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加载中

微信公开发文称朋友圈没有算法

见实 2025/10/16 09:28
见实 2025/10/16 09:28

邦小白快读

微信公开的数据和功能解释显示朋友圈依然活跃且设计注重真实互动。

1.用户活跃数据显示,每天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其中1.2亿用户发布内容,用户基础庞大稳定。

2.朋友圈排序采用时间顺序机制,无算法干预,确保动态自然呈现。

朋友圈功能限制强调实操价值。

1.不支持二次编辑功能,以保持每条内容的原始历史记录和真实性。

2.无访客功能,减少用户社交压力,提升使用舒适度。

3.长期未登录账号(如去世用户)不再回收,朋友圈成为个人数字记忆的延伸。

文章揭示了朋友圈的用户行为数据和社交特性,对品牌营销有参考价值。

1.用户规模显示巨大潜力,每天1.2亿用户发内容,反映消费趋势中的内容创建习惯,可作为品牌渠道建设依据。

2.朋友圈强调真实社交和舒适边界,无算法排序,表明品牌在营销时需融入自然互动而非强制推荐。

产品研发方面,可汲取设计理念启示。

1.无访客功能和二次编辑限制,展示了用户行为观察:用户偏好低压力环境,品牌可通过故事化内容增强共鸣。

2.用户账号永久保存作为数字纪念碑,提供品牌纪念合作机会。

微信的策略和政策解读提供了可学习的点及潜在增长市场。

1.政策解读:微信团队明确账号不再回收长期未登录账号,这帮助卖家处理类似事件(如用户数据保留),并规避法律风险。

2.平台功能策略(无算法排序)显示消费需求变化:用户偏好真实社交,卖家可从中发掘内容营销机会。

风险提示和机会提示:

1.正面影响:朋友圈7.8亿日活用户构成庞大市场,卖方可利用其社交渠道扩张。

2.负面影响:无二次编辑功能可能增加内容失误风险,卖方案应提前验证素材。

3.合作方式启示:强调低压力设计,卖方可探索非侵入式合作如故事分享。

文章的数字化启示和用户基础数据,为产品生产和电商提供商业机会。

1.产品设计需求:微信强调朋友圈无算法以保持真实,工厂可借鉴此理念开发简化产品,满足用户数字舒适度需求。

2.推进电商的启示:朋友圈用户行为(1.2亿日发内容)显示内容创建习惯,工厂可设计易于分享的产品以融入社交平台。

商业机会聚焦于数字渠道利用。

1.朋友圈作为活跃社交空间,工厂可借此曝光产品,需遵守平台规则减少过度推销。

2.账号永久保存政策启示:产品可加入数字纪念元素,增强用户情感连接。

行业发展趋势和微信的解决方案揭示了客户痛点和创新空间。

1.行业趋势:朋友圈强调真实交互(无算法排序),反映用户转向舒适社交,服务商可针对此调整解决方案设计。

2.客户痛点:用户担忧社交压力(如访客功能),微信的无功能策略提供了缓解方案,服务商可开发低焦虑工具。

新技术启示和痛点应对:

1.微信未采用推荐算法,强调简单技术保持真实,服务商可优化基础技术而非复杂算法。

2.痛点如数字遗忘(账号保留政策),服务商可提供数字遗产管理方案基于类似逻辑。

平台的最新做法和管理策略,对招商和风险规避有直接启示。

1.最新做法:微信公开朋友圈按时间排序机制,模仿真实社交,平台商可借鉴简化运营以提升用户体验。

2.账号管理政策(不回收长期未登录账号)显示风险规避,避免用户数据丢失争议,其他平台可跟进。

运营管理和商业需求:

1.用户数据监控启示:每天7.8亿活跃用户是招商基础,平台商应强化基础数据分析。

2.风向规避:无访客功能和编辑限制预防社交压力,平台商在设计时强调边界感以保持稳定。

产业新动向和政策启示,为研究提供新问题框架。

1.产业新动向:微信转向强调真实社交(无算法排序),表明社交媒体正向简化模式演进,研究者可分析其商业模式影响。

2.新问题聚焦数字遗产:账号永久保存政策引入数字纪念碑概念,研究者可探讨相关法规建议和用户权益。

政策法规启示和商业模式:

1.账号管理策略(不回收账号)提供政策启示:需制定数字遗产处理标准。

2.功能设计如无编辑无访客,影响商业模式,研究者可评估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loading ? '正在重新生成' : '重新生成'}}

返回默认

我是 品牌商 卖家 工厂 服务商 平台商 研究者 帮我再读一遍。

昨天,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布文章《真的没有人发朋友圈了吗?》,罕见正面回应了外界对朋友圈的多项热议。

如现在很多人感觉发朋友圈的人变少了,是大家都不发朋友圈了吗?

微信团队对此表示:每天仍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并有1.2亿用户发布朋友圈内容,这一数据在过去几年里始终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朋友圈从未“凉过”。我们或许没看到别人发,但朋友圈的热度,从未退场。此外,微信公关总监在这篇文章的播客中,还明确回应了大家关心的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朋友圈排序有算法吗?

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老刷不到好友的朋友圈?是他们不发朋友圈了吗?你有经常刷到一些微商的朋友圈吗?一天会刷到很多次?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圈结构、好友数量和活跃度都不同,有人一天发十几条朋友圈,有人几周才发一次。当频繁发内容的好友占据了时间线,其他人的动态自然会被“挤下去”。那么朋友圈的排序有算法吗?

微信团队给出了答案:朋友圈信息流一直是按时间排序的。因为正常的社交场合并不适合平台常用的算法推荐,机器没法理解你对某段关系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可见,朋友圈推荐并不依靠算法,而是保持“时间线”的自然顺序,它更像一个真实社交空间,而不是信息推荐平台。你看到的朋友圈内容,也取决于你的人际连接,而非系统偏好。

问题二:去世的人,朋友圈会消失吗?

这篇文章的播客对话中还提到了一个触动人心的问题:去世的人,他们的朋友圈会消失吗?

该问题前段时间还上了热搜,微信公关总监表示,微信产品团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从今年9月开始,长时间不登录的账号,不再做回收处理了。

这也意味着,用户即便离世,其账号和朋友圈内容也不会被系统收回或删除。因为“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人遗忘。”

这一决定,让朋友圈可以成为个人数字记忆的载体,那些日常记录、合影、文字与评论,都会被保留下来,成为彼此记忆的延伸。朋友圈,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数字纪念碑”。

问题三:朋友圈为什么没有二次编辑功能?

“朋友圈为什么不能二次编辑?”这是很多用户都曾提出的疑问。毕竟,我们在其他社交平台发的内容几乎都能修改,为什么朋友圈不行?

对此,微信的回答很坚定:不会出这样的功能。因为朋友圈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史记。一个人的人生无法修改,也不太好轻易篡改个人编年史。

可见,在微信的设计逻辑里,朋友圈更像一部个人“史记”,每一条朋友圈,都是时间线上的一个印记,可能不完美,但真实。朋友圈不提供“二次编辑”,或正是为了让每个人的数字生活,有迹可循。

问题四:朋友圈会不会有访客功能?

另一个频频被讨论的功能是“朋友圈访客功能”——很多用户都想知道,“谁看了我的朋友圈”。

对此,微信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不会有访客功能。

原因很简单:那样用户的压力会很大,微信不希望给大家太多社交压力。

其实微信的产品逻辑一直强调“边界感”和“舒适感”。朋友圈是熟人之间的交流场,若设置访客可见等功能,会让人更焦虑、顾虑更多。

“谁看了我”可能满足好奇,但也会打破社交的平衡。微信选择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数字空间里,安心表达,不必背负压力。

最后,7.8亿人每天进入朋友圈,1.2亿人每天发内容,在这组庞大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普通人记录生活的瞬间。朋友圈并没有消失,也没有退潮!

对此,你怎么看?你还希望朋友圈有哪些功能?欢迎评论区一起留言交流。

注:文/见实,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文章来源:见实

广告
微信
朋友圈

这么好看,分享一下?

朋友圈 分享

APP内打开

+1
+1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关闭
收藏成功
发送
/140 0