,朋友圈会消失吗?
这篇文章的播客对话中还提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问题:去世的人,他们的朋友圈会消失吗?
该问题前段时间还上了热搜,微信公关总监表示,微信产品团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从今年9月开始,长时间不登录的账号,不再做回收处理了。
这也意味着,用户即便离世,其账号和朋友圈内容也不会被系统收回或删除。因为“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人遗忘。”
这一决定,让朋友圈可以成为个人数字记忆的载体,那些日常记录、合影、文字与评论,都会被保留下来,成为彼此记忆的延伸。朋友圈,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数字纪念碑”。
问题三:朋友圈为什么没有二次编辑功能?
“朋友圈为什么不能二次编辑?”这是很多用户都曾提出的疑问。毕竟,我们在其他社交平台发的内容几乎都能修改,为什么朋友圈不行?
对此,微信的回答很坚定:不会出这样的功能。因为朋友圈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史记。一个人的人生无法修改,也不太好轻易篡改个人编年史。
可见,在微信的设计逻辑里,朋友圈更像一部个人“史记”,每一条朋友圈,都是时间线上的一个印记,可能不完美,但真实。朋友圈不提供“二次编辑”,或正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数字生活,有迹可循。
问题四:朋友圈会不会有访客功能?
另一个频频被讨论的功能是“朋友圈访客功能”——很多用户都想知道,“谁看了我的朋友圈”。
对此,微信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不会有访客功能。
原因很简单:那样用户的压力会很大,微信不希望给大家太多社交压力。
其实微信的产品逻辑一直强调“边界感”和“舒适感”。朋友圈是熟人之间的交流场,若设置访客可见等功能,会让人更焦虑、顾虑更多。
“谁看了我”可能满足好奇,但也会打破社交的平衡。微信选择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数字空间里,安心表达,不必背负压力。
最后,7.8亿人每天进入朋友圈,1.2亿人每天发内容,在这组庞大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记录生活的瞬间。朋友圈并没有消失,也没有退潮!
对此,你怎么看?你还希望朋友圈有哪些功能?欢迎评论区一起留言交流。
注:文/见实,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